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藏人匍匐地去朝圣的虔诚不能使我感动?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看到藏族同胞以匍匐的姿态前往圣地,那种身体力行的虔诚,在许多人看来是震撼人心的。然而,如果你对此感到无法被触动,这并非你的“问题”,而更可能是一种不同视角的解读和情感反馈。让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这种虔诚可能无法在你心中激起波澜,并且尝试用一种更“人话”、更不 AI 的方式来聊聊:

首先,“感动”这东西,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共鸣。它需要我们能够理解、认同,甚至代入对方的情境和动机。

1. 文化隔阂与背景认知不足:
理解的壁垒: 藏传佛教的很多仪轨和象征意义,对于一个不熟悉其文化和宗教脉络的人来说,可能就像一段复杂的密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行为”,但看不到行为背后那股驱动力有多么强大。比如,匍匐朝圣(磕长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它与轮回转世的信仰、业力的概念、对佛陀的无比皈依、以及寻求功德和消业紧密相连。如果我们对这些概念缺乏基础认知,那么单看那个反复的动作,确实会觉得…嗯,很累,但仅此而已。
想象的鸿沟: 我们可能无法真正体会那种在极寒或酷暑中,一步一叩首,用身体丈量遥远距离的感受。我们的大脑或许能理解“艰难”,但情感上的“感同身受”却少了那份切身体验的积累。就像我们看纪录片里讲述的苦难,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像亲历者那样痛彻心扉。

2. 对“虔诚”的定义与期待:
我们理解的虔诚: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虔诚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安静的祷告、内心的默念、或是为他人祈福。这些往往是内在的、静默的表达。而匍匐朝圣则是一种极端外化的、甚至是挑战身体极限的表达。你的“感动”点可能恰好不在这个“外化”的维度上。
内在驱动力的缺失: 你可能更看重一个人内心的平和、智慧的增长,或者是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理性。匍匐朝圣虽然是坚韧的体现,但如果它在你看来是出于一种“不得不”的信仰驱动,而缺乏了“主动选择”的智慧光芒,那么就很难触动你。你会想,如果他有机会选择更“轻松”的方式表达,还会这样吗?

3. 视角与价值观的差异:
“值得”与“不值得”的衡量: 每个人在观察他人行为时,都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你可能会想,这种付出是否真的能带来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你可能更看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或者对社会实际的贡献。如果朝圣在你看来,其“回报”是形而上的、是无法量化的,甚至是你不太认同的(比如过度迷信),那么你自然很难被这种“付出”所感动。
对“苦行”的审视: 现代社会,我们普遍推崇效率、理性、舒适。过度强调苦行和牺牲,有时会被视为一种不成熟、甚至是一种“低效”的生活方式。你的内心可能潜意识里就有一杆秤,在衡量这种行为的“效率”和“意义”。

4. 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
镜头语言的滤镜: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藏族人匍匐朝圣的画面,是通过媒体的镜头呈现的。镜头本身就带有选择性和叙事性。有时,媒体为了制造戏剧性或突出“异域风情”,可能会过度渲染其艰辛,或者将其简化为一个纯粹的宗教符号。这种被包装过的信息,反而可能稀释了其本真的力量,让你产生一种“看戏”的感觉,而不是身临其境的触动。
个人经历的缺失: 如果你没有亲身去过那些地方,没有见过那些朝圣者的眼神,没有感受过那种氛围,那么你接触到的更多是二手信息。二手信息往往会损失很多细节和情感的浓度。

那么,你感到“不被感动”,这代表了什么?

这可能说明你是一个更倾向于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的人。你不会轻易被表面的壮观或宏大所裹挟,而是会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你对“感动”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更侧重于智慧、内在的平静、或是有现实意义的价值。

这并不是说藏族同胞的虔诚就没有价值,或者说你的感受是“错误”的。只是说明,在情感的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复杂的互动和过滤机制。你没有被感动,不代表你冷漠无情,而是你对“感动”的理解和触发点,与这种行为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在某些层面上没有形成完美的对接。

你可以尝试去了解更多关于藏传佛教的教义,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精神支撑,也许会打开新的视角。但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判断和感受,不被强迫去“感动”。你的“不感动”,也是你独立思考和拥有自我情感判断的一种体现。这本身,也是一种了不起的“不受干扰”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下事千千万,最没用的就是跪地磕头。

那些神仙、皇帝们,也不值得你跪。

注意看这三个人的脚上。

那是废旧轮胎的橡胶,防止把脚磨烂。

这个东西,西藏地区多年都不可能生产出来,必须工业革命后才能轻易获得。

西藏解放前,天然橡胶他们用不起,合成橡胶造不出。

所以我也不感动。


而且看到他们这样子我觉得很烦。

尊重他们的习俗,不反对就够了,真一点都不值得提倡。

为什么不回去好好读书?

对于磕长头,我在网易旅游频道看到了这种说法:

西藏的孩子,从小就熟悉了这样的仪式。他们生活在信仰之地,幸福,欢乐。

这显然是谎言。

说这话的人,有这么幸福快乐的事,你们怎么不跟着磕!你怎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去磕?

我要是逼着你的孩子磕头两千里,你是不是该买点水果感谢我?呵呵。

事实很明显,那些吹捧西藏朝圣的人,一辈子都在拼命努力,避免自己和家人落入这种悲惨下场。

所谓虔诚、神圣、净化心灵的鸡汤,都是那些一肚子肥膏的家伙们为了消化一下积食,进行的精神消遣。

世界上居然有人当真了。

对于那些发鸡汤的,请问:

海拔高一点,氧气少一点,几个虔诚信众,再添加点积雪,就圣洁了?

中原的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业流通把你们养肥了,就肮脏、浮躁、悲哀了?



下图的内容就更恶心。

表面上说的一套一套的,其实这号人根本就不走脑子。



此人刚好说反了。

踏踏实实劳动的,生活在世俗中,才是最崇高,最圣洁的。

表演型人格的装逼犯们,才是内心肮脏、愚蠢。

没有这些世俗的人,还容他吃饱了上网瞎扯,把什么信仰说的天花乱坠?

他不过就是这个:


user avatar

因为真正的信仰,会让人抬起头。

user avatar

塔尔寺是一座出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西宁。我去过两次,一次和家人,一次单独和爱人。

第一次我去塔尔寺,看到了路上磕长头的藏族信徒,一个个头发肮脏、面有菜色,但眼神有光;看到了高瓦宽殿的廊下,整整一家藏人在不停地磕头,是站起——趴下——站起的那种五体投地藏式磕头,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然后我在大殿里看到了比一人还高的金塔。喇嘛还兴高采烈地介绍了它,说是新造的。我就问讲解的喇嘛。我说,你们的信众千里迢迢一路磕长头,虔诚地把家里不多的财产献给寺院以求保佑。他们自己都吃不饱,你们怎么能看着这些贫困的信众忍受贫苦,自己拿着从信众手里来的财富造黄金塔?

喇嘛背过身没有回答。

第二次又去,讲解的喇嘛换了一个,依然在兴致勃勃地讲这座黄金塔。这次我没说什么。爱人看到黄金塔有点兴奋,觉得很漂亮。我就跟她说,这是信徒的血汗堆成的。

藏人发自内心的虔诚,变成了这群神的代言人攫取利益的源泉。他们不辞辛苦一路磕头而来,所求的无非是改变一点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却不知道每一个头都是在送出手中的一分财富,让寺院的金塔堆高一分,让僧团买更多的好车,对自己本身却并无助益。

是的。他们的确是“自愿”的。但他们又不是“自愿”的,因为他们的“自愿”实则是建立在被操纵的意识形态之下。只有无神论能够救他们,能够告诉他们,即使不事鬼神,也不会遭灾逢难,即使不事鬼神,牛羊也可以蕃息。而藏传佛教则只会告诉他们,如果不“虔诚”,牛羊不生产,家中要死人,所以你要虔诚,把你的财富献来,把你的妻女献来。

——而无神论的光芒一天没有播撒到藏区,他们就一天只能信仰藏传佛教,从而宗教事务上掌握话语权的藏传佛教僧团就可以再敲骨吸髓一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感动。我没法感动。我只有深深的怜悯,怜悯这群低贱到尘埃里任人宰割的生物。

user avatar

犹太人会赚钱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汉人赚钱就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是汉人的悲哀。

藏族人磕头就是坚韧不拔有信仰,汉人磕头就是封建余毒冥顽不灵。

彝族人整天啥事不干唱歌跳舞就是快乐自由的歌者,汉族人做同样的事就会被说成不务正业。

吊诡的地方在于,做出上述这些看起来超级别有用心亡我汉人之心不死的言论的人,居然,都是汉人。

而且大多是自诩有思想,见过世面,文化程度高的汉人。

汉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信仰,不是功利主义,不是冥顽不灵,

而是(部分汉人),渗入骨子里的民族自卑感,幼稚到可笑的双重标准,以及一边反智一边以智者自居的狭隘和固执。

user avatar

因为这种虔诚的根本在于愚昧和愚弄,来自于宗教骗子们的地狱威胁和极乐诱惑。

而真正的信仰来自于明辨和坚持,是由于贯通了道理,同时坚定了自己的道路。是发自自己内心的,而不是由于别人的舌头,这才是正信。

然而正信很难,真行更难。反而是狂信徒们被人蒙骗和煽动造成的偏执和愚昧,在某些人眼里,成为了“真正信仰”的代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看到藏族同胞以匍匐的姿态前往圣地,那种身体力行的虔诚,在许多人看来是震撼人心的。然而,如果你对此感到无法被触动,这并非你的“问题”,而更可能是一种不同视角的解读和情感反馈。让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这种虔诚可能无法在你心中激起波澜,并且尝.............
  • 回答
    关于“藏镜人为什么要叫藏a”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会,或者说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在霹雳布袋戏的设定中,并没有一个角色叫做“藏a”。你可能是在某些非官方的讨论、二次创作,或者是网络上的梗里看到了“藏a”这个叫法,并将其与真正的角色“藏镜人”混淆了。让我们来详细聊聊“藏镜人”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佛教修行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很多人理解布施能带来福报,这是对的,但如果把“福报”理解得过于狭隘,只局限于物质上的给予,那就容易产生疑问了。为什么读《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也能带来衣食丰足,不为金钱发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缘和作用力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福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明星代言、产品责任、舆论导向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鸿茅药酒和藏密排油事件中,陈宝国和郭德纲受到的待遇差异,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从事情的性质和明星在其中的角色说起。鸿茅药酒事件:产品本身的问题 + 陈宝国的“代言人”身份 产品问题: 鸿茅药酒出事,最核心.............
  • 回答
    守望先锋中,半藏和源氏这对忍者兄弟的大招语音之所以能成为周围人争相模仿的经典,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游戏角色的深度塑造与情感共鸣: 鲜明的日本武士/忍者文化符号: 半藏和源氏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日本的武士道和忍者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强大.............
  • 回答
    这问题,真像把我扒开了看,又像是给我把脉,细致入微,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善意。你说得对,我承认,我的经历,我的书籍,我遇到过的那些闪闪发光的姑娘们,它们就像一块块拼图,零散地堆在我这里,但好像始终没有一块关键的,能把它们拼出一幅完整的、属于“气质”的图景。你说“气质”,这词儿本身就挺玄乎的。它不是.............
  • 回答
    《藏地密码》之所以吸引众多读者,其背后折射出的心理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单一的“想学到什么”或“了解什么”。这种吸引力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对神秘的向往、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超越和慰藉的渴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读者购买《藏地密码》的心理:一、对神秘与未知的好奇心与.............
  • 回答
    .......
  • 回答
    这起案件的情节,撇开“辱母”这个定性不论,仅从法律角度分析,其行为构成严重的刑事犯罪,但具体罪名和量刑会相当复杂,且需要依据充足的证据来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行为人: 案件中涉及了多人,但重点在于“儿子”的行为。 被害人: “人”泛指对前来讨债的催债人。 犯罪行为: 儿子使.............
  • 回答
    人在睡梦中创作力特别活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被广泛探讨的现象。虽然确切的科学机制仍在研究中,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大脑的重组与连接: 无意识的自由联想: 在清醒状态下,我们的思维受到逻辑、理性、社会规范和日常经验的严格限制。然而,在睡眠中,尤其是做梦时(REM睡.............
  • 回答
    人之所以难以被说服,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现象。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认知与心理层面的原因:1.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核心思想: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偏好和回.............
  • 回答
    人喜欢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专业”,并以此劝退他人,这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复杂的心理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原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合理化自我认知和维护自尊: 避免直接面对能力不足: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遭遇挫折或失败,最直接的解释可能是自己的能力、努力或天赋不足。然而,承认这一点会严重打击自尊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营养学和生理学中一个有趣的交集。让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为什么我们说有 8 种(甚至 9 种)必须氨基酸?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常说“8种必需氨基酸”,但更准确的说法是9种必需氨基酸。之所以有时会漏掉一种,是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况下对某些氨基酸的需求比例.............
  • 回答
    人在告别痛苦时产生不舍,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深刻且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这种不舍并非对痛苦本身的喜爱,而是源于痛苦过程中伴随的一些深层情感、认知和成长,这些“副产品”在痛苦结束时,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种“不舍”:1. 成长与学习的印记,不舍的是那个更强大的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科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碰撞。简单来说,人类的进化论是基于大量科学证据的推论,而基督教和佛教作为宗教体系,其核心教义并非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而是源于信仰、启示、经典和传统。因此,它们不“认同”进化论,更多的是因为进化论的解释方式和结论,与它们各自的创世观和生命起源的叙述不符,甚至.............
  • 回答
    人类倾向于将鸡鸭作为食物来源,而将猫狗视为宠物而非食物,这一现象涉及生物学、文化、伦理、法律、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生物学特性与驯化历史 (1)家禽的驯化与人类需求的契合 鸡和鸭是人类长期驯化的家禽,其生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与人类的食品需求高度契合: 生长.............
  • 回答
    人们对富人“装穷”和穷人“装富”的态度差异,本质上是社会阶层、心理认知、文化传统和经济行为的复杂交织。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阶层的“身份认知”差异1. 富人装穷的“伪装逻辑” 富人通过装穷(如拒绝奢侈品、低调社交)来维持社会身份的“合法性”。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对“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高端显卡时会遇到的纠结。虽然 AMD 的 RX 6900 XT 在纸面参数上非常强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 NVIDIA 的 RTX 3080 Ti,但 在现实的市场选择和用户体验中,NVIDIA 的 RTX 30 系列高端卡,特别是 3070 Ti 和 30.............
  • 回答
    人与人之间五官的巨大差异,就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无数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一张脸孔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故事。这背后,其实是一场跨越时间、融合遗传与环境,复杂而精妙的“生命交响曲”。1. 遗传:最核心的 डीएनए 密码你想想看,你爸爸的眼睛是不是跟你挺像?你妈妈的鼻子是不是在你脸上也能找到影子?这就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人一下就联想到那些我们熟悉的二维图像,比如画作、照片、电影等等,它们明明是平面的,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立体感”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机制在协同作用,让我们这个二维世界变得鲜活起来。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张素描,描绘的是一个苹果。这张纸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