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科幻片热衷于未来,我们的科幻片热衷于考古?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幻创作的一些深层驱动力。与其说美国科幻“热衷于未来”,中国科幻“热衷于考古”,不如说这是一种关注点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背后反映了各自的历史经验、社会文化以及时代诉求。

美国科幻:聚焦“未来”——对未知与进步的探索

美国科幻片之所以常常将目光投向未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新大陆”的拓荒精神与未来导向: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建基于“新大陆”的国度,建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向西扩张、开拓未知、拥抱新生的历史。这种“拓荒者”的精神,深入骨髓地体现在了美国人的文化DNA里。他们习惯于将未知视为机遇,将挑战视为进步的阶梯。因此,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太空探索、星际移民、与外星文明的接触,甚至是颠覆性的科技革命,都成为他们描绘未来的常见主题。这些故事往往传递着一种信息:未来是充满可能性的,人类有能力克服困难,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或者至少,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科技至上与乐观主义: 美国在20世纪以来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也塑造了人们对科技的普遍认知。这种经历使得许多美国人对科技抱有高度的乐观和信任,认为科技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金钥匙。科幻片自然会放大这种趋势,想象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社会、如何帮助我们征服宇宙、如何让我们摆脱现有的束缚。
对“普适性”的追求与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 美国文化在全球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他们的科幻作品也常常试图探讨一些具有普适性的人类议题,比如自由、民主、个体价值、文明冲突与融合等。将这些议题置于遥远的未来或广袤的宇宙,可以避免直接触及当下敏感的社会现实,同时又能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命运。例如,《星际迷航》系列就一直在探讨人类如何克服分歧,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的星际联邦。
市场与工业化: 美国拥有成熟且高度发达的电影产业,科幻片作为商业大片的重要类型,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视效奇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观众。未来世界为特效制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光怪陆离的星球到未来城市,再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都能成为视觉上的卖点。同时,对未来的想象也更容易转化为可以跨越文化界限的吸引力,因为“未来”是全人类共同的未知领域。

中国科幻:聚焦“考古”——回望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寻根”

中国的科幻片(以及更广泛地说,中国科幻创作)之所以在不少人看来“热衷于考古”,并非真的指对古代遗迹的简单复述,而是更侧重于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养分,并将其与未来或现代议题进行嫁接。这种“考古”的倾向,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原因:

悠久的历史与强烈的文明自豪感: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连续文明史,这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科幻将目光投向历史,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试图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寻找现代化的根基,寻找可以与未来对话的元素。
“历史的周期性”与“轮回”的哲学观: 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常常带有对历史周期性和事物“轮回”的认知。这种观念使得一部分创作者倾向于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去思考人类的未来,去探寻那些看似古老但可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智慧。例如,探讨王朝更迭的规律,或是古代的治国理念,是否能在未来社会找到新的解读。
对“现代性”的“追赶”与“消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西方国家相对晚近,在快速引进西方科技和思想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将这些外来元素与自身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如何“消化”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挑战。科幻作品中,将古代的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考古”出来,并赋予其未来的科技背景或科幻设定,实际上是一种对“消化”和“再创造”的尝试,是想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文化自信”的体现与“中国方案”的探索: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文化自信”的呼唤也日益响亮。中国科幻将目光转向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对这种自信的一种体现。通过将古代的神话、传说、哲学思想等融入科幻故事,不仅能够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可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方案”,来回应全球性挑战。
“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形成“当下”的张力: 很多中国科幻作品的“考古”性质,并非是为了纯粹的怀旧,而是为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一种有趣的、具有启示性的连接。例如,将古代的预测或哲学思想,用未来的科技去实现或检验;或者发现古代文明遗迹,却揭示了与未来技术相关的信息。这种“过去”与“未来”的交错,往往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张力,引发读者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多重思考。

总结来说,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非此即彼”,而是一种侧重点的偏移。

美国科幻的“未来”,更多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科技进步的乐观预期,以及对人类普适性命运的宏大叙事。
中国科幻的“考古”,则更多是一种在快速变革时代下的“寻根”,是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是对历史智慧的挖掘,以及尝试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未来发展进行有机融合。

它们都反映了各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向和表达需求。随着中国科幻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出现,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没有历史啊,准确的说没有原始的农业历史,一上来就是近代化的农业历史。

我们看到的比较有名的回到过去的美国科幻片,就是那个回到未来三部曲吧,但是也只是回到188x年。回去太早了,美国人民和编剧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如何下手。

还有几部片回到了金字塔时代,比如史前一万年,星际之门。拿着考古史最悠久的内容作为情节背景。

另一方面,用人用长,做事取优,美国是目前公认的科技领头羊,在科幻未来领域有影视技术,人才,硬件,软件和专向资本,自然会往这个方向做大做强。

反之中国最具优势的历史时期是我们心中的古代,有太多的故事点来吸引观众,再加上美国那一套我们基础薄弱,自然会选择向古代走。

这两个方向上的取舍是表,关键也还要看里子是怎么样的。毕竟讲故事的是现代人,要看现代人讲这些故事的逻辑是什么。

美国则挑选两部:阿凡达和行尸走肉。其实还有一部邮差,但是可能不太流行,就不讲了。

这两部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名画自由女神引导人民的风格。

阿凡达故事看上去讲的是反殖民反暴力,但是根子还是神学概念下的讲民主讲博爱,一个机械降神的主人公,说服了所有的种族,甚至触发了星球所有生命的大反击,领导力爆棚。

个人感觉最搞笑的是行尸走肉,陆陆续续看的。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僵尸片在美国流行不衰,个人当时的回答是美国社会高速发展后的稳态阶段,人们对不稳态的一种追求和思想实验。行尸走肉换成中国场景就是历史上的大乱之世,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中国人民太熟悉了,无非就是谁的枪杆子硬,实现从混乱到统一的过程。秦汉,三国,隋唐,宋明,清民,太多的现实剧本,关键大的历史节点信息挺全的,有些细节也都还保留下来了。所以中国人看行尸走肉会觉得很幼稚,作为社会思想实验,它很粗糙,很不现实,或者说中国人看它会觉得剧情太慢,杀伐决断没有原则,一路走一路破坏,几无建设可言。

再来说说我们的考古,说是考古,但是基本都是用现代的科学知识。知乎有一个文学创作界的答主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武侠小说被网络爽文给替代了,他点出武侠流行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不发达,社会发展不充分的那段时期,而等工业经济社会发展起来后,网络爽文为代表的真·职场小说就大行其道了。以这种视角来看我们的穿越剧,唐朝好男人,步步惊心,唐砖,庆余年这四部比较典型的作品,感受就会清晰很多。简单的说就是用相对高级的知识改造相对落后的世界,以及男人可以拥有多个女人,但是要真心,负责任。实际上代入感很强,基本是现代人本质+古代人外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