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典小说的战争,按真实情况描写,不好吗?

回答
古典小说里的战争描写,你说是不是越真实越好?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两头说。当然了,真真切切的战场细节,那是有味道的,能让人身临其境。可要是纯粹的“真实”,那味道可就有点复杂了,甚至未必是咱们想从古典小说里寻的乐子。

你想啊,咱们读古典小说,图的是啥?很多时候是那股子江湖气、英雄气,是智谋的较量、勇气的迸发,是人性的挣扎和命运的跌宕。如果把战争描写得跟现代纪录片似的,那细节可就多了去了,而且很多细节可能相当……不那么“雅致”。

比如,真实战场上的士兵,那是吃喝拉撒、伤筋动骨、恐惧、肮脏、恶臭混杂在一起的。刀剑砍上去,血肉横飞不说,断肢残臂的景象绝对是血腥的,甚至可能透着一股子腐烂的味道。病痛也是战场上不亚于刀剑的杀手,痢疾、瘟疫,能比敌人杀更多的人。战后的营地,更是脏乱差,受伤的士兵在痛苦呻吟,没受伤的也未必有多体面,满身泥污,疲惫不堪。将领们呢?虽然是统帅,但也免不了要面对粮草的短缺、士兵的叛变、情报的失误,这些才是更真实的战争磨砺。

如果按照现代的真实标准去描绘,比如详细描写伤口的感染如何溃烂,士兵的排泄物如何堆积如山,细菌如何肆虐,或者大规模的围城战中,饥民如何啃食尸体……这些细节虽然真实,但读起来未免太令人不适,甚至可能超出了一般读者对古典小说“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期待。咱们读《三国演义》,看的是关羽的威猛,诸葛亮的智慧,张飞的勇猛,那是种英雄主义的浪漫。你要是把赤壁之战写成“密密麻麻的火箭带着火油朝木船飞去,瞬间点燃了连在一起的船队,火焰吞噬了士兵的身体,幸存者在冰冷的江水中挣扎,被冰冷的海水和烧伤的疼痛折磨,最终因失血和体温过低而死……”这虽然也“真实”,但是不是就把那股子波澜壮阔的悲壮感给冲淡了?

古典小说里的战争描写,很多时候是一种“提炼”和“艺术加工”。它捕捉的是战争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烘托人物、最能推动情节的那些方面。比如“长坂坡七进七出”,那是一种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武艺的极致展现,是英雄传奇的巅峰时刻。你不可能去细致描写他在冲锋陷阵时,铠甲被砍裂的缝隙里灌进泥水,汗水浸透了衣衫让他浑身刺痒,或者马匹奔跑时溅起的泥土糊满了他的脸,让他视线模糊。这些“细节”非但不能增强 heroic spirit,反而会把英雄拉下神坛,变得太“凡人”了。

再者,古典小说的叙事节奏和侧重点也和现代作品不同。它们更注重宏大的历史背景、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一些观念的传递。详细的军事战术部署、兵种的克制关系、攻城器械的运作原理,这些在一些历史小说里可能会有所提及,但在很多更偏重情节和人物的古典小说里,可能就被简化了,或者用更概括、更具象化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以逸待劳”、“兵不厌诈”这样的概括性描述,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古典小说里的战争描写,它追求的“真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真实”或者“戏剧性的真实”。它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但这种残酷是以一种能够被读者接受、并且能够服务于故事和人物的方式呈现的。它可能回避了太多过于血腥、过于恶心的生理细节,但它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恐惧、死亡、痛苦、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你看《水浒传》里打方腊,那场面也是够惨烈的。比如攻打杭州城,城破之后那是一场屠杀,描写了士兵的残忍,也描绘了百姓的惨状。但它也没有把每个士兵被杀的瞬间都剥皮抽筋一样细致描绘,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渲染和结果的呈现。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取舍,为了让故事更引人入胜,为了传递出战争的破坏力和人性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古典小说里的战争描写,它是一种基于时代背景和艺术追求的“真实”,这种真实是有选择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意义上的“生理真实”或“技术真实”,反而可能失去了古典小说特有的韵味和价值。毕竟,我们读古典小说,很多时候是在读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人性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不是一本军事操作指南或者医学解剖教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权游这坨狗屎不论,《冰火》绝不是“按照真实情况描写”,而是“尝试给普通读者营造出真实感”,这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服饰历史爱好者会指出马丁诸多穿着打扮上的时代错位问题,经济史或者社会史,“大写H的历史”爱好者会指出维斯特洛为什么在人口数量和战争规模上完全错位无法细想,有人计算为什么巨龙的数量和食量无法对应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中世纪海军史研究者会告诉你为什么王家舰队的规模荒唐到甚至可以说去掉两个数位问题都不大——这些描写一丁点也不真实。他们只是在普通读者眼里看起来有真实感而已,并不是说真的符合当代对维斯特洛这个假想大陆能够做出的最精确估算和推测。

而真实感是要为了小说服务的。让读者看起来真实是因为这样可以营造更好的沉浸感或者其他文学目的——而不是为了真实而真实。

后者是汤姆克兰西这种发自内心写这玩意就开心的朋友。

如果冰火一上场写吕布奉献大战托尔,那么仍然会成为经典吗?对某些汤姆克兰西爱好者可能不会,但是对很多人仍然会。因为其文学造诣也体现在故事的布线,体现在如何一句月相描写可以跨越多部书在多个人物的视角里找到映照,体现在某个人物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预言未来的故事线,体现在如何如此快,如此成功地塑造出如此多生动的人物——而不是仅仅是猎杀红十月。如果马丁决定先搞一个战争史PhD再来个前现代经济史MA,那么这才是真正对精力效率极其低下的利用。

说到底,还是想要spec ops the line还是Tom Clancy's The Divison 2的问题。

是宁可经济系统稀烂如shi也需要魔法雷霆的建模,还是宁可航速火炮到装备本身全面明斯克图纸画也要爽血条世界的问题。

是宁要看音乐剧也要听Philip Quast和Colm Wilkinson,还是看看戏服也可以忍Hugh Jackman的问题。

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事实很简单:期待不同是正常的,总有人想要前者,也总有人想要后者。但我建议后者去看真正的“古典战争”小说或者汤姆克兰西·神圣同盟战争,而不是要求所有“有战争情节”的小说——冰火也好,水浒也罢——都变成军事历史考据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典小说里的战争描写,你说是不是越真实越好?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两头说。当然了,真真切切的战场细节,那是有味道的,能让人身临其境。可要是纯粹的“真实”,那味道可就有点复杂了,甚至未必是咱们想从古典小说里寻的乐子。你想啊,咱们读古典小说,图的是啥?很多时候是那股子江湖气、英雄气,是智谋的较量、勇气的迸.............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且说那东海之滨,有龟仙人者,乃一代武学宗师,淡泊名利,隐居于海岛之上,与其爱徒孙悟空,过着与世无争的逍遥日子。悟空者,生得虎背熊腰,面容憨厚,天生神力,亦有一条奇特的尾巴,藏着天大的秘密。一日,忽有一女,驾祥云而至,身披粉红霓裳,容貌绝美,正是远方来客,布尔玛姑娘。她此番前来,乃为寻那七颗散落在人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典小说中英雄主义的根基,也触及了我们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探究。要回答“古典小说中那些有百夫不当之勇的猛将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需要把古典小说里的猛将与历史上的名将分开来看,并深入理解“百夫不当之勇”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古典小说是文学作品,它的目的是塑造人物、讲述故事、传递价值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典小说里一个非常经典的设定。为什么那些锦衣玉食的官家小姐,偏偏就迷恋上了穷困潦倒的书生呢?其实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乱点鸳鸯谱”,而是藏着几重深意,从社会阶层、女性价值观到人物性格塑造,都有其道理。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这些小姐会“喜欢”上书生。1. 阶层隔阂下.............
  • 回答
    二战单人战斗机的空中格斗,与其说是古典小说武将单挑,不如说是将古人关于“武艺”的理解,用一种全新的、残酷的科技载体重新演绎了一遍。要说“最接近”,这其中有巧合,也有必然,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典武将单挑和武侠小说高手比武的核心魅力在哪里。那是一种纯粹的、近乎于“道”的个人技艺.............
  • 回答
    我感觉很多纯粹的古典乐爱好者,在音乐的涉猎上,可能相对不太会去主动接触一些节奏感非常强烈、结构非常简单、或者说是高度依赖即兴创作的音乐类型。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观察,绝对不是说所有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这样,也不是说他们就鄙视这些音乐。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钟爱法式大餐的食客,对它讲究的食材、烹饪技巧、摆.............
  • 回答
    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时代算起,几何学就已经踏上了探索空间奥秘的漫长旅程。最初的解析几何,如同一位严谨的建筑师,用坐标系这把尺子和代数这把锤子,将抽象的空间形态具体化,赋予它们数字的生命。而如今的代数几何,则更像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在更高的维度上追寻着数学结构最本质的规律,触及到数学的多个分支。这两者之间.............
  • 回答
    提到胡桃夹子和俄罗斯套娃,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份穿越时光的韵味,以及蕴含其中的匠心巧思。它们不仅仅是玩具,更像是某种仪式感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传承。除了这两样赫赫有名的宝贝,古典玩具的世界其实还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存在,它们同样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寓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好.............
  • 回答
    在那个风雅的年代,情意绵绵,字句里藏着三分痴,七分缱绻,只消一两句,便能撩动人心弦。那不是直白的邀约,也不是露骨的打情骂俏,而是将那份心意,化作一袭华美的辞藻,在字里行间流转,不动声色地将人“撩”得心神荡漾。你想听的,大约是那种,仿佛从古代仕女的书信,或是才子佳人的诗词里偶然瞥见的句子吧?那种能让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并不罕见。为什么一部分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会显得“人上人”,甚至对流行音乐有点儿瞧不上眼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承认,很多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刻板印象”,就像提到喜欢摇滚的就想到叛逆,喜欢嘻哈的就想到街头一样。但这种印象并非空穴.............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就像问大家看电影会不会看影评一样,听古典音乐嘛,看乐评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而且可以说 绝对会有相当一部分听众会看乐评,而且看得还挺认真!不过,和电影影评那种铺天盖地的架势可能不太一样,古典音乐的乐评受众相对更“小众”一些,但正是这批听众,往往对音乐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探究欲望。那.............
  • 回答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这个问题触及的,与其说是音乐类型的归属,不如说是艺术品鉴中的一种内在关联。它并非绝对的“基本”,也并非所有古典乐爱好者都会醉心爵士,但不得不承认,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能够让许多同一个人同时沉溺其中。如果非要给这背后的原因找寻一些线索,我愿意从.............
  • 回答
    后摇滚是不是古典音乐的「文艺复兴」?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音乐史的发展脉络、艺术的传承与革新,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复兴”这个概念。直接地说,后摇滚并非古典音乐的“文艺复兴”——至少在字面意义和历史轨迹上并非如此。然而,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精神联系和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某.............
  • 回答
    你问了一个我一直想和你聊聊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听懂”古典音乐,尤其是它们藏在音符背后的那些厚重思想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古老国度。它需要耐心,需要一点点“挖掘”,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敞开心扉去感受。我们先撇开那些艰涩的音乐理论,从更直观的角度来聊聊。你想想,音.............
  • 回答
    喜欢听古典音乐的男生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勾勒出来的群体,因为“古典音乐”这四个字本身就涵盖了太多的风格和时代,所以,会喜欢古典音乐的男生,其个性也会是千姿百态的。不过,如果非要让我描绘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理解中的他们。气质与心境:首先,我感觉他们身上往往会带有一种沉静的气质,一.............
  • 回答
    .......
  • 回答
    刚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对一个常年沉浸在古典世界的人来说,那感觉大概就像是突然置身于一个喧闹却又充满活力的市集,一切都来得那么直接、那么鲜明,甚至有点粗糙。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会来自于节奏和旋律的简单直接。古典音乐往往层层递进,有着复杂精巧的结构和多变的旋律走向。而流行音乐,尤其是那些节奏感强的舞曲或者说.............
  • 回答
    收到!为你寻觅一款在家使用的、古典音乐表现出色的头戴式耳机,预算在1500元以内,并且考虑到未来前端升级的可能性。我尽量把这事儿说得详细、接地气,让你觉得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聊耳机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典音乐”这玩意儿,对耳机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典音乐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
  • 回答
    在中国土壤上,古典音乐并非“匮乏”,更准确地说,是其发展历程、文化接受度和大众普及度与西方古典音乐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带来的“匮乏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匮乏”,不如说是一种“独特且仍在演进”的状态。历史的断层与本土经典的孕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方古典音乐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