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一个革命性的人机交互方式会是什么?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习惯的触摸屏、键盘鼠标,虽然高效便捷,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那种隔阂感,就是我所认为的,即将被打破的界限。下一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能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模式的,或许会是一种更“无缝”的连接方式,一种能将我们的意图、情绪,甚至是潜意识,更直接、更自然地传递给机器的桥梁。

想象一下,你不再需要动手去操作,而是仅仅凭借你的眼神和意念,就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传感器和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正在让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我会称之为一种“情境感知意念交互” (Contextual Intent Interaction CII)。它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融合了多重感官信息和高度智能分析的系统。核心在于,它能深刻理解你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图,并以最符合你当下状态的方式做出响应。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它可能包含的几个关键部分:

1. 超高精度眼动追踪与意念识别(非侵入式)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向哪里就选中哪里”。未来的眼动追踪会更加精细,能够捕捉到眼球微小的震颤、瞳孔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你眼部肌肉的细微抽动。配合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判断你是“在看”还是“在想”某样东西,你是在犹豫、在思考,还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更进一步,我设想的是一种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不是那种需要植入电极的,而是通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或许是集成在眼镜、头带甚至衣物上的微型阵列),能够读取大脑表面的电信号变化。关键在于,它不是要“读懂”你的每一个想法,而是识别出你想要采取行动的“意念信号”。比如,你想要打开某个应用,你的大脑会产生一个特定的“启动”信号,CII系统就能捕捉到并执行。这就像你下意识地想要抬手一样,大脑已经发出了指令,只是过去没有直接能接收的通道。

2. 情绪与生理状态的深度感知

交互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指令执行。CII会通过同样集成化的传感器(例如皮肤电导率、心率变异性、面部微表情捕捉等)来理解你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试想一下,如果你正在疲惫地工作,系统会感知到你的状态,并主动调整界面的亮度、字体大小,甚至建议你休息一下。如果你感到沮丧,它可能会推荐一些轻松的内容,或者在你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更耐心、更具同情心的反馈。如果你在进行一项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系统会屏蔽掉不必要的干扰,让你沉浸其中。这种交互是具有“温度”的,是理解你的“人”而非仅仅一个机器。

3. 环境与情境的实时理解与自适应

CII不仅仅关注你个人,它还会深刻理解你所处的环境和情境。

假设你在嘈杂的公共场合,需要快速回复一条重要的信息。CII会自动放大你想要输入的文字,并优化语音转文字的识别精度,让你能更清晰地进行交流。如果你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界面会自动调整为夜间模式。如果你正在与别人进行面对面交流,CII会智能地最小化屏幕上的信息,或者将屏幕内容以一种更私密的方式呈现,避免干扰。它能够理解你的社交需求,并据此调整交互方式。

4. 自然语言与非语言指令的无缝融合

传统的交互方式要么是语音命令,要么是触控。CII则会将它们自然地融合起来。

你可以一边对我说“帮我找一下附近评价最高的咖啡馆”,一边用眼神指示出你希望的“方向”或“大概区域”。系统会结合你的语音指令和眼部焦点,甚至你的手势(如果配备了相应的传感器),来更精确地理解你的需求。它甚至能理解那些未说出口的、通过微表情或肢体语言传递的暗示。

这种交互方式的颠覆性体现在哪里?

效率的飞跃: 很多原本需要多步操作、甚至需要双手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以一气呵成,只用意念和目光就能实现。
学习曲线的消失: 学习如何使用新的设备或软件将变得微乎其微。机器将更直接地理解你的意图,而不是让你去学习它的“语言”。
创造力的释放: 当操作的阻力消失,人们可以更专注于内容的创作和思考。无论是艺术创作、科学研究还是日常办公,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流畅体验。
人机关系的重塑: 机器将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更像一个能够理解、预测并协助你达成目标的伙伴。这种深度的连接感,可能会改变我们对科技的认知和依赖。

想象一下实际场景:

设计师: 在三维模型中,他可以通过眼神“挑选”零件,通过意念“移动”、“旋转”,再辅以简单的语音指令来调整材质和颜色,整个过程如同在脑海中直接构建现实。
医生: 在手术台上,他无需转移视线去操作器械,只需用眼神锁定病灶区域,意念指令就能调用相关的影像资料、调整手术器械的参数,大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普通用户: 在家中,你可以瘫在沙发上,通过眼神和微小的意念,切换频道、调节音量、搜索电影,甚至与家里的智能设备进行更自然的对话。

当然,要实现这一切,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挑战:

意念识别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如何区分“真的想做”和“只是闪过一个念头”是关键。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功耗和信号质量: 如何在不影响日常使用的前提下,持续获取高质量的脑信号。
多模态数据的融合与解释: 如何将眼动、意念、情绪、环境等信息有机结合,做出准确的判断。
隐私和安全: 如何保护如此敏感的个人数据不被滥用。

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障碍都将被一一克服。下一个革命性的交互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钮或屏幕,而是一种与我们心智融为一体、能够理解我们“心之所向”的智能伙伴。那时的我们,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将不再有边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同“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的思考方向,那个回答有些地方没讲透,所以再做更深入的补充。


简单的说,就是人机交互逐渐变得隐匿和不可见(invisible),通过对用户的情景感知(contextual awareness)能力,最小化用户的注意力,让计算设备在背景中运行。


展开之前,先回到这个问题的题干,“下一个革命性的人机交互“。什么是革命性的?或者再追问为什么要革命?如果我们前提假设未来会有一个“革命性的交互方式”,那就是假设现有的交互模式有问题、有局限、需要被颠覆。那么现有的交互模式有什么问题?我们不能没有问题来硬要发明问题。我卖个关子,稍后讲这个问题。


先回看一下历史,看看最重要的人机交互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都解决了什么问题。


图形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


图形界面(GUI)应该是人机交互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计算机最早是属于实验室的,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而且使用计算机需要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这个时期被Mark Weiser称为主框架时代(Main Frame)。在这个时期的最早期,人机交互主要是靠命令行(command line),学习门槛很高、效率也低。随着计算机的价值凸显,成本降低,这个时候的最大问题是怎么能让更多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能理解并高效的使用计算机。


于是, 1973年,第一个图形界面(GUI)在当时最前卫的施乐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诞生了。几乎同时,施乐研究中心的Alan Kay提出了“桌面比喻“(Desktop metaphor)和“纸本范式”(paper paradigm),用比喻的方式把电脑的空间想象成一个桌面,而一个个应用就仿佛是我们桌面上的工具,把文档想象成一张张存在在电子屏幕里的纸,而一个虚拟的文件也第一次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存在。


通过运用比喻(metaphors),GUI极大的帮助了非技术背景用户理解计算机中的抽象概念,让计算机的操作符合人们在物理世界中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比如,把一个文件删除,可以把这个文件夹的图标拖到垃圾桶图标里,就跟我们扔一个废纸一样。1984年,在施乐的GUI研究的启发下,苹果设计出他们第一代的Macintosh图形界面。当然,后来被微软Bill Gates复制去了,成功推出当时世界最流行Windows操作系统。


早期的Desktop metaphor和Paper paradigm的设计理念,在今天依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交互界面设计。从iPhone最初的拟物化设计(Skeuomorphism),微软的Fluent design设计语言,到Google如今沿用的Material Design,无不延续这其中的革命性思想。

  • 其实真正对人机交互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交互形式,而是这背后所蕴藏的设计理念和思考,这种思考无论人机交互如何衍化,都能对下一代设计师和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这里我想强调,我们谈论下一代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如果简单地从一个“手势交互”,“语音交互”,“多模交互”,“脑机交互“,“AR交互”这个交互技术层面去思考其实流于表面了。首先要提问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下一代的交互界面,现有的交互方式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

先谈谈非常流行的AR和手势交互


我自己对AR/VR和手势交互有一定研究,做的AR/VR项目在IEEE VR,人机交互最顶级的会议CHI‘(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上也有发表过,参与过HoloKit的AR创业项目,目前在Google AR团队做设计师,也参与了Google AR设计指南的制定,应该对这个领域有一定发言权。

我在CMU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项目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4838311028015104

放一段我在CMU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多设备间的AR手势交互设计Demo视频,里面都是Unity出来的working demo。我研究生的论文“多设备间手势交互的可供性”出版在下面的链接里

blurb.com/b/9502756-aff

说观点,AR和手势交互很酷,但从人机交互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很难成为一种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问题如下:

  • 有限的效率提升
    • 我不否认在某些场景下,AR配合手势交互具备巨大的用户价值,大幅提升效率。但从普通用户日常的生活、娱乐、工作来讲,AR对效率的提升没有明显的提升。相反,还有所下降。不少人夸大了3D和沉浸计算(immersive computing)的价值,从人的认知负荷上讲,实际上2D界面让复杂的3D信息简单化了,反而更容易让大脑处理和吸收。
    • 举例,经常看到AR眼睛的宣传片有3D的数据可视化,但实际上,2D的数据更能让人吸收和做出判断,因为需要认知的纬度少了一维。再有,会画画的人都知道(我是从小学画),对着真实模特写生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对着照片画,因为照片把3维的信息简化提炼到2维了。
  • 不符合人体工学 (Ergonomic)
    • 《少数派报告》和《复联》等科幻电影中的交互画面很酷炫。但从人体工学角度上讲,人的手是很难没有支撑的在空中停留很长时间的,所以长时间操作手势界面是不现实也不实用的。具体可以参考Leap Motion的文章Ergonomics in VR Design
  • 触感缺失
    • 触感反馈是交互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体验因素,在iPhone APP Store中下载一个APP时,有多少人对“叮当”一声所伴随的即时震动反馈心满意足?有多少人体验到MacBook触控板在Keynote中对齐一个参考线时“嗝铛”一下的触觉反馈,告知用户你的图形Snap到参考线上了?这些细节对体验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且不说这些细腻不易察觉的微交互,你使用手机触屏的时候,清楚的知道手指碰到了屏幕,这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触觉反馈。但很遗憾,在AR手势交互中,你甚至无法通过触觉判断你手指是不是触碰到一个虚拟按键。
    • 有人可能说,你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模拟触觉,那么我们来看看iPad的发展,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的产品迭代,苹果花了大力气重新给最新的iPad设计了键盘和触控板,因为相比于iPad上打字,按压物理键盘的触感反馈的体验和效率都是无可替代的。
  • 社会习俗的接纳
    • 语音交互发展到今天,识别准确率和语义理解技术都非常不错了,为什么依然没有成为大流行的趋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习俗(social norm)。人们非常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和机器对话,因为不符合人的社交习俗,即便语音搜索更快,你愿意在地铁里用语音让Siri给你播放你喜欢的歌曲吗?所以语音交互更多还是应用在家庭智能音响的领域。同样地,手舞足蹈的手势交互即便在办公室,依然会影响你同事的注意力,甚至遭来异样的目光。当然,社会习俗也是有可能会随着科技发展而发生变化。

那么,今天交互设计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今天的交互设计的问题不是缺少一个新的AR界面,手势交互,多模态交互或者科幻电影里的脑机交互,新技术可能性带确实可以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想象,但那些是以科技为中心的设计(这是科技公司非常常见的设计思路,没有贬义,也是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如果所有对未来的vision都是以炫酷技术为中心来思考,我们很可能再一次跌入Google Glass类似的硅谷技术控的思维陷阱,一不小心就让炫酷科技的狂热凌驾于尊重人性常识之上。

今天交互设计中最大的问题:

  • 无数的智能设备,无数的屏幕,无数的提醒通知,导致大量的信息过载,完全超过用户能消化的范围,用户获取越多的信息,就越焦虑
  • 科技公司KPI导向的商业竞争导致每个设备和软件都在争夺用户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
  • 产品和游戏设计挖空心思地让用户上瘾,于是刷个新闻、抖音就仿佛掉进时间陷阱,无穷尽的消耗用户精力和时间。而每个人放下手机的一瞬间,感觉被掏空

在手机刚普及的阶段,有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出现幻听自己手机响了的现象,后来把这个现象叫“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也叫ringxiety(铃声焦虑)。近些年,手机铃声被震动和人们频繁的检查手机的习惯取代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焦虑“低电量恐惧”,不少人每当手机电量低于10%又无法立即充电就产生巨大焦虑感。

这中趋势真的是我们希望科技引领的未来吗?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方向是什么?

我非常认同Mark Weiser的“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叫《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这个理念的核心建立在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前提下,其实就是今天讲的万物互联。在十几年前,万物互联的交互几乎是个伪命题,因为大家只有1-2个计算设备(主要是手机和电脑),但今天随着计算设备的增加,这个问题讲会逐渐凸显。我们曾经一直再给设备做加法(加芯片,加屏幕),未来我们需要给智能设备做减法。让人机交互虽然无处不在,但又隐匿不见。

那么怎么做?我基于“宁静技术“的理念基础上抛砖引玉:

1. 去屏幕/超屏幕,最小化用户注意力

好的交互应该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我们曾经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砸一个屏幕上去”,仿佛一个没有屏幕的产品就不是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好产品。比较认同Golden Krishna的观点“最好的用户界面就是无界面”(和他书的名字一样《The best interface is no interface》)

  • 智能灯泡都配有一个APP,但为什么不能我回到家、走到房间里就自动开灯?而回到屋子里睡觉时就自动关闭?(当然也又公司在做了,比如Nanoleaf)
  • 家里的恒温器为什么不能感知我生活习惯,自动根据我的习惯调节温度?(Nest做到了,也成为欧美地区最畅销的恒温器之一)
  • 当你手里拎满购物袋走到车里的时候,为什么后备箱不能自动打开?(不少车已经支持车主揣着钥匙了踢一脚就能开后备箱,但未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的进步,这一步也可以省略,要知道现在大部分车都有后置摄像头)
  • 为什么蓝牙耳机要打开手机蓝牙设置才能连接和断开,为什么不能戴上即连接,摘下即断开?(AirPod做到了,然后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耳机,也定义了整个行业标准)

去屏幕、最小化用户注意力的设计思维已经在逐渐发生,并且也证明了其商业价值。超越屏幕思维,拥抱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但也却是App时代留给我们的病根。


2. 感知用户情境(contextual awareness),主动适应(Proactive adapt)用户需求

情境感知是利用设备各种传感器来识别和推测用户意图,从而做出最合理的交互决策和推荐。

举个现有的例子,每天早上开车上班,我坐进驾驶室,把手机放到支架上,苹果地图会自动告知我交通堵塞情况,需要几分钟到公司,也会一键找到最优路线导航到公司。

这个贴心的智能推荐怎么做到的,他通过GPS数据,知道我位于家附近,然后根据时间推断是我常规上班时间段,然后检测到我的手机通过蓝牙自动链接到了车载系统,于是推测我要去公司。并不是个非常复杂的逻辑,任何了解你生活习惯的人在你坐上车的同时,都能做出同样的判断。通过简单的情境感知和预测用户意图,来用最小的用户输入,用简单的技术来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这里就是Calm tech设计原则中讲的

能解决问题所需的最少的技术就是正合适的技术(The right amount of technology is the minimum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Google Home Hub作为一个家庭的公共设备,能通过摄像头识别用户是谁,从而显示关于这个用户的推送信息也是情景感知的第一步。这种技术能力会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各种物联网传感器的丰富而更强大和智能,也更加能让设备更主动适应于每个个体的需求。


3. 让多个设备像一个一样工作

我们在设计每个智能设备时,总是希望能在这个设备中添加更多的功能,而很少去考虑一个设备如何在一个整体网络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于是每个设备都成为一座孤岛,相互独立运作,缺乏沟通协作,甚至是重复干同样的事情。

举一个我几乎每天都用的一个实践案例,当同一个Apple ID登陆多个苹果设备时,你可以在一台设备上复制,在另一台设备上直接粘贴。没有任何多余的UI,甚至连一个从另一个设备上跳出来的UI提醒都不需要,交互方式让科技隐形在背后,毫无冗余,实用且易懂。Just works!

再举个日常的糟糕体验的例子,一个用户拥有智能手表,手机,耳机,可能还在看着笔记本电脑,他把一个IM软件(比如微信)同时登陆到多个终端上,这时候,来了一条信息或语音通话。于是,突然间,手表震动了,耳机响了,手机亮了,电脑也弹出了提醒。

每当类似的情景发生时,我总是感觉像被冒犯了,就好像一个人来你家敲门,他不仅使劲敲门,给你打电话,还外加同时在门外喊你。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个急迫不得了的事要(比如家里着火了),要不然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认同这个人非常没有礼貌。而今天,我们的智能设备就是在重复这种“没有礼貌”的行为。

再举个多端联动的例子,你如果和你爱人用手机打视频通话,当你走到厨房开始做饭时,视频能不能自动切换到厨房的有屏音响,这样就不需要用湿漉漉的手去拿手机?

随着各个科技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智能设备的生态系统,让多个智能硬件和软件多端联动,这个问题会越来越被重视,也是Google提出Ambient Computing的概念的初衷。而这部分的能力,需要从底层OS系统的搭建,硬件生态的布局、以及每个具体软件产品的设计做系统性的思考和战略规划,目前有这种实力的公司也确实屈指可数。

总结:

我不认为下一个革命性的人机交互方式是由某一种具体的媒介来代表(比如手势,AR,语音,多模态)等,因为这些思维模式依然停留在把“人机交互模式”作为问题本身了,交互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媒介,而不是问题本身。当然,新的交互模式会随着新媒介更广泛的应用而兴起,但我很难把这种改变定义成革命性的改变。图形界面让计算机成为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工具,手机触屏交互让计算设备和我们形影不离,这都是革命性的。

下一代革命,将会是要解决如何让无数的屏幕,无数的智能设备与环境、与人更好的共生,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成为被计算计物化的“用户“。Mark Weiser的“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在上世纪末就指出可一个可行的道路,这是一条看似与抢夺用户注意力的现代商业逻辑背道而驰的道路,但也许过了很多年我们会发现,大智若愚,或许让科技“消失”在背景,最小化人的注意力,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人,才是最智慧的商业逻辑。

我想这场革命可能不会是像iPhone出现一样的轰轰烈烈,而会更加润物无声。希望等到10年,20年后,我们的世界不是像Keiichi Matsuda视频描绘的一样,变成充斥着AR信息和屏幕的反乌托邦(Dystopia)世界,而是秉承宁静技术的理念,让科技隐匿不可见,消失在背景,无声无息地辅助人和人,人和物,人和自然的交互。

最后用Calm Technology的倡导者Amber Case的一个设计原则结尾:

Technology should amplify the best of technology and the best of humanity
设计应该强化科技和人性最好的一面。

———————————————————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童鞋,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

隐形的界面:万物互联时代的交互设计 zhuanlan.zhihu.com/c_12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大部分都说人脑接口。是的,那是人机交互的梦幻形式,但是我觉得很难在可预期的将来看到吧。下面是我目前的观点:

鼠标和键盘的组合已经用了几十年,确实是人心思变,但是怎么变呢? 能取代鼠标的东西满大街都是,键盘还看不到任何希望。

鼠标本质上就是让人去操作机器展示画面(2D或者3D)的坐标和焦点的转移和切换,用感应手套,用电子笔,或者触摸屏,都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比如微软最近推出的这个转盘:

但是键盘,这个看起来非常古老,有点笨拙的方式,却迟迟的没有任何替代,甚至真正的挑战者都没有。很久以前,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有过一波语音热,说以后的电脑非常智能,能够完美的理解我们的话,我们只需要说话,电脑做事情就好了。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语音在大众层面的普及还停留着Siri这个水平上。似乎大家对语音的新鲜劲头也过去了。

这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市场推广力度不够或者语音技术发展不完善,语音主要面临着三个问题:

  1. 我们的自然语言注定是有歧义的,上下文相关的,乃至于情景化的。如果要计算机能够明白无误的理解,必须多少要和计算机的方式来一个妥协,那么说话反而不自然;
  2. 语音并不是很多时候都适用,尤其是在人多的公众场合;
  3. 我们人类在专心做事,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并不喜欢说话,如果强迫我们必须通过说话来工作,比如写论文,写代码,很可能对生产率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可预期的将来,不看好语音全面取代键盘,但是不否认语音的进步,比如在速记这方面,语音识别现在已经超过大部分人类速记员的效率了。

键盘为什么无可替代?一是因为互动的频率高,二是信号发送的时间的一致性和高度规律性。

  1. 人机交互的效率,归根结底要看信号发送的频率;我们十个手指头,每移动一次,上下击键一次,就发送了一个信号给计算机,这个频率是可以做到非常快的,能超过手指速度的只有声带,但是声带的局限性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
  2. 相比之下,鼠标则强制我们只能靠移动手臂,然后配合两个手指头来发送信号,显然效率上注定不能和键盘相比。就拿竞技游戏,比如星际争霸做例子,游戏玩的好的玩家,一定是对快捷键的应用非常熟练的人,我还没看过谁只靠鼠标能够打出成绩。同样,优秀的打字员,也一定是对快捷键应用的出神入化,每次都用鼠标一点一点的去选来选去,速度上不去的。
  3. 信号发送的一致性。为什么vim学习曲线这么陡峭?还是有很多人去学?因为vim非常善于把变量时间的操作转化成常量时间的操作。举个例子:删除一行,按“dd”,但是如果没有快捷键的话,必须用鼠标拉一行,然后按删除,那么如果这一行很长,需要拉的时间也越多;但是按“dd”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是击键两次。而删除当前行之下的N行,如果我们选取的话,显然n越大,我们用的时间越多,越不好预测时间,而vim的话“Ndd”就可以了。我们的大脑,喜欢这种可预测性和规律性,所以度过了前期的痛苦之后,vim往往就产生了粘性,让人更加乐之不疲的应用快捷键,甚至用到网页浏览和pdf浏览上来。

那我们看看目前什么有潜质取代键盘呢?没有,目前无论黑科技还是白科技,都没有产生能够与键盘的效率媲美的替代品。猜测一下的话,手是我们最灵巧的器官,下一个交互方式不管是什么形式,应该还是和手有关,而目前键盘提高效率最大的瓶颈在快捷键,如果能有一种方式,让人能够保持信号发送的一致性的同时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那么就可以看作是键盘的更好的替代。苹果的TouchBar算是一次尝试,

因为TouchBar能够根据应用程序的不同自动切换不同的快捷键,变相的拉低了快捷键的记忆门槛。等过一年看看苹果用户的反馈如何,不论成功和失败,都能为键盘替代品的开发提供一些思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习惯的触摸屏、键盘鼠标,虽然高效便捷,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那种隔阂感,就是我所认为的,即将被打破的界限。下一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能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模式的,或许会是一种更“无缝”的连接方式,一种能将我们的意图、情绪,甚至是潜意识,更直接、更自然地传递给机器的桥梁。想象一.............
  • 回答
    下一代单兵武器的发展将深刻改变战场形态,其革命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合了人工智能、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网络化和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 1. 智能化武器系统:AI驱动的自主作战 目标识别与打击: 智能弹药(如智能子弹)通过内置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分析目标特征(如热成像、生物特征、运动轨迹.............
  • 回答
    光线追踪点燃游戏新引擎:下一世代的视觉革命已悄然来临曾几何时,游戏画面的进步仿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每一次的迭代都让我们惊叹不已。而如今,随着“光线追踪”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并且越来越多的重磅大作纷纷宣布支持,我们不禁要问:下一世代的游戏画面革命,是否已经近在眼前了?什么是光线追踪?为何如此重要.............
  • 回答
    要预测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地缘政治、国际法、各国实力以及联合国的改革进程等多个层面。目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拥有否决权,并被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要.............
  • 回答
    预测下一个像中国这样经历经济大发展的国家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任务,因为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政治稳定性、宏观经济政策、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术创新、自然资源、全球经济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等。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和潜力,分析一些有较大可能性的国家,并详细探讨它们可能的发展路径和面临.............
  • 回答
    下一个世界工厂:谁能接棒?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工厂”的称号几乎成了中国代名词。从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到日常所需的服装鞋帽,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地缘政治的复杂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下一个可能接过“世界工厂”接力棒的国家或地区。要成为世界工厂,一个国家或地.............
  • 回答
    这个嘛,还真是一个让人操碎了心的问题,毕竟“天坑”这个词儿,在咱们这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时不时就有人拿出来“预言”一波,看看哪个专业又要“跌落神坛”。要我说啊,这事儿没法一概而论,也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说下一次一定是谁,但咱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仔细咂摸咂摸,看看哪些专业可能更容易成为下一个被“围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在思考的乐坛现象:下一位“周杰伦”会是谁?而华晨宇又是否具备成为“下一位周杰伦”的潜力?这就像在预测下一个乔丹或者下一个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当下巨星地位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理解“周杰伦”到底意味着什么?周杰伦在中国乃至亚洲乐坛.............
  • 回答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起未来的创业方向,大家都跃跃欲试,但又有点茫然,不知道下一个真正能掀起浪潮的风口在哪里。我个人一直在关注几个领域,今天就想跟大家掰扯掰扯,看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嗅到点“先机”的味道。一、“低碳+”:从环保口号到生活方式的深度渗透“碳中和”、“可持续发展”这些词汇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 回答
    下个十年,游戏的可玩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玩到什么程度”、“玩起来有多爽”,绝对会迎来一波相当精彩的迭代。别以为现在VR、次世代主机已经够牛了,咱们能玩的东西还有大把空间可以解锁。首先,内容体量和深度将再次被刷新。 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的开放世界游戏,即便规模宏大,里面的“可玩内容”其实还是有数的.............
  • 回答
    预测未来十年(20202029)手机市场的领导者,是个有趣但绝非易事的话题。市场瞬息万变,技术革新层出不穷,消费者口味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基于当前的发展趋势、品牌战略以及市场表现,如果要我选一个“最看好”的品牌,我会把目光聚焦在 苹果 (Apple)。为何是苹果?这并非因为情怀,而是基于其一贯的策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英雄联盟》和《守望先锋》这两款游戏,无论是在玩家基数、赛事影响力,还是在文化符号的地位上,都已经是现象级的存在了。要说下一个能达到这种风靡程度的游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预测的事情,更别说要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度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哪些类型的游戏或者哪些特点,可能.............
  • 回答
    要预测下一个像铝那样大规模普及、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金属,我们得先明白铝是如何实现这一飞跃的。铝的故事,充满了科学突破、能源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驱动。铝的“革命”之路:从“昂贵金属”到“日常材料”在19世纪初,铝的价格比黄金还要高,因为它提取起来极其困难。当时主要依靠化学方法,耗时耗力,成本高昂。铝的“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跟问“下一匹千里马在哪里”一样,谁要是真能准确告诉你,那他自己早就骑着那匹马飞黄腾达了。不过,咱们也不是不能顺着这条线索,摸索摸索门道。毕竟,历史总有相似之处,比特币的出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也给了一批人一夜暴富的机会。现在咱们要找的,就是下一个可能爆发的“赛道”,或者说是“新.............
  • 回答
    放眼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如果非要说哪个行业有可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不是某个炫酷的新技术本身,而是那些能够深度解决人类根本性需求、并且在效率和体验上实现颠覆性提升的领域。当然,预测未来总是带着点“玄学”成分,但我可以从几个我个人观察到的、并且有足够深层逻辑支撑的趋势来谈谈。1. .............
  • 回答
    很多人都在猜测下一个颠覆性的科技会是什么,但我总觉得,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萌芽,但其最终力量尚未被完全释放的领域:个性化健康与预知性医疗。听起来或许不像科幻电影里的“瞬间移动”那么炸裂,但仔细想想,这才是真正能切入我们日常生活、深刻改变我们与自身身体关系,甚至重塑我们人生轨迹的“大招.............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诱惑力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风险与回报的终极拷问。面对这“千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哪怕只是那么渺茫的一线希望,也足以让人瞬间心跳加速,思绪万千。首先,我会认真审视“千万分之一”这个数字。它意味着什么?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极小的概率,比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要低。例如,在.............
  • 回答
    碧桂园与恒大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地位和风险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都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压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碧桂园是否可能成为下一个恒大,并结合当前行业趋势和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对比: 一、企业背景与财务对比1. 恒大:高杠杆扩张与债务危机 负债率:恒大在2021年负债率高达80%以上.............
  • 回答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当前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的来说,中国具备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的强大潜力,并且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中.............
  • 回答
    SHIB 会成为下一个狗狗币吗? 这是一个热门但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狗狗币(DOGE)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早期社区和文化属性: 狗狗币最初是一个玩笑币,以互联网流行的“狗狗”表情包为主题,这使其自带强大的社区文化属性和病毒式传播潜力。这种轻松、有趣的定位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