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20-30年前国企大包办环境下的居民生活是否都与企业联系在一起?

回答
在2030年前(大致指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确实与所在国有企业(国企)的“大包大办”模式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高度依附的社会结构。这种联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工作与生计的直接来源:

雇佣关系是核心: 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都来自政府设立的国企。无论是体力劳动者、技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他们的工资、福利、奖金,乃至退休金,都直接由所在企业负责。
“铁饭碗”的保障: 国企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即所谓的“铁饭碗”。除非企业倒闭或出现极端情况,员工很难被解雇。这种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
分配的单位主导: 除了工资,企业还负责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效益分配各种补贴,如粮票补贴、副食品补贴、住房补贴、医疗补贴等(尽管后来逐渐取消或改革)。

二、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住房的单位分配: 这是最显著的联系之一。在那个时代,住房商品化程度很低。大多数城市居民居住的房子是由单位分配的宿舍或公房。一套房子常常是分配给一个家庭的,由企业物业管理。搬家通常意味着调动工作岗位,或者申请住房。
医疗的单位公费/合作医疗: 许多大型国企设有自己的职工医院或医务室,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医疗服务。即使没有自己的医院,企业也会为职工办理公费医疗或参加单位合作的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承担。
子女教育的单位附属性: 许多大型国企会配套建立子弟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解决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这不仅方便了家长,也形成了一种“企业子女”的身份认同。
生活用品的单位供应(早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企业还会通过内部渠道供应一些紧俏的生活物资,如副食品、布票、煤票等。虽然90年代后这种模式逐渐减少,但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获取资源的渠道。
子女就业的“顶替”或推荐: 很多时候,国企职工的子女可以直接进入本单位工作,尤其是在父母退休后,子女可以“顶替”父母的岗位。即使不能直接顶替,单位也会优先推荐或安排子女就业。

三、 社会保障与福利:

养老的单位责任: 职工的退休金由企业负责发放和管理,退休后依然享受企业的福利待遇。
福利的单位化: 除了基本的工资福利,企业还会提供各种名义上的福利,如节日慰问品、年终奖金、探亲假补贴、困难补助等。这些福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政策。
工会组织的功能: 工会作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承担了组织文体活动、解决职工婚姻介绍(早期)、处理职工矛盾等职责,进一步加强了单位与个人之间的联系。

四、 精神与社交:

单位是社交圈核心: 居民的社交圈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自己的工作单位。同事不仅是工作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朋友,共同参与单位组织的活动。
单位文化的影响: 企业有自己的“单位文化”,如厂训、企业精神等,这些也会渗透到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集体主义的强化: 这种模式强化了集体主义观念,个人利益常常与单位利益紧密捆绑。

五、 存在的问题与转变:

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效率低下与创新不足: 企业包办一切,职工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容易滋生惰性,影响效率和创新。
“大锅饭”与平均主义: 收入分配差距小,不利于激励先进。
“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沉重: 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增加了经营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个人选择受限: 职工的职业选择、居住地选择、甚至子女的教育路径都受到单位的很大限制。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改革措施逐步推行,“大包大办”的模式开始松动和瓦解。企业开始聚焦主业,剥离社会职能,逐步走向市场化。许多企业职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压力,社会保障体系也从企业办向社会统筹转变。

总结来说,中国2030年前的国企大包办环境下的居民生活,几乎是“单位人”的生活模式。 你的衣食住行、工作生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甚至精神寄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你所在的那个国营企业。企业不仅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生活的“家”,是连接个人与整个社会,以及连接个人与国家资源的重要枢纽。这种高度的单位依附性是那个时代中国城市生活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冷哲 的回答“企业办社会”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我再补充一点,为什么要企业办社会。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说城市是怎么来的。解放以前,我国基本还是个农业国,国内的城市,主要源自历史(核心是水陆交通)或铁路关键节点,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和贸易。但是建国之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依托矿产(典型如题主父亲企业)交通等要素,建立和发展了一批工业城市。这些工业城市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或数个工业项目展开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从头开始建设,围绕着核心工业企业服务,因此把直接服务于企业本身人员的医院学校等,都交给了企业管理,这样可以最大效率的满足企业需求。城市管理者主要负责的是围绕企业生活的其他城市居民的生活。企业,相当于是城中之城。

传统城市,如北京上海,因为本身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因此企业办社会的规模还不大,越是小城市新城市,企业办社会的规模越大,越完善。

user avatar

可能有的90后或者00后的朋友对这种模式比较陌生。这在当时叫做“企业办社会”。

在计划经济年代,并没有私营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是政府管理的,盈利不是重点,完成政府制定的计划才是重点。换言之,一个大企业和一个区政府、县政府可以等量齐观,都是上级政令的落实机构。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企业要为自己的职工开办幼儿园、小学、中学、电影院、医院、澡堂、商店等等公共设施/服务。

80、90年代,我国市场化改革以后,国有企业逐渐被要求自负盈亏,这些公共服务就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后来有很多都转给地方政府或者卖掉了,也有的被关闭了。但有一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公共服务。

user avatar

那时候的企业是不需要盈利的,盈利这个词本身就是的贬义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如果盈利属于不劳而获,低买高卖就算投机倒把了。

企业的存在意义是承担社会职能,按计划生成产品,按计划调拨给需要的部门,地区,按计划价格结算。

企业职工也是按国家计划获取劳动报酬,企业的收入,也要按计划回馈社会,像医院学校幼儿园等等,都是回馈的形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