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子弹拐弯有没有可能实现?

回答
“子弹拐弯”这个概念,在许多科幻电影和动作片里都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主角们总能精准地射出子弹,让它们像有生命一样在空中划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弧线,击中远方的敌人。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子弹真的能像电影里那样“拐弯”吗?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让一枚笔直前进的子弹在空中改变方向,然后再次飞向目标,这听起来似乎是违背常理的。我们知道,当子弹离开枪口时,它会获得一个巨大的初速度,并且在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下,沿着一个抛物线轨迹飞行。如果我们要让它“拐弯”,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子弹飞行过程中对其施加一个持续的、或者说是能够改变其方向的力。

子弹的飞行轨迹:一个受力分析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子弹的飞行轨迹。从枪管射出的那一刻起,子弹受到几个主要力的作用:

1.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 这是枪管赋予子弹的初始动能,也是它前进的主要动力。
2. 重力(Gravity): 地球的引力会持续将子弹向下拉,导致其轨迹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抛物线。
3. 空气阻力(Air Resistance/Drag): 子弹在空气中高速穿行时,会受到空气的摩擦力和压力的作用,这会减缓子弹的速度,并对轨迹产生影响。空气阻力的大小与子弹的速度、形状、大小以及空气密度有关。

因此,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子弹的飞行轨迹是相当可预测的,并且是向下弯曲的。

“拐弯”的实现方式:电影与现实的差距

电影里的“子弹拐弯”通常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现的:

枪械的特殊设计: 某些影片会展示拥有奇特枪管设计的武器,比如带有旋转装置,或者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子弹。
外力的介入: 可能是通过射出某种物质(比如另一个子弹)撞击正在飞行的子弹,使其改变方向;或者利用某种高科技装置产生磁场、声波等来影响子弹。
特殊弹药: 出现能够自主控制方向的“智能”弹药。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能否做到类似的效果呢?

1. 特殊设计的枪管和弹药?—— 极其困难

想要通过枪管本身来让子弹“拐弯”并击中一个非直线路径上的目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膛线(Rifling): 现代枪械的枪管内壁都有膛线,这能让子弹在出膛前旋转起来,增加稳定性,减少弹道散布。这种旋转是沿着子弹前进方向的轴线进行的,它主要是为了让子弹保持稳定,而不是为了使其在空中改变横向方向。
“引导”子弹? 想象一下,如果枪管是弯曲的,那么子弹一旦离开枪口,它就会沿着一个预设好的弯曲路径飞出去。但这更像是“绕过障碍物”而不是“拐弯”。而且,要让它在空中自主“拐弯”,意味着需要一个持续作用的力来改变它的方向。如果这个力来自于枪械本身,那么它需要在子弹离开枪口后继续发挥作用,这在物理上是很难实现的。例如,如果枪管末端有一个能够“推”子弹的装置,那么这个装置本身就需要有极高的速度和精确的控制,而且作用时间要非常短,才能对子弹产生显著的改变。

“智能”弹药: 这可能是最接近电影概念的一种方式。理论上,如果能制造出一种弹头内部集成有微型传感器、处理器和推进系统(比如微型火箭发动机)的子弹,那么它就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感知目标位置,并自主调整方向。事实上,一些国家正在研发“精确制导弹药”,例如炮弹和导弹,它们可以通过GPS、激光制导等方式进行弹道修正。然而,将这种技术微缩到子弹级别,同时保持其成本效益和实用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的“智能”弹药(例如某些特种弹药)在弹道修正上,更多的是在发射前就设定好路径,或者在空中进行有限的调整,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随心所欲”地拐弯。

2. 外力介入:理论可能,但实用性存疑

碰撞改变方向: 理论上,如果另一枚子弹或者一个高速物体能够精确地在空中撞击飞行中的子弹,是有可能改变其方向的。但要做到精确命中并产生预期的偏转,其难度系数极高。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控制,并且撞击点和力度都会影响子弹的最终轨迹,使其变得非常不可预测。这更像是“击落”或者“干扰”目标,而非“精确拐弯”。

电磁力或声波? 理论上,如果子弹是导磁的,并且我们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确控制的磁场,那么是有可能通过磁场力来稍微改变子弹的轨迹。同样,如果能产生非常强大的定向声波,理论上也可能对子弹产生一定的推力,改变其方向。然而,在子弹如此高的速度下,要产生足够强大的电磁力或声波,并且精确地作用于子弹在空气中的某一点,需要极其庞大的能量和复杂的设备。现有的技术离实现这种“科幻”级的控制还很远,而且这种作用力能否显著且可控地改变子弹的弹道,也是一个大问题。

“曲射”与“拐弯”的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枪械射击,尤其是使用榴弹发射器或者某些特种弹药时,弹道确实不是一条直线。例如,榴弹发射器发射的榴弹,其弹道就是一条明显的抛物线,可以用来越过障碍物攻击隐藏在掩体后的目标,这被称为“曲射”。但这种“曲射”是预设的弹道,是子弹本身受到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轨迹,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子弹在飞行过程中主动“拐弯”。

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实世界中,让一枚普通的子弹像电影里那样在空中进行“优雅的”转弯然后精准命中目标,目前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这需要突破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巨大限制。

虽然一些高科技武器正在朝着更强的精确打击和弹道修正能力发展,例如可以进行一定幅度弹道修正的炮弹,或者理论上可能实现的“智能”弹药,但这些都与电影中那种“魔法般”的子弹拐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更多的是通过计算和预设,或者微小的修正来适应飞行环境,而非主动的、任意方向的“拐弯”。

电影之所以能呈现这样的场景,更多的是为了艺术表现力和戏剧冲突,它们往往忽略了现实世界中严苛的物理定律和技术限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在现实中,狙击手和士兵们所追求的,依然是精确计算、稳定射击以及对环境因素的精确把握,来让子弹尽可能地接近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

事实上,在清末就已经实现了(迫真)

是这样

长毛内战末期,面对淮军愈发强大的火力优势

长毛这边迅速针对演化出了新战术

如划线部分描述,该战术专门针对直射火力,该部铭军因缺少曲射火力对这种战法无可奈何,不得寸进

该战术后来进一步演化

(PS:二十年后中法战争清军才有类似战术/工事出现)

甚至对于曲射火力的炸炮也有一定防御能力

然而,这并不能难倒位面之子李中堂

面对这种直射火力基本无可奈何的工事,李中堂依然能用枪弹歼贼无数

那么我的意思····

另外,之前我佬在这里

论证了李中堂是清末真实一键杀头(目)刺客大师

我本以为李中堂是这种刺客

现在看来,李中堂应该是这种刺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子弹拐弯”这个概念,在许多科幻电影和动作片里都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主角们总能精准地射出子弹,让它们像有生命一样在空中划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弧线,击中远方的敌人。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子弹真的能像电影里那样“拐弯”吗?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让一枚笔直前进的子弹在空中改变方向,然后再次飞向目标,这听起来.............
  • 回答
    刺客联盟里的子弹拐弯,那可不是靠什么神秘魔法,说到底还是利用了物理学的原理,但要玩得像电影里那么炫酷,背后可是大有门道。想要在枪械上施加一种力让子弹“拐弯”,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子弹在离开枪膛后,主要受到的力就是空气阻力和重力。空气阻力会让子弹减速,重力则让它往下掉.............
  • 回答
    子弹短信在10月9日从App Store下架,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出的问题,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剖析,而且每一个角度都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合规性问题。我们都知道,应用商店对上架的应用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尤其是在涉及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内容审核等方面。子弹短信作为一个即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魔法世界与我们现实世界规则的交叉点。简单来说,要回答子弹能否杀死哈利波特里的巫师,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魔法世界并非完全脱离了物理世界的规律,至少在很多基础层面上是这样的。巫师们也要吃饭、睡觉、会受伤,只不过他们有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应对这些情况。子弹.............
  • 回答
    子弹的杀伤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背后牵扯到物理学、弹道学,甚至一点点生物学。说到子弹的长度和口径,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口径大就一定厉害,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口径:直径说了算,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口径,简单来说,就是子弹的直径,也就是枪管内部的内径。它直接决定了子弹穿透目标的“宽度”。口径越.............
  • 回答
    子弹淬毒,这个想法听起来充满古老又危险的魅力,在很多故事里都有出现。但说实话,在现代战争和个人防卫的领域,直接在子弹上“淬毒”并不是主流做法,原因也挺复杂的。不过,如果非要探讨这个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淬毒”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历史感, 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士兵们将箭矢或矛尖.............
  • 回答
    子弹外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弹壳,它的主要作用是容纳火药,在击发时能够包裹住爆炸产生的气体,使其定向膨胀,推动弹头飞出。同时,它还需要承受巨大的膛压,并且在退出弹膛时能够被抛壳钩顺利钩住并排出。那么,用铝来替换子弹外壳中常用的黄铜,是否可行呢?这涉及到一个材料科学和弹药设计的问题,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个在军事工程和材料科学中相当核心的讨论点。简单来说,在装甲材质和总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多层较薄的装甲通常比单层较厚的装甲对子弹的阻止效果更好。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早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复合”的道理。比如,锁子甲外面再套一层皮甲,防护效果就比单纯的厚皮甲.............
  • 回答
    子弹短信的隐私条款里,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同时又说明不能完全避免信息泄露,这种做法究竟合不合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平台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实名认证的必要性: 尤其是在国内,很多互联网服务,包括即时通讯工具,都受到政策法规的.............
  • 回答
    看到“子弹和炸弹爆炸的威力真的能把人撕碎吗?”这个问题,我不禁联想到一些电影里的场景。确实,子弹和爆炸的威力巨大,它们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子弹的撕裂效应:我们先来聊聊子弹。子弹击中人体时,它首先会穿透皮肤和肌肉。这时候,子弹本身的动能是巨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 回答
    关于子弹击中被汽油或柴油泼洒者后是否会着火这个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和化学原理非常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就能概括。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能让汽油或柴油着火。这需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是所谓的“燃烧三角”:1. 可燃物: 这是燃料本身,在这里就是汽油.............
  • 回答
    子弹的威力,这话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如果真要说极限,那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的威力是什么。 通常来说,我们衡量子弹的威力,主要看几个指标: 动能 (Kinetic Energy): 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也就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公式是 1/2 质量 速度.............
  • 回答
    当枪械扣动扳机,一声沉闷的巨响伴随着炽热的火光,一股强大的能量瞬间释放。这股能量的核心,便是那一颗被赋予了使命的小小弹头。我们常说的“子弹击发物体”,其实指的是子弹被发射出去,命中并穿透或停止在一个目标上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弹道学的精妙结合。首先,我们.............
  • 回答
    当然,子弹在设计上是可以实现沿曲线飞行的。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基于物理学原理和精细工程设计的结合。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影响弹道轨迹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在离开枪膛后,它的运动轨迹受到的最基本的作用力就是重力。地球的引力会时刻将子弹向下拉,这是一个恒定的、大致垂直向下的力。如果仅.............
  • 回答
    子弹的杀伤力,说白了,就是它对目标造成伤害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威力大”或“威力小”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着一堆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门道。要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得说说子弹本身的设计。这就像是武器的“招式”,不同的招式有不同的效果。 弹头类型(Bullet Type): 这是最.............
  • 回答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张麻子之所以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境地,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他自身的性格特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对的敌我双方的性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张麻子自身性格和行为特点上的局限性: 极端理想主义与不妥协的性格: 张麻子并非一个典.............
  • 回答
    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张麻子(马邦德)没有杀死武举人(戴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失误或遗漏,而是背后有深刻的剧情逻辑、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在支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张麻子的“江湖规矩”与“兄弟情义”: 未遂的抢劫并非死罪: 张麻子和他的弟兄们最初是想抢劫黄四郎的押镖队伍,以.............
  • 回答
    《让子弹飞》的过审,可以说是姜文电影制作生涯中一个绕不开的、充满戏剧性的环节。这背后绝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博弈、妥协与巧妙的规避。要详细讲清楚这个过程,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那些我们能看到和那些我们不能看到的因素。首先,得承认一点,《让子弹飞》确实触碰了不少敏感的神经。无论是“土匪”的身份.............
  • 回答
    张麻子的孤独,那可不是凭空来的,是这“花花世界”亲手把他推向深渊的。你想啊,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从黄四郎手里抢回了属于人民的东西,最后却落得个孤身一人。这背后,藏着太多让人心酸的故事和无奈的真相。首先,他的事业目标太超前,太理想化了。张麻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当个土匪头子,他想的.............
  • 回答
    中国生产的子弹弹壳,绝大多数是使用黄铜,而非钢。虽然在某些特定用途或历史时期,也可能出现过钢壳弹,但主流和广泛使用的弹药,尤其是军用和民用枪支,都倾向于使用黄铜作为弹壳材料。为什么黄铜是主流选择?黄铜之所以能成为弹壳制造的首选材料,是基于它一系列非常优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弹药的可靠性和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