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顺治很容易就亲政而康熙必须干掉鳌拜呢?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顺治亲政跟康熙除鳌拜,看似都是年轻皇帝掌权,但实际情况可大不相同。顺治那时候,满洲内部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多尔衮死后的权力真空,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而康熙那会儿,辅政大臣们已经根深蒂固,实力强大,不拿掉他们,小皇帝根本没办法真正坐稳。

咱们先说说顺治。

顺治皇帝,也就是福临,他是多尔衮拥立登基的。说起来,他是个“傀儡”皇帝,实权全在多尔衮手里。多尔衮这个人,你得知道,他可不是个一般人,他是皇太极的弟弟,权势熏天,野心也大。他带着八旗兵入关,扫平了南明,可以说是平定天下的最大功臣。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顺治就是个孩子,大事小情都是多尔衮说了算。

但多尔衮自己也知道,他毕竟不是皇帝。他虽然权倾朝野,但名不正言不顺。他后来还想娶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太后,虽然这事没成,但也能看出来他想更进一步的意图。不过,就在他野心勃勃的时候,公元1650年,他突然病死了。

这一下,可就给了顺治一个天赐良机。

多尔衮一死,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些亲信,比如辅政大臣巩阿岱、索尼、遏必隆、海兰珠(这个海兰珠是多尔衮的弟弟,不是皇帝的弟弟,多尔衮死后,他的亲信们还掌握着大权,其中索尼、遏必隆属于元老派,巩阿岱、苏克萨哈之流算是多尔衮的亲信)。但多尔衮的死,让这些人的力量一下子分散了,而且,也给了孝庄太后一个操作的空间。

顺治他妈孝庄太后,这可是个厉害角色。她一直都知道儿子掌不了实权,也清楚多尔衮是个威胁。多尔衮一死,她立刻就出手了。她和顺治联手,把那些多尔衮的亲信都给扳倒了。比如,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虽然在军中威望很高,但他并没有参与到权力斗争中,所以顺治亲政后,多铎虽然有功,但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权力。而多尔衮的儿子,在顺治亲政后,也被顺治剥夺了爵位,流放了。

更关键的是,顺治在多尔衮死后,并没有急着把矛头指向其他辅政大臣,比如索尼和遏必隆。这两个人是元老,在满洲贵族里有威望,而且他们本来就不是多尔衮死党,反而对多尔衮有些不满。顺治和孝庄太后聪明地拉拢了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这边的人。这样一来,辅政大臣里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顺治亲政,更像是在一个权力真空期,利用他的母亲的智慧和自己的幼主身份,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威胁,并且利用了原有班底里的派系矛盾。他的上位,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皇太极的合法性,加上多尔衮的意外死亡,以及孝庄太后的助力,最终实现了“清君侧”,也就是排除了最大的障碍,自己掌握了权力。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种“顺势而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除掉”对他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大臣。

那康熙呢?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康熙,也就是爱新觉罗·玄烨,他能即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顺治突然病死,而且他当时比较年轻,容易被控制。辅政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都是当年顺治亲政时留下的。

按理说,顺治已经把权力收回了,但多尔衮死后,这四个人又成了新的权力核心。索尼年纪大了,倾向于支持皇帝,但没几年也死了。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是当年在多尔衮时期就掌握一定权力的,他们相对比较温和。

真正的大麻烦,是鳌拜。

鳌拜这个人,你可以理解成那个时候的“军头”加上“权臣”。他资格老,跟着皇太极打天下,后来又跟着多尔衮入关,屡立战功,在八旗,尤其是在满洲八旗子里,声望极高。他这个人性格更是强悍,有勇有谋,而且权力欲非常强。

在顺治晚年,尤其是在多尔衮死后,鳌拜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了辅政大臣中的实际主导者。他这个人,跟多尔衮不一样,他没有像多尔衮那样想当皇帝,但他想掌握实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康熙即位的时候,他才八岁,完全是个孩子。辅政大臣们是名正言顺的摄政。而这四个人里面,索尼最先去世,然后是苏克萨哈被鳌拜构陷而死,遏必隆也早早死了,最后就只剩下鳌拜一个人,他几乎垄断了朝政。

鳌拜干了什么呢?他大权独揽,排斥异己,甚至连皇帝的命令他都可以阳奉阴违,或者干脆不执行。他动不动就以“祖宗法度”为借口,来压制康熙。他认为康熙年纪小,不懂事,自己才是真正能把控局面的人。他还把自己的儿子、亲信安排在朝廷重要位置,大有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朋党”的意思。

你想想,康熙虽然年纪小,但他聪明啊。他看到鳌拜的权势越来越大,威胁到了皇权的正统性。如果任由鳌拜发展下去,康熙就成了另一个顺治,只不过是受制于鳌拜,而不是多尔衮。更严重的是,鳌拜的跋扈已经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朝堂之上,鳌拜一家独大,其他人说话都不敢大声。

所以,康熙必须解决鳌拜。他不能像顺治那样“顺势而为”,因为鳌拜已经堵住了所有“顺势”的可能。康熙所处的局面,是实打实的“权力危机”。

康熙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立刻跟鳌拜硬碰硬,因为鳌拜手握兵权,而且在朝廷中有大量党羽。康熙采取的是“以柔克刚”的策略。他在鳌拜面前表现得非常孝顺,非常尊重,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愚钝,麻痹鳌拜的警惕性。

同时,他在暗中积蓄力量。他重用了一些他自己信任的年轻官员,比如内大臣索额图(他是索尼的孙子,但跟鳌拜不是一派),还有一些满洲贵族的年轻力量。他对这些人的培养,以及对朝廷人事安排的暗中干预,都是为了将来一击致命做准备。

最终,在公元1669年,康熙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并没有选择用大规模的武力,而是耍了个聪明。他组建了一支“少年壮士”的近卫队,这些都是年轻力壮、忠心耿耿的人,他们被训练成能在短时间内制服鳌拜的武士。

然后,康熙以“出来陪朕练习摔跤”为借口,把鳌拜召进宫。在宫中,这些少年壮士一拥而上,将鳌拜擒拿住。鳌拜虽然勇猛,但寡不敌众,加上完全没有料到皇帝会对自己动手,最终被制服。

擒拿鳌拜之后,康熙并没有立刻处死他,而是将他囚禁,最后以“十大罪状”的名义,判他流放。不久后,鳌拜就在流放途中死了。

所以,总结一下:

顺治亲政:更像是在一个权力真空期,利用了多尔衮的意外死亡,得到了孝庄太后的支持,并巧妙地拉拢了部分元老大臣,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他没有面对一个像鳌拜那样实力根深蒂固、并且对皇权构成直接挑战的对手。
康熙除鳌拜:康熙面对的是一个盘根错节、实力强大的辅政大臣集团,特别是鳌拜,他已经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并且有挑战皇权的野心。康熙必须主动出击,通过智谋和策略,冒着巨大的风险,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是一个“破局”的过程。

顺治的亲政,是捡到了一个好时机,而康熙的亲政,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个是被动的“接收”,一个是主动的“争取”。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鳌拜不一定是奸臣,但肯定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权臣。

鳌拜的问题在于,他还活在上一个时代,也就是八旗各主其事的时代。杀苏克沙哈是对多尔衮的两白旗打击的延续,换地案,也是继续扩大两黄旗的势力范围。在他看来,自己负责和代表的利益就是两黄旗,现在的皇帝也是两黄旗出身,所以大家是自己人。自己做的事情,皇帝一定会同意,所以不需要过多解释和同意,大家利益是绑在一起的。


然而在多尔衮铺垫改革,顺治延续执行政策,特别是大量汉臣的参与。逐渐使得满清的政治制度逐步从八旗主议政王制度向中央集权转变。皇帝本人也从过去的旗主联盟领袖逐步向大一统集权政府首脑转变。



这个时候鳌拜的所作所为就和皇帝的想法相违背了。


他想的是怎么给双黄旗争权夺利,而皇帝想的是怎么削弱各旗主,加强皇权。双方的矛盾自然就无法调和了。

那再看为啥康熙那么难,而顺治按题主所说的那么“容易”。很简单啊,顺治是两黄旗对战两白旗,是八旗主之间的内战,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以在多尔衮死后,很顺利就能结束。而康熙对鳌拜,是中央集权制度对战八旗主摄政王会议制度之间的战斗,是新旧两种制度的碰撞。可以说康熙面对的不仅仅是鳌拜,而是站在他背后,对满族传统八旗主制度拥护者的战斗,自然相对较难,事实上这场斗争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军机大臣制度确定才结束。

user avatar

不客气的说,鳌拜要是忠臣,那和珅就是古今第一大清官;

鳌拜当辅政大臣是干了什么,百度一下就能知道了,康熙三年四月,杀大臣孝献皇后弟费扬古父子,抄没家产:

夏四月己亥,辅臣等诬奏内大臣飞扬古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飞扬古怨望,并 弃市,籍其家,鰲拜以予其弟穆里玛。

康熙五年,鳌拜倚仗权势,强行发起换地案,致使北京周边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学士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联名上书,反为鳌拜所诬,革职下狱;

十一月丙申,辅臣鰲拜以改拨圈地,诬奏大学士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 硃昌祚、巡抚王登联等罪,逮下狱。

当时,康熙帝与索尼皆不愿严惩这三人,当时索尼掌管刑部,定下的处罚是鞭笞一百;鳌拜对此不满,竟矫诏杀死这三人;

十二月丙寅,鰲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

要知道,苏纳海是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地位虽不如辅政四大臣,但也在清朝最高决策层内;朱昌祚则是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兼掌鲁,豫两省事,位望极重;王登联则是直隶巡抚,加工部尚书衔,也是为官权重。鳌拜矫诏杀死这三个人,还能称得上是忠吗?其不臣之心,早以昭然若揭。

六年七月,鳌拜再次矫诏杀死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父子,大家可能知道,苏克萨哈是顺治帝钦点的四位辅政大臣,排名仅次于索尼;擅杀此人,已然形同谋反了:

秋七月己酉,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 始御乾清门听政。甲寅,命武职官一体引见。己未,辅臣鰲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 其子姓。

康熙八年,鳌拜势败一同获罪被杀的就有都统穆里玛,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等七位重臣,绝非某些人所说的鳌拜一个党羽没抓:

诏曰:“鰲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 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 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 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鳌拜辅政之时,强凶霸道,喜兴大狱,多戮无辜,朝中满汉大臣鄙视他的极多。著名的明史案,就是在鳌拜的大力支持下发生的。此案被杀者七十余人,牵连着千余人,是清初规模最大的文字狱之一:

四大臣之辅政也,皆以勋旧。索尼年老,遏必 隆闇弱,苏克萨哈望浅,心非鰲拜所为而不能争。鰲拜横暴,又宿将多战功,叙名在末,而遇事专横,屡兴大狱,虽同列亦侧目焉。

案发之初,地方上的杭州将军,浙江巡抚,学道,布政使以及中央的礼部,督察院,通政司等处衙门部院都不欲多事。只有鳌拜为打击异己,见之如获至宝,这才有了明史一案。《清史稿》说他虽然有功,但成为辅臣之后,专权霸道,屡施恶政,多戮无辜,是过大于功的:

论曰: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于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于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