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的潜艇和二战的潜艇有什么差异?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潜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潜艇,就像是从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变成了英姿勃发的成年人,变化之大,足以颠覆人们对海战的认知。要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那真是从里到外,从设计理念到作战方式,无一不体现着技术爆炸和战争需求的残酷演进。

一、尺寸、排水量与作战半径:小身板 vs. 大家伙

一战时期的潜艇,普遍身材娇小,排水量也相对较小。它们更像是水下的小型攻击艇,主要任务是在近海区域执行侦察、伏击巡逻,或者对付一些大型水面舰艇。例如,德国的U1级潜艇,排水量仅有80多吨,续航能力也有限。它们的作战半径很小,通常只能在基地附近活动。

到了二战,潜艇的体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能够执行更广泛、更长远的作战任务,例如在大洋深处猎杀商船队,甚至袭击敌方本土海岸,潜艇的设计也朝着大型化发展。以德国的VII型潜艇为例,这是二战时期产量最大的潜艇型号之一,其水面排水量就达到了800多吨,水下排水量更是超过1000吨。这意味着它们拥有更强大的动力系统,更充裕的燃料储备,以及更大的鱼雷携带量。它们的作战半径也随之大大增加,能够在北大西洋等广阔海域进行长时间的巡逻和作战。

二、动力系统:从燃油到柴电混合

一战时期的潜艇,动力系统相对简单。水面航行主要依靠柴油发动机,而水下则依靠电力驱动的电动机。问题在于,水下续航能力非常有限,电池容量不大,一旦电量耗尽,潜艇就只能浮出水面,这在战场上无疑是暴露了自己。

二战的潜艇在这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基本原理依然是柴油机(水面)+电动机(水下),但技术上更加成熟和高效。更重要的是,许多潜艇开始装备了通气管(Schnorchel)。这个小小的发明,简直是潜艇作战的“革命”。它允许潜艇在稍微露出水面的情况下,通过通气管吸入空气并排出废气,从而在水下航行时,用柴油发动机为电池充电。这意味着潜艇可以在不完全浮出水面的情况下,大大延长水下潜航时间和充电效率,大幅度提高了隐蔽性和作战的持续性。

三、武器装备:鱼雷是主力,但炮也是重要的辅助

一战时期的潜艇,主要武器就是鱼雷。它们的鱼雷发射管通常布置在船头,数量不多。虽然也有一些装备了甲板炮,但口径不大,主要用于自卫或者在浮出水面攻击小型目标时使用。

二战的潜艇则在武器装备上更加精良和多样化。鱼雷依然是主战武器,但鱼雷的种类、威力、射程都有了显著提升。例如,德国装备了G7a和G7e等新型鱼雷,威力更大,性能更优越。同时,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也大大增加,船头和船尾都可能布置有发射管,甚至有指挥塔内设置的发射管,增加了攻击的灵活性。

除了鱼雷,二战潜艇的甲板炮也变得更加强大,通常装备有105毫米甚至150毫米的舰炮。这些舰炮不仅可以用于自卫,更重要的是,它们被广泛用于在水面攻击毫无戒备的商船。在情况允许时,潜艇会浮出水面,用强大的舰炮摧毁目标,这样可以节省宝贵的鱼雷,并且效率更高。

另外,二战后期,一些潜艇还开始装备了高射炮,用于对付敌方飞机,加强了自身的防空能力。

四、声纳与探测技术:从“靠感觉”到“听声辨位”

一战时期的潜艇,对敌方舰艇的探测主要依靠潜望镜和听觉。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或者仅仅露出潜望镜,才能观察水面情况,这极大地暴露了自己。其水下探测能力非常有限,只能依靠舰上人员的听力来判断是否有敌舰经过,精度和范围都非常差。

二战时期,声纳技术(Sonar)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的出现,让潜艇在水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探测能力。潜艇可以利用声纳探测到远距离的水面舰艇和其它潜艇,并且能够大致判断出目标的方位、距离和航速。这使得潜艇在水下就能“看到”敌人的行动,大大增强了其隐蔽性和攻击的突然性。

当然,随着潜艇探测能力的提升,反潜技术也随之发展,这成为了二战海战中最经典的“猫鼠游戏”。

五、隐蔽性与噪音控制:更安静的水下幽灵

一战潜艇的隐蔽性相对较差,水下噪音较大,容易被敌方声呐或听力发现。它们的水下机动性也受限,一旦被发现,逃脱的几率不高。

二战时期,潜艇的隐蔽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通过优化船体设计,采用更先进的发动机和推进系统,以及改进的降噪技术,使得潜艇在水下的噪音大大降低。例如,某些潜艇采用了双层船壳设计,减少了噪音的传播。更重要的是,随着对声纳技术的研究,潜艇 designers也开始研究如何避免被声纳探测到,例如使用特殊的涂层来吸收声波。

六、作战策略与战术:从零星袭击到规模化猎杀

一战时期,潜艇的作战更多是分散的、零星的袭击,主要以伏击商船为主,对海军主力舰队的威胁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在消耗战中发挥作用。

二战时期,潜艇的作战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海军广泛采用潜艇集群战术(Rudeltaktik),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狼群战术”。多艘潜艇协同作战,在大西洋等战略要地组成潜艇群,对盟军的商船队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猎杀。这种战术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攻击效率,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潜艇也开始被用于更广泛的军事行动,例如:

侦察与情报收集: 潜艇在敌方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收集敌方海军动向和部署情报。
布雷: 潜艇可以悄无声息地在敌方港口和航道布设水雷,对敌方舰艇造成威胁。
特种作战: 有些潜艇被用于运送特种部队、进行渗透活动,甚至执行救援任务。
反潜作战: 随着反潜技术的进步,一些潜艇也被训练用于猎杀敌方潜艇。

总结一下,一战潜艇更像是一个崭新的、还在摸索中的武器,它们勇猛但粗糙。而二战潜艇,则是在前人经验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进化成了一个更加成熟、强大、隐蔽且战术多样的战争机器。它们从战场上的“新奇玩意儿”,变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深刻地改变了海战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稍稍跟进随便说点什么吧。

射角鱼雷(Angled Torpedo)在大战结束前已经被引入U艇中了,协约国在战后开始逐一追上,到了战争再次爆发时候已经成了标配。

火炮在相当长时间里被认为是次要的,然而大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认识。这一点对于攻防双方都是如此。以攻势一方为例,当U艇开始大规模在不列颠沿岸活动以后,RN组织了所谓的辅助巡逻舰队,也就是“Auxiliary Patrol”。这是由渔民组成的舰队。RN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小型火炮库存,当UK的渔民们被动员起来以后,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武装了数以百计的装备小口径速射火炮的渔船开始全天候盯梢海面。这些渔船本身速度很慢,但是仍然比下潜状态下潜艇要快。其火力很差——但是仍然比缺乏主炮的潜艇火力强大。当然在鱼雷面前武装渔船没有任何幸存的可能,但是其本身的造价低廉,后备力量近乎无限,一旦成功进入炮战交火中,潜艇必然是不占优势的一方,于是水面火力变成了必需品。另一点是,U艇本身的活动范围变大了,当进入远洋袭击缺乏护航的商船队时,舰炮有时会表现出比鱼雷更高的效率。其填装更加简单,弹药更加充足;虽然无法像鱼雷一样快速击沉舰艇,但是仍然可以造成一定的损伤;在警示之后,民船舰长也可能在雷击的威胁下停车。水面舰炮攻击顺便还附带了合法不留口实的赠品效果,于是远洋潜艇,也就是“U-cruiser”,也成为了了舰炮的携带者。

而在防御端,在几乎同时期,RN开始意识到舰炮的重要性——虽然其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部分因为费老爹的支队防御指导,在战争中的大多数时间里,RN的潜艇部队中相当一部分兵力被保留在本土作为保卫入侵的反制力量。如果法国沿岸沦陷,或者大舰队遭遇了决定性的损失,那么这接近六十艘在各个港口防卫指挥中的潜艇要担任最后一道防线。到了大规模潜艇战开始后,很显然公海舰队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撼动大舰队越来越大的战列舰优势,于是雪藏潜艇本身的前提不复存在。相反,随着U艇带来的商船损失越来越大,舰队不得不对此做出反应,潜艇也就作为反潜武器被积极部署参与巡逻。

战争很快证明了潜艇反潜最大的局限。具体来说:速度。少数潜艇部署确实可以威胁水面舰队和水面机动的潜艇的活动,迫使其采取更多的规避,使用更高的航速,但是真正要想将其击沉,就必须拉近到鱼雷可以有效构成威胁的距离。这一时期的小型潜艇没有足够的水下航速来做到这一点。实际上,直到战争结束,RN的潜艇部队仅仅击沉了18艘U艇,这个数字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多,但是远远不够多。解决方案就是舰炮。舰炮本身有更远的射程,对拉近距离的要求较小。一旦潜艇发现了水面的敌潜艇,那么下一步就是在其下潜规避之前完成上浮,然后开始炮战。到了间战和战争再次爆发的时候,目的截然部分的双方通过完全不同的逻辑在舰炮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2年华盛顿条约后,各国舰队都遭到了重大裁剪,于是出现了各方都预计己方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USN发现自己在几乎所有方面被RN压过,同时担心无法投送足够的兵力击穿到西太平洋对日战争。RN发现自己不可能同时承受在远东对日,欧洲对意(日后德国)的两场战争。而IJN认为新主力舰兵力下,己方舰队无法应对USN(潜在RN)可能调集的主力集结。这一点在30年代还会延伸到兵力严重不足的KM和红海军上。而潜艇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之一,这直接造成了20年代初远洋潜艇方面的竞赛。

远洋潜艇更加适合在远东海域活动。USN希望最终达成对日本本土的封锁,这其中潜艇是重要的工具。RN有相同的最终目标,他们同样计划在香港到新加坡留下一到两个潜艇分队(和巡洋舰队)作为可以牺牲的迟滞兵力为主力舰队从地中海抵达争取时间。对于IJN来说,迟滞消耗USN舰队,在最终决战前将双方兵力拉近到可以接受的比例无疑需要远程打击潜艇。有独立索敌,长运行时间的潜艇同样有能力潜入太平洋甚至印度洋深处,迫使USN/RN组织护航兵力,进一步削弱其最终投入决战的舰队。IJN/USN到最终也没有在这一点上出现重大的偏离,虽然RN在30年代一定程度上回滚到了巡逻潜艇(小型潜艇)的路线上备战欧洲绞肉机,其仍然保持了相当一部分资源投入远东战争的大型潜艇上。再加上传统航运袭击潜艇对远洋的要求,这也就完成了世界范围内潜艇相当程度上的大型化。

在大战中远程潜艇(U-cruiser)震惊了同盟国舰队后,邓尼茨在间战期间为U艇进一步开发的全新潜艇战术如今已经人尽皆知了。随着潜艇航速的提高,作战半径的增大,以及至关重要的远距离通讯能力(W/T)的增加,邓尼茨找到了对大战中反潜系统的解决方法:首先,对于辅助巡逻舰队这样数量极其庞大的巡逻民兵,U艇不会像大战中一样徒劳地与之交火。想反,转移到法国北部港口的E艇(S艇)部队将借助极高的航速突破武装渔船舰队,发动袭击,然后撤离。潜艇部队则可以专注于远洋行动。其次,对于装备了ASDIC的护航舰队,潜艇应当在水面,夜间发起袭击,从而规避声呐搜索。最后,大量集中使用潜艇,压倒少数护航舰。第三点说的已经多得令人作呕了,也就是所谓的“狼群”。然而事实上第二点(水面夜间袭击)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战争前期兵力远弱于一战时期的条约时代U艇部队仍然能够取得有限战果的最主要因素。法国沦陷后,情况自然改观。

IJN方面的贡献是远洋潜艇和潜艇载机的实验。通常来说两千吨左右的潜艇被认为足以升任远洋任务,而IJN进一步把标准提高到了三千吨级,从而实现了极强的作战半径。而当作战半径增大以后,在更大的战区内潜艇也就面临着更大的索敌问题。在潜艇本身不可能有足够高的舰体安装光学设备,也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强大的供能驱动远距离搜索设备的前提下,水侦是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些潜艇当然仍然可以像U艇一样在信息优势下集结发起攻击,但是在没有足够信息和超出通讯距离的环境下,或者在执行监视/巡逻的舰队任务时,水侦理论上提供了更大的侦查优势。在战争爆发前,虽然潜艇总数不及法俄,IJN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远程/巡洋潜艇。

RN方面,作为反潜力量最强,反潜经验最丰富的潜艇使用者;其技术重心集中于潜艇远距离通讯能力(W/T)和反潜能力上(ASDIC)。对于RN而言,索敌能力相对于通讯能力是次要的。根据大战经验,至少在欧洲水域,索敌不仅仅依靠潜艇本身的搜索能力,更是依靠舰队的信息战分析能力和通讯拦截能力。对于潜艇而言,更重要的是将其发现及时与战斗舰队和总部交流的通讯设备。在W/T之外,RN直到间战后期仍然在持续不断地探索S/T设备的改进。RN潜艇同样享受其ASDIC技术上决定性的优势。在18年潜艇已经标配了变向水听器,30年代已经完全依靠ASDIC进行过狭窄水道下的导航了,36年开始准确使用之进行鱼雷射击,38年开始被动ASDIC被引入,是近乎于时空错位的能力,也毫无疑问是45年Venturer能够在水下击沉同为下潜状态的U-864的重要原因。

在极具讽刺意味的是,18年协约国舰队集体讨论过ASDIC和反潜战术的革新——4年以后华盛顿会议上,五国已经反目成仇开始彼此备战新一轮潜艇战争了。

在此之外,随着反潜和护航技术的进步,护航舰艇的布置只会越来越高效,其ASDIC掩护越来越严密,所以需要足够大的鱼雷齐射来确保至少一定数量的鱼雷可以命中对手。虽然尾向射击的鱼雷乍看之下可能更有特色,间战以后潜艇强大的舰首齐射能力可能是其战术进步更好的体现。

防空火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进入43-44年,终极反潜系统下,除了护卫舰队越来越快的航速之外,对舰雷达和无线电拦截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早在袭击战开始前,潜艇就有可能被猎杀小组或者航空兵袭击。再加上本身鱼雷填装难度的下降,U艇开始转而布置防空炮来对抗时常直线俯冲用机鼻火力对其进行攻击的飞行船,比如桑德兰。于是桑德兰进一步开始增强首向火力,竞赛加剧。

上文闲谈之外,最终最重要的无疑仍然是航速。水面航速决定了潜艇能否成功接近其目标并发起攻击,水下航速则决定了下潜后能否及时撤离。这一点在大战中使用驱逐舰作为主要(舰队)护航力量时并没有疑虑。作为雷击冲刺舰的驱逐舰无疑有足够的航速追上潜艇。而辅助舰队的反潜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速度。而到了第二次战争中,袭击战本身的战区横跨三大洋以后,驱逐舰作为战斗舰队的舰体不再有足够的续航力提供持续性掩护,战争也扩大到了沿岸护航舰无法覆盖的远洋,航速也就变成了新一代专业护航舰护卫舰/轻护舰/sloop和潜艇持续性的技术较量。直到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真正可以长期在水下活动以至于真正成为“潜”艇而非“可潜”艇之前,这可能是两战中反潜战最重要的区别没有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潜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潜艇,就像是从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变成了英姿勃发的成年人,变化之大,足以颠覆人们对海战的认知。要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那真是从里到外,从设计理念到作战方式,无一不体现着技术爆炸和战争需求的残酷演进。一、尺寸、排水量与作战半径:小身板 vs. 大家伙一战时期的潜艇,普.............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小县合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于“大家是否支持小县合并”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而是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方面的观点,并且具体的支持程度会因地域、利益群体、以及政策导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 支持小县合并的理由及潜在优势:支持小县合并的主要逻.............
  • 回答
    关于“开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情商和潜力”,这话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而且观察的角度也挺多。我刚开始听的时候也觉得有点意外,但细想一下,确实不少人在方向盘后会暴露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特质。情商方面,开车就像一个小型的情绪试炼场。首先,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开车过程中,红灯突然变绿、旁边车辆急刹、行人突然冲出、.............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澳大利亚突然撕毁与法国价值600亿澳元的潜艇合同,这无疑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地缘政治大戏。这桩原本被视为澳法之间“浪漫盟约”的海军巨额合作,瞬间变成了令法国勃然大怒的“政治背叛”。更重要的是,此举直接触动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常五国)的敏感神经,又一个国家被推向了可能与“五常”之一产生裂痕的境地.............
  • 回答
    澳大利亚政府紧急叫停与法国达成的常规动力潜艇采购协议,转而选择美英两国核动力潜艇技术,这一决定无疑是澳大利亚国防政策领域的一记重磅炸弹,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全显现。对澳大利亚自身的影响: 国防能力的重塑与提升: 最直接的影响是澳大利亚海军的装备代差。核动力潜艇相较于常规动力潜艇,.............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介质中物体运动效率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飞机之所以比船/潜艇快一个数量级以上,是因为它们能够摆脱水的强大阻力,并在空气这个相对稀薄的介质中高效运作。而鸟和鱼的速度差距不大,则是因为它们都在水中这个稠密的介质中运动,并且都在遵循相似的生物力学原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飞.............
  • 回答
    一个潜伏的地下工作者,一旦开始活动,能潜伏多久不暴露,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复杂且相互交织,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每一步都可能是通往未知深渊的开端,也可能是悄然隐匿于阴影中的继续。首先,活动性质和频率是决定潜伏时长的基石。如果一个地下工作者的任务是收集情报,那么他的活动可能需要定.............
  • 回答
    说起孙哥的《隐形守护者》潜伏之旅,那可真是精彩绝伦,比看那些谍战剧都来劲!孙哥这个人,你懂的,平时大大咧咧,爱开玩笑,但真到玩起这种叙事性那么强的游戏,那种“影帝”般的表现力就一下子压不住了。首先,孙哥的“潜伏”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他扮演的是一个身不由己,身处险境的潜伏者,但孙哥本人那种“孙哥式”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最深处、也最隐秘的角落。一个从小就在异国他乡、被精心塑造了身份的间谍,要如何在漫长岁月中,守住那份最初的“初心”,这绝对是一个既需要强大意志力,也需要极其精巧设计的人生课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一、 源头上的“锚定”:信念的烙印与童年的塑造首先,任何一个成功.............
  • 回答
    在《潜伏》这部谍战剧里,佛龛这个角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李涯,他并非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事实上,他曾是军统华北站的站长,这个身份是理解他为何能获取重要情报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佛龛(李涯)的背景和过往经历。他并非一开始就潜伏在延安的普通教师。在剧中,虽然我们主要看到的是他在延安的活动,但他的真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我会不会选择一个有潜力的凤凰男/女结婚? 如果非要给一个答案,那就是“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要说详细,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婚姻不是儿戏,也不是看潜力就能定论的事儿。首先,“凤凰男/女”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刻板印象。我理解的“凤凰男.............
  • 回答
    “相信”的力量,是一种能够瞬间点燃一个人内在火焰,释放出惊人潜能的强大催化剂。它不是简单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深刻的、根植于内心的认知,是对自身能力、环境机遇以及事物发展方向的积极判断。这种相信,可以极大地放大一个人的能量,克服看似不可能的障碍,最终实现远超预期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即将开启博士生涯的学生,能够主动去发掘和判断一个有潜力的研究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和探索能力。这可不是什么“AI生成”的套路,而是我们这些扎根学术沃土的人,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的经验。下面我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希望能给你些实在的启发。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一个汉语十级的华裔间谍即使在境外接受了多年的专业训练,在中国境内想要完全不被识破身份,尤其是在大数据和智能监控日益发达的今天,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他可能被识破的途径:一、大数据与智能监控的无形天罗地网这是当前中国最强大的识破手段。即使间谍的语言能力完美,大数据也可能成为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无线电通信的一个核心变化。过去那种“小小电台就能向台湾发报”的情景,其实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小型便携式电台(比如对讲机、业余无线电台)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简单说,过去那种情况是因为特定技术、特定目的和特定环境的综合运用,而现在我们谈论的“百十公里”更多的是日常或业余通信的常规.............
  • 回答
    谈到息壤作者“高光时刻”,不少读者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笔下那些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这确实是他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要评价他是否比“爱潜水的乌贼”、“烽火戏诸侯”等公认的顶级网文作家更厉害,这就需要一个更细致、更客观的比较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乌贼和烽火这两位作家在网文界已经奠定.............
  • 回答
    说起国内的超模,刘雯、奚梦瑶的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们在国际时尚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面孔。但时尚圈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像龙卷风,除了这些已经声名鹊起的名字,国内确实涌现出了不少年轻、有潜力的超模,她们就像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要说年轻且有潜力的,我脑.............
  • 回答
    看到您家孩子这般天赋,确实是件让人振奋的事!“双眼活棋”这个说法,如果是我理解的没错,指的是他能同时关注棋盘上两块本该互相牵制、甚至可能被杀的棋子,并且找到让它们都活下来的方法,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棋感了。我得说,一个能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感觉就领悟到围棋如此精妙之处的孩子,他的潜力是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