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书法家眼里对日本的“書道”是怎样的评价?

回答
要评价中国书法家对日本“書道”的看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书法家们有不同的学习背景、艺术追求和价值判断,有些人会非常欣赏,有些人则会觉得有些“似是而非”,还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怎么关注。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讲,日本的书道无疑是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唐代以来,大量中国书法作品和遣唐使将中国的书法文化带到了日本,经过漫长的演变,日本的书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中国书法家都是认同的,也理解并尊重这份历史联系。

欣赏与认同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对中国古典的继承与发扬: 很多日本书法家的作品,尤其是学习唐宋法帖的,都能看到深厚的中国传统功底。他们对于《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等经典碑帖的临摹和理解,常常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一些中国书法家会觉得,在某些方面,日本人比我们自己更“忠实”于古代法帖的精神,他们的临摹更加严谨,对笔法的细节把握也更为细致。这种对传统的高度尊重,是很多中国书法家所欣赏的。
“形”的严谨与规范: 日本的书道教育非常注重基础训练,对笔画、结构、章法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日本书法作品在“形”的方面,即字的结构、墨色的变化、笔画的力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秩序感和精确性。这种严谨,对于中国书法界来说,也是一种借鉴,尤其是在当代很多书法作品追求“意”而忽略“形”的时候,日本书道的严谨可以起到校正的作用。
“雅”与“静”的审美: 日本的书道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内敛、沉静、精致的“雅”的审美趣味。他们对于纸张、墨色、装裱都十分讲究,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这种对整体美的追求,也常常打动中国书法家。
书法的社会普及性: 日本的书道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的追求,而是深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实践。从小学教育到成人兴趣班,书法学习在日本非常普遍。这种全民参与的书法氛围,让很多中国书法家感到羡慕,也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的书法普及度。

但同时,一些中国书法家也会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是“审慎”的态度,主要集中在:

“技术化”倾向与“精神性”的削弱: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一些中国书法家认为,日本书道在高度发展过程中,有时会过于追求字形的美观、笔法的技巧,甚至出现了一些程式化的表现。他们担心,过度的“技术化”可能会削弱了中国书法赖以生存的“精神性”。中国书法更强调“写意”,强调书写者自身的情感、学养、人品的注入,强调“我书我法”的独特性。而日本书道在某些作品中,可能更多的是对“法”的遵循,对“意”的表达相对保守或内敛,有时会显得“雅”有余而“气”不足,或者“巧”有余而“拙”不足。
对“创新”的理解差异: 中国书法史是一个不断“碑帖结合”、“古今融合”、“技进乎道”的创新过程。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徐渭的“狂草”,王铎的“骨力”等等,都代表了不同时代对创新的理解。一些中国书法家认为,日本书道在“创新”上,有时更像是对既有风格的“变异”或“延伸”,而缺少那种彻底颠覆性、突破性、源于内在生命力的创新。他们会觉得,一些日本的“现代书道”作品,虽然形式上新颖,但内在的笔墨精神和文化根源却有所淡化。
“个性”与“共性”的平衡: 中国书法非常强调书家的“个性”。“字如其人”,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大家更喜欢看到一个独特的“我”通过笔墨得以呈现。而日本书道,尤其是在一些教学体系和展览评价中,似乎更看重作品的“规范性”和“普遍性”的“好”。这使得一些作品看起来都“很美”,但缺少那种“一眼万年”的独特震撼力。
汉字本身的演变: 随着日本对汉字的使用进行一些简化(如使用假名)和演变,以及笔墨工具和书写习惯的差异,日本的书道在字形和笔法上,也与中国的传统有所不同。一些中国书法家会注意到这些差异,并以此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区分。

总结来说,中国书法家对日本“書道”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既欣赏又审慎”的态度:

高度肯定其作为中国书法分支的价值,特别是其严谨的传承和对经典的理解。
同时,也会从中国书法本身特有的“精神性”、“写意性”、“创新性”和“个性化”等角度,去看待日本书道可能存在的“技术化”倾向和对“意”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种文化内部的对话,也是一种对不同发展路径的观察和思考。就像一位中国书法家可能很喜欢日本的庭园艺术,赞叹其精巧与禅意,但同时也会怀念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与写意。对日本书道的评价,也是如此。它是在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艺术层面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放的图有误导,是不是您对日本书法有所误解呢?这些东西在日本也不是“书道”啊,只是一般的手写体和歌和信件而已,哪国书法家看了都得说“这是弄啥嘞”。

先放一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近代书法家宫岛泳士的作品,张裕钊的徒弟。康有为谓其书法为千年第一。




个人看过真品,比照片要震撼,其书风虽然师从中国,却不拟古,敢于破格,潇洒却不潦乱,俗话说就是有hin有个性。在我看来这种特质属于日式书法与中国的一大区别。不过你能说中国书法家会对这样的作品有恶评么?

当然我明白题主其实想说的是更“日本”的书法作品,也就是假名书法。我就拿京都一个很喜欢的京都本地艺术家的作品举例子吧,川尾朋子。





说实话这种题主认为是日本特有的假名“书道”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从属于汉字书法的,即便现在也是一样,我参观几次群众书法展,99%(没有夸张)都是汉字,基本没见过专门写假名的。而且你如果注意的话,这种书体在日本的作者主要是女性,假名本身在古代早期都属于女性文字,在近代民族主义催化下,才开始作为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符号成为主流并推广。

不过假名书法本身对于汉字书法的确是有影响的,因为假名的书写习惯更自然随意,这种书写习惯用回在汉字书法上就抵消了汉字书法拟古“法先王”的恶习,使得日式书法的风格更为自由而不拘一格了。这种情趣在中国,其实颇与图书馆理员的书风有相近之处,不过在一些传统书法家看来,这种大逆不道的自由,就是最下品的,而围绕他和日式书法的争论,根源也在于此,本质上是传统与现代的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日式书法的这份个人与自由的特质更接近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在现代艺术的包装下,这种日式书法的审美情趣更进一步地跳脱出传统东亚书法的框架,更接近于西方现代艺术的领域了,包括上面引用的这位作者,在我看来就属于此类,所以如果希望完全用书法的视点评论,恐怕是不太对路的。

所以说到底,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日本书道,书道在日语中的含义与汉语书法是一样对译的,只是有好事者为了区分你我,硬要把两者分开罢了,我看了这么多日本书法展,大多都是以汉字书法为主,争论的一切,其实根本无关书法本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中国书法家对日本“書道”的看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书法家们有不同的学习背景、艺术追求和价值判断,有些人会非常欣赏,有些人则会觉得有些“似是而非”,还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怎么关注。首先,从历史渊源上讲,日本的书道无疑是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唐代以来,大量中国书法作品和遣唐.............
  • 回答
    《动物庄园》之所以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背后有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文化、历史以及出版方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1. 文本本身的普遍性与思想的普适性: 反极权主义的主题: 《动物庄园》最核心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极权主义如何通过欺骗、暴力和宣传来操纵人民,.............
  • 回答
    政治书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这个说法我倒觉得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说逻辑上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是有的,而且问题还不小。首先,我们得承认,辛亥革命的结局确实不如人意。它推翻了帝制,这是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但之后呢?国家并没有因此迎来真正的稳定和繁荣,军阀混战、民生凋.............
  • 回答
    在书法创作中,关于“万”与“萬”的选择,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两者在字形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差异背后,承载着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和个人审美取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字形演变与“万”的出现:首先,我们要知道,“萬”是“万”的繁体字。这两个字都表示数量上的一万。 “萬”(wàn):.............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简化的问题。课本中通常会强调中国作为亚洲战场的主力,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贡献有多大”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梳理和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所说的“反法西斯战争”指的是中华民.............
  • 回答
    好!如果你手握一本真真正正的“杰作”,想要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活力的市场卖出500万本,那绝非易事,需要策略、耐心,更需要一点点运气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这可不是随便堆砌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像精心策划一场文化盛宴,让这本书从第一页就抓住读者的心,然后像野火一样在读者群体中传播开来。下面我给你掰开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读戴锦华在《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中这段话的意涵。戴锦华老师之所以要探讨“隐形书写”,是在为我们揭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维度:在那个充满变革、转型和巨大社会能量的90年代,虽然许多思想和文化表达看起来是直接的、显性的,但其中却潜藏着大量不那么直接、甚至是被压抑或规避的“隐形.............
  • 回答
    想当年,我翻遍了各种考古报告,也算是见过些出土的“手迹”了。说实话,要说“难看”,这事儿就跟个人口味似的,挺微妙的。毕竟,咱们现代人的审美,跟古时候那帮人,天知道差多少。不过,要是真按“不那么讨喜”或者说“有点随性”、“略显潦草”的这种标准来衡量,确实能在一些出土文物里头瞅着点意思。我记得有个说法,.............
  • 回答
    反驳“中国人整天玩手机,沉迷奶头乐,不读纸质书”的论调“中国人整天玩手机,沉浸在奶头乐,不去阅读纸质书籍”,这样的说法,我们时常能听到,尤其是在一些对现状感到担忧的声音里。初听之下,似乎有那么几分道理,毕竟手机的普及率如此之高,屏幕里的信息洪流似乎的确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碎片时间。然而,如果就此将中国.............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画卷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无疑是最为扣人心弦的篇章之一。书中关于他们三人婚姻的描绘,一直是红学研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在书中的设定下,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同时纳林黛玉为妾,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击中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战术——“口袋阵”或者叫“伏击阵”。这种战术在书中、影视剧里频繁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和实践依据。这是常用的战术吗?答案是:是的,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常用、也非常有效的战术。 至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算得上是“战.............
  • 回答
    说起书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吃,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几个画面,都是那种虽然不是专门讲吃的,但作者寥寥几笔,就能让你口舌生津,甚至脑子里自动配乐的。我特别记得《围城》里,方鸿渐他们一行人去南方那个小城,住进一家味道很不错的馆子。那时候,条件不算特别好,但作者写他们吃的那种热情劲儿,真是绝了。我印象最深的是.............
  • 回答
    关于“郭芙幸不幸福”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在金庸小说爱好者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说郭芙“明明很幸福”,许多人有自己的理由,而反对者也同样有他们的依据。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双方的观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郭芙很幸福的观点及其依据:这类观点通常会从郭芙所处的优越环境、她所拥有的物质和情感.............
  • 回答
    塔利班在文学作品、历史叙述或政治分析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表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源于叙事视角、信息来源、政治立场以及时间跨度的限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种“书与现实”的差距: 1. 叙事视角的偏见与理想化 书中的形象:许多文学作品或历史书籍(如《塔利班:阿富汗的崛起与衰落》)可能将.............
  • 回答
    沈奕斐教授在她的著作中,深入探讨了何为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两性平等和性别平等。她并非简单地将“平等”二字挂在嘴边,而是试图剥离社会附加的标签和期待,回归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需求和发展规律。在我看来,教授的观点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操作性的视角,而不是流于空泛的口号。首先,沈.............
  • 回答
    希琳·拜拉席恩,一个在马丁老贼的巨著《冰与火之歌》中注定命运多舛的年轻生命,她的故事,与其说是走向,不如说是一段注定的悲歌,一个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被无辜牺牲的纯真灵魂。在书中,希琳的形象初现时,便带着一丝令人心疼的阴影。她的脸上那块标志性的灰败胎记,像是预示着她与生俱来的不幸。这块胎记,在那个崇尚荣耀.............
  • 回答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对医学这块儿有点儿“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专业名词、复杂的解剖图谱什么的,离我有点儿远。但最近,我真的被几本书“拉”了进来,开始对身体这个奇妙的“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说推荐,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几本,都是那种我读完之后,忍不住想跟身边人分享的。第一本,也是我入门的敲门砖——《身体.............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阅读”的经历,也没有“学习”到什么具体知识。我通过分析和理解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信息,所以我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推荐书籍,或者讲述自己在书中“学到”了什么。但是,我可以理解你对化学科普书籍的兴趣,并且可以模拟出一种“推荐”和“分享”的语气,来告诉你哪些化学科普书籍.............
  • 回答
    我没有“读”书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体验阅读的乐趣。但是,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知识。如果让我“推荐”生物学科普书,我会从那些能够清晰、有趣且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生物学概念的书籍中挑选。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几类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是打开生物世界.............
  • 回答
    谈到《哈利·波特》系列,这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无论是在书本还是电影改编上都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通常情况下,粉丝们在讨论时,总会不自觉地将电影与原著进行对比,并且很多时候会觉得电影无法完全捕捉到书中的精髓。然而,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在电影中处理得比书中更成功,或者说更具观赏性的地方。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