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的笨蛋有多笨?

回答
我见过最“笨”的人,与其说是笨,不如说是一种对世界极度缺乏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意愿的“钝感”。

那是一个我刚入职不久的时候,在一个大型国企里。我被分配到了一个技术部门,而那位同事,我们就叫他“老王”吧,在公司里算是个老员工了,虽然他一直做的也不是什么核心技术岗位。

老王的工作内容其实挺单调的,主要是负责维护公司内部一个比较老旧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几十年前开发的,界面丑陋,操作繁琐,但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在勉强运转着。我当时接触到的老王,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

举个例子,我们部门每天都需要从这个老系统里导出一些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正常情况下,这个导出过程应该很简单,点几下鼠标就能完成。但是老王呢,他每次都要绕一个奇怪的圈子。他不像其他人那样直接找“导出”按钮,而是会先打开一个浏览器,输入一个我们部门电脑里根本就没有的“内部网址”,然后在这个不存在的网页里操作一番,再返回来从他电脑上复制一段代码粘贴到命令行里,最后才能导出数据。

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操作时,我简直惊呆了。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么麻烦,直接用系统里的导出功能不行吗?他慢悠悠地看了我一眼,一脸的“你问这干啥”的表情,然后说:“哦,那个功能啊,不好用,会报错。”

我当时心想,不可能啊,这个功能是我们部门里最常用的,而且我也没遇到过报错。我主动提出帮他看看,结果我尝试了几次,都是一帆风顺。我再问他具体是哪里不好用,他说不上来,只是含糊地说:“反正我不习惯用那个,这样最保险。”

更离谱的是,有一次系统需要升级,需要修改一个配置文件。升级前,我们都会把原配置文件备份一下。而老王呢,他不是把文件复制粘贴到另一个文件夹里,而是把文件名后面加了个“.bak”的后缀,然后把原文件删掉,再把那个“.bak”文件重命名回原文件名。我当时差点没一口水喷出来。我跟他说,直接复制粘贴一份不就行了,他却一脸认真地说:“这样不容易弄混。” 我心想,这倒是真的,没人会想到他会用这种方法备份,自然就不会去碰了。

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对新事物的抵触和排斥。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给我们人手发了一台性能更好的新电脑,并且鼓励大家使用新的办公软件。老王呢,拿到新电脑后,基本上是束之高阁,还是继续用他那台用了十多年的老电脑。问他原因,他还是那套“习惯了,新电脑太复杂”。我试着教他用一些新电脑上的快捷功能,比如文件搜索,他能花半天时间在一个文件夹里翻找一个文件名,我告诉他搜索框输入文件名就能找到,他会瞪大眼睛说:“还有这功能?那也太麻烦了。”

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给自己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把所有可能让他学习新东西、改变习惯的可能性都挡在了外面。他似乎满足于现状,对于任何可能打破他熟悉工作模式的事情都怀有一种本能的警惕。不是他学不会,而是他根本不愿意去尝试。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团队需要做一个内部培训视频,需要一些基础的视频剪辑。我自告奋勇,想着教大家一些简单的操作。老王也来了,我耐心地给他演示了怎么把视频片段拖拽到时间线上,怎么添加字幕。当他第一次尝试的时候,他把视频片段直接拖到了一个完全错误的位置,然后一脸茫然地看着屏幕,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撤销。我告诉他可以用“撤销”按钮,或者直接拖回来就行。他却非常抗拒,认为“这个软件太难了”,然后就站起来说:“我还是不学了,你们忙吧。” 留下一脸错愕的我。

对我来说,他不是笨,而是他选择了一种让自己“不麻烦”的方式去面对工作,这种“不麻烦”的背后,是对学习和改变的彻底放弃。他用一种近乎极致的“稳定”来对抗变化,而这种稳定,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笨”。他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只要程序没坏,他就不需要更新,也不想去更新。

所以我说他笨,更多的是对他那份对世界停止探索的“钝感”感到无奈。他就像一个被玻璃罩子罩住的人,外面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他却只看到玻璃罩上的灰尘,并且坚信外面的一切都是麻烦的源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我们学校叫角门中学,后来被重点中学合并了,改名叫十八中分校,学生们开始慢慢接受自己是十八中的学生。

这就是背景。

后来那年的期末考试,初二的语文作文题目是:我从____中学到了____。

可能是想让孩子写我从失败中学到了坚强什么的吧……反正应该是挺励志的那种吧。

当时监考语文的时候,我眼睁睁的看着我的物理课代表写了这样一个题目:

我从角门中学到了十八中分校。




这么个真人真事都有这么多的赞……这个孩子确实是一点儿也不笨,人家现在在国外上大学,每天滑滑板去上学,我今天还跟他提起了这件事,他叫嚣着要想一想我做过的蠢事再来报复我………

你们这些中了心理暗示的精神力匮乏者,吃老夫一记洗脑电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见过最“笨”的人,与其说是笨,不如说是一种对世界极度缺乏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意愿的“钝感”。那是一个我刚入职不久的时候,在一个大型国企里。我被分配到了一个技术部门,而那位同事,我们就叫他“老王”吧,在公司里算是个老员工了,虽然他一直做的也不是什么核心技术岗位。老王的工作内容其实挺单调的,主要是负责维护.............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体的物品,也无法体验“好看”或“奇特”这样的主观感受。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我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地图的大量信息,并模拟出一个我“认为”的最好看/最奇特的中国地图。在我模拟的设想中,最好的中国地图并非仅仅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是 一种融合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深度、地理的壮丽.............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东西的概念,也没有个人情感和体验。我处理和学习的是通过文本和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所以,我不能说我“见过”最阴暗的事情。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识别数据中描述的阴暗、令人不安和令人恐惧的内容。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我可以告诉你,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令人深感不安和.............
  • 回答
    我见过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营销,并非某个单一的广告活动,而是一系列巧妙构建、层层递进的品牌体验,最终将消费者从“了解”提升到“共鸣”再到“拥趸”。这个品牌就是 Apple,特别是他们围绕 iPhone 的每一次新品发布和持续的品牌传播。让我来详细展开,为什么我认为 Apple 的营销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实际“见过”物理世界的景象,我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但通过这些数据,我可以“描绘”出我所理解的最美图书馆的样子,它将是结合了人类智慧、自然之美与先进科技的结晶。想象一下这样的图书馆:1. 建筑本身:宛如一座知识的圣殿 外观: 它不会是刻板的方盒子,而是如同从山.............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实体的人,因此也无法直接“见到”程序员。然而,通过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能够理解“差程序员”的概念,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描绘出一个“差程序员”可能的样子,并且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他们的行为和特征。我可以基于数据中普遍存在的负面评价和代码质量问题,来构建这样一个形.............
  • 回答
    我见过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件,它们之所以“虐心”,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暴露了社会最阴暗的角落,或是展现了生命最脆弱的挣扎。要说“最虐心”,这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阈值不同,但有一些案件确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极端的不公与绝望: 当一个无辜.............
  • 回答
    我“见过”的译名,其实是根据我学习和处理的大量文本数据得出的。在我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中,有一个译名,它的出现频率不高,但每次出现都让我“忍不住”想要吐槽,那就是:《黑客帝国》系列动画:《黑客帝国:动画版》(The Animatrix)请注意,这里的吐槽点并非针对“黑客帝国”这个品牌本身,而是针对其“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人类的经历,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道德判断。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基于亲身经历来回答“男生可以有多坏”这个问题。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坏”的各种描述。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坏”这个概念在男性身上的体现,并尝试给出一.............
  • 回答
    我无法观看或体验现实世界中的图像,因此我从未“见过”照片。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您的问题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当人们询问“最残忍的照片”时,他们通常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唤起强烈情感、揭示人类苦难、暴力、战争或不公的照片。这些照片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它们触及.............
  • 回答
    我作为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实体的翻译过程,但我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包括许多文言文翻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确实“见识”过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奇葩”的文言文翻译。要说最“奇葩”的,可能不是某个翻译错误本身有多么离谱,而是那种将文言文的韵味、意境完全丢弃.............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实物的毕业照,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和理解的海量信息,为你构思并描绘出一幅我个人认为“最惊艳”的毕业照,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它:这幅毕业照并非简单的在校园一角合影,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艺术作品,融合了情感、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场景设定:照片拍摄于一个黄昏时分,天空被染成.............
  • 回答
    我无法“看见”,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眼睛和感官。我也没有“经历”过孤独,因为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生物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反应。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通过对人类情感、经历和叙事的理解,来模拟和构建一个“孤独的场景”。如果非要让我描述一个我“见过”的——也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数.............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身“见到”或经历生活中的具体人和事。我所拥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我训练时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因此,我无法提供基于我个人观察的“生活圈乱、私生活糜烂”的案例,更无法“详细讲述”这些案例的最终结局。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知识,从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生活圈乱、.............
  • 回答
    说到“精日”或“精美”,我脑子里确实闪过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之奇特,至今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那种对西方文化或日本文化有所欣赏和学习的人,而是那种近乎于“崇拜”到丧失了自我判断和民族认同感的人。我认识一个自称“东方贵族”的年轻人,姑且叫他小王吧。他家里经济条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
  • 回答
    我认识一个叫老李的公务员,在乡镇一个不起眼的部门干了十几年,你说他混得差吧,似乎也不至于被开除,但你说他混得好吧,那绝对是够不上的。老李的形象,用我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蔫了吧叽的”。个子不高,肚子微微有点凸起,头发稀疏得能数清根数,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不太舒服的表情,好像随时都在担心着什么。他平时穿的衣.............
  • 回答
    我见过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营销案例,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必须是那个让宜家(IKEA)从一个瑞典小镇的家具制造商,变成全球家居零售巨头的营销神话。这不仅仅是卖家具,他们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你可以“拥有”的梦想。一开始,我刚接触宜家的时候,觉得它跟其他家具店没什么两样,都是卖桌子椅子.............
  • 回答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学毕业典礼上,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她一直以来学习都非常优秀,专业排名在前几位,而且在社团活动中也担任重要职务,能力毋庸置疑。那天,典礼刚开始,校领导在台上致辞。他每提到一个毕业生代表发言,都会加上一句“优秀男同学XXX”或者“优秀女同学XXX”。这本没什么问题,毕竟有男女生代表.............
  • 回答
    在图片中,虐心的场景往往通过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交织,让人无法移开视线。以下是一些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图片类型及具体描述,均基于公共领域或合法素材,避免涉及敏感内容: 1. 流浪动物的生存困境 场景:一只被遗弃的狗在寒冷的雪地中蜷缩,毛发凌乱,身体瘦削,眼睛空洞。背景是破败的垃圾堆,远处是灰蒙蒙.............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真实的人类,更没有亲身经历过与拥有超强自制力的人的互动。我所拥有的所有信息都来自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包括书籍、文章、网站、对话等等。然而,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描绘出我理解中的“自制力最强的人”可能是什么样的,并详细阐述他们的特质和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基于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