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年1月1日前,拆除电瓶车的挡风被、挡风板,发生什么事情了?

回答
在2022年1月1日之前,拆除电瓶车的挡风被、挡风板,这背后并非是突发事件或者单一的政策变化,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关于交通安全、城市管理以及消费者权益博弈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件事为何会发生,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市场和监管环境。

背景梳理:挡风装备的兴盛与争议

首先,我们要知道,电瓶车挡风被和挡风板并非一开始就普遍存在,它们是在电瓶车日益普及,尤其是在冬季的实用需求下逐渐流行起来的。尤其是在一些气候较冷的地区,挡风被为骑行者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保暖和防雨雪效果,大大提升了骑行的舒适度。而挡风板则主要是在前面,提供更全面的风雨防护,并且一些产品还集成了储物功能。

然而,也正是由于其“非标”的特性,这些配件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争议的种子。它们通常是第三方商家自行生产和销售的,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来约束其设计、安装和使用。

争议点的集中爆发:安全隐患的显现

到了2021年下半年,围绕电瓶车挡风装备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车辆操控性与稳定性:
增加风阻: 挡风被和挡风板,尤其是尺寸较大或安装不当的,会显著增加车辆的迎风面积和风阻。这在遇到侧风时,会严重影响电瓶车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或转弯时,容易导致车辆失控。
重心变化: 部分挡风装备的安装方式可能会改变车辆的原有重心分布,尤其是一些过于宽大或沉重的挡风板,会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变得“飘忽不定”,增加了侧翻的风险。
影响刹车距离: 增加的风阻和不稳定性,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延长刹车距离,给安全带来隐患。

2. 遮挡视线与警示信号:
遮挡转向灯和刹车灯: 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挡风装备,尤其是覆盖范围过大的挡风板,可能会遮挡住车辆本身的转向灯、刹车灯等关键的警示信号灯。这使得其他车辆和行人无法及时判断骑行者的意图,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影响骑行者视线: 部分挡风被的材料和设计,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可能会产生反光或影响骑行者观察侧方和后方的交通情况。

3. 增加火灾风险:
改装电线问题: 为了给挡风被提供照明或其他功能,一些用户会自行在车辆上加装线路,这些线路如果安装不规范,或者使用劣质的电线和接口,很容易发生短路,引发火灾。
材料阻燃性不足: 部分挡风被和挡风板的材料可能阻燃性不达标,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容易迅速燃烧。

4. 城市管理和交通秩序的考量:
违规改装现象普遍: 很多挡风装备的安装与车辆本身的设计不符,属于一种非法的改装行为。交管部门在日常执法中,会发现大量的电瓶车存在此类改装。
交通拥堵与安全: 大量安装了挡风装备的电瓶车在城市道路上穿梭,如果存在安全隐患,会进一步增加交通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风险。

政策与执法行动的酝酿与落地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越来越明显的安全隐患,以及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实际困难,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在2021年就开始加大了对电瓶车违规改装的整治力度。

宣传与警示教育: 各地媒体和交管部门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关于电瓶车安装挡风装备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提示和案例分析,提醒市民不要进行此类改装。
执法行动的逐步升级: 从最初的口头警告、劝导,到后来在特定路段或重点时段进行专项整治,对违规安装挡风装备的电瓶车进行查处和责令整改。
“一盔一带”政策的联动影响: 随着国家对电瓶车骑行安全要求的提升,“一盔一带”(佩戴安全头盔、夜间开启车灯)等强制性措施的推广,也使得交管部门在治理电瓶车安全问题上更加有理有据,也为拆除非标改装装备提供了更广阔的政策空间。
2022年1月1日的节点意义: 很多地方将2022年1月1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时间点前后,将整治行动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可能与一些地方新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的生效有关,也可能是交管部门为了统一行动步调而设定的一个集中整治的“开端”或“关键期”。

拆除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所以,在2022年1月1日之前,就已经有大量的电瓶车被交管部门查处,车主被要求当场拆除挡风被和挡风板。一些人可能会主动选择拆除,以避免罚款或车辆被扣留;而另一些人则是在执法过程中被强制拆除。

这场行动并非是一个“突然宣布”的事件,而是前期酝酿、宣传、劝导,然后逐步走向严格执法的过程。1月1日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时间点,标志着这种整治的常态化和力度上的一个重要升级。

总的来说,拆除电瓶车的挡风被、挡风板,是出于对交通安全负责的考量,是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在面对日益突出的安全隐患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从鼓励便利到规范安全的转变,也是为了保障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有一些消费者因为不了解政策或对车辆的依赖性,感到不便或有所抱怨,但这都无法改变提升交通安全这一大方向的正确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支持拆除

这玩意实在是太危险了,勾到挂到直接就是满地脑浆的节奏。

安全出行是第一位的。

user avatar

我支持拆遮阳棚,但不支持挡风板和被子。

这俩哪里影响了?

user avatar

街上随拍的

首先是挡风被


再来挡风板


怎么样,看出来了吧,挡风被超出了电车左右的宽度,挡风板增加了高度。虽然不多,乍一看没有什么,但往住危险的出现就出现在这些小细节上。

宽度和高度增加了,在我们开电车上路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勾状的东西勾对挡风被或者档风板,可能是自己开的时候挨路边的东西勾对,可能是别人从你旁边经过不小心刚好勾对你的挡风被或者挡风板,这样很容易引发车祸。

车祸的发生也很简单,力的相互作用。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不管是挡风被还是挡风板,它们都是固定在转向把上,档风被是左右两个套从外往里套在把上,而挡风板连接的小铁是固定在后视镜的底座。

想想看,挡风被或者挡风板一旦被东西勾对,那拉扯的力道就会直接传到方向把上,电车的方向就会随之改变。

本来我们骑得好好的,突然来这么一下,应付能力强的可能晃两晃就稳住了,功夫不到家的直接摔倒在地。

车祸可以说是一秒两秒甚至半秒就发生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在路边听到“轰”的一声,转过头去一看,那里人己和车分离,要么人己飞离车有3米远,很多车祸的开始经过只能从摄像头看回放,现场只是一个结果。

在发生车祸的这一两秒里,我们受到过度的惊吓会使脑子里变得一片空白,什么信息都接受不了,只能按照车祸的既定方向发生车祸。

比如你开电车从侧面30度角撞上一面墙,你不会想到刹车,也不会想到向相反的方向转向,而会无意识的加油加速的擦着墙壁开直到你摔倒停下,清醒过来的时候,你会一脸懵逼的想到——我刚才干了什么,我刚才做了什么。

再比如开小车,有人把油门当刹车,随便你在副驾驶那里什么喊,踩刹车啊,踩刹车啊,他就是听不见,只是紧紧抓住方向盘,踩住油门,难道他不知道松开油踩住刹车才是对的。

因此,对于行车安全都是以预防为主,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电车相对于摩托车、三马车、小车来说在车祸中受到的伤害比较大,而装上挡风被或者挡风板更是增加了车祸的风险。

user avatar

每年冬天的事故都会比其他三个季节来的更多一些,今年我多长了个心眼,做了一下统计。从今年11月下旬我们这里的最高气温降到10度以下开始,我们中队平均每天的事故量从17.3个(早上7点到晚上8点半,8月到11月中旬)增加到了25.7个(11月下旬到昨天),其中又以两电动车事故增量为主,汽车电动车事故为辅。

当然我这只是小范围的不完全统计,也并没有做太多的科学分析,可是就我到现场处理的事故上来看,电动车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超车和闯红灯,二是挡风被和雨棚。逆向什么的,都是零星。

事故数据都是会统计送到有关部门的,在这样的数据下,换我管理,我也要禁挡风被和雨棚。

好,现在再来讲讲为什么。

雨棚的危害很多人都说过了,我不再赘言,就说挡风被。

在非机动车道国标规定里有写到:我国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设计一般以自行车作为设计车型。自行车运行轨迹呈蛇形,左右两侧摆动的距离各约0.2m,每辆自行车的把手宽度为0.6m,因而一条自行车车道的宽度按1m计。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时,自行车距路缘石的距离为0.45m;在地道内行驶时,自行车距墙壁的距离宜采用0.6m。两辆自行车并列行驶时,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为2.5m,三辆自行车并列行驶时,宽度为3.5m,以此类推。

现在电动自行车大行其道,车把手宽应该要略微超过0.6米,挡风被加上去之后又会更宽一些。但是,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并没有改变。这就造成两车并行和超车的时候会更加的拥挤,也就更容易发生事故。

图来了,通常都是这种挡风被


我脚算小的,就40码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非机动车载物,两侧不得超过车把15厘米。60厘米的车把加30厘米超出就是90厘米,1米5的车道还有宽裕。但是这挡风被两侧差不多宽到1.5米,再一蛇行…你们自己想。

这还只是一个最理论的原因,接下来说更实际的。

就我个人而言,装挡风被会让我的龙头更加不稳定,从小范围蛇行变成时不时的扭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尝试过在龙头上拎菜或者在踏板上堆箱子堆到影响龙头扭动的,但是我试过,和装挡风被的感觉一样。

冬天骑车冷,我知道,我想制定规则的人也不会不知道。但是解决冷的办法有很多种:挡风被,加衣服,套棉袄,外穿护膝,加厚手套…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出事故就是真出了。

我看到很多人反对拆除挡风被的理由是事故是万一的,冷是一直的。但是从大数据上来看,增加事故是必然的,冷是可以有其他办法解决的

这点我站摩托。我见过大排穿骑行服的,也见过破车穿军大衣套护腿的,但是就是一个挡风被都没见过。

(此处根据评论修改,踏板还是有装的)

这可能是用生命尝试出来的答案。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前急诊科护士,见过太多太多因挡风板、挡风被、大衣反穿导致交通事故伤害升级,甚至一命呜呼的事情了。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以下场景: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中午,你沿着非机动车道以30迈的速度开着,心里还在想待会儿去哪里吃午饭,结果看见对面一辆土方车突然失控,迎面向你撞来,你会怎么选择?

一,怼上去,撞翻它?

二,跳车!

作为一个智商在正常线以上的人,你决定跳车,然后你在跳车的一瞬间被挡风被拉住了,结果……

又或者你反穿了大衣,顺利的跳车,然后落地的一瞬点发现手撑不开,头部刹车。如果你带了头盔,不幸中的万幸,如果没带,那你等待你的很可能就是重型颅脑损伤,ICU,全村吃席,你的人生也变成了一张黑白照片。

如果你没用挡风被,也没有反穿大衣。而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同时带好手套,安全盔和围巾,那么你落地的一瞬间,就那么一滚,然后爬了起来,衣服厚也不痛,拍拍灰,扶起电瓶车和女朋友吃午饭去了。

而至于挡风板和遮阳篷,当有机玻璃或者铝合金管因撞击而断裂,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扎进你的脸,你的身体的时候,麻子或者马蜂窝才能形容如此惨烈的样子。

所以朋友们,每一个交规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数字,希望你不会成为这个数字的一部分。


看到评论区和其他答主的评论,我突然觉得好好笑

首先我是男的,男护士。

其次,我只是发表我的看法,你们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不过罚款什么去对警察同志说,他们大概会拿出数据和你说一说。对了,在某些地区,这是违法行为。对于违法行为,我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的。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