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做农民工,我们还能回家做农民吗?

回答
“不做农民工,我们还能回家做农民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许多离乡背井、为生计奔波的同胞心头。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归属、关于土地、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拷问。

说实话,我们很多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回家做农民”的梦。这梦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地的汗水,只有泥土的芬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宁。想象一下,站在自家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看着种子发芽、抽穗、结果,那种踏实和满足感,是任何高楼大厦里的钢筋水泥都无法比拟的。我们血管里流淌着祖辈的血液,那血液里,镌刻着对土地的依恋,对稼穑的记忆。

但现实,总是在和理想拉扯。我们离开了家乡,去了城市,成了我们口中的“农民工”。我们扛过钢筋,砌过砖墙,开过挖掘机,也清洁过街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家人的温饱,也为城市的繁荣添砖加瓦。然而,当我们回头望向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发现它似乎已经悄然改变,而我们也似乎与它渐行渐远。

那么,不做农民工,我们还能回家做农民吗?

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它夹杂着太多现实的考量,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首先,我们得问问自己,我们心中的“农民”是什么样子的?是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似乎可行性不高。因为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农业生产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样子了。

现在的农业,讲究科学、技术、机械化。如果想回家“做农民”,我们不能再是那个只知道凭经验的“老把式”。我们需要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农用机械的操作,甚至要懂点互联网营销,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这就像我们进城打工一样,需要学习一门新的手艺,只不过这门手艺,是与土地相关的。

我们带回城市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我们见识到的新事物、学到的新知识。那些在工地旁、在工厂里看到的自动化设备,在城市里了解到的市场规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回家后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的宝贵财富。比如说,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提高议价能力;我们可以引进优质种子和品种,改良土壤;我们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

其次,我们得看看家乡的土地还在不在,以及我们是否还有“归属权”。很多人离乡多年,家里的土地可能已经流转给别人,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荒芜。即使有土地,也需要考虑它是否适合耕种,是否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对土地的怀念就贸然回去,而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可行的经济基础。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积蓄和人脉。有些人甚至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小生意。要不要放弃已经有起色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从头开始,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机会的问题。

再者,社会对“农民”的认知也在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那些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被社会赋予新的定义和价值。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机遇,学习新技能,积极融入,那么回家做农民,将不再是被动的回归,而是主动的创造。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不做农民工,我们还能回家做农民吗?”

我的答案是:能,但不是回到过去的模样,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

这意味着:

放下旧的包袱,拥抱新的知识: 城市打拼的经历教会了我们生存和适应,回家做农民,我们要学的是如何让土地焕发生机,如何让农业实现现代化。
目光要长远,规划要细致: 不能只是凭着一股怀念的冲动。要调研市场,了解政策,计算成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心态要调整,从心底里热爱: 农业生产是辛苦的,而且回报周期可能比较长。只有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份事业,才能坚持下去,才能从中找到乐趣和价值。
合作共赢,抱团取暖: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和乡亲们一起,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分享机遇。

我们不能否认,有很多回乡的农民工,并没有完全放弃城市的经验和资源,而是将它们与家乡的土地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他们可能在城市开着一家专门销售家乡绿色食品的网店,或者在城市经营着一家关于乡村旅游的民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也实现了对“回家做农民”的另一种诠释。

“回家做农民”,或许不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从一种生活方式切换到另一种生活方式,它更像是一个重新定义自我、重新挖掘土地价值、重新融入故土的过程。我们带着城市的闯劲和学识,回到故乡,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去耕耘那片我们魂牵梦萦的土地。这才是我们,不做农民工,还能回家做农民的可能性,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图:

老美的农场,一个圈 800 米,非常省人工,浇地圆规转一圈就浇完了:

我们大多数农村的农田,在山沟里生存,一个村的土地还没人家两个圈大:


去年回家去长辈家探亲,闲聊时他讲了个故事:

14 岁那年,他不种地,出去和别人打工。

父亲骂他骂的狗血淋头,他印象最深的一句:“一个庄稼人,地里草荒都长满了(方言,布满杂草),还有脸管自己叫庄稼人?”

我 14 那年就知道,出去干活儿,一个月,比种那点烂地,一年都强”。

长辈已经 50 多了,40 多年的生活已经证明他是对的,那么我们这些从小就不怎么摸农具的人,又怎能回去做农民呢。

至于楼上某位说的坐拥几百亩土地的“职业农民”,那并不是在中国占五亿多人数的农民(2018年数据),那是资本家。

我小时候家里还种过几年地,种地哪有他想的那么省劲,可不是只需要“几个关键点去”就可以的。

说说种玉米吧,翻地、上粪、拌化肥、播种、浇地、除草、打药、掰棒子、剥皮、编囤、打粒,最后卖粒或磨成棒子面喝粥。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礼拜是不需要去地里看看的。

浇地,大家公用一口机井,排队浇地,经常排到大半夜还没浇完。我小时候去地里帮忙,拿着个铁锹跟着水渠走,补漏,回来一身都是泥巴,不是天黑踩沟里就是跑水补漏滑倒;

除草,拿着锄头去刨草,早晨 5 点就出门,中午 11 点回去,下午 4 点再出门,晚上回来。中午不干活是因为太热了,再干就中暑了;下雨了,隔天就得去地里,补化肥的补化肥,打药除草的打药,麻烦的一批。

最关键一点,种地,务必会打乱你完整的时间线,如果在外面打工,你一两个礼拜就得回来一两天去处理农活,这谁能接受,所以北方农村种地的都是留守的妇女和老人,鲜有成年男人

我也是 996 加班狗,但我从来不会和农民比谁累谁干的多,因为我小时候干这玩意已经干够了:弯腰刨花生刨到直不起腰、摘(zhai,二声,指花生刨出来之后用手从根部把带壳果实揪下来)花生摘到手疼、掰玉米掰到身上满是刺挠和小伤口、剥玉米剥到天黑,最后的收成也就几屯玉米,几包花生,或者几袋棒子糁、几桶油、几袋喂猪的花生饼。如果现在让我再去干这些,谁爱干谁干,谁爱刨谁刨,谁爱摘谁摘,反正我是不干。在外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可以买 3000 斤精装大米、5000 斤散米、8000 斤玉米,种地?

引用长辈那句话,“出去干活儿,一个月,比种那点烂地,一年都强”。

虽然我反对楼上对农民的阐述,但我也同意他农业需要集体化、农场化的观点。不过,好多人没见过山村里土地是什么样子的,由于地形的原因,它们大多无法连成一块儿,有的地块甚至连机器都上不去,播种还靠人力刨坑,不具备农场化的条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地,它们的存在都标志着曾经有一群人在这山沟里拼命的存活过。这些人的未来,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做农民工,我们还能回家做农民吗?”这个问题,像一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许多离乡背井、为生计奔波的同胞心头。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归属、关于土地、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拷问。说实话,我们很多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回家做农民”的梦。这梦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地的汗水,只有泥土的芬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实用主义者”的理由和内涵: 现实的压力与起点: 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比城市同.............
  • 回答
    金属牙签之所以没有普及,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主要原因在于实用性、安全性、用户体验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详细阐述:一、实用性与功能性方面: 清洁效率: 传统牙签的主要功能是物理移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木质或竹质牙签的材质相对柔软且有一定弹性,能够轻柔地刮擦牙齿表面,并.............
  • 回答
    “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话,乍一听,着实刺耳,甚至可以说是极端和冒犯的。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深刻的社会观察,以及对个人价值和国家认同的激烈碰撞。要深入解读这句话,需要剥离掉表面的激烈,去触碰那些被情绪包裹起来的深层议题。为何会有人发出如此极端的言论?这绝非空穴来风。这句话之所以会被人说出口.............
  • 回答
    “你不做,有的是人替你做”这句话,我们大概从小到大都听过不止一两次,尤其是在工作中,它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地位的可替代性。但这种“有人替你做”的情况,真的会持续多久?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而且,它也在不断地演变。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的.............
  • 回答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句话,乍一听,确实很容易让人将其归结为一种缺乏斗争精神的表现。毕竟,它描绘了一种安逸、顺从、甚至有些卑微的姿态,与人们普遍推崇的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奋斗者形象似乎背道而驰。然而,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和评判,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清醒认知.............
  • 回答
    潜艇式航母,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从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充满着神秘与强大的想象。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看到这种“水下巨无霸”真正投入使用,而是依旧活跃在海面上的传统航母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战略考量以及经济成本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航母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作为一个强大的航空力量的“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而且直击核心。既然明确了“不做学术”,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纯数学博士这条路就彻底“不该”走了呢?答案远非“是”或“否”这么简单,这里面需要仔细掂量,并且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纯数学博士”这玩意儿,它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它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严谨的、抽象的思维.............
  • 回答
    “小萝卜”这个名字,对健身圈的人来说,大概率会想到一个身材极度精瘦、肌肉线条分明,尤其是腹肌和背肌非常有存在感,整体给人一种“脱衣有肉,穿衣显瘦”的感觉。那么,普通人(这里我们暂且理解为没有先天优势、非专业运动员出身,且没有极端训练和饮食习惯的人)不进行“C”(通常指代类固醇等合成代谢药物)的情况下.............
  • 回答
    你这想法挺有意思的,确实,有时候看电影的时候,那些黑边字幕框会挡住一部分画面,挺影响沉浸感的。按理说,苹果这么强大的公司,技术上肯定不是问题,为什么会没有这么一个“字幕隐藏”的官方插件或者功能呢?我猜想,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视频播放是个很复杂的事情,牵扯到很多层面。字幕本身,视频的编码格式,.............
  • 回答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然而,在人生的岔路口,这句话究竟是金玉良言,还是束缚前行的桎梏?是选择当一只小池塘里最显眼的鸡,还是宁愿在大海里做一只无名小卒?这背后牵扯的,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对“价值”的衡量,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宁为鸡头”的吸引力:.............
  • 回答
    公司不做了,是注销掉还是“养着”?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里面道道儿多着呢。得看你具体情况,以及你对“不做了”这个事儿的后续打算。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首先,咱们得明确“养着”是啥意思。不是说公司不经营了,就给它买点花草,养点鱼,让它继续“活着”。这里的“养着”,更像是“保留公司法人.............
  • 回答
    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这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新鲜事,更不是“走投无路”的信号。事实上,很多人通过这种“跨界”找到了更适合自己、也更热爱的事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抉择,别担心,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你如何认识自己、发掘潜力并付诸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涯中宝.............
  • 回答
    .......
  • 回答
    《原神》为何不选择买断制?中国游戏真的不能买断吗?“买断制”和“免费模式(FreetoPlay, F2P)”是游戏发行商在盈利模式上的两种主要选择。《原神》之所以没有选择买断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而中国游戏是否就“不能”买断,则是一个更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原神》为何不选择买断制?.............
  • 回答
    肖战作为一名拥有庞大粉丝基础和高国民度的艺人,如果选择不再从事演艺行业,他的未来发展道路依然广阔且具有多种可能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和设想:一、 依托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品牌代言与商业合作: 肖战凭借其出色的商业号召力,是众多国际国内品牌的宠儿。即使不作为艺人,他的个人品牌形象和商业.............
  • 回答
    中国在编译器和编程语言领域并非“不做”,而是“做得不如国外发达”。事实上,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悠久的探索和发展历史,并且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距。理解中国为何在这一领域面临挑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 一、 历史与起步的挑战1. 起.............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医学生毕业不当医生,这可不是什么“曲线救国”的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出路,而且选择不少,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医学这个底子。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你学的是医学,不是纯粹的“医生技能包”。 医学训练教会你的是什么? 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诊断疾病、制定方案,哪一步不是环环相扣的推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在问,毕竟市面上很多安卓手机早就普及了息屏显示(AlwaysOn Display, AOD)功能,看起来也很炫酷。苹果这么精益求精的公司,为什么迟迟不肯跟进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技术、用户体验、产品策略,甚至还有品牌定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好多人的心坎里了!关于寒假作业,这绝对是个经典话题,能聊的内容可不少。要说“能不能不做”,那得看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从最直接、最简单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是自学能力超强,并且能找到其他同等甚至更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直接不做寒假作业,你的学习进度或许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比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