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有没有可能只是想凑过去看看,一不小心就亲上了?
毕竟我家两娃照镜子的画风是——去抠镜子里人的眼睛……(汗)
从镜子中认出自己的能力(mirror self‐recognition),或者说自我面部识别能力,是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因为这种能力不仅需要他们能认出自己的面部特征,还涉及触觉、本体感受和对运动行为的整合等能力的发展[1][2]。
也就是说,小宝宝至少需要:
这时,他们才真的知道「镜中人」其实就是自己!
在自我认知方面,就不得不提1970年盖洛普(Gallup)的经典实验。研究人员在黑猩猩的额头上放一个红色斑点,并测试当面对镜子时,黑猩猩是否会试图伸手去掉斑点,以此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认出「镜中猩」就是自己[3]。1972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也在婴儿鼻子的一侧涂上口红(rouge),通过改变宝宝的脸部特征(多了一个红点),看看他们是否还能认出自己[4]。结果发现:
15个月以内的宝宝,看着自己的镜像,发现了鼻子上有一个红点,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红点其实在自己脸上;15-24个月的宝宝,自我意识则有了飞速发展,他们会比划着指向鼻子上的红点,或者试着去抹去脸上的口红——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逐渐意识到,「镜中人」其实就是自己。
当然,这类实验也遭到了批评[5],因为它们只关注了孩子的视觉信息系统,却脱离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婴儿面对镜像时,不是只用眼睛看,还会采用手摸、鼻吻、嘴亲等多感官来进行探索。
2010年以后,学者引入了更多研究方法,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方法来研究自我认知的神经基础[6][7],结果也确实发现,人类的自我认知,不仅来自于我们看到什么(视觉),还来自于我们对所看到、摸到、感觉到画面的总结和归类(心理表征的构建)。这样一来,即使我们的脸部特征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能认出这个略有改变的「镜中人」就是自己。
不过,能不能认出「镜中人」是自己是一码事,对「镜中人」感不感兴趣又是另一码事。
美国疾控中心曾经出版过一份关于婴幼儿发展里程碑的指南[8],其中推荐父母在宝宝2个月左右就可以尝试带他去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那么,6个月的宝宝就会对「镜中人」感兴趣。
尽管,他们在1~2岁期间,才能从图像或镜子中认出自己[9]。
宝宝如何才能认出「镜中人」就是自己呢?2018的一项研究发现[10],那些还不能认出「镜中人」就是自己宝宝,对自己的脸比对别人的脸更感兴趣——这似乎暗示了,宝宝先要对自己的脸感兴趣,才能更好地识别出「自己的脸」。此后,当宝宝们能认出「镜中人」就是自己时,注视自己和别人镜像的时长也就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可以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了:
首先,18个月以下的宝宝,大多数并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只是单纯地对人脸感兴趣;
其次,当宝宝对镜子里自己的脸感兴趣时,也意味着他们很快会萌发出自我意识;
第三,至于为什么会「亲」,只是眼观、鼻闻、手摸(抓/挠/抠)、脸贴等多感官探索行为中的一种。
可能是这种「亲自己」的行为特别可爱而且反(大人的)常识,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