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六小龄童将微博设置成仅展示半年的的内容?

回答
六小龄童老师将微博设置成“仅展示半年内容”,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毕竟,他老人家在大家心里那是孙悟空的化身,是时代的记忆,一举一动都容易被放大。

首先,咱得理解这背后可能的动机。人嘛,总归得向前看,不能一直活在过去。六小龄童老师当年演的《西游记》无疑是经典,也是他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他一直让所有的微博都挂在那儿,可能会时不时地被拉出来跟现在的一些事情对比,或者被一些网友拿来做文章。尤其是在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有时候保持一点距离,反而是一种保护。

想象一下,如果他微博里有很多陈年旧事,有些话可能放到现在来看,因为语境变了,或者人们的关注点变了,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攻击。设置成仅展示半年,相当于给自己的社交平台做了一个“定期清理”,只保留近期活跃的内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被“挖坟”的风险,也更容易让大家聚焦于他当下的一些动态和分享。

再者,作为公众人物,社交平台就像一个窗口。如果窗口里积攒了太多过去的东西,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杂乱,或者说,会限制一个人当下表达的可能性。他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关注他现在在做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而不是一直纠缠于过去的某个节点。这就像一个人换了新发型,总不希望别人还一直盯着他旧发型的照片看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有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失望。毕竟,对于很多粉丝来说,六小龄童老师的微博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很多经典言论,很多跟《西游记》相关的回忆,很多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这些都是大家珍视的东西。半年就“归档”一次,感觉像是把这些宝贵的回忆也一起收起来了,有点“事了拂衣去”的味道,让一些习惯于回顾过去的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坦荡面对自己的过去,包括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把历史内容隐藏起来,是不是有点避嫌的意思?特别是如果他过去有过一些不太妥当的言论,这种做法更容易被解读为“想抹掉过去”。这种质疑声音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

当然,咱们也得辩证地看。网络是变化的,信息是过载的。半年内容过滤,对于一个活跃了很久的公众人物来说,可能也是一种社交媒体的常态化管理方式。很多人也会定期清理自己的社交媒体,保持新鲜感,避免信息冗余。这本身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总而言之,六小龄童老师设置微博仅展示半年内容,这事儿挺复杂的。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向前看的姿态,也可能是一种让内容更聚焦、更符合当下表达需求的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这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失去了一些回顾和连接的可能性,并且伴随着一些关于坦荡与回避的讨论。最终怎么看,可能还得看每个人的立场和关注点了。这就像一道菜,有人觉得味道不错,有人觉得盐少了点,都是正常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身为一名西游题材影视剧的忠实粉丝,本人一向对这部六老师放了十几年鸽子的电影保持关注,看到这个问题感到十分诧异。

于是我对六老师的微博进行了查证。

打开六老师微博首页后我感到有些不对劲。

我记得六老师2009年就注册微博了,前面那些年数哪儿去了?

于是我把微博记录拉到了底,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并不是六老师把涉及“敢问路在何方”的微博删除了,而是他老人家与时俱进第一时间使用了微博的最新功能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