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美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可能无能狂怒了?

回答
关于欧美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是否“无能狂怒”,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剖析其逻辑和现实效果,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

首先,我们得明白欧美推出这些制裁的初衷。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西方国家的目标是利用经济手段来削弱俄罗斯继续战争的能力,同时向俄罗斯政府和民众施加压力,希望其改变行为。这些制裁措施范围极广,包括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限制其接入国际金融体系(如SWIFT)、对寡头和政府官员进行个人制裁,以及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等。理论上,这些措施应该会迅速打击俄罗斯经济,使其难以维持运转,更不用说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

然而,现实情况的发展似乎并不如预期般“一帆风顺”,甚至在某些方面让制裁的力度大打折扣,这就引出了“无能狂怒”的说法。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究:

1. 俄罗斯经济的韧性超乎预料,但并非无解:

能源价格的缓冲作用: 战争初期,全球能源价格飙升,这意外地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尽管欧洲在努力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短时间内完全切断供应并非易事,这使得俄罗斯在制裁生效后一段时间内仍能获得可观的外汇。虽然长期来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面临萎缩和市场转移的挑战,但短期的巨额收入无疑为它消化制裁提供了一定的缓冲。
国内经济的调整与替代: 俄罗斯政府展现出了相当强的危机管理能力。他们实施了资本管制,限制资金外流,并积极引导本国企业寻找替代供应商和市场。虽然许多俄罗斯企业遭受了重创,但整体经济并未崩溃,反而出现了一些“反弹”,例如在部分国内消费领域。这种调整并非完全健康,可能伴随着生产效率下降和技术落后,但足以让俄罗斯在短时间内维持基本运转。
“平行进口”的规避: 制裁限制了许多西方商品的直接出口,但俄罗斯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平行进口”的途径,依然能够获得许多关键技术和商品。这削弱了制裁在切断关键技术供应方面的效果。

2. 制裁的“有效性”定义模糊,效果滞后:

长期与短期目标的分歧: 制裁的效果往往需要时间来显现。冻结资产、限制融资等措施,其长期影响是削弱俄罗斯的投资能力和技术升级,但短期内未必能立刻阻止战争机器的运转。如果定义“有效”为“立即让俄罗斯停止战争”,那么制裁无疑是失败的。但如果将其定义为“削弱俄罗斯长期战争潜力和经济发展”,那可能还为时尚早。
“无能”的定义: 所谓的“无能”,更多地体现在制裁未能达到其最激进的目标,未能让俄罗斯在经济上迅速瘫痪。但这并不意味着制裁毫无作用。俄罗斯央行资产被冻结,其使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许多西方企业撤离,导致俄罗斯国内市场出现空缺和技术断层;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困难,增加了贸易成本和风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打击,只是没有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

3. 制裁的“双刃剑”效应与地缘政治现实:

反噬效应: 能源禁运和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限制,确实对欧洲经济造成了显著冲击,推高了通胀,加剧了能源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美国家支持乌克兰的决心和能力,也给了俄罗斯“我们都在受苦”的说辞。
全球经济的分化: 并非所有国家都积极响应欧美制裁。一些国家,如印度、中国等,在能源和贸易方面与俄罗斯保持了联系,这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出口和进口渠道,也稀释了制裁的全球效力。这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单边或小集团的制裁难以完全孤立一个大国。
战略目标的妥协: 在维持对乌克兰的支持和控制国内经济稳定之间,欧美国家需要在战略上进行权衡。如果制裁的经济代价过高,可能导致国内政治不稳定,从而影响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长期承诺。

4. “狂怒”背后的情感与政治诉求:

舆论压力与公众期望: 在民主国家,政府的政策需要回应公众的情感和期望。在俄罗斯发动侵略性战争后,民众要求采取严厉措施的呼声很高。制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姿态,用以表明西方国家与乌克兰站在一起的决心,传递“绝不姑息”的信号。
试图塑造叙事: 制裁的宣传本身也是一种“叙事战”。通过强调制裁的严厉性和俄罗斯的困境,西方国家试图在国际舆论中占据道德高地,并孤立俄罗斯。

总结来说,说欧美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无能狂怒”可能有些片面。

制裁确实未能达到其最理想化的、速效的目标,比如立刻让俄罗斯停止战争。俄罗斯经济也表现出了超乎某些人预期的韧性,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制裁。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地缘政治的现实,也使得制裁的效果难以完全孤立一个大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制裁是完全无效的。它们确实给俄罗斯的金融体系、贸易和长期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和压力,削弱了其战争潜力和财政能力。制裁的真正效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显现,并且其影响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GDP的增减。

所谓的“无能狂怒”,可能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现实与预期之间的落差,以及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经济工具的局限性。制裁是现代国家间博弈的常用手段,但它们不是万能的,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常常伴随着自身的代价。在面对一个拥有强大国家机器和一定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对手时,金融制裁更像是一场消耗战,而非一场决定性的闪电战。欧美国家在这场消耗战中,既要承受自身的经济压力,也要不断调整策略以期最大化制裁的效果,并同时在其他战线上(军事援助、外交孤立等)给予俄罗斯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观点我自己都不能确认,但我觉得很有可能就是这么回事:西方有可能因为在金融里赚了太多的钱,从而真的觉得三产的金融可以在制裁中赢过实体。这从根本上就是违反常识的。

我们通常觉得工业比农业高级,但那是在和平时期,工业产品附加值高,能卖出好价格。到了互相制裁的时候,我手里有粮食,你手里都是工业产成品,双方互相不通有无,到最后肯定是没粮食的饿死——除非你直接出兵打起来,把粮食抢过去。管仲早就实际操作过,别说是工业品,你就是种经济作物都不行,想在制裁中获胜手里握着的必须是主粮。

同样的,二产和三产,你和平时期确实实体干不过金融,金融这又是波段又是杠杆的一会就给你实体利润割完了。问题是你现在聊互相制裁,我手里是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你手里是纸印的票子,你说谁更硬?而在能源打来打去的同时,小麦的播种窗口已经临近了,乌克兰的春耕如果耽误了,你说今年俄罗斯的小麦你西方要不要?

现在嘛SWIFT也拿来当核弹,他核得了吗?核不了,没那个实力知道吧?就是个支付平台,你牛逼是大家都用才牛逼的,你哪来的胆子不让这个用不让那个用呢?

打不动俄罗斯就算了,最关键是杀敌八百,自损八万。西方似乎忘了,当代金融的根基是“信用”。你SWIFT一个NGO,凭什么听西方的话,不让俄罗斯用的?别人加入时你可没说这些有的没的吧?

你现在收拾俄罗斯,其他国家都看在眼里,什么特么来去自由,都是西方骗人入坑的。结果就是别的国家如果又开发了一套支付系统,你猜结果会怎样?就你美元还挂钩美债,美债能不能还上大家心里都有数,无非就是主观上认为你能还上而已。你再这么玩一玩,估计也就差不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