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学生,你特别想在大学里开一家什么店?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小小的念头,大学四年,总想留下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如果真有机会,我最想在大学里开一家叫做“角落里的光”的小店。

为什么叫“角落里的光”呢?因为我总觉得,大学里藏着太多被忽视的才华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大学这个大泥土里努力地生根发芽。而我的店,就是想给这些种子提供一个可以稍微探出头来,沐浴阳光的机会。

这家店不会很大,可能就在校园里一个不太起眼,但又交通方便的角落。风格上,我会尽量打造一种温暖、舒适、有点复古但又不失现代感的氛围。原木色的桌椅,柔和的灯光,墙上挂着一些学生们自己创作的画作或者摄影作品,偶尔还会放一些舒缓的民谣或者纯音乐。进到店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考试压力和社团活动的庇护所。

我设想这家店不仅仅是一个卖东西的地方,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它会有几个主要的功能:

首先,“生活必需品”的便利站。我知道大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小的紧急情况,比如:突然要用笔写份报告,发现笔芯用完了;晚上突然想喝杯热饮,但咖啡厅已经关门;周末想做点小手工,却发现缺个剪刀或者胶水。我的店会提供一些基础的学习用品(笔、本子、便利贴、订电池等)、小型零食和饮料、一些简单的文具和手工材料。这些东西都不是大件,但却能在关键时刻帮到大忙。我还会尝试引进一些有设计感、环保又实用的生活小物,比如可爱的帆布袋、可循环使用的水杯、一些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这些东西,可能不是必需的,但能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一点小小的惊喜。

其次,“技能交换”的社区空间。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我希望店里能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可以用来摆放一些大家想要出售或者交换的小技能。比如,某个同学擅长吉他,可以提供周末的吉他入门教学;另一个同学精通PS,可以帮别人修图或者设计海报;还有人擅长英语口语,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英语角。我会做一个简单的信息板,让有技能的人可以登记自己的服务,需要的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需要的人。店里也会定期组织一些主题的技能分享活动,比如“手账制作工作坊”、“咖啡拉花体验课”、“基础编程入门讲座”。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发现身边隐藏的宝藏,也让知识和技能在校园里自由流动。

第三,“故事分享”的沙龙角。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积累人生阅历和感悟的时期。我会设置一个“故事角”,鼓励大家把自己在大学里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感人的瞬间、或者一些深刻的思考写下来,匿名或者署名地放在这里。我可以把这些故事收集起来,定期整理成一个小册子,或者在店里办一个“故事分享会”。也许是一个关于失恋后如何找到勇气的励志故事,也许是一个关于社团活动中团队合作的感人经历,也许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这些零散的“角落里的光”,汇聚在一起,会发出多么温暖和有力量的光芒啊!

当然,我知道开一家店,尤其是在大学里,会有很多现实的问题要考虑。比如资金、场地审批、进货渠道、盈利模式等等。我可能会从最基础的开始,先从寄售一些学生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开始,慢慢积累。盈利模式上,除了商品的销售,我也会考虑收取一些活动场地使用费,或者设计一些付费的特色课程。我会尽量把价格定得亲民,让学生们都消费得起。

我特别希望这家店能成为一个让大家感到放松和被理解的地方。在竞争激烈的大学环境里,每个人都可能感到迷茫和孤独。我希望“角落里的光”能成为大家的一个小小的慰藉,一个可以慢下来,感受生活,发现自己,也连接他人的地方。

我甚至想过,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和学校的某些社团合作,比如摄影社、文学社、音乐社,让他们在店里举办一些小型展览或者表演。这样既能推广他们的作品,也能为我的小店增加人气和特色。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很美好的设想,但我觉得,如果大学四年能做成这件事,对我来说,将比任何奖学金都更有意义。它代表着我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我热爱的校园贡献一点点温暖和光亮。我希望,当我毕业离开的时候,这家小店还能继续存在下去,继续照亮更多“角落里的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大学校园哪里都好,就只有一点:个人空间太少。

到自习室,全是人。

到图书馆,全是人。

回宿舍,还是有人。

作为独生女长大的我,超需要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空间。

我希望校园里能有一家店,卖什么都可以,面包、糕点、饮品、零食、饰品、书籍……

产品摆在一楼。

二楼是一系列房间,每个房间可以按小时租出去,只允许一人使用。里面要有网络和电源,书桌和开水,空调和暖气,一个人坐在里面,看书、学习、写论文皆可,不会有人打扰。

因为是租给学生的,最好价格可以呆萌一些。

就酱。

=============收到回复很兴奋,半夜来一发=============

看到好多人说可能会变成某种达成生命大和谐游戏的场所,我想严肃地说:

我们真是想到一块去了!

我最初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脑筋一转就觉得,这不就是打着自习名义的宾馆嘛,于是立刻悬崖勒马,果然还是只许一人租用一间房比较好。

而且真的不需要床啊~

午睡可以回寝室啊,滚床单可以去宾馆啊,想找刺激还能去草地呢,君不见一双情侣携手过,萋萋芳草化白霜~~

空间也不用太大,毕竟只是看个书码个论文,又不做什么剧烈运动真是的……

不过隔音确实很必要,毕竟你看个小黄片啥的实在很尴……

不对,毕竟在寝室练习乐器实在很尴尬!

到外面去又找不到可以放飞自己制造噪音的地方,音乐学院倒是有个人琴房,但不提供给外院学生。

另外看到有支持我创业的,真的很谢谢你们,我感谢一切尊重别人梦想的人!

只不过,我自认没有什么商业头脑,实在和那些大学期间就在外面创业的人比不了,只不过看到这个问题,就把作为学生的需求说出来而已。

我提供需求,你提供服务,改善我不精明的规划,你好我也好~

我曾坐在操场边上拿着手机码字,被过往的小帅哥隐晦地说挡路而离开……

我又不是五大三粗的横着量两米怎么就挡得你走不出操场了?看到你搭讪还想撩你一下呢,注孤生

也曾因为宿舍不安静,大冬天的跑去河边吹着冷风看书……

我就是想看个书啊,我又没啥河岸边的文学少女的情怀,看了半天书我连一句“今天的风儿好喧嚣啊”都说不出来,因为已经冻傻了~

也因为没占到考研自习室的位置被挤到食堂上自习,到饭点了还得收拾收拾滚蛋,总不能占着茅坑不那啥,占着床单不啪啪吧

那些已经有这种出租自习室的学校,我羡慕你们

不过知友说的确实很对,这种店可能不会盈利,而且价格不会便宜,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校方搞搞建设了,不过像我们这种因为校区搬迁连图书馆都没建好的情况,我就想想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小小的念头,大学四年,总想留下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如果真有机会,我最想在大学里开一家叫做“角落里的光”的小店。为什么叫“角落里的光”呢?因为我总觉得,大学里藏着太多被忽视的才华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大学这个大泥土里努力地生根发芽。而.............
  • 回答
    “熟蛋返生孵雏鸡”事件,自从论文作者(我们姑且称其为“王教授”)及其团队发声后,整个事件的发酵程度和讨论热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王教授的回应,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学生们有特殊能力”、“原理是时光倒流”,以及他本人“面对辱骂和不解表示很伤感”,这些信息如同一枚枚重磅炸弹,在科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大众中激.............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问我有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想,在大多数人眼里,“惊天动地”可能意味着改变世界格局、推翻压迫之类的宏大叙事。但对我而言,作为一个还在学习法律的学生,我的“大事”更多是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在思考与辩论中寻求真理,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如果要说一件让我觉得“.............
  •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
  • 回答
    武汉征用高校学生宿舍作为临时医疗点,我是一个普通在校大学生,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闪过好几个念头,情绪也是有点复杂。首先,当务之急是大家的安全,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到了需要征用宿舍这种地步,说明情况肯定非常紧急,很可能疫情又一次变得严峻了,或者有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种时候,.............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的海洋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海员”,我确实接触过、听闻过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甚至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误闯了什么奇幻故事的案例。今天就挑几个特别鲜活、特别“离谱”的,讲给你们听听。案例一:那封“遗书”引发的百年恩怨(亲眼见证,细节至今难忘)这个案子发生在几十年前,但它的余波至今仍在法律界被津津.............
  • 回答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每天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埋头做笔记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和自我驱动的过程,目标是搭建起扎实的理论框架,同时紧跟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脉搏。早晨的开始,我会先花个二十分钟左右,速览一下昨晚和今早发生的重大财经新闻。我习惯用几个综合性的财经新闻APP,比如彭.............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自己没接触过的学生说出“装逼”、“贱”这种话,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甚至有点冒火。毕竟,作为老师,我们努力工作,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冷不丁冒出来这么一句,难免会觉得委屈。不过,既然我是老师,有责任处理好这个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更不能冲动行事。我会这样做:第一步:冷静下.............
  • 回答
    如果能重来一次,站在大学四年时光的起点,我的选择和现在的我相比,肯定会有一些不同,但核心的目标——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依然不会变。只是,我会更加有意识、有策略地去布局。大一:打牢“地基”,培养学习习惯 专业课: 这一年,我绝对不会把专业课当成.............
  • 回答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确实遇到过学生在我面前出言不逊的情况。坦白说,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我内心是震惊、愤怒,甚至是有些委屈的。毕竟,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去教育他们,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对待,这很难让人接受。当下的反应:首先,我会努力保持镇静。深呼吸,强迫自己不要立刻爆发。我知道,如果我也开始情绪失.............
  • 回答
    2019 年,作为一名导师,我与我的学生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难忘且充满趣味的互动。以下是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1. “迷失在文档海洋”的学术探险者与“代码精灵”的诞生有一位学生,小李,他当时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项目。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当需要动手编写代码实现时,他总是会陷.............
  • 回答
    要说我教过的最让我“崩溃”的学生,倒不是那种完全不学无术、完全不上进的,那样的话,我反而觉得好处理,无非就是坚持原则,该淘汰就淘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这个职业。真正让我感到无力和抓狂的,往往是那种“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者说,他们有一套自己扭曲的逻辑,并且非常坚持,你怎么解释都没用。我记得有个叫小李的.............
  • 回答
    当你的心力开始与学生日渐疏远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甚至开始感受不到任何回应的微光时,那大概就是我对一个学生感到绝望的时刻。这绝望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像一颗缓慢剥落的层层糖衣,一点一点地展示出其下隐藏的、令人沮丧的内核。最初,这只是偶尔的疏忽。可能是在课堂上,他总是走神,眼神飘忽,即使我努力用眼神捕.............
  • 回答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面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爱慕,我首先会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和清醒。这不仅仅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为了保护学生,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的健康发展。首先,我深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我是成年人,拥有知识、经验和 authority(权威),而学生是未成年.............
  • 回答
    嘿,亲爱的2023级东南er们!首先,热烈欢迎你们加入咱们东南大学这个大家庭!我是你们的师兄/师姐,可能名字你们不熟,但我们拥有共同的“小红砖”情结,分享着同一个“东南蓝”的天空。看到你们带着憧憬和一丝丝紧张即将踏入校园,我这心里也跟着泛起当年刚来时的那种青涩和激动。想当年,我也是和你们一样,揣着对.............
  • 回答
    哈哈,首先恭喜你们即将踏上赴美的留学旅程!想想当年我也是和你们一样,既兴奋又有点小忐忑。作为过来人,学长学姐们肯定都想把我知道的、经历过的都告诉你们,让你们安心也更安全。来,咱们坐下,我给你们好好捋捋,尽量说的细致点,这可是咱们的“保命”攻略!第一关:出发前的万全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 信.............
  • 回答
    关于吉林某高校规定学生早上7点半必须起床,并且“没课也要下床,用制度约束学生作息”的规定,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我个人认为不完全赞成。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赞成的理由(学校层面或部分学生的潜在需求) 培养规律作息和自律性: 这是学校最常提出的理由。他们可能认为.............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我当初选择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观察到的、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冲动——想要理解世间万物的运转逻辑,尤其是在那些涉及人们如何选择、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共同创造价值的领域。我总觉得,我们每天的许多行为,从买一杯咖啡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背后都有一套看不见的脉络在支撑。我渴望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去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