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里开设马克思一类课程实际上能有多大的作用?

回答
大学里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涉及的层面挺广的,也挺容易引起争议。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它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一般指的不是“ Marx’s economic theories”那样纯粹的学术探讨,更多的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它们往往带有更强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的意味。

那么,它们在大学教育中能有多大作用呢?

我觉得,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具体能发挥多大,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认识世界、理解历史的视角:

提供一种分析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比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社会运行和历史发展的分析工具。这些工具,即使不完全认同其结论,也能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审视社会现象、经济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让你理解为什么社会会出现贫富差距、为什么经济危机似乎总是周期性地发生,或者为什么历史事件会按照某种逻辑发展。这就像学物理的人,即使不赞同牛顿的某些具体定律,但牛顿的力学思想仍然是理解宏观世界的基础之一。
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脉络: 对于中国大陆的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紧密相连。学习相关课程,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理解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逻辑,以及当前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背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认同国家发展方向,是有直接作用的。这是一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挑战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在大学这个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批判”本身的方法论。学生接触到的是一种成体系的、复杂的理论,他们需要去理解、消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即使最后不接受其所有观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辨的锻炼。
对比和参照: 当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概念后,他们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和评估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经济制度,比如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等等。这就像学文学,读了莎士比亚,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后来的戏剧;学哲学,读了康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后来的哲学流派。

3. 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

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解放、共同富裕、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些理念,在经过中国化改造后,往往被用来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这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价值参照系。
理想主义的启发: 尽管关于理想主义与现实的争论不休,但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能够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主义情怀,让他们思考社会更公平、更美好的可能性,并为之努力。

但是,说到“作用有多大”,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现实情况和潜在的局限性:

教学方式和内容: 课程的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缺乏与现实的联系,或者内容陈旧,学生很可能只是应付考试,很难真正领会到其精髓。反之,如果老师能够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或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学生接受度和个体差异: 学生的背景、兴趣、成长环境都不同,对任何一种理论的接受程度自然也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天生就对社会科学理论感兴趣,善于思辨,他们能从中受益良多。但也有很多学生可能更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政治理论类课程相对疏离,他们的收获就可能比较有限。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当下的社会现象时显得苍白无力,或者其提出的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那么它在学生心目中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大学里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其潜在作用是相当大的,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也能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脉络,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具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然而,这种作用能否被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本身的质量、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接受程度。如果能做到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启发思考,那么它就能成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反之,如果教学效果不佳,或者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它的作用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有没有用”,而是要看“怎么用”、“谁来用”,以及“用得怎么样”。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具体能产生多大的作用,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这门课真正“活”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用就是让人厌恶马克思主义。

user avatar

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比想象中要大。但主要不是在大学阶段起作用。至于信不信马克思主义嘛,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的时候就讲了,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什么剩余价值理论啦,什么阶级斗争学说啦,学生听了没啥概念,会不以为然。但出去工作一段时间,在河北香河租个房,每天五点就起床赶公交转地铁去拼命工作,一年下来一算,连一平米房子都买不起,这时候再回想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感觉是不是不一样了?

这样一来,对学生,对国家,都不是什么好事。对学生而言,懂了又能如何?只会更不开心,还不如上知乎看点鸡汤,或者学点实用技能,就算用政治课的时间讲《参谋助手论》或者《弟子规》,以后也知道在社会上“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发生实习生不肯给老员工订外卖这种车祸。对国家而言,好端端的非要把国民们搞的不开心又是何必呢。

所以,其实政治课的设置已经有大的转变了。在98方案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两门课,加起来理工科94学时,文科90学时,到了05方案里,调整为54学时,几乎就腰斩了,占总学时大约只有20%,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把思想政治课称为“马克思课”更多只是习惯使然。

至于现在占课时多数的“毛中特”,其实学好了真是有用的。比如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在很多人自发去学。更不用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政府对经济运行起重要作用的中国,你说学会看懂最高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有用没用?但问题是,能看懂的教员本来就是少数,看破还愿意说破的就更少了,像顾子明老师这样三天两头自发搞两学一做的,也不屑去做政治课教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