问题

韩语的韵尾是怎么形成的?

回答
韩语的韵尾,也就是音节末尾的辅音,其形成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承载着语音发展的脉络。要详细理解它,我们需要穿越回古代朝鲜语,并追溯其语音系统的变化。

古代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复韵尾的时代

与现代韩语简化的韵尾系统不同,古代朝鲜语的语音系统要复杂得多。当时,音节末尾可以出现的辅音远不止现在我们熟悉的几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词语就像是一个个精心搭建的积木,音节末尾的积木可以有很多种组合。

丰富的末辅音: 古代朝鲜语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辅音系统,而且在音节末尾,允许出现诸如 /p/, /t/, /k/, /m/, /n/, /ŋ/, /s/, /ʃ/, /h/, /l/ 等多种辅音,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今天看来是组合的辅音,比如 /pt/, /tk/, /pk/, /mt/, /lk/ 等。这些组合的辅音,我们称之为“复韵尾”。
类似汉语音韵: 这种复韵尾现象,在很多古代汉语方言和周边民族的语言中也有出现。可以推测,古代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汉语音韵的影响,或者说,它们可能共享着一个更古老的印欧语系或泛亚语系(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的底层语音特征。
书写与语音的对应: 在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尤其是涉及汉字词的音译时,这些复韵尾得以被记录下来。例如,一些汉字词的古朝鲜语读音,就已经显示出其末尾的复韵尾特征。

语音演变的驱动力:清晰与效率

然而,任何语言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语音系统更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追求发音的清晰度、方便性以及效率,语音系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韩语的韵尾简化,正是这种普遍语音演变规律的体现。

发音的困难: 像 /pt/, /tk/, /pk/ 这样的复韵尾,在发音时需要口腔内部非常精细的肌肉控制,特别是舌头和嘴唇的配合。对于日常交流来说,这样的发音组合是比较费力的,也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情况。
舌位与气流: 想象一下发 /pt/ 的音,舌头先抬起准备发 /t/,紧接着又需要快速收回准备发 /p/,这个过程是连续且快速的。如果舌头或嘴唇的动作不够精确,两个辅音的界限就会模糊。
自然趋势: 语言演变的一个常见趋势是,复杂的结构倾向于简化。这种简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变得“不好”,而是为了让交流更加高效和便捷。

韵尾简化的过程:选择与淘汰

那么,这些丰富的复韵尾是如何一步步被“淘汰”的呢?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的同化与合并:
清浊对立的消失: 古代朝鲜语可能存在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对立(类似于英语的 /p/ vs /b/)。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清浊对立在很多位置上消失了,很多浊辅音转化为了清辅音,或者两者合并。
发音部位的相似性: 末尾辅音的发音部位如果比较接近,就容易发生同化。例如,一个以 /p/ 结尾的词,如果后面紧跟着一个以 /m/ 开头的词, /p/ 可能会受到 /m/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中和”现象: 很多复韵尾在实际发音时,并非清晰地发出两个独立的辅音,而是其中一个辅音发生了“中和”或“弱化”,其发音特征变得模糊,最终倾向于被简化成一个更易于发音的辅音。

2. “松”的规则:
“松”的历史作用: 在古代朝鲜语中,出现了一个叫做“松”(即“落”或“降”)的语音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末辅音在发音时,其持续时间很短,或者其发音力度很弱,最终导致它们在实际发音中“消失”或被弱化。
具体表现: 比如,在某些复韵尾中,第二个辅音的发音会比第一个辅音更弱,或者更短,容易在连读或发音过程中被省略。
证据: 这种“松”的现象,在一些古代文献(如《训民正音》的韵图)中有所体现,也为我们研究韵尾的演变提供了线索。

3. 语音系统内的“选择”:
末辅音的“选择性”: 并非所有的复韵尾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简化。某些末辅音组合由于其发音的“不稳定性”或“易混淆性”,更容易被淘汰。
“保留”的辅音: 最终,一些发音相对清晰、容易辨别的辅音,以及在发音时对口腔肌肉要求相对较低的辅音,更容易在音节末尾“生存”下来,成为现代韩语的韵尾。例如,/n/, /m/, /ŋ/, /l/ 这些鼻音和边音,在很多语言中都比较稳定,在韩语的韵尾演变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代韩语的韵尾现状:简洁而稳定

经过漫长的语音演变,现代韩语的韵尾系统变得非常简洁。目前,在音节末尾,只有以下几种辅音可以出现(并且在实际发音时,往往会根据其后的音节或语气发生细微的变化,但其“本质”是固定的):

/n/ (ㄴ):例如,산 (san)
/m/ (ㅁ):例如,밤 (bam)
/ŋ/ (ㅇ):例如,강 (gang)
/l/ (ㄹ):例如,달 (dal)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在书写上,像 /p/, /t/, /k/ 等辅音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例如 밥 (bap), 옷 (ot), 책 (chaek)),但它们的实际发音往往会发生“音变”:

/p/ (ㅂ) 通常会变成 /p/ (无声闭唇鼻塞音,但不是完全的弹出音,更像是一个不完全的闭锁)。
/t/ (ㄷ) 通常会变成 /t/ (无声舌尖齿龈塞音,但不是完全的弹出音)。
/k/ (ㄱ) 通常会变成 /k/ (无声舌根软腭塞音,但不是完全的弹出音)。

这些在书写上是不同的辅音,但在现代韩语的实际发音中,它们在音节末尾时,由于发音机制的简化,其发音效果非常相似,甚至难以区分。这种现象,也是韵尾简化过程的遗留痕迹。

总结来说,韩语的韵尾形成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语音演变过程。古代朝鲜语拥有丰富的复韵尾,但出于发音的清晰度和效率的考量,经过语音同化、中和、“松”的现象以及系统内的“选择”,最终简化为现代韩语这几个稳定且易于发音的末辅音。这个过程,反映了语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让韩语的语音系统在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洗礼后,呈现出其独特的简洁与美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二個問題的看法見韩语的h在词尾为什么念t?

僅提供一些線索以資參考,可能有說等於沒說,說得也不一定對。

上古朝鮮語的輔音韻尾

  韓國學界普遍將高麗王朝以前時期的朝鮮語視為上古朝鮮語。他們從上古時期留下來的文獻記錄推測上古朝鮮語的音節結構與今天日本語類似,所有詞彙的音節均是開音節,不存在輔音結尾的閉音節詞彙(當然也有人反對這樣的觀點)。摘錄部份詞例如下: 

   鄰.伊伐支(*이브지/iputsi>이웃/i-us)

   岬.古尸(*고시kosi>곶kots)

   森.所非(*소비/sopi>숩sup>숲sup')

   會.馬沙(*마사/masa>맞/mats)

   花.古次(*고치/kots'i>꽃/kots')

   文.加乙(*가리/kari>글/kur)

   曲.求佛(구브/kupu>굽/kup)

    冠.高思曷伊(*고사갈이/kosakari>곳갈/kos-kar>고ㅅ갈/ko-skar>고깔/ko-kkar)

  大約到了6世紀,一部分詞彙末尾的元音脫落消亡,以輔音作結尾,產生了一批輔音韻尾及閉音節的詞彙。縱觀朝鮮語歷史,元音脫落省略是其音韻發展的一大特徵,並因此產生了不少新的變化及音韻現象。音節省略最厲害的詞例莫過於괜찮다/kwaen-tshanh-ta>kwaen-tshan-tha(尚可),它的原形是「空然하지 아니하다/kong-yon-ha-tsi a-ni-ha-ta」,「空然」省略為괜/kwaen,하지 아니하省略為찮/ts'anh,詞幹7個音節減到2個音節。

複輔音韻尾來源

  現代韓國語的複輔音韻尾大致有自古有之、輔音變化、滋生輔音、次音節省略及文法添音五個來源。

  自古就有的「古」是指彥文創制之時,即彥文創制之時該複輔音就已出現彥文文獻上,輔音未發生任何變化,延用至今。此類韻尾可以暫時視為古複輔音韻尾。例如밝다/palk-ta(明亮)在15世紀的文獻裡就是ㄺ/lk韻尾。

  輔音變化是指古時複輔音韻尾其中的某個輔音變為其他輔音。例如뚫다/ttulh(鑽穿)的韻尾在最早的歷史文獻裡是듧다/tulp(>뚧다/ttulp-ta),韻尾是ㄼ/lp,後來ㅂ/p變為ㅎ/h,韻尾亦由ㄼ/lp變為ㅀ/lh。再如핥다/halt'-ta(舔)在最早的記載是핧다/halh-ta,韻尾是ㅀ/lh,後來ㅎ/h變為ㅌ/t',韻尾亦由ㅀ/lh變為ㄾ/lt'。

  滋生輔音是指古單輔音韻尾滋生了新的輔音,變為複輔音韻尾,例如넓다/nolp-ta(寬廣)在歷史上是넙다/nop-ta,後來滋生了輔音ㄹ/l,變成如今的複輔音韻尾。再如읊다/ulp'-ta(誦)的古語是잎다/ip'-ta,韓國國語學界認為語源是입/ip(口),後來元音發生異化,變為읖다/up'-ta,17世紀記錄裡出現孳生的新輔音ㄹ,變為今天的읊다(瞭解了這段演變史,這個詞的讀音應該就容易理解了。此外,ㄿ韻尾就只有這個詞)。

  次音節省略是指次音節的韻母省略脫落,次音節的聲母整合到前音節裡,變為前音節的韻尾,當前音節已有韻尾,便添加在該韻尾輔音之後,使之變為複輔音韻尾。例如옳다/olh-ta(正確)由올하다/ol-ha-ta變來,하/ha的韻母省略之後,留下的聲母ㅎ整合到올/ol中,使得올的韻尾變為複輔音韻尾ㅀ。

  文法添音是指文法緣故產生的複輔音韻尾。動詞詞幹添加韻尾ㅁ/m,可使之名詞化,當動詞詞幹以ㄹ為韻尾時,ㅁ直接整合到它的後面,於是產生了複輔音韻尾ㄻ/lm,為了保持這類動名詞的讀音一致,該韻尾念ㅁ,例如살다/sal-ta(活)的名詞化形式就是삶/salm(生活)。ㄻ也會被省略成ㅁ,例如乾旱在北韓是가뭄/ka-mum,它是由動詞가물다/ka-mul-ta的詞幹加上名詞詞尾ㅁ構成了가묾/ka-mulm的形式,但是在歷史文獻的記載裡韻尾ㄹ已被省略了。現在慶南、全南等地的方言還說做가무름,尚保留元音ㅡ/u。南韓標準語常用形式가물/ka-mul則直接從動詞가물다派生而來。

  最後提一下複輔音韻尾ㅁㅎ/mh,它已被現代正字法廢除了,不再被承認為複輔音韻尾。但是,在語言應用裡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譬如암/am(雌)這個字,當它後加것/kot(物)組成新詞時,念做 am-khot,寫為암컷。對比않다/an-tha<anh-ta的念法,便可知암的韻尾ㅁ之後應該還有個ㅎ,在歷史文獻裡암也確實寫做ㅇ+ㅏ+ㅁ+ㅎ(amh),韻尾為複輔音韻尾形式。

古朝鮮語複輔音韻尾的念法

  現代韓國語的複輔音韻尾單念(或次音節非零聲母)時均只讀其中一個輔音,另一個輔音脫落或被同化。至於歷史上是否全部讀出,已難以查清。從『雞林類事』及『朝鮮譯館語』兩本漢語譯寫朝鮮音的歷史文獻來看,中古朝鮮語的韻尾複輔音也只念其中一個,並未全部念出來,情況與現代讀法大體相同。

 『雞林類事』成書於北宋時期,用漢字譯寫12世紀朝鮮語的詞彙及文句。『朝鮮館譯語』同樣是用漢字譯音記錄當時朝鮮語,通常認為是成書於15-16世紀。韓國學界通常將十世紀至十六世紀之間的朝鮮語視為中古朝鮮語,12世紀算是中古前期了,15世紀則是中古朝鮮語晚期了。

 『雞林類事』裡反映的韻尾輔音讀法與現代韓國語一致,音節單念或後音節非零聲母時,韻尾輔音不去阻,例如:口曰邑(입/ip)、井曰烏沒(우물/u-mul)、讀書曰乞舖(글 보다/kul po-ta)。次音節是零聲母時,韻尾輔音去阻與次音節元音連讀,例如:問物多少曰密翅易成(몇이 있어/myots'-i iss-o,密翅即為몇이的連讀譯音myots'-i>myo-tshi)。有些漢字譯音未準確體現出韻尾輔音,可能是作者在漢語裡找不到相應韻尾的音節,例如:九曰阿好(아홉/a-hop)、身曰門(몸/mom)。

  該書反映的複輔音韻尾念法亦與今日大體一致,音節單念時,韻尾複合輔音僅讀其中一個,另一個輔音被同化或脫落,例如:天曰漢捺(하늟/ha-nulh>ha nul)、八曰逸答(여덟/yo-tolp>yo-top,脫落的輔音與今日有別),雞曰啄音達(닭/talk>tak)。

  『朝鮮館譯語』成書年代正值北方漢語入聲韻尾合併消失之時,因此該書譯寫朝鮮語的韻尾輔音不若『雞林類事』整齊精確。有兩點比較值得注意,首先是ㄹ的譯音用字不一,時而用「二」,時而用「勒」,更有用鼻音字來譯寫,其次就是很多輔音韻尾不再被譯寫出來,例如:弓.華二(활/hual)、井.五悶(우물/u-mul)、口.以(입/ip)。

  摘取4個複輔音韻尾詞例如下:

   天晴.哈嫩二墨大(하늘 맑다/ha-nul malk-ta>ha-nul mak-ta) 墨譯寫맑/malk,ㄹ脫落。

   八.耶得二(여덟/yo-tolp>yo-tol) 得二譯寫덟/tolp,ㅂ脫落,與今同。

   無雨.必額大(비 없다/pi ops-ta>pi op-ta) 額譯寫없/ops,未譯寫韻尾。

   紅色.本根必(붉은빛/pulk-un pits'>pul-kun pit) 本根譯寫붉은/pul-kun的連讀形。

  由此可以推斷當時朝鮮語韻尾複合輔音非連讀情況下亦未逐一、全部唸出,後音節為零聲母時則全部念出,此讀法與現代韓國語無異。

  另外,同時期作品『回回譯館語』裡波斯語的輔音群均用漢字逐一譯寫出來,例如:霜.僕失克(pašk)、電.白兒革(barq),因此可能證明『朝鮮譯館語』複輔音韻尾未全部譯寫出來並非「譯者不察」。

  結合兩本歷史文獻所反映的情況來看,韓國語自中古時期起複輔音韻尾念法可能就已與現代一致了,或者說現代韓國語一直保持著中古時期複輔音韻尾的讀法。倘若果真如此,韓國語詞尾輔音群通過「單念脫落,連讀復現」的方式傳承下來,這種傳承方式在世界語言裡不但少見也相當獨特。 

複輔音韻尾脫落規則

  複輔音韻尾的來源紛亂,不論是書面語反映的古今讀法還是全韓各地方言讀法均未一致,一直是各有差別,或許這正是造成現代讀法並無很強規律的原因。韓國不少學者從語音學的發音原理探尋讀法成因及規則,提出的理論基本要點是「輔音響度及音長決定輔音脫落」,即,兩個輔音裡響度、強度或持續時間居優勢的那個輔音容易保留,反之傾向脫落或被同化。但在語言實際應用中,「響度音長決定論」難以解釋例外現象。

  大體上,複輔音按照ㄱ/k、ㄹ/l、ㅂ/p、ㄴ/n、ㅅ/s(含ㅈ/ts)、ㅎ/h順序(古日本社會/고일본사회/Ko-iL-PoN-Sa-Hoi)優先保留排位靠前的輔音,排位靠後的輔音則脫落。例如ㄳ和ㄺ,ㄱ排位第一,因此ㄳ和ㄺ保留下ㄱ。再如ㄼ和ㅄ,ㅂ排在ㄹ之後,在ㄼ裡脫落,ㅂ排在ㅅ之前,在ㅄ裡保留下來。又再如ㅅ排倒數第二,在ㄳ、ㄽ、ㅄ和ㄵ裡均脫落。

  ㄳ > ㄱ / ks > k

  ㄺ > ㄱ / lk > k

  ㄼ > ㄹ / lp > l

  ㄽ > ㄹ / ls > l

  ㅀ > ㄹ / lh > l

   ㅄ > ㅂ / ps > p

  ㄵ > ㄴ / nts > n

  ㄶ > ㄴ / nh > n

  至於ㄻ、ㄿ和ㄾ就不容易用「響度音長決定論」來說明了,ㅁ的響度不及ㄹ,在ㄻ裡卻保留下來。ㅍ與ㅂ屬一類,既然ㄼ的ㅂ脫落,ㅍ在ㄿ裡亦應脫落,但實際規則卻是ㄹ脫落。再者,「ㄹ的強度不若送氣音」這點不能做為ㅍ保留的原因,因爲同是送氣音的ㅌ在ㄾ裡脫落了。

  ㄻ > ㅁ / lm > m

  ㄿ > ㅍ / lp' > ph

  ㄾ > ㄹ/ lt' > l

  由此可見,韓國語的複輔音韻尾讀法並沒有統一的規則,歷史音變(例如ㄿ和ㄾ)及文法需要(例如ㄻ)都會產生例外讀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