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新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如何看懂新版化妆品成分表呢?

回答
您好!非常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如何看懂新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下的化妆品成分表的问题。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确实对化妆品标签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成分表的规范化是重要一环,这对于消费者了解产品、做出明智选择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为您讲解如何看懂新版化妆品成分表:

一、 新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对成分表的主要变化和核心原则

在深入解析具体如何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新办法的核心原则,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其背后逻辑:

1. “全成分”公开原则: 这是最核心的变化。新办法要求化妆品成分表应当以“全成分”形式标注,这意味着除了产品配方中实际使用的所有成分外,还应包含“可能存在于最终产品中的”所有组分,例如,在混合前存在的组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添加的辅助性物质等。这能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产品的构成。
2. 原料名称的规范化: 成分表的命名将更加统一和规范,通常采用“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INCI)”名称,或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化妆品原料名称。这避免了不同品牌使用不同名称来描述同一种成分的混乱情况。
3. 禁用成分和原料的警示标注(部分): 虽然不是所有禁用成分都会在成分表里特别标注,但对于一些特定情况下需要警示的成分(如含有特定防腐剂的儿童化妆品),新规也有相应的要求。
4. 香精、色素、防腐剂的特殊标注(可能):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如香精、部分色素和防腐剂,在新办法的指导下,未来可能会有更精细的标注要求,例如“可能含有的香料成分”等。
5. 原料的标注顺序: 成分通常会按照其在产品中的添加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但是,添加量低于1%的成分可以不按顺序排列,但应放在总成分列表的最后。

二、 如何解读化妆品成分表上的每一项内容?

现在,我们来看看具体如何看懂成分表上的信息:

1. 成分列表的结构:

您会在产品包装上找到一个标有“成分”、“配料”或类似字样的区域,下面会列出一串英文或中文名称。通常,这个列表会比较长。

2. 成分名称的含义:

英文名称 (INCI Name): 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妆品原料命名系统。比如:
Water (水)
Glycerin (甘油)
Sodium Laureth Sulfate (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
Fragrance (香精)
Tocopherol (维生素E)
Aloe Barbadensis Leaf Juice (芦荟叶汁)
Hyaluronic Acid (透明质酸/玻尿酸)

为什么是英文? 这是为了全球化妆品行业的统一标准,方便消费者跨国界了解产品成分。新规更加强调规范性,所以您会看到越来越多的INCI名称。

中文名称: 通常会提供中文名称作为辅助理解。有些成分会同时有INCI名称和中文名称,有些则以INCI名称为主。
括号内的标注:
“可能含有” (May Contain): 如果某个成分列表后面带有“可能含有”或“CI [颜色编号]”,这通常意味着产品中可能添加了香精或色素,但具体是哪一种香味或哪种颜色,则会在这里列出所有可能的选项。因为同一款产品可能会有不同的香型或颜色版本,但包装是通用的。
“ parfum” / “fragrance” (香精): 这通常表示产品中添加了人工或天然的香料混合物。由于香精的成分非常复杂且数量众多,通常不会一一列出,而是以“香精”或“fragrance”笼统表示。但新规下,对于部分已知的致敏香料,可能会有更精细的要求。
CI 后面的数字 (Color Index): 这些是化妆品色素的索引号,用于标识特定的颜色染料。例如,CI 77491 指的是氧化铁红。

3. 成分排列的顺序:

由高到低: 成分表的前几位(通常是水分、溶剂、基础油等)通常是添加量最高的成分。
低于1%的成分: 当某个成分的添加量低于1%时,它可以在成分列表的最后,并且这些低于1%的成分可以不按添加量顺序排列。这意味着成分表后面出现的成分,其添加量可能非常少,但也有可能是近期新添加或者非常重要的活性成分。
特殊情况: 有些活性成分,即使添加量低于1%,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品牌方也可能将其放在前面。

4. 如何根据成分表判断产品效果和安全性?

了解主要成分: 看看成分表的前几位,它们通常决定了产品的基础功能。例如,如果排在前面的是保湿剂(如甘油、透明质酸),那么这款产品可能主要偏向保湿。如果排在前面的是清洁剂(如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那么它可能是洁面产品。
关注核心活性成分: 寻找您了解的、具有特定功效的成分,如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美白成分(烟酰胺)、舒缓成分(积雪草提取物)等。观察它们在成分表中的位置。如果它们排在前面,通常意味着添加量相对较高,效果可能更明显。
识别可能的刺激物:
酒精 (Alcohol Denat. 或 Ethanol): 有些产品会添加酒精来帮助溶解成分、促进吸收或提供清爽感。但对于干性或敏感性肌肤,高浓度的酒精可能会引起干燥或刺激。如果酒精出现在成分表靠前的位置,需要留意。
香精 (Fragrance/Parfum): 香精是常见的过敏源之一。如果您是敏感肌或对香精过敏,应尽量选择无香精或香精成分靠后的产品。
部分防腐剂: 虽然防腐剂是必要的,但某些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Parabens)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担忧,尽管在新规下,许多品牌也在逐步调整配方。
表面活性剂: 如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 (Sodium Laureth Sulfate, SLES) 属于较强的清洁剂,可能对某些人造成干燥。
关注“无添加”概念: 如果您追求“无添加”,可以关注成分表中是否含有您不希望出现的成分(如酒精、香精、色素、某些防腐剂等)。

5. 识别成分表中的“陷阱”或“误区”:

成分越多越好?不一定。 成分列表很长,不代表产品就更有效。很多时候是为了完善配方、提升肤感或提供基础功能。关键是看核心有效成分的添加量和它们在成分表中的位置。
天然成分就一定安全?不一定。 天然植物提取物也可能含有过敏物质。例如,一些柑橘类提取物可能具有光敏性。
无香精就一定温和?不一定。 即使没有添加香精,产品中其他成分也可能引起刺激。
成分越靠后越安全/无效?不一定。 如前所述,低于1%的成分可以不按顺序排列。某些贵价的活性成分可能添加量很少,但依然是产品的亮点。

三、 新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下的具体实践建议

1. 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所有信息: 成分表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产品名称、功效宣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需要一并阅读。
2. 利用网络资源辅助理解:
化妆品成分查询网站/APP: 有很多第三方平台可以查询化妆品成分的含义、功效、安全性以及潜在的刺激性或致敏性。您可以将成分表上的名称输入进去查询。
了解 INCI Name: 学习一些常见的 INCI Name 及其对应的中文名称和功效,会帮助您更快地识别成分。
3. 根据个人肤质和需求选择:
敏感肌: 优先选择成分列表简洁、不含酒精、香精、色素的产品,并关注是否含有舒缓成分。
干性肌: 寻找保湿剂(如透明质酸、甘油、神经酰胺)和滋润成分(如植物油、角鲨烷)靠前的产品。
油性肌/痘痘肌: 可以选择含有水杨酸、烟酰胺、茶树油等成分的产品,但要注意是否会引起过度干燥。
4. 新规实施后的期待: 随着新办法的深入实施,我们预期化妆品成分表的透明度会更高,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举例说明一个成分表解读过程:

假设一个面霜的成分表如下:

Aqua (Water)
Glycerin
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
Butylene Glycol
Cetearyl Alcohol
Glyceryl Stearate SE
Dimethicone
Squalane
Hyaluronic Acid
Tocopherol
Phenoxyethanol
Fragrance
CI 19140

解读:

1. 开头几位: Aqua (水)、Glycerin (甘油)、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 (辛酸/癸酸甘油三酯)、Butylene Glycol (丁二醇)。这表明这款面霜以水和保湿剂为基础,添加了有助于肤感和渗透的成分。
2. 核心保湿与滋润成分: Squalane (角鲨烷) 和 Hyaluronic Acid (透明质酸) 排在后面,这两种都是非常有效的保湿成分。它们的排名虽然不是最靠前,但如果它们是产品的主要卖点,品牌可能会特别强调。
3. 其他成分: Dimethicone (二甲硅油) 是常见的硅油类成分,提供顺滑的肤感,形成一层保护膜。Tocopherol (维生素E) 是抗氧化剂。
4. 潜在的需要关注的成分: Phenoxyethanol (苯氧乙醇) 是一种防腐剂。Fragrance (香精) 表示产品含有香料。CI 19140 (柠檬黄) 是一种色素,说明这款面霜可能是黄色的。
5. 总结: 这是一款以保湿为主要功效的面霜,含有角鲨烷和透明质酸,肤感可能比较顺滑。如果对香精或色素敏感,需要注意。

最后强调:

新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的出台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学会看懂成分表,不仅能帮助您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产品,也能帮助您避开不必要的风险。这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多看多对比,您会越来越熟悉。

希望这份详细的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新版化妆品成分表!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政策,对于护肤成分党绝对是重大的利好。

新版本的化妆品成分表,最大的改变是从原来模糊的“1%分界线”升级成清晰的“千分之一分界线”

相信很多资深成分党对1%分界线,并不陌生。

在旧版的化妆品标签管理条例里面,规定化妆品的成分应该油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少于1%的可以任意排列。这个就是1%分界线的由来。

那么很多产品在开发的时候就会围绕1%分界线的规定,少于1%的成分,都会尽量的把“好看”的成分往前挪,把不好看的成分往后挪。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很多密密麻麻的成分表,其实大多数都是概念性的添加,尤其是韩系的产品,把成分表扒下来,整整一个a4纸都打不完。

就拿这个氨基酸洗面奶为例,“乙二醇二硬脂酸酯”后面的成分,添加量都是低于1%的,尤其是一大堆的氨基酸,添加量微乎其微,但是名字长得好看,所以在备案的时候为了迎合营销的需求,把尽量往前挪了。而己二醇,氯苯甘醚,实际添加量都要比前面那一堆成分要多,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两个是防腐成分,所以就被排到最后了。

这么一处理,成分表立马看起来高大上很多。


再来看下新版的“千分一”分界线。

上图是新规的要求。

国内目前的化妆品监管条例已经成为全球最严。1‰分界线,也是在全球首推。很多进口的产品,未来都要按照这个新规来执行。

我们来看一下按照新规备案后的产品,成分表应该长得什么样。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比以前清晰很多,其他微量成分以上的都是大于1‰的。排在“其他微量成分”以后的,才是添加量小于千分之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