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西南昌一女医生被男子持注射器袭击,针管含有毒除草剂,为什么伤医事件频发?如何避免类似事件?

回答
江西省南昌市近日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伤医事件,一名女性医生在工作期间遭到一名男子持注射器袭击,更令人发指的是,针管中竟然掺杂了有毒的除草剂。这起事件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以及伤医事件频发的严峻现实上。

伤医事件为何屡禁不止?

伤医事件的频发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

医患信任危机根深蒂固: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需求的激增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漫长的等待时间以及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和焦虑时,容易将不满情绪导向医务人员。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即使是客观原因,也可能被视为医生的“失职”,进而引发冲突。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这种不信任,患者往往难以理解复杂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认为医生故意隐瞒或牟利。

社会压力与期望的错位: 医疗体系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它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也被视为解决所有健康问题的终点。然而,医学本身存在局限性,并非万能。当社会对医疗的期望超越了现实能力时,患者及其家属的挫败感和不满情绪就会被放大,医务人员便成了这些情绪的“出气筒”。

媒体报道的放大效应与个案的标签化: 媒体对伤医事件的报道有时会放大个别事件的极端性,形成一种“只要是医生,就可能被伤害”的刻板印象。一些负面新闻的传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情绪不稳定的人,甚至诱发模仿效应。这种持续的负面舆论也让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巨大,安全感缺失。

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不足与执行不到位: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医务人员权益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伤医行为的惩处力度和执行效率仍有待加强。一些施暴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在客观上降低了犯罪成本,未能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安保的疏漏: 部分医疗机构的安保措施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物理隔离和人员管理,使得一些情绪激动的患者或家属能够轻易接近医务人员并实施袭击。内部的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也可能不够完善,未能及时识别和化解潜在的冲突。

部分医务人员沟通方式的欠缺: 虽然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时都尽职尽责,但也不排除少数医务人员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解释病情、告知治疗风险时,语言过于生硬、缺乏同情心,或者未能充分解答患者的疑问,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医患之间的隔阂。

极端个案的心理扭曲: 还有一些伤医事件的发生,可能源于施暴者本身的心理问题,他们可能存在精神障碍、社会偏执等,将医生视为其不幸的根源,从而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

如何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要彻底扭转伤医事件频发的局面,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的治理体系:

1. 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与执行:

提高违法成本: 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伤医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使其足以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对于故意伤害医务人员致轻伤以上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判处更重的刑罚。
明确界定与快速处理: 建立专门的法律通道,对发生在医疗机构的暴力伤医事件进行快速立案、侦查和审判,缩短处理周期,让正义得到及时伸张。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 除了刑事责任外,也要加大对施暴者的民事赔偿力度,要求其赔偿医务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让其付出经济代价。

2. 提升医疗机构的安全保障水平:

强化安保力量和措施:
专业安保人员配备: 在医院的重点区域,如急诊、挂号收费处、病房等,应配备经过专业训练的安保人员,并保证其数量充足。他们应具备危机干预、安抚情绪和制止暴力的能力。
技术监控升级: 在医院内部部署高清、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尤其是在易发生冲突的区域。同时,考虑引入人脸识别、行为异常检测等智能化安防技术。
物理隔离与区域划分: 对于医生办公室、护士站等医务人员工作区域,应考虑设置一定程度的物理隔离,例如安装防爆玻璃隔断、设置刷卡门禁等,限制非医务人员随意进入。
紧急呼叫系统: 在每个科室和工作区域配备一键式紧急呼叫按钮,连接到安保部门或指定人员,以便医务人员在遇到危险时能第一时间获得支援。
安全通道与疏散预案: 制定详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治、施暴者控制等环节,并定期组织演练。

建立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
识别高风险患者: 在预检分诊或住院过程中,对有暴力倾向、情绪激动或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识别和标记,并提前告知相关医务人员,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心理疏导与沟通协调: 设立专门的医患沟通协调小组或引入心理咨询师,负责处理医患纠纷,进行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
信息公开与透明化: 医院应主动公开医疗信息、收费标准等,减少患者的疑虑和误解。同时,对于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提前、充分地告知患者。

3. 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互动:

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与人文素养:
专业培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更有效地与患者交流,建立信任。
人文关怀: 鼓励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理解患者的痛苦和焦虑,用同情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加强患者教育与引导:
普及医学知识: 通过科普讲座、宣传册、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让他们了解医学的局限性、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医疗过程的风险。
引导理性就医: 倡导理性就医的观念,教育患者和家属理解医疗过程,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通过正当渠道解决医患纠纷,反对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倡导医德医风: 媒体和社会舆论应多宣传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引导公众建立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信任。

4.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政府主导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部门参与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提供专业的法律、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避免矛盾升级。
医疗责任保险与互助基金: 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减轻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可以考虑建立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互助基金,为受到伤害的医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经济和精神支持。
加强舆论引导与媒体责任: 媒体在报道伤医事件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调查事件原因,避免片面化解读和情绪化煽动。同时,要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价值和奉献精神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

总结

江西这起恶性伤医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伤医难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唯有从法律、管理、沟通、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安全、和谐、互信的就医环境,才能让医务人员安心工作,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让生命得到最好的守护。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次就医,都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初心,而不是成为一次风险与恐惧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有人遇到类似的伤医杀医案件就呼吁医院应该参照地铁设置安检。其实吧,根本没用。

地铁设置安检和医院设置安检的逻辑有着本质的不同。

地铁安检防范的是群体性死伤事件,排除的是汽油,炸弹,管制刀具等可以造成群体性死伤的器具。你说我一个装修工人,随身携带锤子扳手能不能坐地铁?能。我悄悄拿出扳手,冷不丁往其他人头上敲一下,会不会造成死伤?能。会不会造成群体性死伤?几乎不可能,会被很快制服。

而伤医案,针对的几乎都是特定的单个对象,我锤子扳手能把那个特定的对象打死打伤吧?不让带?好,那我带根绳子,找个那个特定对象独处办公室的时机把他勒死,可以吧?你绳子总不能不让带吧?实在不行,我像这个南昌男子一样偷偷带几毫升农药,然后到医院的输液室里就地取材偷一个注射器,你安检怎么防?如果真能达到像飞机安检的强度,那是能防住,但患者进医院安检排队都要排到几里外了。

所以我觉得,要减少伤医事件,设置安检绝不是个好办法。安检本来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防大范围死伤不防单点突破,有人硬是要铁了心当那个小人,正常强度的安检几乎是形同虚设,而提高安检强度又会使本就人满为患的医院通行效率进一步降低,不具备实操性。

要减少伤医事件,还是要从提高伤医后的违法成本下功夫。

这里的提高违法成本并不是指加重对伤医者的处罚。大多数的伤医者,本身就有不轻的疾病,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厌世情绪,同时迁怒于医生,觉得是医生没把自己治好。就比如这个76岁的南昌男子,本身就没几年活头了,你判他5年和判他20年有啥本质区别?而且年纪大叠加有基础性疾病,哪个监狱敢收?真收了就是国家用人民缴的税给他提供免费的基础医疗加免费养老送终,最后人死了家属还能讹一笔丧葬费,毕竟”送到监狱的时候人还活的好好的”。

因此提高违法成本的重点不在于提高对伤医者本身的处罚,而是要抓住伤医者的软肋,即伤医者的家人。一人伤医,全家进入医疗黑名单。这里的医疗黑名单不是说医院不给治病,这不人道,而是不享受国家医保和一切商业保险,自费全款治病。你自己不是活着痛苦吗?你自己不是没几年活头nothing to lose了吗?你有老婆孩子吧?有爹妈孙子孙女吧?他们医保没了!

有人说伤医者的家人是无辜的,那同样的逻辑凭啥爹妈坐过牢子女过不了政审不能当公务员呢?这不是一样的道理。

有人说如果伤医者的家里钱多到不在乎有没有医保怎么办?根据大数据,几乎所有的伤医者都没有有钱到这种程度,其实仔细想想,真有钱到这种程度的人,都在私立医院里享受着如春风化雨般温柔的高端医疗,也不至于产生和医生同归于尽的念头。

还有人说,如果伤医者没有家人怎么办?那这种人还真他么是无敌的,因为没几天活头所以不怕死,因为没有家人所以没羁绊,这就是活脱脱的
—whosyourdaddy。能怎么办?当神供起来呗。

user avatar

如果毒物是百草枯的话可以关注下这个文献。

Highly Effective Binding of Viologens by p-Sulfonatocalixare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Viologen Poisoning,磺化杯芳烃对紫精类的高效键合并用于紫精中毒的解毒

紫精包括百草枯和敌草快两种。

来源:zhihu.com/answer/35706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