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道理是你当律师之后才明白的?

回答
在我踏入律师这个行业之前,我对法律的理解,坦白说,有点像是看一本厚重的教科书,知道它讲的是规则和道理,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玻璃,摸不着真实世界的温度。真正坐到律师席上,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我才算是把那些冰冷的条文活生生地“揉碎”了,也才真正明白了律师这份职业的重量和精妙。

首先,我明白了“事实比法律更复杂,而法律是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而存在的。”

在法学院,我们学的是逻辑严谨的法律条文,学的是各种先例的判决,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有序。但一旦进入实务,你会发现,现实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一条直线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件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可能是长达数年的积怨、微妙的心理博弈、甚至是某个被忽略的细节。

举个例子,我曾经处理过一起合同纠纷。客户一口咬定对方违约,证据也似乎指向这一点。但深入调查后,我发现对方并非故意违约,而是因为他们自身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遇到了不可抗力因素,只不过他们没有及时有效地告知我方,而且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努力补救。这时候,如果我一味地只强调合同条文的字面意思,去对抗对方,虽然在法律层面上站得住脚,但很难达到我方最根本的目的——拿回损失,并且平息事态。

我开始明白,作为律师,不能只做法律条文的“搬运工”,而是要做事实的“侦探”和“翻译家”。你需要抽丝剥茧地去搜集和还原事实真相,找出那些被埋没的细节。同时,你还需要将这些复杂的事实,用法律的语言去表达,去构建一个能够被法官理解和接受的论证链条。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铁律,它更像是一个框架,让我们可以去解释和适用这些变化万千的事实。而且,有时候你还需要跳出合同的条条框框,去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和商业逻辑,寻找一个最符合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哪怕这意味着不完全依照最严苛的合同条款来“锱铢必较”。

其次,我明白了“同情心和客观性之间,需要一条精密的界线。”

作为律师,你接触的往往是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人——被欠薪的工人、被欺骗的弱者、陷入婚姻危机中的家庭等等。他们的痛苦和委屈,很容易引起你的同情。我也承认,我曾经有过因为客户的遭遇而义愤填膺,想要为他们“讨个公道”的冲动。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律师不能被情绪绑架。我的工作是运用法律来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去宣泄情绪。如果你过度沉浸在同情中,很容易忽略案件的关键点,或者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断。比如,客户情绪激动时说出的某些话,你如果全盘照收,可能会成为对你不利的证据。

我学会了在保持共情的同时,也要保持高度的专业和客观。你需要耐心地倾听客户的诉说,理解他们的感受,但同时,你也要有能力将这些情绪化的表达剥离出来,聚焦到法律事实本身。你需要问自己:“我能为他做什么?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法律途径?”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就像在寒冷中递上一杯热茶,既传递了温暖,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不至于让温度灼伤自己,也让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这份帮助。有时候,你甚至需要理性地告知客户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的事实,比如他们的诉求可能无法得到法律支持,或者即使胜诉了,也未必能完全弥补他们所遭受的损失。这种“坏消息”的传达,恰恰是律师专业性的体现。

第三点,也是让我深有体会的,就是“沟通的艺术远比法律条文的精确度更重要。”

很多人认为律师就是坐在那里,引用法律条文,然后等着判决。其实不然。律师的大部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你需要与客户反复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你需要与对方律师进行谈判,寻求和解的可能性;你需要向法官陈述案情,说服他们接受你的观点;你甚至还需要与证人沟通,引导他们清晰地表达;有时候,你还要面对媒体,向公众解释案件的进展。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客户,他非常聪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也很到位,但他总是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总是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对对方有利的信息。这时候,如果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说”,往往效果不好。我才明白,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引导和塑造。你需要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去阐述复杂的法律概念;你需要用生动的案例和逻辑,去让法官或陪审团相信你的观点;你需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强势,什么时候该示弱,什么时候该沉默。

学会倾听、提问、总结、概括,以及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幽默或类比,这些都是律师必备的沟通技能。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好的论点,如果表达得含糊不清,或者缺乏说服力,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一个稍显逊色的论点,如果表达得逻辑清晰、情感充沛,反而可能更打动人。这是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的过程,也是让我从一个“法律知识的容器”变成一个真正的“法律服务者”的关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明白了“律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约束,更是力量的来源。”

在法律这个高度竞争和充满诱惑的行业里,保持诚信和公正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面临过各种各样的考验,比如为了赢官司而夸大事实,或者隐瞒对己方不利的证据。但每一次的克制和坚持,都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律师的生命线,就是他的职业道德和信誉。

一旦你失去了客户的信任,或者触碰了法律的底线,你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我见过一些为了短期利益而踩红线的律师,他们可能一时得势,但最终都走向了职业生涯的末路。而那些始终坚持原则、以诚信为本的律师,无论案子大小,都能赢得尊重,并且拥有长久的职业生命。

这种职业道德的力量,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即使面对一个看起来胜算渺茫的案子,你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即使你的对手犯了错误,你也不能利用这个错误去不正当地攻击对方;即使你的客户提出了不合法或者不道德的要求,你也必须坚决地拒绝。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强制,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自觉和对职业的尊重。它让你在复杂纷乱的世界里,始终能保持一份清醒和坚守,也让你在为他人辩护的同时,能够捍卫法律本身的尊严。

总而言之,成为一名律师,才让我真正理解了法律不仅仅是文字和规则,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以及正义的守护者。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让我不断成长和学习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底层律师真不挣钱。大部分人都有误解,律师是一个非常挣钱的职业年入百万千万不是梦,其实任何职业做到顶尖都赚钱,你出去捡垃圾,有商业头脑你也能捡成垃圾大王,打工也能打成打工皇帝。律师年入百万基本就可以说是业内金字塔前端的了,年入千万那就是塔尖了,下面的律师大部分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你要真不信就去各大省份的律协官网看看,律师招授薪律师是什么水平。比流水线的工人高不到哪儿去。

二、没有那么多关系、渠道。我是做刑辩的,很多客户一来委托律师就问律师有没有关系、渠道,真没有。你这样问只能让黑心律师宰你一刀,你问这个话在律师听来就是给我来一个“最贵的套餐”。部分不良律师就会借此机会宣传自己有关系、渠道可以帮助你办取保、不起诉、缓刑。这个就是靠运气了,运气好办成了就是有关系,运气不好办不成就是案子棘手关系疏通有难度。

三、没有那么多可以包赢的案子。有客户喜欢问这个案子胜算有多大呀?你能打赢我就委托你,不能打赢我就不委托了,这个你让律师怎么回答?案子我都还没介入,案情我也不清楚你就问我能不能赢,我们要在运动当中求发展,你去医院看病什么情况都不说,直接躺手术台让医生给你开刀吗?负责的律师会先让你说下案情,看看相关材料再给你出一份法律意见,不良律师就会说案子包赢,你去交钱吧。

四、律师虽然不是体制工作但也应该谨言慎行。绝大部分大众还是对律师说的话具有一定信任的,你瞎JB乱说,第二天这个当事人就对外说了“我律师说的怎么怎么样”,现在信息流通快要不了几天就传遍了,现在我都很少在某博、某音评论太容易被转发了。

五、不要在百度查了一下,看了几个某音的几个网红律师说的话就觉得自己懂了。我之前有一个客户,在百度上查了律师说的话,说她家属的案子可以缓刑,我为什么说不可以,你不废话嘛,我在百度上我也这么说,又不是我的当事人我又不用对你负责。最后,不相信我,就把网上说可以缓刑的律师请过来跟我一起办案,最后这个案子没有缓刑,连刑期都是我说的那个刑期,还多花了几万请律师。

六、我真不是想挣你咨询费。大部分时候我提咨询费我真不是想要咨询费,因为我知道你不会给,我只是想以收咨询费的名义让你别来烦我,这种效果出奇的好。有的人你已经把问题解释的很清楚了,他就会让你帮忙看看起诉状或者帮忙审下他自己写的合同,对,没有错,不是帮忙写,是帮忙看,因为他知道帮忙写要钱,就打擦边球我让你帮忙看看你总不能收我钱了吧。可以,我看了字体用的不错,仿宋四号字体挺好看的,然后呢?你肯定会问我哪些地方写的不好,然后就是一系列问题,这时候我就会提收咨询费,“什么?问你两句就有收费,真坑,不问了”

七:律师没有想象的那么忙。很多人电视剧、电影都会把律师拍的很忙,脚不沾地那种。其实这种大忙人律师主要集中于两类律师,一种是业务特别好的大咖律师,这种律师不仅要做案子、谈案子,可能还要全国各地的去搞讲座,各种培训;另一种则是业务繁忙但不挣钱的授薪律师或者网推所的授薪加提成律师,所谓网推所就是你百度律师,弹出来那一堆的律师事务所,这类就是百度竞价出来的网推所,业务量大但收费低还喜欢乱承诺。剩下的就是自己找案源,单干的律师,属于三月不开张,开张吃三月,运气好干半年休息半年也有可能。时间比较自由,但焦虑感强烈。

八、你跟你老板不是朋友。不绝对,但绝大部分是这样。我刚出来时在一家很小的律师事务所,现在说的好听点叫扁平化,虽然小但老板在业内非常出名。这种小律师事务所待过的同行应该知道,大部分是氛围很好的。你不要以为氛围好就代表你跟老板关系铁,可能只是没有找到更便宜更听话的苦力。当初你实习转正时对你许下的海誓山盟都是放屁,转正后可能会存在一段极短的蜜月期,之后来了新的实习律师,就是爱走不走,不走等死。

九、除了收费咨询还有什么避免白嫖的方法。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就是回答来律所当面咨询,不要小看这个当面咨询,有的人咨询是希望一分钱都不花同时还要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这一分钱都不花的含义包括两块钱的公交费,来律所对他而言即耽误时间还要花车费不划算。我知道大多缺案源的律师面对咨询的纠结点在于不知道这个咨询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业务,那么当面咨询是一个比较好的检测方式,连车费都不愿意花,花半天时间来律所都觉得是浪费的人不可能是你的客户。这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因为我今天接到一个电话居然是去年找我打离婚的咨询,当时也是说的当面咨询,结果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来。

十、部分公检法对律师具有很大恶意。今天开了一个诈骗的罪的庭,在进入检察院阶段时,检察官明确的跟犯罪嫌疑人说“你敢请律师我就把你判重一点”,检察官有审判权吗?没有。我也曾多次遇到过公检法明确宣称拒绝听取律师意见,劝说犯罪嫌疑人不要聘请律师。当然绝大部分公检法工作人员还是很好沟通的,我一直都坚持一个看法,刑辩律师与公检法机关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尽力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子当中体现,使其具有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十一、这些千万律所不要去。薪资待遇写的是:底薪+绩效+餐补+岗位补贴+考勤+项目提成+交通补贴+各种乱七八糟的福利待遇,这种所千万不要去,上面所有的加起来的钱可能都超不过6000,这种所特别的假,还不如直接说工资6000。除去一些基本的招聘条件以外,还有比如“要求会下棋、会钓鱼、会打篮球、会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别去纯纯有病。把你招进来后让你去拓展案源,给你底薪和提成,别去,他只是拿你当业务员不会让你参与办案的。

十二、关于律师的头衔。你可能经常在各种社交媒体都见过,某律师给自己的备注是“总裁律师”“某某大律师”“M78星云首席律师”“复仇者联盟资深律师”我平时看着都想笑。这些名头全是这些律师自己给自己封的,没别的用处,就是想多要律师费。我也可以给自己封,我是太阳系第一帅律师。

第十三、关于刑事案件律师作用不大。99%从公检法(刑庭)半路出家来律师行业捞钱的律师们做的都是刑辩律师,而他们没有从体质内出来之前都说刑事律师没有用。

第十四、靠谱刑辩律师能救你一命。刑事案件不是只有取保候审一个程序,不是前期出不来就没有用。我办过人一直关在看守所但最后不起诉、缓刑的。也办过量刑建议五年半,一审判决三年一个月的。三年变一年、五年变三年、十年变五年,这些99%都是律师的作用。指望公检法绞尽脑汁给你减刑那是做梦。好比你是运动员,而公检法又当裁判又当评委自己还是运动员,你还指望他们给你放水,想什么美事呢?

user avatar

清洁版word,修订版pdf

我第一次在律所实习的时候,除了协助律师处理日常工作,还要参加不少所内培训。这些培训有作业、会批改、有分数,就和现在的综艺节目差不多。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培训是关于修改股权收购合同的。主讲律师强调,我方发出的所有文件,只有清洁版才能使用doc格式,修订版必须使用pdf格式。否则各方可能在同一份文件上改得乱七八糟,很影响后续工作。

结果那次培训,所有的实习生里就只有我一个人在交作业的时候,忘记按照要求的格式发出去,而是只发了一个word版本的文件。

我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赶紧和主讲律师说明重新发了一次,她也没说什么。

正好那天和主讲律师一起吃中饭,她对我说,“我可以接受实习生犯错,所有的人都会犯错。但如果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二次,我就不能容忍了。”

真的把年少的我吓得够呛。不过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忘记提交文件的时候该用什么格式。

到了现在,这种格式要求又有了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微信办公,倒推着禁止使用微信办公的律所也开始入乡随俗。

而在微信上收到的文件,如果不单独使用专门的文件编辑软件打开,是看不到word文档的修订的。只有遵循清洁版word、修订版pdf的规则,才能保证对方在手机上看到的东西与我们预期发出的一致。

一边吐槽微信难用,一边不得不使用微信。这也算是微信办公的一种无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