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当小姐,网络一片痛斥。一个小姐上大学,网络一片赞许。
这是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因为它简洁明了地揭示了网络世界一个特殊的潜规则:对同一件事不同视角的表述,将会引发群众截然不同的情绪。实际上,这两种表述都是在描述一个人在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具备的两种身份,并没有说是先有大学生身份还是先有小姐身份,但前者的表述给人一种大学生堕落的感觉,后者的表述给人一种小姐奋进的感觉。差别的根源是语序不同引发读者脑所补出来的“身份先后信息”。
同样的道理,这道题的表述视角完全也可以是“贫困学生省吃俭用锲而不舍追逐摄影梦”。题主的确拿了助学金,但他完全也可以说是在用助学金来维持自己平时的生活,但用省吃俭用打工做家教的钱来买的照相机——难不成买照相机的钞票上还能自己标记出哪些出自助学金,哪些出自省吃俭用做家教吗?
我们一定要警惕这样一种荒谬:同样是买照相机,说题主用助学金的钱买就会引发批判,说题主用省吃俭用做家教的钱买就什么事都没有。通过强行将买相机的钱和不同的收入来源挂钩,有心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和操纵我们普罗大众的情绪。对他们来说,新闻没有中立,大众就是傀儡,对同一件事他们可以根据雇主和自身利益,让我们演绎出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而我们会以为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更会为他们撰写的那些与我们“情感”共鸣的文章和言论点赞叫好。
每一条被鱼梁捕获的鱼,都是自己游进去的。
错就是错了。
你要是靠奖学金买,大家举手称赞,那是靠本事的事情。可是助学金啊,真不是靠本事的事情。
因为你明确的说了,你的相机的钱是使用了贫困补助
买相机的钱:自己兼职(家教和其他)挣4000,加贫困补助2000,加从生活费里抽1000,一共七千,应该可以买个二手的了。
而很不好意思的是,贫困补助不是用来给你买相机的,而是用来帮助你完成学业的。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如果拿着贫困补助还买相机,和那些开着宝马领低保的有啥区别?
另外,真的说起来,你家算不算贫困都是两码事
题主:一天能得到的收入加起来也就300-500,一般情况就350左右,除去化肥,租地等七七八八的费用,月收入十分微薄。
中国贫困的标准是
2010年是2300,2015年是2800,2017年有报道是3000(每人年均收入)
假定题主家庭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的话,你们家总收入9000,也就是你父母劳作18-30天的收入,就让你家脱贫了。如果算上题主做家教赚的4000,你父母劳作10-16天,也就是半个月,就脱贫了。
而目前中国处于贫困线下的大概还有4335万(2017年2月28日数据)。
题主:如果我真的买了相机,同学肯定以为我很有钱,说不定还会招来众多非议。哪怕我是真的贫困我也没脸拿助学金了,但是我又真的需要那笔钱。
所以,题主心里有点数,你不是“真的贫困”,别到时候买了相机被人扒出来不算贫困,那就不合适了。
我估计你这个贫困证明啊……
最后,多读书,少上知乎。
上知乎久了,浮躁不说,还容易被别人的世界欺骗了眼睛。所谓“和牛人在一起久了,以为自己也是牛人,就忘了努力”。
每次看到你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真的好羡慕。而我想要什么都只能想想。
谁跟你说想要什么有什么?我去菜市场都不能自由的随心所欲的买东西。所以你看到的只是那些要什么有什么的,要不去看看这些问题?
贫困生就真的不能以摄影为爱好吗?买一台好点的相机真的错了吗?
贫困生当然能以摄影为爱好了,这是你的自由啊。但是你拿着贫困助学金去买一台相机,真的错了。
每年都有各种手机摄影大赛,拍出来的片子那个精彩啊。
朋友,这事不妥。不是错误,而是不妥。
所谓“滑坡谬误”,是一种逻辑错误,我们不能通过预设因果关系,拿假设当前提,环环推理出不合理的结论。但在生活中,滑坡的力量无处不在:
“你看,那个人拿着助学金,还买这么贵的相机,这助学金恐怕是骗来的把?”
“哎别这么说,人家家里是真的穷,我知道他家里情况...”
“那就更不对了!有这么多钱自己享受,不给家里分担一点吗?不孝!”
你看,这就滑坡了吧。如果是一名辩手在辩论赛上,肯定可以有理有据地说:对方辩友,您不知道助学金是如何发放的,也不知道对方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仅仅靠预设的立场进行推理,认为我方骗取助学金或者不孝,属于逻辑上的谬误。” 但辩论,毕竟不是生活。
而且,这样的滑坡逻辑链,也可能存在于学校管理方面,最终影响到其他人。
试想一下,如果“拿着助学金买单反”事件流传开了,引发舆论争议,会不会有人质疑助学金的合理性,甚至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认为助学金就是存在重重“黑幕”。这样一来,可能那些最需要用助学金满足紧迫的生活和学习需要的群体就会受到牵连。
我不反对自由,我说的是,责任。在您身边,还有很多向您一样通过财政补贴获得教育机会的人们,您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们都是各自群体的代表,就好比留学生在国外代表着中国学生,作为普通人,做的事情只要不违法,那是自己的事情,有的人花天酒地,开豪车,旷课,都是自由的一部分。但当您代表着一个群体时,您的一举一动,也在代表着他们,塑造这留学生这一群体的形象。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当中。就拿助学金来说吧,这是我们这些纳税人的钱,通过国家转移支付给了需要帮助的学生,花纳税人的钱时,是否应该考虑对应的义务?也许有人说,我们也要让贫困学生有尊严,要吃饱也要吃好。但尊严不一定要靠购买奢侈品来获得,而且这个国家,需要社会帮助才能过上有尊严生活的人太多了。。
--
从摄影本身来说,我也是业余爱好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
从摄影中获得乐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器材党”其实也可以自得其乐。我有喜欢倒腾器材的朋友,热衷于写各个镜头的评测,发尼康和佳能的对比图,用不同的镜头来拍摄同样的景物作为对比,的确各有风味,他也乐在其中。
但除此之外,熟悉一款相机,不断钻研如何打好手上这张牌,也是乐趣无穷的过程。我在大学期间就是带着入门款的尼康D3100和18-55狗头走天下,慢慢体会如何发挥这枚镜头在广角端的水准,也拍出了一些自己很满意的风景照片。
摄影界有句话,说相机后面那颗头,比相机前面那颗重要。诚然,全画幅相机,昂贵的“牛头”,的确能带来作品质量的提升。有次,当我站在山顶,看着云朵在地上的投影和从地平线蜿蜒而来的河流,也会想,如果有D800和金广角在手,岂不抬手就是一张风光大片?
器材,的确能提高作品水平的上限,但到达这一步之前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而这些提升并不需要很多钱。
题主,我已经没有去年撕耐克球鞋这篇软文的冲动了。不骂人,就简单问你三个问题。
包括所有持"贫困生就不配买XX吗"问题的人,不管是真事还是月经帖,都欢迎来。
我大学时期作为学生干部,负责计算评选本科奖助学金,对这玩意儿很了解。2000是吧,不是看成绩的贫困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正好是贫困生国家助学金的平均标准。
你把自己挣的4000,并了父母给的1000,再加上国家给的2000,想买个不确定能有什么用的单反是吧?
第一个问题,请你读出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总则第一条,告诉我脸红不红?
第二个问题,作为比例内的第一档幸运儿,请问月总收入、人均月收入和申请理由当初你写的是什么,见到过滑档的人哭吗?
第三个问题,已经12月了,这个冬天有没有给你辛苦劳作的父母买点什么?
(此处无图,因为你看不见)
当然,名额有限,档次冲突。你可以买,其他人也可以举报。要是因此被取消了,不服一可以告学校,二可以告教育厅。
跟你一样不算特困仍拿一档,拿了助学金还用苹果的人有没有?
见过。
发上来问有没有人支持你?
没人。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能,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