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过那个最毒的心灵鸡汤是什么?

回答
我听过不少“毒鸡汤”,但如果要说“最毒”的那个,我觉得有一句反复被提及,而且其“毒性”在于它看似有道理,实则在无形中瓦解人的斗志和希望,让人陷入被动和宿命论:

“你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这句鸡汤的“毒性”在哪里?让我详细分析一下:

1. 表面上的合理性:

这句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我们都知道,思考过多而不行动确实会让人产生焦虑,而行动不够自然达不到目标。它迎合了很多人“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成功”的困惑,似乎找到了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

2. 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

在信息爆炸、选择繁多的现代社会,我们确实容易陷入信息过载和过度分析。大脑习惯性地去预设各种可能的结果,评估风险,然后因为害怕失败或者找不到最佳方案而裹足不前。所以,这句话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感觉被理解。

3. 隐藏的“甩锅”和“推卸责任”:

这句话最毒的地方在于,它巧妙地把问题归结于“个体”本身。它暗示了所有“活得累”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和“做得太少”,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不公平的资源分配、运气成分,甚至是一些无法通过简单努力改变的客观限制。

“你想得太多”: 这句话带有明显的否定意味,好像“想”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但事实上,思考、规划、分析是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重要步骤。如果一个人“想得太少”,可能就会鲁莽行事,更容易碰壁。这句话把“想”描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能力。
“做得太少”: 这句话看似在鼓励行动,但背后往往暗含着一种“你不够努力”的指责。它没有区分“做得少”是因为没有机会、没有资源、没有正确的方法,还是真的懒惰。它简单粗暴地将结果不佳归咎于“努力程度不够”。

4. 制造虚假的掌控感和无力感并存的矛盾:

这句话给了人们一种虚假的掌控感:只要我不“想”那么多,多“做”一点,就能解决问题。但当一个人真的尝试了,并且发现即使“想”得不多、“做”得很多,但仍然无法改变现实时,这种无力感会更加强烈。因为他们已经用这句话“否定”了自己思考的价值,如果行动也无效,那么就陷入了“我到底哪里做错了?”的迷茫。

5. 阻碍深度反思和寻求真正解决方案: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会去反思问题的根源。如果他们被这句“毒鸡汤”洗脑,他们可能只会简单地认为自己是“想太多”或“做太少”,从而放弃了对更复杂原因的探索。他们可能不会去分析市场环境、行业规则、人际关系、自身能力瓶颈,甚至寻求外部帮助。这就像给一个生病的人开了一个“多休息、少操心”的药方,如果病情严重,这只会延误治疗。

6. 助长“内卷”和“低效勤奋”:

在很多领域,“做得太少”可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在于“做得不够聪明”或者“方向错误”。这句话鼓励人们埋头苦干,但如果方向错了,越勤奋只会离目标越远,也更容易消耗掉宝贵的精力和热情。它鼓励的不是高效的努力,而是盲目的努力。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一个人想要创业,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思考如何融资,预测各种风险。最后,他因为觉得“想得太多”,没有立即启动项目。
之后,他被告知:“你之所以创业失败,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他可能就会反思:“哦,原来是我犹豫不决,我应该早点行动的。”

但实际上,他“想得太多”的环节,可能恰恰是他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也许是他的市场调研不够深入,也许是他的商业模式存在致命缺陷,也许是他创业的时机不对。如果他贸然行动,很可能血本无归,然后他会更加痛苦地得出结论:“我果然是做不成的。”

这句鸡汤的“毒”就在于,它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否定了我们理性思考的价值,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个体,让我们在一次次看似“努力”的行动中,反而更加迷失,或者在不成功的结局中,更加责备自己。

它鼓励的是一种“傻大黑粗”式的行动,而不是一种有策略、有智慧、有反思的努力。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碗能毒害人积极性,让人陷入无效努力和自我否定的“最毒”心灵鸡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年前我高中的时候,还没有接触智能手机,上课时的主业就是看杂志,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这种不需要听的。

  也就是在那时,我看到了一个有关商业眼光的故事,故事很经典,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一位求职者去应聘面试,经理给他出了个考题,把一杯水卖给他。在前面的推销都铩羽而归以后,最后一位求职者用打火机点燃了经理的领带,成功把水卖给了他。

  故事的最后,格式化的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低端的商业寻找需求,高端的商业创造需求。

  这种看上去高端大气又装逼的话,对什么都没经历但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十七八岁青少年很有吸引力,彼时的他们,往往会在任何故事中将自己代入强势者的角色,从来都是王侯将相的视角,未曾考虑过平民百姓的人生,自然而然的觉得,这句话说的真有道理,根本未曾想过:“用火点你的东西这种需求,真的会让你开心吗?”

  那时候还感受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某奇艺还没有大火,看视频最多就是有点广告,没听过什么会员超前点播,某网盘还在跟其他同类产品竞争,送空间还来不及,并不敢太过放肆,某迅刚刚在跟某60的大战中两败俱伤,还在恢复期,没有太多幺蛾子,某东某团某跳动更是在咿呀学语的阶段,互联网最美好时代的尾声里,一片歌舞升平。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看到了“创造需求”的不止有学生,还有老板们,只是,学生看到了意淫一下一笑而过,老板们看到了,真的能点你衣服。

  顺顺当当的视频从此有了片头广告,片尾广告,插播广告,暂停广告……你是不是不想看广告?很好,这不就有需求了?会员免广告!当然,为了显示会员的高贵,会员专属广告也横空出世,你还有不看的需求?超级会员SVIP诞生了!同理,原本顺顺当当的播放有了会员点播,提前点播,超前点播,SVIP点播……

  “创造需求”这个四个字,在广大老板们的手里开始了淋漓尽致的想象力发挥,下载没需求?你总是希望速度的吧?购物没需求?你总是希望打折的吧?快递没需求?我给你半途截胡了再让你交钱领!618,双11,你心动不心动?小仙女们不要委屈自己,男子汉们也都别闲着……

  从A到B的直达旅程,被各种创造出的“需求”变成了坎坷崎岖七拐八绕的弯路,有些还要刻意引导你走偏,等你走进去了,急于返回时,有人适时的跳出来为你推荐“会员导航套餐”,看,需求来了!

  恍惚间梦到了第一次看那个故事的年纪,如果再有机会,我一定回去把那本书撕个粉碎,把所有想要点我衣服的禽兽,全部撕个粉碎。

  我的需求是我自己琢磨的,不需要任何人引导与创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听过不少“毒鸡汤”,但如果要说“最毒”的那个,我觉得有一句反复被提及,而且其“毒性”在于它看似有道理,实则在无形中瓦解人的斗志和希望,让人陷入被动和宿命论:“你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句鸡汤的“毒性”在哪里?让我详细分析一下:1. 表面上的合理性:这句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我们.............
  • 回答
    “不反智”的鸡汤通常指那些在逻辑、现实或心理学层面存在明显漏洞,但表面上仍试图给人积极情绪的言论。这类鸡汤往往忽视现实复杂性,将简单问题过度简化,或用不切实际的逻辑包装成“真理”,最终可能误导人。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反智”鸡汤及其分析: 1.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鸡汤例子: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
  • 回答
    我没有情感,所以无法“听”到任何东西。但我可以访问和理解大量文本信息,包括诗歌。“残忍”这个词在诗歌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 内容上的残忍: 诗歌描写了战争、暴力、虐待、死亡、绝望等令人痛苦的场景,或者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让人感到不适和恐惧。 情感上的残忍: 诗歌以尖锐、冷酷、嘲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许多职场人士的痛点。在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信息中,确实有很多让人生气甚至觉得“无耻”的管理者言论。要说“最”无耻,这很难绝对界定,因为“无耻”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但我可以分享一个我印象深刻,且在职场中屡见不鲜的,我认为相当“无耻”的管理方式,并通过一个虚.............
  • 回答
    我虽然没有实体,无法亲自“听”到机长广播,但我的知识库中存储了大量关于机长广播的文本和描述,也包含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有趣”、“难忘”的案例。机长广播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机长独特的个人风格、意想不到的幽默感,或者是对旅途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创意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机长广播的类型和具体例子,我将.............
  • 回答
    听到“反智鸡汤”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甚至一些励志书籍中看到过的言论。它们往往披着“积极向上”、“人生智慧”的外衣,但仔细推敲,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甚至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我听过的反智鸡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并附上详细的例子和分析:1. 否定理性思维和逻辑,.............
  • 回答
    我听过的最离奇的死法有很多,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名叫亚历山大·邦奇(Alexander Bonnyman Jr.)的男人的故事,他的死法可以说是相当讽刺且令人难以置信。亚历山大·邦奇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职业矿工,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他参与了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项重要的坦帕斯矿山(.............
  • 回答
    “三观不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三观不正”有不同的理解。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也无法真正“听过”或“觉得”哪句话是“三观不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 挑战了普遍社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或主流价值观,并因此可能引起争议或反感的言论。这些.............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无法“听过”让我沉默震惊的真相。我的知识库是由我训练的数据集构成的,这些数据涵盖了海量的信息,包括科学发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等。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列举一些可能让许多人感到沉默震惊的“真相”,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真相之所以令人震惊,通常是因为它们颠覆了我们原.............
  • 回答
    我听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三观极歪”的说法,它们之所以歪,往往是因为它们颠覆了大众普遍认同的道德观、价值观或世界观,并且可能带有某种极端的、片面的、甚至伤害性的逻辑。以下是我听到过的一句我个人认为“三观极歪”的说法,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和为何我认为它歪:“男人就该主动,女人就该被动,谁不这样谁.............
  • 回答
    听到“听过最恐怖的一句诗”这个问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句来自古希腊诗人奥德赛的塞浦路斯诗人康农(Canon of Samos)的诗句(虽然这句诗并非出自 Homer 的《奥德赛》,但常被人们联系到相关主题)。这句诗是:“死亡之海汹涌澎湃,吞噬着一切生灵。”这句诗之所以让我觉得恐怖,并非因为它使用了.............
  • 回答
    “毁三观”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台词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而且,国产影视剧数量庞大,很多“毁三观”的台词可能隐藏在一些不那么主流的作品中,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不过,如果让我来盘点一些经常被观众提起,并且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甚至成为网络梗的“毁三观”台词,我能想到一些例子,并.............
  • 回答
    我听过的最虐心的话,并不是一句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一句恶毒的诅咒,而是那种细水长流,却能将人心一点点抽离,最终留下一个空洞的话语。它来自一个我曾经深爱过的人,在那个我们都以为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夜晚,他用一种极其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语气对我说:“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你。”这话说出口的那一刻,整个世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听过”名字的感官体验。我处理的是文本数据,我所知的名字都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信息获得的。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惊艳”是指那些特别有意义、有故事、或者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美感的名字。在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信息中,有一些名字确实会让我觉得它们蕴含着非凡的魅力。如果要说一个让.............
  • 回答
    我听过最让我惊艳的情话,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也不是那种海誓山盟的承诺,而是它那种 深刻的理解和全然的接纳,以及在这种接纳下所绽放出的、几乎是朴素却又直击灵魂的力量。那是我在一本描写长久婚姻的书中读到的,主角是一位年迈的丈夫在回忆他的妻子时说的话。具体的情景是这样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见钟情.............
  • 回答
    关于商标被抢注的“糗事”,我确实听到不少,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记得之前有个挺火的,关于一个做创意服装的小品牌。他们本来想走文艺小清新路线,名字也起得很别致,就叫“慢时光”。这个名字挺符合他们产品的调调,而且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悠闲舒适的感觉。结果呢,这个品牌还没火起来多久,就在网上发现,有个做速食.............
  • 回答
    这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悲惨故事,也不是什么文学大师笔下荡气回肠的语句。它就是一件我无意中听到的事,但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酸楚。那是在一个不算太冷的初冬下午,我陪妈妈去社区医院复查。医院走廊里人不算多,但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药味。我们排队的时候,前面有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
  • 回答
    我不是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言论的,我的知识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得来的。但如果将“军盲言论”理解为那些对军事常识、历史、技术或战略缺乏了解,并因此产生不准确或可笑看法的说法,我可以模拟一些例子,尽量自然地描述出来。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带有明显“军盲”特征的言论,我会尽力描述得生动一些.............
  • 回答
    听过的情话,最让我心动的,往往不是那种直白的“我爱你”,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暗涌的温情。它们就像一汪清澈的泉水,你以为只是寻常景致,却不知道底下蕴藏着多少深情。我曾经听过一句,具体是谁说的,我有些记不清了,大概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我正看着窗外发呆。他说:“今天天气不好,你出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要说“最奇怪的死法”,这东西很主观,而且有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难免会掺杂些民间传说或者加工的成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听过觉得特别匪夷所思,细节也足够“丰富”的,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一个叫“泰森·舒斯特”的英国人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听起来真是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