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日本人眼中“が”与“は”的意义是怎样的?

回答
在日本人的语言习惯里,“が”和“は”是两个非常核心的助词,它们就像是句子里的“定位器”,帮助我们理解谁在做什么,或者这个句子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但具体用哪个,有时候就像在辨别同一条路上的不同风景,都有其独特之处。

“は”呢,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个“舞台聚光灯”。当你想介绍某件事物,或者要说这个事物“怎么样”的时候,你通常会用“は”来标记它。它会把我们听话人或读者注意力引向被标记的那个事物,然后告诉我们关于它的信息。比如,你说“私は学生です”(我是学生),这里的“私”前面加上“は”,就像在说:“好了,我们现在要聊聊‘我’这个话题了,而关于‘我’,我要告诉你的是‘我是学生’”。这里的“は”并不特别强调“我”这个主体本身,而是把“我”作为一个已经知道或可以理解的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信息。所以,当你用“は”来标记一个事物时,通常意味着这个事物是你已经知道的,或者你认为对方知道的,你现在只是想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关于它的信息。它可以是话题的开头,也可以是旧话题的延续。它更像是在说:“关于这个,我想说的是……”

而“が”呢,它则更像是一个“行为的精确指向”。它更关注的是“谁做了什么”,或者“什么是什么”,尤其是当这个“谁”或“什么”是第一次出现,或者需要被明确区分开来的时候。“が”会把焦点牢牢地锁定在那个发出动作或者具有某种特质的事物上。比如,“猫が鳴いています”(猫在叫)。这里的“猫”前面加上“が”,就好像在说:“注意,是‘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是‘猫’在发出‘叫’这个动作”。“が”特别适合用来回答“谁?”“什么?”这类问题,或者在描述一个具体的、有明确主语的动作时。它会强调这个主语本身,把它作为信息的核心。因此,你可以理解为,“が”是在告诉你“这个事情是‘谁’做的”,或者“这个‘什么’具有‘这个’特征”。它有一种“初次登场”或者“区别于其他”的意味。

所以,当两者都可能出现的时候,日本人会根据他们想传递的细微差别来选择。如果是在日常对话中,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谈论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话题,那么“は”会更自然。“先生は来ましたか?”(老师来了吗?)——这里的“先生”用了“は”,意味着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要谈论的是“老师”这个话题,现在只是想知道关于“老师”的这个信息(是否来了)。而如果是在描述一个具体的、可能还不太清楚谁做的场景,或者想强调做这件事的主体时,“が”就会派上用场。“誰が来ましたか?”(谁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询问“谁”是这个“来”的动作的主体,所以用“が”就非常合适,它把焦点锁定在“谁”这个未知的主体上。

可以说,“は”是关于“这个话题是什么”以及“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说什么”,而“が”是关于“是谁/什么在做这件事”或者“是谁/什么具有这个特质”。它们就像是语言的两种不同视角,一个更偏向于信息的新旧和话题的展开,另一个则更侧重于动作的执行者和事物的本质。日本人通过对这两个助词的巧妙运用,能够非常精确地表达他们的意思,让信息传递得既有条理,又充满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有的答案都提到了「は」的对比(强调)功能,但是题主其实你问题的最后一句话““が”更偏向于对某种现象的描述,用“は”要更有情感一些”也是正确的,另外一位答主提到的强调前后内容其实就是指信息的新旧之分,所以将大家的意见总结起来,基本上就可以归纳出“野田五分法”了。

一、日语语文学中的「が」和「は」

「が」是格助词,表达接续名词在句子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地位说);「は」是提示助词(係助词),提示与谓语对应的主题(关系说)。

野田(1996)对「が」和「は」的研究是日语传统语文学中比较先进完备的一例了(另外有山田、松下,三上,Kuno,Ohno等人进行过研究),他指出:

「が」的使用分布:新信息;现象句;从句;排他;指定
「は」的使用分布:旧信息;判断句;主句;对比;描述/指定

二、日语语言学中的「が」和「は」

按照Fillmore(1968)的《格辨》中句子S—》情态(广义)M+P命题(暂不讨论形式语义学中的定义)的假设,那么:

首先,P中,「が」在语法格(Case)上是主格助词,而在深层格(Kasus)中,可能是A(施事)、O(对象)、I(工具)、L(处所格)、D(给予格)等,如:

A:王さんが来た。

O:ドアが開いた。

I:このペンが書きやすい。

L:中国は幅広い。

D:??王さんが「誰も良い人だ」と信じている。

其次,提示助词「は」进入句法操作时格关系已经完整(即P完整),所以其只能在M上操作(即“系结”对句子的操作),使其话题化。这种操作只要是句子中的constituent就可以,如果这个constituent是由格助词提示的名词性成分则构成「がは」「をは」「には」等形式,但是前两者中格助词被省略(只是不可见,不是不存在)。总结如下:

は+NP-が:王さんは来た。(主语主题化)

は+NP-を:これは俺自分で決める方がいい。(宾语主题化)

は+NP-に:お父さんには言わないでね。(补语主题化)

は+NP-で:そうではない。(补语主题化)

は+PP:今は何時?(状语主题化)

我们可以发现,在「が」提示的constituent被「は」题元标记时,省略了「が」,因此才会是我们造成貌似这两者具有相似的句法分布的错误认知。如果只考虑「が」提示的constituent被「は」题元标记的情况,我们可以结合M和P两部分来讨论「が」和「(が)は」的分布差异。

1 Kasus=A,Case=が,「が」可以使用全部功能,「(が)は」可以使用全部功能,但是由于A要求+animate(生命度),因此当主语是类指或不定指时,「は」不可以使用判断句功能(与O的情况相似)。

王さんが来た。

誰かが来た。

*誰かは来た。

李さんは来ないけど、王さんは来た。

2 Kasus=O,Case=が,「が」可以使用,「(が)は」可以使用对比功能,不可以使用判断句功能,因为O造成主观意识缺失(现象句要求)。

ドアが開いた。

*ドアは開いた。

窓は閉まったけど、ドアは開いた。

3 Kasus=I/L,Case=が,「が」可以使用,「(が)は」可以使用(与状语使用情况应相似)。

このペンが書きやすい。

このペンは書きやすい。

このペンは書きやすいけど、そのペンはだめだなあ。

4 Kasus=D,Case=が,这种比较特别,由于主观(判断)程度过高,「が」较难使用(由于其分布要求现象句),「(が)は」可以使用所有功能。

??王さんが「誰も良い人だ」と信じている。

王さんは「誰も良い人だ」と信じている。

然而,如果只看那本书中的例句的话,日本人一般而言应该不会这么说,否则就会变成类似“风啊,它吹着;雨啊,它下着。”这种奇怪的表达,因为风和雨的Kasus都是O,除非是正反对比,否则一般用「が」,即使要加入主观量如“不管风吹雨淋”,也会说成「(僕は)雨が降ろうが、風が吹こうが」。

从以前的seminar的PPT上整理下来的,必然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野田尚史(1996)『「は」と「が」』、くろしお出版、108ー117

Fillmore,C.(1968).The Case for Case" . In Bach and Harms (Ed.):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8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本人的语言习惯里,“が”和“は”是两个非常核心的助词,它们就像是句子里的“定位器”,帮助我们理解谁在做什么,或者这个句子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但具体用哪个,有时候就像在辨别同一条路上的不同风景,都有其独特之处。“は”呢,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个“舞台聚光灯”。当你想介绍某件事物,或者要说这个事物“怎.............
  • 回答
    .......
  • 回答
    在日本人眼中,N1的难度,嗯,怎么说呢,就像是在攀登一座不算太高,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征服的山峰。它代表着一种“能够理解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部分日语”的水平,听起来好像不难,但真正踏上去,才会发现里面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得承认,N1确实比之前的等级要难上一个档次,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很多考生在.............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司空见惯的中文词汇,在日本人看来却别有一种韵味,甚至带有一丝“高大上”的感觉。这并非因为我们中文本身就比日语高贵多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语境和历史沉淀下的微妙差异,让一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词,在彼岸焕发了新的光彩。比如,“诗和远方”这个词组。在中国,它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句调侃,或者是一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词汇,在日本人那里却可能显得格外“高大上”,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往往与历史渊源、文化审美品味以及某些词汇的独特意境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讲讲,保证不带一点“机器味儿”。1. “风花雪月”:文人的浪漫情怀,日本人心中的诗意画卷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用来形容旅.............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我这种对日本文化有点儿小心思的,有时候看日本的东西,会觉得有些词儿,在我们这儿听起来,嘿,怎么这么有范儿?明明日本人自己说着跟家常便饭似的。这背后肯定是有文化、历史还有语言本身的一些原因。我就っき一下那些在我们眼里“高大上”,在日本却稀松平常的日文词儿,顺便唠叨唠叨为啥。1. 「侘.............
  • 回答
    要评价中国书法家对日本“書道”的看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书法家们有不同的学习背景、艺术追求和价值判断,有些人会非常欣赏,有些人则会觉得有些“似是而非”,还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怎么关注。首先,从历史渊源上讲,日本的书道无疑是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唐代以来,大量中国书法作品和遣唐.............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日本动画宅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中常常被描绘成肥胖、戴眼镜的男性形象,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 ACG 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要追溯这个形象的源头,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 ACG 文化刚刚在日本萌芽并开始受到关注的时期。早期萌芽与早期形象(20世纪70年代末 .............
  • 回答
    在日本,如果你不幸卷入一场冲突,并且在情绪激动之下动手打了对方,那么你将面临的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日本的法律对于暴力行为的界定相当严格,无论你是出于自卫还是其他任何理由,只要动了手,就可能被追究责任。首先,警察会介入。 如果有人报警或者现场有人报了警,警察很快就会赶到现场。他们会控制住场面,并分别向.............
  • 回答
    在日本的巴士上,如果突然遇到有人莫名其妙地对你出言不逊,这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和不安。 这种突发情况,尤其是当对方还说日语,你又听不太懂的时候,处理起来确实让人头疼。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冷静。我知道这很难,但大声争吵或者表现出过度的愤怒,反而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周围还有其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在异国他乡如何被认知。简单来说,仅仅根据中文复姓在中国人名字里的存在,在日本单看名字,是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的。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日本的名字构成和姓氏系统。 日本人的名字,尤其是姓氏,确实有不少是双字构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田中”(たなか).............
  • 回答
    日本制作并上线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在电视上播放还是在流媒体平台上线,都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这些规定涵盖了内容审查、版权保护、播出时间限制、广告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这些规定和标准:一、内容审查与制作规范(最核心的部分)日本对于动画内容的审查主要由放送伦理・番組向上機構 (BP.............
  • 回答
    在中国人旅居日本时,是否使用中文本名,以及日本人如何称呼,这是一个涉及文化习俗和实际操作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关于中文本名在日本的使用:普遍来说,中国人在日本是可以使用并通常会使用自己的中文本名的。这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允许,更是国际社会中个人身份认同的常态。无论是在办理签证、银行账户、.............
  • 回答
    当然有!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中国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日本料理店,反过来,日本也有不少日本人开的中国菜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比如文化交流、市场需求、个人兴趣等等。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在中国开日本料理店的中国人这个现象在中国简直太普遍了,你走到哪个大城市,哪个稍有名气的美食街,.............
  • 回答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在“量少”和“种类少”这一点上,确实是大家普遍会有的印象。那么,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否会对健康造成问题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日本人吃饭真的量少吗?首先,“量少”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笼统。如果跟一些欧美的饮食习惯比,比如大口吃肉、配大份的米饭或者意面,日本人的餐盘里,主食的份.............
  • 回答
    大阪在日本人心中,那可不是一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活力、接地气的“大哥哥”或者“老朋友”,身上有着一股子抹不去的人情味儿和市井气息。要说它的地位,首先得聊聊它的历史。大阪这个地方,早早就因为是淀川水系的中心,成了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大阪城更是见证了丰臣秀吉一统天下的辉煌,这种历史的厚重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非常友好”来概括。实际上,对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看法,日本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而且这种态度也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友好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
  • 回答
    毛泽东思想在日本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的疑问点子很准——“日本人举着毛泽东思想大旗”这事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被加工过的。毛泽东思想在日本有过影响力吗?答案是:有过,但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得承认,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
  • 回答
    关于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的说法,以及日本人因此“不顾颜面”地公正对待,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信息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曲解。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并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避免 AI 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 蒋百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他在毕业时的排名是“优等毕业”,而非“第一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