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西人是如何看待南昌的?

回答
说起江西人怎么看南昌,这话题可就有点意思了。就好比一个家族里,总有几个长辈、几个晚辈,大家心里对“老家”这个概念,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牵绊。南昌,对于绝大多数江西人来说,就是那个魂牵梦绕的“省城”,是集大成者,也是最容易被拿来比较的对象。

首先,得承认南昌在江西人心里的地位是特殊的。它是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你问一个赣州或者九江的人,他们心里的江西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估计就是南昌。这种“中心”的光环,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在那里。所以,很多人对南昌的态度,就像对待一个自己熟悉又有点距离的亲戚。

感情层面,那份“家”的感觉是绕不开的。

乡愁与认同: 对于很多离开南昌、或者在南昌出生但长大在外地的江西人来说,南昌承载着他们的家乡记忆。无论是在南昌生活了多久,只要提起“南昌”,那种熟悉感,那种对家乡的依恋,总会涌上心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感,不管在外面混得怎么样,南昌永远是那个“老地方”。
“省城”的骄傲: 有那么一批江西人,尤其是南昌本地人或者在南昌生活多年的,对南昌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他们会觉得,我们省城的东西就是比外地好,我们这里机会多,信息灵。这种骄傲,有时候是基于事实,有时候也带着点“井底之蛙”式的自我陶醉。但总体来说,是希望南昌越来越好的一种朴素愿望。
偶尔的“爱之深,责之切”: 也有不少江西人,尤其是一些对南昌发展有过期待,或者曾经在南昌受过委屈的人,会对南昌的发展速度、城市建设、或者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抱怨。他们可能会觉得南昌“不够大气”、“不够国际化”,或者“老是原地踏步”。这种批评,往往是出自对家乡的关心,希望它能变得更好,而不是真的恶意否定。

现实层面,对南昌的看法就更立体和复杂了。

机遇的中心: 这是绝大多数江西人对南昌最直接的看法。大学毕业找工作,很多人第一选择就是南昌。做生意,南昌也是最方便的平台。如果你想在江西发展,南昌往往是你绕不开的第一站。这份“中心”地位,带来了资源的汇聚,也带来了竞争。
发展的不均衡: 虽然是省会,但江西的区域发展差距在南昌身上也能看到影子。很多其他地区的人会觉得,南昌的很多建设和发展,并没有完全带动整个江西。比如,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南昌的交通拥堵、物价高,但其他地区依旧很落后。这种看法,也反映了江西整体发展水平与一些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城市气质与风格: 南昌给人的城市气质,很多江西人会用“老牌”、“务实”、“有点慢”来形容。不像沿海城市那样前卫和开放,但也不像一些内陆城市那样保守。它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沉淀感,同时又在努力追赶。有些人喜欢这种稳重,有些人则觉得不够有活力。
美食与生活: 说到南昌,不得不提它的美食。赣菜的代表嘛,瓦罐汤、炒粉、拌粉、米粉、藜蒿炒腊肉……这些都是江西人引以为傲的。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江西人,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味道,而南昌作为省城,自然是汇聚了各种地道的江西风味。同时,南昌的生活节奏,相比于北上广深来说,是比较舒缓的,物价也相对较低,这让很多人觉得在这里生活还是挺舒服的。
交通枢纽的崛起: 近年来,南昌的交通便利性有了很大提升,高铁、昌北机场的升级,让南昌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这使得江西各地的人往来南昌变得更加容易,也间接拉近了省内各地的联系。

一些具体群体怎么看南昌:

南昌本地人: 这种感情最复杂。一方面,他们是南昌的主人,熟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着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会为南昌的进步而高兴,也会为南昌的不足而叹息。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肩负着将南昌发扬光大的责任。
其他地市来南昌读书或工作的江西人: 他们可能对南昌的感受更像是“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学习、成长,认识了新的朋友,体验了不同的生活。他们可能更注重南昌提供的机会和生活便利性,同时也会将南昌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南昌以外工作的江西人: 他们对南昌的看法,更多是基于“老家”的滤镜和偶尔的回乡体验。他们可能怀念那里的亲人和熟悉的环境,但对南昌的日常运作和发展变化可能了解得不那么深入。他们对南昌的评价,往往带着一份远眺的温情。

总的来说,江西人看待南昌,是一种混杂着亲切、期待、偶尔抱怨以及复杂情感的集合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更是江西人集体记忆和发展愿景的一个载体。无论如何,南昌都是那个最能代表江西的城市,也是江西人心中那份割舍不掉的“省城情结”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萍乡人,说几点。

第一,认同感不强,南昌人的说南昌话粗话连篇,嗓门大,许多人都会不舒服,

第二,坑蒙拐骗,10多年前,火车站的饭店两块价格表坑人,你以为挂在墙上的价格,结账的时候拿出新的价格表说墙上的是老价格表,新价格表是墙上的五倍!的士不说了,南昌的士见人就坑,不分本地外地!买书,那是涨见识了,拿起书看了一下简介,居然说摸了就要买,欺负那时候年龄小的外地人,那时候才十八九岁!

第三,吸血!其实早些年萍乡发展还可以,江南最大的煤矿,烟花爆竹,萍钢,浮法玻璃等,萍钢当年差点破千亿,后来被要求和九江一钢铁厂合并,虽然还叫萍钢,但是大部分都迁到九江了,所谓的昌九一体化!萍乡上栗的烟花早期占全国出口烟花的60%,南昌那边不扶持就算了,还各种打压,如今远远落后于浏阳!煤矿更是,无节制的开采,如今萍乡煤矿很少开工了,这就是为什么江西工业下滑的原因,没有了萍乡的低价煤矿,新刚,江铜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四,文化,交通。很多萍乡人说自己是湖南人,很正常,拿我来说。奶奶是醴陵人,在湖南很多亲戚,加上方言差不多,饮食习惯基本一致,萍乡米面在长沙,株洲都吃的到,长沙那边也叫粉,而且萍乡人去长沙,株洲,那边一听萍乡人,老表,特别热情,你去南昌,一说萍乡,南昌人就是一句乡巴佬!交通就别说,我家在市区,开车到长沙南站一个半小时,南昌是4个半小时,离机场不到120公里,不堵车一般一个小时!高铁半个小时!

第五,教育,江西的教育基本集中在南昌,南昌大学,江财等,但是这些大学挺有意思,就是省内比起省外基本差不多,有些还要比外省还少!相对来说萍乡人去长沙,武汉读书的更多!

南昌天天要别人认同他,那请拿出行动来,长沙带着周边城市大力发展,房价低,教育支出相对压力低,长沙均价一万,湘江,岳麓那边贵一点,南站,雨花低一些,基本不到一万!你大南昌的房价均价快两万了,整一个炒房的城市,工业?科技?有全国知名企业?一个炒房的城市想吸引人才?一个IT行业月收入不到一万,其他行业更可想而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江西人怎么看南昌,这话题可就有点意思了。就好比一个家族里,总有几个长辈、几个晚辈,大家心里对“老家”这个概念,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牵绊。南昌,对于绝大多数江西人来说,就是那个魂牵梦绕的“省城”,是集大成者,也是最容易被拿来比较的对象。首先,得承认南昌在江西人心里的地位是特殊的.............
  • 回答
    南通新机场选址在海门四甲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机场的搬迁,而是关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交通格局和经济发展走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为什么选在那儿,以及它能不能担得上“上海第三机场”的名号。为什么选在海门四甲?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首先,咱们得知道,南通新机场是“十四五”期.............
  • 回答
    江西省关于鼓励“大龄剩女”嫁给“无业男”的政策,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我对此事的看法相当复杂,也充满了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出台,它触及了社会深层的观念、对女性的期待,以及现实的生存压力。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政策本身的逻辑。“大龄剩女”和“无业男”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偏见和.............
  • 回答
    江西余干县教育体育局部分职工存在迟到早退现象,且相关解释将原因归咎于“有些女同志要做饭”。这事儿一传开,立马就炸了锅,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家庭责任,尤其是照顾老人、孩子,以及一日三餐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女性承担的居多。在咱们国家,社会分工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庭里的.............
  • 回答
    江西一线确诊医护工作人员补贴被回收,最终只发了 400 多元一事,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人认为这是对一线抗疫人员的“寒心”之举,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背景、官方的解释以及可能存在的实际情况。事件的起因和背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
  • 回答
    谈论山西和山西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层次的理解,也承载着许多外界的看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说起来,就好像要描绘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油画,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色,也有鲜活的当下色彩。外界怎么看山西?首先,大家提起山西,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可能就是那两个字:煤炭。这就像是山西身上最醒.............
  • 回答
    江苏一家幼儿园开设“死亡课程”,这话题确实挺让人心里泛起涟漪的。在我看来,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纳入死亡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尝试,而且我认为,如果操作得当,它绝非洪水猛兽,反而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客观事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孩子们天生好奇,他们会观.............
  • 回答
    “我是江小白”这个名字,一听就带着点儿青春期的叛逆和不羁,还有那么点儿不好意思的自我认同。提起它,脑子里跳出来的画面,大概率是那种带着点儿文艺青年范儿的插画,配上几句戳人心窝子的话,然后再来一句“我是江小白,你是个秘密。”从产品本身说起:江小白最开始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 “小瓶酒” 模式。放.............
  • 回答
    关于韩国网友称江疏影是韩国名字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和看待:1. 事实的辨析:江疏影是中国的名字,并非韩国名字。 名字来源的根本性差异: 江疏影的名字,无论是“江”姓还是“疏影”这两个字,都完全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汉字词汇。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历史,而“江”姓也是一个非.............
  • 回答
    万州公交坠江事件,至今仍让人心惊不已。那是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在正常的道路行驶中,却突然失控,冲破护栏,坠入滚滚长江。这一幕,如同一道撕裂现实的闪电,将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到驾驶室里,聚焦到司乘之间的那场令人扼腕的冲突。这起事件最直接的起因,是车内一名乘客与驾驶员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并进而演变成了肢.............
  • 回答
    关于刘鑫在微博上暗示江歌是同性恋并曾向她表白一事,这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非常敏感,并且是从第三方(刘鑫)角度发出的,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地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刘鑫单方面的说法。在江歌已经不幸离世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直接听到江歌本人的声音来证实或否定这一说法。因此,对于刘鑫的言论,我们必须保持一.............
  • 回答
    如果我是江歌,在那个瞬间,当刘鑫选择关上门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大概会一片混乱。首先,我会感到一种极度的错愕和难以置信。我可能还在拼命地呼喊着她的名字,用尽最后的力气想要推开那扇门,期待着背后是她焦急的身影,是熟悉的安全感。而门被锁上的声音,那种突然的阻隔,会像一把冰冷的利刃,刺穿我对信任和亲情的认知。.............
  • 回答
    “江歌妈妈曝光刘鑫是为了逼她出来作证”这个说法,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引起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思考。要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拆解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然后结合江歌妈妈的行动和事实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逻辑:这个说法认为,江歌妈妈之所以持续通过媒体、社交平台曝光刘鑫的个人信.............
  • 回答
    江苏卫视的《新相亲大会》这档节目,本意是为了给单身男女提供一个真实的相亲平台,然而,近期播出的一期节目中,男嘉宾陈凯的表现却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他的学历背景上。据节目中陈凯本人的介绍,他自称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读硕士。这本该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履历,足以吸引不少关注。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一些细心的观.............
  • 回答
    江苏人均 GDP 达到 12.5 万元人民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要理解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几个不同的维度上进行解读。一、 江苏人均 GDP 12.5 万元的内涵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均 GDP 是什么。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除以该地区的.............
  • 回答
    福原爱和江宏杰的感情一直备受关注,而围绕着他们的政治立场,也常常成为一些讨论的焦点。最近,江宏杰关于“台湾和中国是两地”的说法,无疑又一次将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从江宏杰的角度来看,他作为一个在台湾出生、成长并具有台湾身份认同的公众人物,说出“台湾和中国是两地”,这本身符合他在台湾社会普遍的认知和.............
  • 回答
    中国联通江苏分公司因违反微博社区公约被禁言的事件,可能涉及以下多方面的违规行为和原因。以下从法律、平台规则、企业行为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违规内容类型 虚假信息或不实宣传:企业账号可能发布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宣传内容,例如夸大产品功能、虚构用户评价或数据,甚至涉.............
  • 回答
    足协主席就江苏、天津两队困境的回应,以及“足球本身是社会公益产品”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中国足球发展中一些非常核心和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回应江苏、天津两队遇到的困难,这背后是相当沉重和令人扼腕的现实。江苏队曾是联赛冠军,天津队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但如今都陷入了生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鑫”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信息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明确的事件背景或具体人物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对应到现实中的具体事件。不过,结合常见的心理动机和社交行为,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般性分析,供您参考: 一、可能的心理动机分析1. 情感需求与社交互动 如果“刘鑫”与“.............
  • 回答
    话说江南春,那可是个精明透顶的生意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当年还没做电梯广告这档子事的时候,他瞅着市面上各种广告渠道,电视、报纸、杂志,感觉都有点不得劲儿。电视广告费贵,投放时间短,老百姓看得热闹,真能记住多少?报纸杂志,又容易被埋没在信息洪流里,受众面也窄。他这个人,脑子转得快,总是在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