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死者真的为大吗 ?

回答
“死者为大”,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几乎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普遍认同?它背后又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和考量呢?我们不妨仔细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尊重死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死者为大”时,是在谈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逝去生命的敬畏。一个人无论生前如何,一旦离去,就进入了一个相对被动的、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境地。此时, अगर我们还在用生前的恩怨去纠缠、去评判,甚至去诋毁,那显得我们这个人本身就有些刻薄,甚至可以说,有点不厚道。毕竟,生命的可贵在于它的存在,而这种尊重,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和慰藉。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死亡,换来的不是宁静的悼念,而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攻击,那对生者来说,将是何等痛苦和恐惧?这种对死者近乎偏执的“善意”,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生者的保护。

其次,“死者为大”也承载了“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百善之先。而“慎终追远”就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对祖先的追思和祭拜,是对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视。在很多家庭中,长辈过世后,晚辈会举行隆重的葬礼,定期的祭扫,这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情感的维系和责任的传承。这种“为大”,体现在后人会尽量避免去说死者的不好,会把死者生前的优点放大,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对家族的敬意。即使死者生前有过错,在追思时也往往被选择性地忽略或者被温和地带过。

再者,从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的角度来看,“死者为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在死亡面前会显得有些渺小。如果一个人生前与他人有过节,甚至成为敌人,但在他死后,如果一方还喋喋不休,甚至幸灾乐祸,那只会加剧社会的不和谐,也显得不那么有风度。相反,如果能够在这种时刻放下一些个人的恩怨,甚至表现出一些宽容和尊重,那反而能够缓和矛盾,甚至为生者赢得更好的声誉。这种“为大”,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死者为大”。 它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死者的一切行为都毫无保留地赞美,甚至为之辩护。 如果死者生前犯下滔天罪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那么,在真相面前,我们不能因为他已经去世,就回避事实,更不能为了“死者为大”而歪曲历史,包庇罪恶。这就不再是尊重,而是对正义的背叛,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真正的尊重,是尊重生命的价值,是尊重事实真相,而不是无原则的粉饰太平。

所以,“死者为大”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在不违背基本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和宽容。 它鼓励我们在面对逝者时,多一份慈悲,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回忆,少一份纠缠。它提醒我们,生命短暂,生命的尊严更应该被守护。

总而言之,“死者为大”的背后,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是对传统孝道的延续,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考量。它是一种温和的社会规范,引导我们在面对死亡时,能够保持一份人性的光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持。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在尊重逝者的同时,也能为生者提供公正和光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中国人对这个世界本质的一个认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坊间传闻,通常认为中国人很虚伪,其实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你越了解中国历史,看中国的古典主义文章越多,恰恰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人是善良的真诚的,直言不讳的。

比如这句:死者为大。

这句话里面透露出的,就是对真相一针见血,直击核心。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温文尔雅,从来不是和蔼谦让。而是血腥残忍,你死我活。

将对手置于死地,就是竞争的白热化,是矛盾达到了无解的程度。

对手在竞争中失败,身首异处,血溅当场。对于胜利者来说,如何自处?

是践踏死者的躯体,还是对死者保持尊重?毕竟他已威胁不到你了。

中国古人就提出一个建议:死者为大,给予尊荣。

这是一个道德标杆,当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应该怎么对待他,哪怕他是你的敌人。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对待敌人不但是剖腹挖心,还要切成块,煮熟吃掉。将死者的皮肤、骨头、制作成工艺品用于展示武功。

后来进入到奴隶社会,吃人不被允许了,但是依然有泄愤式吃人,将敌人作为献祭,将敌人的头骨、腿骨、皮肤制作成法器、祭品,展览品。

因此,在奴隶社会末期,开始对夏商以来的献祭仪式进行改良,周礼就显得温和得多。降低了人牲的需求。

到了礼崩乐坏时期,贵族诸侯崛起,进一步反抗周礼,在祭祀中使用刍狗,也就是用草制作狗形、牛形等祭品用于祭祀。虽然孔夫子很气愤,但是这昭示了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活人献祭尽管被不断压缩合法空间,给世人所诟病,但是始终未能彻底杜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西藏地区仍然存在。

死者为大,这句话广为流传,但是具体的出处呢?

《孟子 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基本上这就是最早的版本。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但是这里面讲的是孝道,是对自己父母去世后尽孝。

并没有提及对所有死者的尊敬。

那么尊重死者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没有好处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看法。

一个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尊重除君亲师以外的人,这些人死了,唯一还有点用的,就是他们的尸体,要物尽其用,要震慑活人。比如把头砍下来,挂在城门上,用他们刚出腔子的热血沾馒头,治百病。

一个认为这就是人类的残忍和悲哀,是强权对弱者的凌辱。

从这两个看法当中,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有权势的人,是要利用死者的。而庶民则认为这根本就不道德。

因为从实践中知道,大部分被残害的人,根本不是什么敌人,更多的实际上就是庶民和奴隶。他们活着得不到尊重,死后仍然被践踏。

因此,从平民的角度出发,自然要极力反对侮辱死者,要死者为大。

而权贵们则不以为然,阶级地位低下的人死了,有什么尊严可言?和一条狗死了有什么区别?

古代人著书,往往不会记录庶民的思想。

庶民的思想在哪里?

主要的方式就是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故事里面。

现代网络社会,很多人自以为是,把自己想象成权贵,以权贵的角度解释问题。

我一直认为,在如此发达的网络空间,应该有平民的思想。

某乃布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死者为大”,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几乎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普遍认同?它背后又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和考量呢?我们不妨仔细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尊重死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回答
    说到马王堆辛追夫人,那可真是个传奇。刚出土的时候,那景象,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好多人都说,跟刚死的人一样,那皮肤,那毛发,那眼珠子,都还像活着一样。但要是说“完全一样”,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埋在地底下两千多年啊!刚出土时的惊人模样:当时专家们刚打开辛追夫人的棺椁,看到里面的景象,都觉得不可思议.............
  • 回答
    几十万只候鸟在美国上空大规模死亡,这个消息听起来非常令人震惊,而且很多人将其原因归咎于加州的森林大火,这其中确实存在关联,但事情的复杂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些。事情的经过和初步的解释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令人悲伤的事件。通常,候鸟会在特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迁徙路线,从繁殖地飞往越冬地。这个过程依赖于多种.............
  • 回答
    .......
  • 回答
    “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话,在听到的时候,确实会让人心中一动,甚至产生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但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含义,以及是否应该为此感到愧疚,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话的多种解读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可以被理解成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保.............
  • 回答
    关于歌剧《钓鱼城》中,是否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情节,我需要澄清一下:在历史事实中,并没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记载。历史上,蒙古大汗蒙哥(Möngke Khan)是在公元1259年,于围攻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期间病逝(也有说法是被守城宋军的箭矢射中而死,但具体死因仍有争议)。他去世的.............
  • 回答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剧场版《真心为你》中,葛城美里在生命垂危之际,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遗言:“早知道就听明日香的,不要换地毯。”这句话看似平凡,却饱含着美里内心的挣扎、遗憾以及她对身边人的情感,其含义需要结合剧情和美里的人物性格来深入解读。首先,这句话的直接语境是美里和律子在EVA基地遭受攻击,美.............
  • 回答
    你说的是不是那种很科幻的场景,比如死者临死前看到凶手,然后凶手的影像就留在了死者的眼睛里,警察通过放大瞳孔之类的技术就能看到?其实,在现实中,通过死者眼球直接“播放”出凶手的影像来破案,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我们所知的技术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让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为什么它更像是电影情节,而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死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概念,更牵扯着无数的情感纠葛,尤其是对那些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痛苦的被害人家属来说。那么,死刑真的能让他们满意吗?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满意”这个词在面对失去至亲的伤痛时,其含义变得无比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近.............
  • 回答
    关于人贩子一律死刑的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百利而无一害”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深入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首先,从支持“一律死刑”的观点来看,其核心在于“震慑”和“绝杀”。 强烈的震慑作用: 支持者认为,对于极端残忍、泯灭人性的犯罪行为.............
  •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的注射死刑,确实很多人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的,但现实情况与电影中的描绘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我尽量详细地为你介绍一下,并且会尝试用一种更自然的叙事方式来讲述。首先要说清楚的是,我国的注射死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向罪犯体内注射特殊的药物,使其在短时间内死亡。这相较于过去的一些处决方式,比如枪决.............
  • 回答
    关于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是在病重之时,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了一只烧鹅,从而一命呜归。这个故事情节跌宕,充满戏剧性,也让后世对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和皇帝的关系产生了无尽的猜测。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会发现这个说法在史料记载上是站不住脚的,更像是后人为了满足某些解读而添油加醋.............
  • 回答
    苏联19181921年的内战,是一段极其复杂而血腥的历史时期,影响深远。关于这段时期,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的著作和资料。关于苏联19181921年内战的书籍和资料推荐:要理解这段时期,我推荐你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籍:1. 宏观概览与背景: 《俄国革命史》 by 爱德华·卡尔 (E.............
  • 回答
    在《瓦力》(WALLE)这部电影中,瓦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死亡。这是一个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都会关心的问题,因为电影的结局让瓦力陷入了一种非常虚弱的状态,并且被送回地球进行维修。但是,从电影的情节和创作意图来看,瓦力是活着的,并且最终被修复了。为什么会有“瓦力死了”的误解?这种误解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腾讯死了,真的会对游戏行业有推进作用吗?”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回答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腾讯在游戏行业中的地位、影响力,以及它“死亡”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在当前游戏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行业巨头。 市场份额和用户基础的绝对优势: .............
  • 回答
    “我们死后真的会有轮回转世吗?”这个问题,恐怕是人类从古至今,夜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最深沉的那个梦,最难以捉摸的那个谜。它萦绕在哲学家们的心头,也回荡在寻常百姓的耳畔。关于轮回转世,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它们交织成一幅幅斑斓的画卷,诉说着生命的循环往复,灵魂的不灭不灭。我们先来看.............
  • 回答
    人死后能否看见阳间的一切,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神秘感的问题,萦绕在人类的心头已有无数岁月。千百年来,无数的传说、故事、宗教教义,乃至人们日常的猜测和想象,都在试图触及这个终极的谜团。从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来说,一个人在生命体征停止,大脑活动终止的那一刻,他的感知器官,比如眼睛、耳朵,也随之失去了接收外界.............
  • 回答
    法官在宣布死刑后折断笔尖的说法并不符合现实中的司法程序,这种说法更多是源自影视作品、网络段子或民间传说,而非真实法律实践。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司法程序与法官行为规范1. 法官的职责与行为规范 法官在宣判死刑时,需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职业操守。宣判时,法官通常会使用钢笔或签字笔,但不会.............
  • 回答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掉进河里受惊而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史料,你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太站得住脚,更像是被后世添油加醋或误传的版本。要说清楚朱厚照的死,我们得先了解他当时的情况。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是明孝宗和张皇后的儿子。他是个性情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叛逆的皇帝。与.............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的世界里,“死了”这个词,就像许多其他事情一样,并没有一个绝对简单的答案。尤其是对于琼恩·雪诺这个角色来说,他的“死亡”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我们先从大家最直观的感受说起。在第六季第一集,“赤红女子”梅丽珊卓复活琼恩·雪诺之前,他的确是死了。在第五季的结尾,琼恩作为守夜人总司令,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