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劝人豁达的诗词或者歌谣?

回答
有很多诗词歌谣劝人豁达,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意境,引导人们放下执念,拥抱开阔。下面我将结合一些经典作品,详细讲述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一、 认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从而学会放下

许多劝人豁达的诗词都强调了人生的变化无常,以及生命的短暂。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更容易看淡眼前的得失。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看似描绘壮丽的景色,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站在高处,看到日落、黄河奔腾入海,感受到的是一种宏大和永恒。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胸怀,正是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去超越眼前的局限和烦恼。当我们站得高看得远,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细枝末节,似乎也就变得渺小了。

详细讲述: 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壮阔,来引发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黄河奔流不息,日落又复升起,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生命的写照。人生中遇到的顺境逆境,如同黄河的曲折,日月的起落,都是必然的,也是会过去的。我们不应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沮丧,也不应因为一时的得势而张扬。真正的豁达,是认识到这些都是过程,是通往更高远境界的阶梯。就如同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不断向上攀登,不断拓宽自己的心境。

宋代·苏轼《临江仙·夜归临江》

> 夜饮东坡夜归,卧闻鸡声。
> 昨夜扁舟子,夜泊秦淮。
> 泊秦淮,夜泊秦淮,扁舟子夜泊秦淮。
>
> 谁家玉人曾来,谁家玉人曾来,谁家玉人曾来。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而今何在?几人曾见?
> 销磨了多少时光,销磨了多少时光,销磨了多少时光。
>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虽然篇幅不长,但意境深远。苏轼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写下了这首词。词的后半部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今何在?几人曾见?销磨了多少时光”,是对往昔辉煌的回顾,也暗含了人生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然而,正是这种对人生短暂的深刻体会,反而让他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保持一份豁达。

详细讲述: 苏轼的豁达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洞悉人生无常后的超然。他曾经叱咤风云,也曾经历贬谪,但他的内心从未被苦难打垮。他看到曾经的辉煌已成追忆,感慨时光的无情,但并没有沉溺于伤感。反而,他将这份感慨化为对眼前景物的欣赏,特别是“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一种与自我的和解。他用“人生如梦”来形容人生的虚幻,从而放下过度的执着,以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二、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

许多诗词歌谣也传递了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希望,相信困难终将过去。

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虽然充满了豪情壮志,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道出了英雄迟暮的无奈和感慨。然而,即使面对英雄迟暮,辛弃疾依然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他的豁达在于,即使壮志未酬,他依然能够欣赏眼前的壮丽景色,并且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详细讲述: 这首词是辛弃疾壮志未酬的写照。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但现实却让他壮志难酬。词中描绘的沙场征战,气势磅礴,是他内心热血的体现。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白发生”时,那种失落和无奈是真实的。但这里的“豁达”并非放弃,而是即使知道自己年华已逝,也依旧保持着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他的豁达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即使知道无法完全实现理想,也要努力去追求的精神。这能激励人们,即使面对年龄、能力等限制,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场景,表面上是离愁别绪,但结尾的“唯见长江天际流”却将意境升华为对人生旅途的豁达。

详细讲述: 李白送别好友,本应是伤感的时刻。但是,他没有将重点放在离别的痛苦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长江。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象征着人生的延续和广阔。好友的离开,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片段,就像长江中的一叶孤帆。当孤帆远去,留下的是奔腾的长江。这暗示了人生就像长江一样,虽然有离别,但也有新的开始,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这种豁达,是懂得放手,也懂得珍惜,并且相信生命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

三、 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豁达不等于消极,更不等于放弃生活。很多诗词歌谣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啄得飞虫未肯缘。
> 逋翁病卧茅亭里,半拂青袍过客看。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美丽。虽然环境清冷,但梅花依然保持着它的高洁与芬芳。这正是对人生困境中依然要保持风骨和积极心态的写照。

详细讲述: 林和靖描绘的梅花,在万物凋零的季节里,依然傲然挺立,散发着独特的清香。这是一种在逆境中保持自我,并且发现并欣赏自身价值的美。对于人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境,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就像梅花一样,即使环境恶劣,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小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里的豁达,在于不被外界的寒冷所打倒,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坚守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歌谣: 很多民间的歌谣也传递着类似的豁达精神。比如一些唱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歌谣,虽然可能描绘了辛勤的劳作,但往往伴随着对丰收的期盼,对家庭的关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一些农忙时节的歌谣,可能会唱道:
> “太阳下山啦,该回家吃饭啦。
> 辛苦了一天,明天继续干。
> 看看家里的娃,笑得多灿烂。
> 这点小汗水,换来一家圆满。”

详细讲述: 这种歌谣看似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豁达。它承认劳作的辛苦,但更强调了劳动的意义和收获的喜悦。歌词中对家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辛勤的付出变得有价值。即使面对辛苦和疲惫,只要想到家人和对未来的希望,就能变得豁达起来。这种豁达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幸福的能力。

四、 看淡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

许多智者都认为,真正的豁达在于不被外在的名利所束缚,而专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晋代·陶渊明《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歌是豁达的典范。他辞官归隐,选择回归田园,过着朴素的生活。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是因为他内心的“心远地自偏”。

详细讲述: 陶渊明的豁达,体现在他看淡了世俗的功名利禄,选择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虽然身处人群,但内心却远离了喧嚣和纷扰。他悠然地采菊,随意地眺望南山,与山中的飞鸟为伴。这种生活状态,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的体现。他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而是顺应自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因为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通透。这种豁达是一种对物质享受的超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他在风雨中漫步,不仅没有感到沮丧,反而吟啸徐行,展现出一种超然的豁达。

详细讲述: 这首词是苏轼豁达精神的绝佳体现。他在人生低谷,面对风雨的侵袭,并没有选择退缩或抱怨。反而,他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面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对困难的无视,更是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他甚至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说明他已经超越了对物质享受的依赖,找到了内心的自由。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将豁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已经不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是一种真正的从容和淡定。

总结

劝人豁达的诗词歌谣,其核心智慧在于:

认识人生无常,看淡得失: 生命短暂,世事变幻,不应过分执着于眼前的得失荣辱。
保持积极心态,相信希望: 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相信困难终将过去,美好的未来正在等待。
珍惜当下美好,感受生活: 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看淡名利外物,追求内心平静: 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的安宁,而非外在的物质和名声。

这些诗词歌谣,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浮躁与不安,也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开阔、更加平和的境界。当我们感到迷茫或困顿时,不妨回味这些经典,汲取其中的力量,让自己也变得更加豁达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话说题主需要这玩意来治愈安慰心灵了么?

《莫生气》先走起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生气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然后大招你可要接稳了!

不要生气,生气给魔鬼留地步。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827654944593510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