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学国外一样不严格防疫跟新冠病毒共存吗?

回答


关于是否可以像部分国家一样采取“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策略,需要从科学、社会、经济、医疗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理论基础、国外实践、国内情况、风险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理论基础
1. 病毒特性
传染性: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但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奥密克戎变种(BA.5等)的传染性较强,但症状较轻,可能降低重症率。
潜伏期与恢复期:感染者通常在57天内恢复,但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成为传播源,需通过检测和隔离控制。
变异趋势:病毒可能进一步演化为更温和的毒株,但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表明病毒会完全失去致病性。

2. 人群免疫水平
自然免疫:通过感染获得免疫力,但存在“二次感染”和“长新冠”风险。
疫苗接种: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率有效,但对变异株的保护力可能下降。
群体免疫阈值: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率和自然感染率可能达到一定水平后,病毒传播可能趋于稳定。

3. 医疗系统承载能力
资源分配:若疫情长期存在,医疗资源(如ICU、呼吸机)可能被耗尽,导致重症患者无法及时救治。
病毒载量与传播效率: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效率(R0)需控制在较低水平,否则可能引发大规模疫情。



二、国外实践案例分析
1. 英国的“与病毒共存”策略(20212022)
政策:2021年3月取消口罩令,放宽聚集活动限制,但要求接种疫苗、接受检测和隔离。
结果:
疫情在2021年秋季爆发,导致医疗系统超负荷,死亡率上升(约1.7万人)。
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后,感染率激增,但因疫苗接种和自然免疫,重症率较低。
教训:过度放松防疫可能导致医疗系统崩溃,需平衡防控与经济活动。

2. 美国的“群体免疫”策略(20202021)
政策:初期强调“群体免疫”,但因疫情失控,2021年转向“与病毒共存”。
结果:
2ed波疫情导致美国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经济和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
2022年奥密克戎流行后,感染率高但死亡率低,但因疫苗接种率不足,部分人群仍面临风险。

3. 以色列的“疫苗优先”策略
政策:2021年接种率超80%,通过疫苗控制疫情,允许开放经济活动。
结果:
疫情控制较好,但因病毒变异,2022年出现新一轮感染高峰。
疫苗接种率和医疗资源储备是关键因素。



三、国内情况与挑战
1. 当前政策调整
中国在2022年底逐步放开防疫政策,但尚未完全“与病毒共存”,仍强调“动态清零”与“科学防控”的结合。
2023年疫情趋于稳定,但部分城市仍存在聚集性疫情,需警惕病毒变异和免疫水平不足的问题。

2. 可能的共存路径
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抗病毒药物:推广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抗病毒药物(如帕罗维德、莫努匹拉韦)。
快速检测与隔离:通过全员核酸检测和快速抗原检测(如检测试剂盒)控制传播。
医疗资源储备:确保ICU、呼吸机等资源充足,避免医疗系统崩溃。

3. 风险与挑战
病毒变异:若病毒进一步演化为更具传染性或致病性的毒株,可能引发新一轮疫情。
经济与社会影响:长期疫情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企业倒闭、社会秩序混乱。
个人防护: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仍需采取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避免聚集)。



四、科学防疫与共存的平衡
1. “共存”≠“放任”
共存需要科学依据,而非简单放弃防疫。需通过以下措施控制病毒传播:
疫苗接种:覆盖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抗病毒药物:对高风险人群提前使用,减少重症发生。
快速检测:通过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发现感染者,及时隔离。
封控与隔离:对疫情高发地区实施精准封控,避免大规模传播。

2. 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措施
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尤其是密闭场所。
公共卫生措施:加强通风、消毒公共场所,推广疫苗接种。
医疗资源:确保医院、ICU、呼吸机等资源充足,应对重症患者。

3. 长期共存的可行性
病毒进化:若病毒最终演化为更温和的毒株,可能实现长期共存。
免疫水平:全球范围内的自然感染率和疫苗接种率可能达到一定水平后,病毒传播趋于稳定。
经济与社会适应:社会需适应疫情常态,如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



五、总结与建议
1. 科学依据:与新冠病毒共存需要基于病毒特性、人群免疫水平和医疗资源储备的科学决策。
2. 风险控制:不能盲目放任,需通过疫苗接种、快速检测、抗病毒药物等措施控制病毒传播。
3. 个体防护:个人需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采取防护措施,如接种疫苗、戴口罩、避免聚集。
4. 政策调整:各国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防疫策略,避免“一刀切”或过度放松。

最终结论:与新冠病毒共存是可能的,但需要科学依据和长期准备。国内需在疫苗接种、医疗资源储备、个人防护等方面做好准备,同时避免因防疫政策过严或过松导致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谈国外,说个境内的好了:香港彻底躺平了,且是按港府那意思,彻底躺平了。

具体说,已经彻底放弃全民普检了。同时,阶段性放开聚集管制和场所开放。最后4月下旬恢复全球通航。

但这决定我会有什么特别关注么?那确实并没有,因为在年初,我就基本确定最后一定会是如此。

全港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前阵子就已经超过整个内地的合计了。绝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分6-7-8年龄段,未接种疫苗的死亡率分别约1%、3%、12%。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未接种疫苗的死亡率接近为零,接种疫苗的死亡率几乎就是零。

基于这个疾病目前的传染性,在东亚模式的大城市里,基本上就是个纯离散式的选择:或者,冲着清零去;或者,再怎么仰卧起坐,也很难控制住,因为很快就 “无处不在” 了。

所以,在前几天的另一个答文里,对于防疫政策是否改变,我个人的态度也颇为明确:

“放松防控”,其实就是等于 “不再防控”,那么以我国这个城市化的规模和模式来看,完全可以比照香港,按照未接种疫苗/已接种疫苗的死亡率来综合,准备好牺牲60岁以上人口的少说1%就是了 — 实际情况很可能更高。

如果 “你”,觉得这是必要的代价,对最少1%的老年人口死亡,表示 “不是个事儿” 或 “干我屁事儿” 或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而不是 “选A的时候骂A鼓吹B,选B的时候立刻开始骂B”,那这就不是个问题。

若真是如此,该做的工作,就转向为:1,如何快速提升60岁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种率;2,提升可选疫苗的免疫效率;3,短期内加强ICU和丧葬资源,避免肉眼可见的人道主义危机。

而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则有关我国的国家特性。欧美等国早就去工业化了。我国的香港市,也是一个服务业占比九成以上的城市。但我国总体,依然是一个工业国。于是,相关政策的选择,天然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 “放松防控”,即 “放弃防控”,是否会实质性影响我国的工业生产?

此话题,都不仅是狭义经济和民生层面的话题了,毕竟大家都知道,防控的行为本身,天然会让很多人断了生计,乃至倾家荡产。

这同时还真就是个地缘政治问题:我们自然希望全球沿着自由贸易和和平与发展的路线继续前行,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全球各个区域都在进行保守主义收缩,大逻辑也开始回归零和下的彼此碾轧。在这种大环境下,每个国家都需要认清,自己手上的 “硬通货” 是什么。俄罗斯再废,依然坐拥资源。美国呢?哪怕我们觉得帝国将倾,但依然资源、科技、军事、货币的排面都在。但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呢?要啥没啥,于是手停口停,就必须要运转。

那么我国呢?在全球目前这种总体操蛋和比烂的现实下,现在的 “硬通货”,是什么?


最终,本文想表达的观点,就和几天前那个答文的观点类似:

任何政策,都有收益,也有代价,都是成套出现的。每个个体的天然倾向不同,利益也不同,这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比如说我,天然就喜欢时不时四处烂漫玩耍一番,且身体健康,医疗资源充沛,那自然是在没人管的环境下更舒适。但与此同时,自然也就做好了随时体验一遍染病的准备了。唯一担心的是,是否会不可逆转地让我的嗅觉和味觉打个折扣,毕竟美食美酒是目前颇为核心的乐趣所在。

那什么才有所谓是非对错呢?

唯一有关是非对错的只有,“你” 作为成年人,是否能认清每一个政策的收益和代价,进而,当你想要为了收益,去选择对应的政策时,也能默认,该政策对应的代价,也自然而然地承担了,那就怎么都行,不论你是支持什么政策,就都有的聊。

所以目前我个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 “你们” 的态度:如果 “你们” 普遍支持放松即放弃,且默认承受少说1%的老年人的死亡而不去反转骂街,且认定 “群体免疫” 不会影响我国的宏观产业格局,或哪怕有重大影响,“你们” 届时的态度也是 “老子自己选的老子认了”,那我就表示支持 — 必然支持,毕竟我天然喜欢四处烂漫。

user avatar

一家五口刚得完新冠,感觉美国属于宏观上稍微管理,微观上完全自理。我就把今年以来的新冠见闻梳理一下吧。

(可以麻烦不要随便修改问题吗?本来回答是按“外国不管新冠了吗“回答的。答了三天,问题修改了两遍,搞得回答不伦不类的,别再改了行吗)




一月初奥米克戎肆虐,首先中枪的是跟我每天近距离接触的一位同事。他在一月初的一个周二确诊了。那天我俩还坐一起开了个两小时的会。得知他确诊的消息我非常担心,虽然我早已打了三针疫苗。

好在我没被传染,他隔周一也返校上班了,而且精神很好。他业余是高中篮球队教练,兼在一家健身房做restorative training instructor (恢复训练教练?)。




一周后,另一名同事全家确诊了。经她允许发她的脸书。她的宝宝和老公是1月22日确诊的,第二天23号宝宝大好老公没好,24号宝宝已经活蹦乱跳老公见好,27号宝宝全好老公大好了。我同事则是无症状感染。







然后到了一月底,疫情的蔓延速度可把我整不会了。

我一大半的同事,像商量好了似的,在二月第一周过完之前全体确诊。一月底二月初不仅课没人上,连午餐都没人发,放学交通更是没人管。我每天最发愁的事竟然不是怎么上课怎么考试,而是调人管放学交通。






那个周末天气很好,我趁周末跟家人出去散了散心,发了一条朋友圈。

然后就趁朋友圈用词不当,跟发小聊了几句。我当时就预测,我估计跑不出月底就会确诊。





然后,当当当当~

2月23号那天,我下午头很痛,睡了一觉之后好了,而且心情很不错,因为天气预报说24号可能下雪。

24号上午,我度过了愉快的四个小时。11:00-12:30给一个科学老师代物理课,12:30上完课站起来的时候,头一阵晕,差点昏死过去。

下午1点就开始感觉浑身发冷、无力。这时候,我三个娃的学校也像商量好了似的给我打电话说,三个孩子都发烧了。

我:???????

赶紧收拾了东西,让老公带上娃去学区HR做核酸检测。

1:45检测的,1:57出的结果——确诊,而且是一家五口全确诊,嗷嗷嗷嗷。





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老师,新冠确诊之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怎么安排接下来五天在家隔离的工作。

我先向校长秘书汇报了我确诊的消息,她让我在家隔离5天,带薪假,自行通知密接人员。“密接人员”的定义是不戴口罩在1米距离内接触15分钟以上。我一直戴着口罩,但在学校那一上午还是接触了很多同事,我都一一通知了。




最让我担心的是我一个高三学生。我们固定每周四下一局象棋,确诊那个周四也没例外。我给他父母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




然后问校长怎么去学校拿工作电脑。我写邮件的时候有点为难,因为毕竟我不宜进入教学楼,同事们肯定也不想去我办公室或者摸我的东西。

可没想到,我校长就一句话:放学铃打完自己来拿就行,木有问题。

我:????????

于是我当天下午3:00等同事们都下班之后,就回学校拿了我的电脑。




然后就是各种工作安排、找代课老师。现在美国用工荒,没人愿意工作,没找到代课老师。







1:57确诊,2:01收到疾控中心通过学区HR发来的问卷,问题包括症状最初出现在哪一天,直接上司是谁,跟谁有过密接等等。





接下来的5天,我们全家就在家“养病”。新冠的养病流程跟感冒发烧一样:硬抗 - 不需要去医院,不需要打针吃药,要是烧的难受就吃一片退烧药。我家的恢复情况基本是,三个孩子隔夜就好了,我和老公难受了一天,第二天大好,第四天完全好了。

2月28日是我一个好朋友的生日,本来说好了给他弹琴作为生日礼物,但隔离在家只能录像。2月27号晚上录的,也就是确诊第三天后,那个状态看着就不像病人了。






病着的四天,基本都是朋友同事送吃喝,以及 - 玩具。








总体感觉完全能应付。但是!!!第三天我丧失了嗅觉和味觉。脸书上有朋友留言说她的嗅觉是一两周后才恢复的。

@豆子彩虹爸 @章黎 @fx lu




我的嗅觉大概在第十天开始恢复,但是味觉是15天后的下午突然恢复的,那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我在老板办公室聊天,他要吃口香糖,顺手给了我一片,我放到嘴里说“哇,西瓜味的!”老板惊呼“你能尝到味儿啦???”我才意识到我真能尝到味了!激动的一下从椅子上跳起来给了我老板一拳!

老公晚上就带着出去庆祝了一下。




我是周四确诊,隔周三返校的。头脑清醒,心情很棒,又开始了各种作、怼脾气超好的老板。唯一跟生病以前不一样的就是很容易累,钻在学生堆里也蹦跶不起来。




第二天周四,是确诊一星期纪念日。

得了一场新冠,没耽误跟我学生下棋,这是最令我开心的。




这就是美国新冠的大体情况了。

俄勒冈州上周末彻底解除了口罩令,我们小小的庆祝了一下,后院跟孩子们点了个篝火,派屈克节喝了点小酒。生活基本回到了疫情前,除了吃不起肉、买不起菜、加不起油、全国减少了100万人口。

(防杠声明:最后一句话针对美利奸两年的疫情和防疫方式使用了反讽修辞,你要是看不出来你就赢了,勿以麻小而不赢)



写完全文我最大的感受是:咦,美国人还真是把邮件当微信发哎,知乎那个问题还真问对了!

最后,我必须声明我完全不赞成国内“放开并存”,因为国情实不同。我老家淄博目前正在封城中,我妈虽然封在家里,但什么都不缺,经常查核酸,一个电话过去就能获得食物日用品送货上门服务,非常有秩序。向人民致敬,向基层干部致敬!同问题下推荐一篇:

user avatar

知道医疗崩溃是怎样一件恐怖的事情吗?

我姑姑在美国,附近社区的老人死了十几个,他们没感觉,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就是老人病,他们家里只有两个中年人和几个青年人,他们自己家不会有人怎么样,即使得了也不会很快就好。

结果同个社区又有几个中年人也死了,他们才真的恐慌起来,出门必戴口罩,结果遭到他们三个子女疯狂的嘲笑和抵制,他们还想办法在口罩上面剪个洞,或者扔掉口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爸妈很丢人,会让邻居小孩笑话。

不错,他们在邻居小孩的洗脑下,他们觉得自己的爸妈很懦弱,竟然怕一个小小的“大号流感”。就连那些成年人,看到他们戴口罩的时候,都会觉得他们是不是得病了?

就在这样的“不怕死”文化的催眠下,他们觉得自己有点小题大做,出门就不怎么积极戴口罩了,他们觉得死去的几个中年人应该是有其他什么病,才会导致死亡的。

然后有一天,我姑丈就发现自己不断咳嗽,呼吸困难,还发起烧,还闻不到任何气味,不敢叫救护车,只能叫我姑开车载他过去医院。

他们到了医院,重症情况如此明显的他,竟然还要排队看医生,排了一两个小时后他确诊了,然后让他继续在医院里面等,也不安排住院治疗,留下我姑丈在那里痛苦发作几个小时,期间他们求救无数次护士和医生,医生都在推脱,说没有床位,就是没有给他安排呼吸机什么的,让我姑在医院干等。

我姑看到我姑丈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在医院大吵大闹希望能引起医院方的主意,没想到我姑就这样被警察带走了,只剩下我姑丈一个人在医院。

当时我们在国内听到我姑的求救信息也是紧张得不行,不敢相信医疗如此先进的国家,一个重症病人竟然得到这样的待遇,但我们又不能为他做些什么,只是寄希望美国发达的医疗,一定能让一个50岁不到的中年人痊愈。

最终等来的却是我姑丈去世的噩耗。

高赞所说的医疗被击穿是什么后果,这就是后果,一个成年人就像上吊一样窒息而死,而且这个过程持续好几个小时,你觉得恐怖不恐怖?

本来一个不算多严重的重症患者,就因为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活生生拖死了,还是被憋死的,这种死法会让多少人不寒而栗。

我不敢想象除了北上广深,其他小城市的医院在我们所有城市放开共存之后,医疗被击穿,没了其他城市的援助,会是怎样的一个恐怖场景,真觉得我们人均医疗资源那么充足吗?

病毒爱好者说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不算高,才0.5%到1.3%?就是大号流感?

很多病毒爱好者之所以谈共存,因为他们觉得事情不会发生在他们头上,或者死亡不会发生在他们这个年龄层上,他们甚至连四线城市的医疗配比都不清楚,以为他们的老家可以跟发达国家比医疗,跟人家一样的死亡率。

看到没有,我跟我闺蜜的对话,人家是我们老家的医生,人家最清楚广大县级城市的医疗配比情况。

县城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医疗设施去应付这种所谓躺平共存带来的灾难。

别跟我口hi,说可以买,这种仪器不是说买就行的,必须有专业人士操作,这种人才少之又少,不是短时间能培养起来的。

而且一开机就是十几万,病人使用一次就又要几千块,你觉得有多少人受得了,有多少人可以一直用。

你觉得社保基金和地方财政能承受多少重症患者用ecmo?如果一个城市有几百个重症,这些人怎么办?


在没有疫情的年份,医院的床位都是供不应求的,你们觉得几亿人感染了,一个县城几千人重症,床位够吗?

病毒爱好者觉得现在的经济困难,实体困难是因为防疫措施太严了?

永远记住一句话,我们现在的经济困难是因为疫情引起的,不是抗疫引起。

你以为你得了新冠,只是轻症,你老板会让你上班?

你以为你得了新冠轻症,你就一定感觉都没有,不会影响工作?

你以为放开共存了,人员流动还会跟疫情前一样,个个都愿意出去吃饭购物?

香港没有严格防疫,为什么门店都是门可罗雀?你们不是觉得放开共存了个个都更想出去吃饭购物了?

外面那些躺平的国家,他们的经济就好了吗?







多少西方国家媒体都说自己国家人员流动性下降,因为疫情施虐,很多人都不上班或者因为得了新冠工作不了,人员短缺,物价飞涨,经济下滑。

他们不严格抗疫了,为什么经济还不起来?实体店还是倒的倒,关的关。

国外是被迫躺平的,而不是不管。反正舆论优势都在他们身上,中国发生跟他们同样的事,他们会炒作中国快垮了,快完蛋了,中国没人权,中国不人道,中国不行,到时中国绝对比外国还要混乱。

而自己发生同样的事。

他们的舆论霸权会让世界大多数都觉得他们没什么问题,或者有了问题你敢怎样?你敢骂这个最大的黑社会老大?我们对美国的批评威胁了人家的统治了吗?

看了那些批评中国防疫措施的,希望跟外国人躺平共存的,觉得新冠只是个“大号流感”的,我就想起我姑邻居的那些小孩,嘲笑我姑姑丈的那些场景。

其他十多万赞的回答:

最怕云南朋友推荐牛奶系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