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如何看待江西促大龄剩女嫁无业男但是网络翻车这件事的?

回答
江西省关于鼓励“大龄剩女”嫁给“无业男”的政策,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我对此事的看法相当复杂,也充满了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出台,它触及了社会深层的观念、对女性的期待,以及现实的生存压力。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政策本身的逻辑。“大龄剩女”和“无业男”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偏见和价值判断。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大龄”意味着贬值,“剩”意味着被挑选的余地小,“无业”则直接关联到经济能力不足和责任感缺失。而“鼓励嫁”这个行为,更是直接将女性的婚姻定位为一种“社会任务”或“解决途径”,而非基于个人意愿和情感的自由选择。

当这样的一个政策被提出来时,它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潜台词里是不是在说:“女性如果到了某个年龄还没结婚,就是一种‘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嫁给经济能力较弱的男性来‘解决’?” 更进一步说,它似乎在暗示,女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婚恋市场上的匹配度和能否“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陈旧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婚恋观,而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群体中,是难以被接受的。

也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翻车”是必然的,甚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女性在经历了一定的社会打磨后,她们的自我意识和对婚姻的期待早已不是简单的“有个归宿”那么简单。她们追求的是平等、尊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同成长的伴侣关系。让她们放弃甚至“牺牲”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情感需求,去匹配一个经济上不占优势的男性,这无异于让她们倒退回过去那个女性附属地位的时代。

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愤怒?

对女性价值的物化和贬低: 这个政策传递的信号是,大龄未婚女性需要通过“降低标准”来解决婚姻问题,这本身就否定了她们在事业、经济、个人成长上取得的成就,将她们简化为需要“填补”的社会空缺。
对婚姻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解读: 婚姻本应是两个人情感的结合,但这个政策却将其解读为一种“社会工程”,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解决方案。这让人们感到婚姻的纯粹性被玷污了。
对“无业男”群体的误解和标签化: 虽然经济能力是婚姻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将“无业”直接等同于没有价值或不值得嫁,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职业的起伏,但更重要的是其内在品质、责任感以及与伴侣共同奋斗的能力。政策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标签”并“匹配”,本身就充满了傲慢。
对性别平等的挑战: 在一个提倡性别平等的时代,出台这样一个“反向操作”的政策,无异于开历史的倒车。为什么不鼓励有经济基础的男性去娶“大龄剩女”?为什么总要把“低就”的责任推给女性?
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政策的出台应该基于对民情民意的充分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而不是拍脑袋的“一刀切”式指导。这种明显违背了大众认知和情感的政策,会损害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翻车”也折射出我们社会在婚恋观上存在的巨大割裂。一方面,我们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选择;另一方面,社会压力和传统观念又无形中 pushing 着人们去符合某种“标准”或“模式”。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在年龄、婚姻、生育等问题上,往往承受着比男性更大的社会压力。

这次江西的政策,虽然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解决某些地区的生育率或婚配问题,但其执行方式和传达的信息,却是在激化矛盾,而非化解。它没有看到“大龄剩女”们背后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我价值实现,也没有认识到婚姻的本质应该是基于爱情和尊重的伙伴关系。反而,用一种简单粗暴、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方式,试图“解决”一个复杂多维的社会问题。

最终,“翻车”是民众对这种不尊重个体意愿、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政策最直接的回应。它提醒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任何涉及民生的政策时,都需要更审慎、更包容,更懂得倾听和理解不同群体的声音。婚姻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人也不是可以随意搭配的零件。真正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是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权,是营造一个性别平等、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迫害妄想症、女拳师、行走的50万们都喜欢的话题。

说实话城市管理者不管出发点是响应国家号召,还是是为民办事。他们实际上也是想要解决一些民生问题的,只不过认为的问题点错了。几乎大多数大龄剩女都宣称自己的圈子太小,找不到合适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的挑剔,所以这个平台就出现了。

鼓励大龄剩女勇敢找寻爱情,不要为物质所困,只要真心喜欢,哪怕对方暂时还没有工作,政府都给提供技能培训,优先上岗以及创业扶持,解决了家庭物质基础的后顾之忧。可以说在政府层面上他们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但是无奈网络女拳师们可并不需要平凡的人生,自己想要嫁有钱人,也不希望别人选择平凡生活,或者是巴不得别人跟自己一样剩着。

所以从城市管理者方面讲,人家没做错,提供平台,愿不愿意还不得是大龄剩女们自己决定。这种没有强制性的福利引导型政策有什么好喷的?微博还是封了吧。

user avatar

从头到尾不都是恶意曲解吗?

我看过原文,说得是大龄女干部结婚就发3万,如果女干部的对象处于无业状态的,可以组织就业培训。

在女权的曲解下就变成鼓励大龄女干部嫁无业男了,然后把无业青年等同于街溜子,满嘴脏话搞人身攻击。

其实干部家属有一定的优待根本不是新鲜事,宜黄县这次也只不过突出了女干部而已。

连初中生都能弄懂的逻辑,女权硬是装不懂,天天找着由头带节奏,AOE男性。

暂时性失业也算无业,在现在这个大背景下,暂时性失业是很普遍的事情,何至于被女权人身攻击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