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是否支持小县合并?假设两三个小县合并成一个大县,是否俱备升级成县级市的潜力和可能性?

回答
小县合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于“大家是否支持小县合并”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而是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方面的观点,并且具体的支持程度会因地域、利益群体、以及政策导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 支持小县合并的理由及潜在优势:

支持小县合并的主要逻辑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效应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具体理由如下:

1.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财政收入与支出: 小县通常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合并后,财政收入总量增加,可以更好地平衡各区域的投入,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
公共服务供给: 合并可以整合县级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形成更具规模和专业性的医疗机构、优质的教育资源聚集区,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方便更多居民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一个拥有优秀医院的合并大县,可以吸引更多县域居民前往就诊,减少跨区域就医的负担。
行政管理成本: 减少县级政府部门的数量,精简机构设置,降低人员编制,从而节约行政管理成本。一个合并后的大县,可能只需要一套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部门,而不是几套分散的班子和部门。

2. 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发展空间:
产业协同与升级: 合并后的区域更大,更可能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集群。例如,如果两个相邻的县都有发展旅游的潜力,合并后可以统一规划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更大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
基础设施建设: 合并后,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和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建设更完善、更高效的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公交),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更多投资。
招商引资竞争力: 一个规模更大的县域,其经济体量和发展潜力更具吸引力,在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3. 提升区域影响力,增强谈判能力:
在省市层面的地位: 合并后的县域经济体量更大,人口更多,在与省政府、上级城市(如地级市)进行资源争取、政策协调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能得到提升。
抵御风险能力: 单个小县在面对经济下行、自然灾害等风险时,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合并后,通过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担,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合并后形成的区域中心,其辐射带动作用会更强,能够更好地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均衡发展。
提升城镇化水平: 合并可能伴随着城镇体系的优化和中心城镇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的居住条件。

二、 反对小县合并的理由及潜在弊端:

反对小县合并的主要考量在于对地方利益、民生便捷性以及文化认同的担忧。具体理由如下:

1. 民生服务便利性下降:
交通距离增加: 合并后的县城可能只有一个,原本靠近原县城的居民,现在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县级行政中心,办理事务、就医、子女入学等都会变得不便。尤其对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这种不便感会更加强烈。
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理论上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新的资源集中现象。原县城的核心资源(如最好的医院、学校)可能会被保留,而原非县城区域的居民则可能失去原有的便利。

2. 地方利益受损与民意阻力:
行政中心迁移的争议: 合并后,哪个县城成为新的行政中心,往往会引发激烈的争议。原县城可能担心失去政治、经济地位和发展机会,而其他地区可能担心被边缘化。
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 每个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方认同感。合并可能会削弱这种认同感,甚至引发“乡愁”的失落感,导致一部分居民产生抵触情绪。
干部和就业的冲击: 合并意味着机构的重组和人员的精简,可能会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失业或岗位变动,对当地的就业结构产生影响。

3. 执行难度大,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利益协调的复杂性: 合并涉及多个县的利益诉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在财政、人事、行政资源分配方面,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容易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新的矛盾。
“大县病”的风险: 如果管理不当,合并后的“大县”可能出现管理幅度过大、决策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滋生等问题,即所谓的“大县病”,反而不如小县灵活高效。
“一刀切”的风险: 过于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地方差异,可能导致“一刀切”的政策,无法适应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反而阻碍发展。

三、 小县合并后升级成县级市的潜力和可能性分析:

小县合并为大县后,是否具备升级成县级市的潜力和可能性,需要综合考量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经济总量与产业基础:
硬指标: 升级为县级市通常需要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城镇化率等硬性指标。合并后的“大县”如果能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出强大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使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达到新的量级,那么升级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是关键。如果合并后能够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且能够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那么升级的基础就更牢固。

2.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人口聚集能力: 合并后的县是否能够吸引更多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集聚,形成人口规模效应?高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是县级市的重要特征。
城镇化率: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非农就业人口比例的提高,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合并后的县能够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率,那么升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3. 区位优势与交通枢纽地位:
交通网络: 合并后的县是否处于重要的交通干线节点上,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助于商品、人流、信息流的流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辐射带动能力: 合并后的县是否能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4.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向:
国家和省级规划: 国家或省级政府是否有将该区域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或城市群副中心的规划?政策层面的支持往往是推动县改市的关键力量。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城市化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如果合并后的县符合国家或省级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可能会得到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5. 县级市的职能定位与管理能力:
城市管理: 升级为县级市意味着城市管理职责的增加,如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合并后的县是否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行政层级优势: 县级市在行政管理上通常比县级行政单位拥有更多的权限,能够更好地协调区域内外的资源,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

总结:

小县合并是一个旨在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政策。其支持程度因人而异,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小县的弊端,并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小县合并后升级为县级市,则是在合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这需要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具备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并得到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并非所有合并后的“大县”都能自动升级为县级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发展过程。那些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区位优势明显、且积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合并县域,才更有可能实现向县级市的跨越。

最终的决策和效果,还需要取决于具体的合并方案设计、执行力度以及长期的政策跟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事不是没有,古今都有。

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南方北方都在疯狂析设州郡,再加上侨置州郡,最后就搞出来一大堆只辖两三个县的郡以及只辖两三个郡的州。于是在隋朝统一之后,就开始了对州郡县的大规模合并。宣城地区,在南陈的时候有2州3郡20县,隋朝合并为一州六县;广州那边早年是3州9郡40县,合并完之后只有一郡十五县。一番操作导致的是隋朝在江南地区基层几近失控。

1958年,国家开展了一轮关于合并区县运动,上百个县进行了合并,或两县合一,或三县存二,而这种调整还出现了大跃进化,比如仅仅一年时间,山西105个县级行政区就撤并成了49个,撤并率超过50%,其中搞出了一堆四五个县合并一处的事情,比如临晋、猗氏、安邑、永济、虞乡、解县、运城七个县合并,石楼、交口、永和、大宁、蒲县、隰县合并为吕梁县,汾西、霍县、赵城、洪洞合并。除此之外,陕西泾阳、甘泉、淳化、三原合并,潼关、华阴、华县、渭南合并,渭南专区18个县合并成了5个。浙江定海、岱山、普陀、嵊泗合并为舟山县,广西龙津、宁明、凭祥合并为睦南。那么这种四五个县合并在一起,真的就符合现状吗?合并后的运城面积超过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真的就方便管辖了吗?

目前确实有一些平原地区的县面积过于狭小,比如只辖七个街道办112平方公里的义马,一街五镇176平方公里的大厂,五街三乡220平方公里的侯马,三乡两镇222平方公里的高邑,二街四镇228平方公里的扬中,三乡三镇268平方公里的柏乡,三乡三镇296平方公里的深泽、三乡六镇454平方公里的台前,二街七镇498平方公里的桓台。

然而小归小,小不代表这地方人口少、经济差。扬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万,中国平均水平不过七万三;桓台虽小,也五十万人口、人均12万的地区生产总值呢。裁撤不是一句话的事。再说了,按某些地方政府的揍性和惯例,但凡中央同意对此类过小县市进行调整,那么地方百分之百会出现扩大化,甚至会将百万人口、上千平方公里的县给裁撤,最后搞出一堆下辖三五十个街镇乡、二三百万人口、三四千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县。升级成县级市的潜力有了,可能性也有了,但有什么用呢?真就方便群众、方便管理了吗?

user avatar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政区划要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如政治考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惯、人口数量,地理特征等等等等,不能单纯说把几个小县合成一个大县,这大县就会自然的发展了,行政区划没这么简单。

中国的行政区划仍然处于探索时期,还没有定型,过去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县改市,将城关镇与农业地区划在一起成为县级市,希望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改革给行政区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其影响至今仍在。就一般来说,现在的中国行政区划是省—市—县三级制,但如此则县级市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尴尬,因为它不在市一级的等级却在县一级的等级,所以为什么要称市?县级市的归属也处在一个暧昧不明的状态,目前的解决办法是由地级市暂时代管县级市,说是代管,而县级市实际上已经成为地级市下属的行政单位,于是我们出现了A市管B市这样的怪现象,混乱还不止如此,既然县达到一定水平可以成为县级市,那么在直辖市以下的县存在比这些所谓的县级市经济还发达的县,这些县凭什么不能升级为县级市?但地级市辖县级市还可以用代管这种词暂时敷衍过去,这直辖市下的县要是成为市,就是名副其实的市辖市了。于是又引入城区这个概念,例如上海市嘉定县改为嘉定区。

总之,中国今后的行政区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简单的划一下行政归属就能解决的。

user avatar

我最近也看到了很多类似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觉得现在的省——地市——县区三级行政非常不合理,市级卡在中间,不仅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卡在中间影响政策执行的效率。

所以他们认为应该把县适当合并成较大的县级市,级别设置为副厅级,归省政府直管,下面直接管街道和乡镇,上面中间也不通过地级市这一环了。同时也减小原有地级市的规模。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有点眼熟,总觉得在哪见过,最后发现哦……这不就是师改旅吗,见过!

这个具体的操作我也不懂,让海精专去研究吧。但历史上讲,从郡县制开始,我国曾经多次尝试过维持中央以下两级,或者三级变两级,但最终都会失败,要么在郡上面加一级州,要么在省和县中间加一级,总之历史经验表明,或许我们这个国家的体量确实很难维持一个中央以下的两级系统。

user avatar

支持,但城关镇居民,尤其是来自行政机关的阻力太大。

本来开开心心的吃着上面发下来的民脂民膏摸鱼打混,突然间单位没了。失业不至于,但要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配偶是体制外的,还要异地,自家的房子也可能贬值。

而那些经济落后的人口小县,城关镇的经济支柱就是政府,没了政府可能整个镇子都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