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主德国和人民波兰官方怎么解释领土的变动?

回答
民主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和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在官方层面,都对二战后发生的领土变动进行了详细而一致的官方解释。这种解释核心是围绕着战后秩序的重塑,对纳粹德国侵略的惩罚,以及对波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恢复”。

以下是两者官方解释的详细阐述:

民主德国(GDR)的官方解释:

民主德国的官方解释将二战后的领土变动视为反法西斯斗争的必然结果和对纳粹罪行的纠正,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体现。

1. 纠正历史错误和纳粹罪行:
GDR 官方强调,二战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灾难是由纳粹德国发动的。因此,战后对其领土的调整是对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直接后果和惩罚。
他们认为,失去的东部领土(如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的大部分)本就不应属于德国,而是被普鲁士军国主义和纳粹德国通过侵略强行占领的。
特别是对于奥德尼斯线以东的德国领土,GDR 政府认为这是德国历史上非正义扩张的产物。

2. “和平的德意志国家”的承诺:
GDR 成立的根本目标之一是与过去的纳粹德国划清界限,成为一个“新的、和平的、反法西斯的”德意志国家。
放弃这些东部领土被视为这一承诺的关键部分,表明 GDR 致力于和平共处,不再奉行扩张主义政策。

3. “收复”波兰领土的正义性:
GDR 官方毫不含糊地支持并捍卫了波兰对奥德尼斯线以东领土的主权。他们认为这些领土是波兰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并意图德国化,现在是“恢复”给波兰的正义行为。
这与 GDR 宣扬的国际主义和兄弟情谊相呼应,强调对被压迫民族(如波兰人民)的支持。

4. 苏联的作用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GDR 政府高度赞扬苏联在二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在战后秩序建立中的贡献。苏联主导的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领土变动,在 GDR 看来是战胜法西斯同盟的合法成果。
领土的调整被描绘成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团结合作的典范,共同建设一个没有战争和压迫的新欧洲。

5. “历史遗产”的转移:
GDR 将这些前德国东部领土的丧失,描绘成一种“历史遗产”的转移,是德国走向和平和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认为,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有过与波兰的联系,而德国在该地区的统治带有殖民和压迫性质。

总而言之,民主德国官方的解释是:二战后的领土变动是对纳粹德国侵略和罪行的清算,是对波兰国家合法权益的恢复,也是德国走向和平和摆脱军国主义传统的重要一步。

波兰人民共和国(PRL)的官方解释:

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解释则侧重于二战期间遭受的巨大损失、对纳粹德国的抵抗以及战后领土的“收复”和“回归”。

1. 纳粹德国的侵略和波兰的苦难:
PRL 官方将波兰视为二战中最先遭受纳粹德国侵略的国家,并遭受了毁灭性的战争、占领、种族灭绝和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他们强调了波兰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抵抗,以及为反法西斯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

2. “收复的西部领土”的合法性:
PRL 官方将奥德尼斯线以东的领土称为“收复的西部领土”(Ziemie Odzyskane)。他们的解释是,这些领土在历史上曾是波兰民族的一部分,在历史上被条顿骑士团、普鲁士和德国侵占和德国化。
“收复”一词带有强烈的历史和民族情感,意味着将历史上属于波兰的土地“重新夺回”。这与 GDR 的“纠正错误”略有不同,更强调波兰自身的历史权利。

3. 为战争罪行寻求补偿:
PRL 政府认为,对德国领土的调整是对波兰在战争中所受损失的一种补偿。失去的东部领土(如波兰东部在二战后被苏联吞并的部分)和数百万人口的损失,用“收复”的西部领土来弥补是必要的。
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补偿,也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补偿,以支持战后重建和确保国家安全。

4. 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需要:
PRL 官方认为,将德国的领土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线,从战略上更利于波兰的国家安全。这使得波兰能够控制更易于防御的边界,并为国家发展提供更稳固的地理基础。
他们认为,战前波兰与德国的漫长边界是其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新的边界有助于消除这种威胁。

5. 国际法的承认和历史的公正:
PRL 官方强调,根据国际法和波茨坦协定,这些领土的划分是合法和正当的。他们认为,这是对历史不公正的纠正,也是对波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认。
他们也批评了西德(尤其是早期)对战后边界的否认,认为这反映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延续。

总而言之,波兰人民共和国官方的解释是:领土的变更不仅是对纳粹德国侵略的惩罚,更是波兰人民长期以来为收复历史上的波兰西部领土的斗争的胜利,是对国家巨大牺牲的补偿,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生存的必要之举。

共同点和差异:

共同点: 两国官方都强调了领土变动是反法西斯斗争的成果,是对纳粹德国罪行的惩罚,并都支持波兰对奥德尼斯线以东领土的主权。两者都将此视为战后新秩序的合理组成部分。
差异:
焦点: GDR 更侧重于“纠正历史错误”和“德国反法西斯的新生”,而 PRL 则更侧重于“收复故土”、“补偿损失”和“国家安全”。
历史叙事: GDR 将这些领土描述为“不应属于德国”的部分,而 PRL 则将其视为“历史上属于波兰”的部分。
情感色彩: PRL 对“收复”二字的情感色彩更浓厚,强调的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正义。

在实际执行中,两个国家都致力于巩固新的边界,进行人口迁移和地区开发,并将其作为维护自身合法性和国际地位的重要论据。对于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对战后领土变动的官方解释,是其合法性叙事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有点想笑,但还是先答题。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西德是割让了土地给西方国家的,那就是割地给荷兰。

en.wikipedia.org/wiki/D

大体描述一下过程: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遭到德国的掠夺,造成大量公民饿死,因此向西德索赔250亿荷兰盾。但是根据《雅尔塔协定》,德国不会付钱,所以荷兰改为提出领土要求,计划将科隆、亚琛等城市并入荷兰,并将当地居民荷兰化(伯奇-舒特计划)。后因美国反对,没有实现这一计划,但还是在1949年兼并了69平方公里土地(涉及人口1万)。1963年,西德政府在向荷兰支付2.8亿西德马克赎金后,将上述土地中的66平方公里取回,但仍有一处3平方公里的维勒山被永久割让给荷兰。

所以,题干所谓“西德没有割让土地给任何一个国家”是错误的。

既然西德可以解释花了2.8亿马克之后还是要割让3平方公里给友邦荷兰,我觉得民德解释为什么要割让土地给波兰也没什么困难,毕竟波兰在苏联的压力下也放弃了向民德索赔(而波兰在战争中俄损失远远超过荷兰)。更重要的是,西德自己在1971年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实际上承认了东部边界,所以民德在这方面不会比西德更加困难(死硬的民族主义者50年代之后都在西德,大部分“被驱逐者”也都在西德)。

PS:如果从“自古以来”方向加以追溯,那么民德割让给波兰的领土(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在波兰12世纪陷入分裂之前本来就是波兰领土,而且比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要更加”波兰“。这部分领土归入德国和德意志化,实际上是中世纪后期波兰分裂时代德意志骑士团、波西米亚王国、奥地利帝国等漫长统治的结果。不过,这种民族主义的叙事显然只有波兰方面自己会承认。

多说一句,波兰人在战争期间还曾有过把西部边界一直推到10世纪德意志人东进之前西斯拉夫人西部边界(易北河)的疯狂计划,但被美苏否决。如果这一计划实现,那么柏林都会是波兰的。


至于波兰人民共和国对内的解释,主要是从两方面展开的。

第一方面是波兰新获得的领土(新领土)是经济上更加发达的地区,包括了波美拉尼亚(如斯德丁)和西里西亚(如布雷斯劳)两大工业区,其中后者更是当时德国东部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远远超过东普鲁士甚至勃兰登堡。

第二方面就是经过领土置换后,波兰将变成更加纯粹的民族国家。

到此已经基本上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下面再来关照一下老朋友 @寺内正道 先生。

数年不见,没想到你老已经公然经营起了反苏历史发明业。

“寇松线”是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在1920年7月11日(当时苏俄和苏维埃乌克兰等盟国的红军正在向波兰侵略军发动反攻)对苏、波提出的停战线,被认为是根据当时波兰和白俄罗斯、乌克兰民族分界线而划定的。这条线没有延续沙俄时期任何行政区的边界,请问这怎么就是“沙俄的延续”?

要知道在沙俄时期,沙皇俄国维斯杜拉总督府(即波兰总督府)可是包括了华沙的。如果斯大林真的有心“恢复沙俄旧界”,还会有波兰人民共和国存在么?就算这个共和国能在克拉科夫建国,还能把首都建在华沙么?这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胡说八道。

【按照沙俄旧界,连华沙都是沙俄的一部分。图为沙俄时期包括10个省(1912年改为11个省)的维斯杜拉总督府,1945年后东北部除一小部分(即苏瓦乌基省7个县中的4个县)归苏联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并且这是一战后波兰和资产阶级立陶宛共和国之间划界的结果)外全归属于波兰人民共和国;即便是这个总督府以东、寇松线以西的比亚韦斯托克等地(当时属于沙俄西北总督府格罗德诺省),在1945年后也属于波兰人民共和国。这算什么恢复沙俄旧界啊!整整十几个省呢?沙俄全国(包括芬兰等等)也才117个省啊!】

列宁时期什么时候有向波兰这个地主法西斯侵略者“归还沙俄时期侵占领土”的“承诺”了?再说苏俄又有什么侵占领土可归还?难道把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国土送给波兰贵族么?事实上,列宁时期的俄共(布)和联共(布)是在割让给波兰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领土上成立了西白俄罗斯共和西乌克兰共,两党隶属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不承认波兰对这两块领土的所有权,在20年代早期(列宁逝世前)更是对波兰占领者和殖民者(波兰为了巩固对寇松线以东这两块领土的统治而将大量老兵移民到东部,掠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土地给他们,好像满洲开拓团那样,后来波兰军政府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的父母就属于此类)发动了大规模的游击战。许多西白俄共的领导人在二战时期,也成为白俄罗斯游击队的领导人。反倒是斯大林上台之后,根据一国一党论,将西白俄共和西乌共的领导权交给了波兰党,但仍然维持这两个党,直到波兰党自己在大清洗中被解散掉。因此,所谓斯大林赖掉“承诺”、“恢复沙俄时期旧界”的说法,从根本上就是胡说八道。

寺内正道先生还提到了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民德的领土问题。然而,从这三点上更可以看出斯大林追求的不是“沙俄旧界”。苏联在二战前向罗马尼亚求取的是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其中比萨拉比亚确实是沙俄领土,但北布科维纳在一战前恰恰是奥匈帝国领土(布科维纳是奥地利帝国部分的一个公国)。苏联在二战后向捷克斯洛伐克求取的是外喀尔巴阡州,这块土地在一战前也不是沙俄领土,而是奥匈帝国领土(属于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苏联在二战后向德国求取的是东普鲁士的北部,这块领土除了在叶卡捷琳娜时期占领过几年外更是从未属于过沙俄。此外,苏联向波兰求取的利沃夫等西乌克兰的部分土地,在一战前也是属于奥匈帝国(利沃夫/伦贝格在一战前属于奥地利帝国部分的加利西亚和洛多梅利亚王国)。斯大林时代获得的领土,恰恰不是以沙俄划界,相反是以民族划界(只有对德战利品东普鲁士除外):如果是乌克兰族聚居的土地,那么即便不是沙俄的领土,也要去索取(北布科维纳、伦贝格、外喀尔巴阡),如果是波兰族聚居的土地,那么即便是沙俄的领土,也不去索取(如华沙、罗兹、卢布林、比亚韦斯托克,苏联在战后还根据寇松线将1939年获得的比亚韦斯托克退给了波兰)。否则,波兰还能以华沙为首都么?


回到波兰战后的领土置换,波兰当然是占了大便宜的。

如果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兰在东边占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理应全部吐出来,同时它在西边除了东普鲁士南部之外是一寸土地也得不到的(凡是能从德国获得的土地,波兰在20年代已经全部尝试过地区公投,结果能要回来的如大波兰和西里西亚一部已经全部要回,剩下的土地是一寸也得不到手的)。

就算不按照民族自决的正论,波兰拿东边少民占绝对多数而且极度敌视波兰(二战中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对西乌克兰的波兰人还发动了大屠杀,想想波兰要怎么统治这块地方?)的土地换取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富饶的工业区,也是天上掉了馅儿饼。如果没有新领土,那就不会有格但斯克船厂,也不会有瓦文萨了。

事后看,苏联统治者恐怕肠子都悔青了:要是这两个工业区还在恭顺的民主德国手上,那麻烦不知比现实中小多少啊。说不定民主德国西逃的人也会少很多。


最后,波兰统一工人党搞的是什么社会主义呢?

农村只有20%的土地集体化,其他都分田单干。城市里则是利润挂帅,出口导向,向西方大量举债最后导致债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波兰经济出现周期性的危机不是很自然的么?十年出现一次经济危机,于是波兰官僚资产阶级就加紧向工人进攻,减员增效啦、降低工资啦、提高劳动定额啦、提高物价啦,能不引起大罢工么?每次波兰的小乱、大乱,无一不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起的劳资对立。这跟反苏不反苏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反苏可以当饭吃,还是不反苏就能饿着肚子给官僚资本家扛活了呢?人是铁饭是钢,只要波兰经济十年一个周期律,那波兰就会十年乱一次。

而波兰统一工人党在60年代之后,竟然妄想靠讨好天主教会来换得天主教会帮忙维稳,为此又是煽动反犹暴乱又是允许教会结党参选议会,结果教权势力坐大,利用人民对于官僚资产阶级的不满控制工人运动,制造了团结工会这个庞然大物,最终颠覆了波兰人民共和国。

至于那个“反对社会主义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的调查,我感到很搞笑。且不说调查的可信度(1989年6月选举前的民调还普遍认为统一工人党会赢呢,结果却是压倒性的惨败),这里的社会主义到底指的是什么社会主义呢?是波兰统一工人党搞的这种波兰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当时波兰天主教会和团结工会鼓吹的南斯拉夫特色“社会主义”+天主教工团,抑或是其他什么“社会主义”呢?实际上,波兰当局在1987年已经决定采取“为期三年的激进经济改革”,为此还举办了公投(有70.5%投票者——相当于波兰选民总数的44%——投了赞成票);同时期,团结工会的经济学顾问们也都是主张休克疗法的。当然了,也许在今天的寺内正道先生看来,休克疗法也是一种“社会主义”就是了。


至于著名的自由与独立先生,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人口普查数据是通过哪些方式将双语人群恶意篡改为波兰族的,你自己心里没有一点B数么?更不要说其中包括了大量1920年之后波兰政府移民到东部去夺占当地人土地的开拓团员了。你竟然还好意思提维尔诺省的波兰族人口,这更让我感到羞耻:你们的总头目毕苏斯基也知道先搞一个满洲国式的中立陶宛共和国啊,到你嘴巴里就成了波兰族本就占多数该归波兰了。论自古以来新格鲁多尔克和维尔纽斯都是我立陶宛旧京,论民族分布连大英帝国都寇松外相这个第三方都把她们划给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你扯一扯利沃夫也就算了——虽然这城市也是你们通过暴力从同样渴望它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手里夺来的——扯到其他省份去根本就不值一驳。如果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人口普查也可以拿来说事,那么按沙俄的人口普查岂不到处都是俄罗斯人了?这方面都不用我们来跟你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会来向你们讨要比亚韦斯托克、切乌姆和普热希梅尔的!

言归正传:无论波兰民族主义者怎么扯淡,寇松线也是第三方划定的一条民族聚居区分界线。波兰民族主义者可以说他划得如何不对,但不能否定它就是以民族聚居区分界线形式出现的,而同什么沙俄旧界毫无关系。一条穿越了格罗德诺省和奥匈帝国加利西亚王国境内、1920年才被画出来的红线,跟沙俄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早就各自发表了誓不两立的公告,所以你老就不用继续表演“洛阳右狗如相问,讨赤冰心在玉壶”了。你再怎么表现自己的反共信念,右狗也不会给你右籍的。

user avatar

要理解波兰人对东部边疆的态度,首先要知道这么几点:

  1. (早期)近代波兰的东部边疆,首先是立陶宛兼并基辅罗斯各公国,而后立陶宛与波兰结成联邦的结果。
  2. 早期近代波立联邦,在领土上被瓜分后,以波兰高雅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和联邦爱国主义,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初的波兰民族主义和早期的波兰起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但在新型大众民族主义的时势面前,以及数次联邦爱国主义起义失败的教训面前,精英化的联邦民族主义显得相当脆弱,立陶宛,白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逐渐抛弃了对联邦的怀念,开始发明自己独立的民族。
  3. 其中,白俄与乌克兰形成自己对立于莫斯科国家的认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波兰统治和波兰高雅文化的影响。至于立陶宛,其在与波兰结成邦联之前,本来已经高度罗斯化,波兰政治制度与高雅文化逆转了立陶宛的罗斯化趋势(应该说,中世纪立陶宛选择倒向波兰和天主教的一大原因,就是要避免自身被彻底罗斯化)。波兰高雅文化的影响,使得早期近代的立陶宛城市精英基本以波兰语为母语,他们观念中的立陶宛已经更接近联邦国土的自然的一部分。而立陶宛母语者则主要分布在乡村下层人口中。
  4. 立陶宛倒向波兰与天主教,导致了正教徒罗斯人逐渐被排挤出统治阶层,或者被公教化/波兰化。因此,近代波兰东部边疆形成了少数波兰/公教徒精英与多数东斯拉夫下层的对立。战前的维尔纽斯和利沃夫都是波兰语使用者占多数的城市。
  5. 近代大众民族主义兴起后,波兰国内一直有“小波兰主义”的思潮,即宁愿放弃一些东部领土,也要追求波兰国家的种族纯粹性,类似中国的“只要汉地十八省”的思潮。
  6. 同时也存在“大波兰主义”的思路,这些人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爱国主义的直接继承者。这些人是主张保护东部边疆的,因此与立白乌的民族主义有直接冲突。

所以,波兰的东部边疆受到的威胁,绝不仅仅来自于莫斯科的扩张倾向,立陶宛,白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也对这一地区有宣称。同时,在波兰内部,收缩东部边疆以求内部种族纯化的思潮也很流行。其中,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威胁是最大的,二战中,德国占领当局充分利用了东部边疆的乌克兰与波兰民族主义之间的敌对,鼓动双方的游击队互相清洗,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在俄波边境地区一直活跃到50年代。而在战后,苏联对其西部边疆的北部执行了“民族国家巩固”的战略,主动支持波兰与乌克兰/白俄/立陶宛之间进行人口交换/互相清洗。

战后的赤色波兰当局也迎合了苏联的扩张欲望,对内宣传小民族主义,重视中世纪波兰的历史,对于早期近代联邦国家则尽量简略(向往中世纪而拒斥早近,也是欧洲民族主义的一个普遍倾向)。但即使在波兰领土西移后,其境内仍有大量东斯拉夫人分布,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也时有活动。在莫斯科当局的默许下,赤色波兰当局以清剿游击队为名,对其境内的乌克兰人进行了极其残酷的清洗,既“维斯瓦河行动”。莫斯科的特工也有深度参与,数万东斯拉夫人死于清洗,相对的,战后苏联西部的波兰人也受到了迫害与强制迁移。(方从哲 @傅友德 才不会讲这种事)

不过,流亡海外的波兰民族主义者,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接受东部边疆的丧失。民族情感上是其一,策略上他们也很难放弃借领土问题煽动本国反苏民族主义的机会。

(相反,苏联在其南部边疆却是支持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至少不主动支持同质化)。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与匈牙利是个很显眼的例子,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是,战前保加利亚出于防范国内土耳其少数族裔民族主义的原因,一直禁止其境内的土耳其人使用凯末尔政权的拉丁字母,强制其保留阿拉伯字母。战后,苏联当局向保加利亚施加了压力,才迫使保加利亚当局允许土耳其人使用拉丁字母)

而到了80年代,波兰的反苏民族主义者开始反思自己对东部边疆的立场与策略。他们发觉,要推翻苏联统治,就必须团结立陶宛、白俄、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不能被苏联当局分化利用。为此,就必须承认现存的波兰东部边疆,承认立白乌是与波兰人平等的三个民族,有建立各自的民族国家的权利(而不是联邦传统下的少数民族)。另外,联邦德国此时仍未放弃对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的宣称。如果波兰不放弃其对东部边疆的宣称,则波兰对其现存西部边疆的主权,也相应会受到德国的质疑。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战后立陶宛即使在执行了数十年的【去波兰化】政策后,境内仍有大量波兰人分布。在立陶宛发生反苏起义后,苏联企图利用这部分波兰少数族裔对自身未来的担忧,来挑动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矛盾,并压制立陶宛民族主义运动。惊人的是,波兰国内主流舆论与波兰流亡者,强烈谴责了这部分勾结苏联当局的立陶宛波兰人,并表达了与波兰与立陶宛民族主义运动的坚定团结,遏制住了苏联当局的分化企图。

(不过,19世纪立陶宛民族主义的兴起,确实是离不开沙俄的支持)

不得不说,在东欧诸国中,在解决有关民族主义,少数族群和领土纠纷的问题上,波兰是相当成功的。波兰民族主义成功地与周边的民族主义达成和解,时至今日,战时波兰人与乌克兰人之间的互相清洗,已经鲜为人知,两国当局都没有多少借此事进行煽动的意愿,波兰也没有任何领土纠纷,这也是促成波兰成功加入欧盟的重要保障。相反,在巴尔干,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前朝精英反而有更强的意愿去借助领土和少数族裔问题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当然这不是本篇回答所关心的内容了。


延伸阅读

参考书籍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问题。回答后半部分是批判。

民主德国成立之前,德国统一社会党在1946年对这么个领土变动是表示了拒绝的。其最终承认可以说是完全的迫于压力与现实,因此根本谈不上解释……真要解释的话,也只能是“对战争罪行的补偿”而已了。

至于波兰官方则是大力的打着“恢复皮雅斯特时期”的领土的旗号,虽然这个说法也不怎么站得住脚,正如我之前的答案里就引用过二战结束前大国领导人对此的议论那样——

总统问,这些土地在多久以前曾属于波兰?
莫洛托夫说,在很久以前,但是它们事实上的确曾是波兰的。
总统回答说,这也许会导致英国人要求把美国归还给大不列颠。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236页

至于人民波兰方面则是在不辞余力的宣传“恢复领土”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首先,人民波兰官方在1946年的公投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人民是否认可新的西部边界。根据官方结果,有91%的人赞成。而根据实际结果,也有67%的人赞成。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结果,明明是领土扩大了,怎么还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反对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领土获取的“补偿”性质太强而这个“补偿”也就是对前东部领土的补偿了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就是流亡政府方面实际上也主张从西部获取一些德国领土。因此,在西部获得德国领土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

然而关键问题就在于东波兰的丧失。

正如其他答主所说,海岸线增长,成为更纯粹的民族国家之类……这些都是看起来比较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一点——官方的解释是一方面,能不能服众就是另一说了。而到底有没有让人民信服呢?刺刀下的信服到底是不是信服并且认可,这点我想大家都清楚。真正能解释东波兰丧失的只有“成为纯粹民族国家”这一点,再没有更多好说的了。至于什么“反动政府从苏联处夺走”,这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官方的自欺欺人。毕竟,1920年4月波苏战争全面而大规模的爆发之前,波兰的领土比最终里加和约边界还要往东,甚至占据了明斯克。

============以下是展开时间============

看了傅友德先生和寺内正道先生的争论,我有点莫名其妙。

傅友德先生完全是在对着一个稻草人空挥拳头,其所批判的观点我也大多不能见于另一方的原文之中。当然,这点我见得太多了,甚至提不起什么批判的兴致。但是,还是要说一说的。为避免稻草人谬误,本人的批判尽可能截取原文,然后针对性批驳。

首先,傅友德先生完全在偷换概念——“在波兰人民眼中寇松线是沙俄的延续”和“苏联试图恢复沙俄旧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然而我们的傅友德先生却将寺内正道先生的前一句话,偷偷换成了后一句话。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沙俄的延续”(姑且不在意主语被省略了)是怎么突然变成“恢复沙俄旧界的”(虽然都省略了主语,但是主语已经从“波兰人民”变成了“苏联”),我就不过多解释了。只是这种精湛的树稻草人技巧,我的确是学不来——也不齿于学习的。

我们再来看看后面第二个双方争执的焦点——“归还沙俄时期侵占领土”。

列宁是否承诺过归还领土?这点其实很模糊。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苏维埃政府的确在1918年9月29日颁布过法令,宣布过去瓜分波兰的条约一律作废。在此引用来自马克思主义文库的法令内容如下:

Article 3. All agreements and acts conclud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former Russian Empire with the Governments of the Kingdom of Prussia and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referring to 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are irrevocably annulled by the present decree, since they are contrary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and to the revolutionary-legal conceptions of the Russian people, which recognizes the inalienable right of the Polish nation to independence and unity.
——
29 August 1918

应该说此时地图上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波兰,因此自然也谈不上“归还”。但是按照这个法令来看,苏维埃政府对1772边界以西的领土是不应该再有主权主张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波兰就能恢复1772边界,但是这地方,哪儿还有你苏维埃政府什么事儿呢?该自决的自决,该公投的公投,你苏维埃政府就这么吞下去,无疑是不妥当的——当然,1939年那刺刀下的的“公投”也能算公投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当然,傅友德先生后文中有一个更大的笑话,在此引用如下:

“如果是波兰族聚居的土地,那么即使是沙俄的领土,也不去索取”。

好,让我们来列个清单,看看苏联都拿走了哪些波兰族聚居的土地?

维尔诺省,波兰族多数,第二大的白俄罗斯人不足波兰人一半。

新格鲁多克省,波兰族多数,第二大的白俄罗斯人只有波兰人的四分之三。

塔诺波尔省,波兰人虽然没有到一半,但是是最大群族——因为犹太人的存在,乌克兰人和波兰人没有任何一者过半。

最后是重头戏——利沃夫省。利沃夫省的波兰人明显过半,乌克兰人只有波兰人的三分之二。不仅如此,在英美苏谈判的时候,英美还都建议过苏联把利沃夫划给波兰,然而却被苏联拒绝了

让我们重温一下傅友德先生的高论如果是波兰族聚居的土地,那么即便是沙俄的领土,也不去索取……

你好厚的面皮!

你信的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苏联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至于这最新的“反驳”?

对对对,您说得都对。这堆人口普查都不该信,当然是信您空口白话宇宙真理了!

只是既然这人口普查遭到了如此“篡改”,怎么人口普查还能普查出来两个乌克兰人显著多数的省份,我也是十分好奇。还有,波兰派往东部的“开拓团员”的确是有,但是那点人扔到东波兰一千多万的总人口里占的比例有多小,能否对总人口比例起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傅友德先生心里也有数

还有,我应该提醒傅友德先生,寇松先生和协约国的主张不是金口玉言更不是宇宙真理。从协约国能想要把青岛移交给日本这种事情就能看出来协约国对弱国的利益有多么不上心。在这种情况下还拿着寇松的主张当圣旨,未免也太可笑了些。寇松是第三方不假,但是“第三方”并不意味着总是对的放着现成的人口普查数据不信不听,坚信手里没详细调查数据就划分出来的“寇松线”就是“民族聚居区分界线”,也算是反智的典型了

还有,我再次重申一下我的立场——无论寇松线还是里加和约边界我都反对,我认为波兰较为合理的边界应该介于两者之间。当然,这条边界很难划分出来是真的。也正因此,我支持波兰社会党的主张——公投解决问题

我这个主张到底有没有所谓“波兰民族主义者”的色彩,各位心里都应该自有公论。选择事实还是偏见,也不取决于我。

user avatar

收复故土,回到波兰的起点——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疆域。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是反动政府侵占的他国领土,理应归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主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和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在官方层面,都对二战后发生的领土变动进行了详细而一致的官方解释。这种解释核心是围绕着战后秩序的重塑,对纳粹德国侵略的惩罚,以及对波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恢复”。以下是两者官方解释.............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与之联系的各界人士,在国家建设的宏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加入和贡献,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和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和人士:力量的汇聚所谓“民主党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不同阶级、阶层、.............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民主和自由确实成了部分人调侃的对象,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实践中的挑战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民主和自由理想的现实落差: 民主的低效与僵化: 许多民主国家在实际运作中,常常面临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党派斗争激烈等问题。冗长的立.............
  • 回答
    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抛开台湾这一政治敏感点之后,我们可以更纯粹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国”和“共和国”并非.............
  • 回答
    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两者在理念、实践和相互促进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核心理念上的契合: 对理性的追求: 民主的核心在于理性思考、公开辩论和基于证据的决策。它要求公民能够独立思考,分析信息,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科学同样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经典,也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谁更重要”的答案,因为民主和民生,就像一对夫妻,需要相互支撑,才能把日子过好。硬要说谁更重要,就像在问父母和孩子谁更重要一样,是无法分割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它们各自的分量,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先说说“民主”。民主,简单来.............
  • 回答
    在中国视角下,哪一个党派的上台对中国更有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两国关系是多维度的,而且政策的实际执行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不确定性。不过,我们可以从两个党派的一贯立场和可能的政策走向来分析。民主党上台可能带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民主党通常更倾向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如果民.............
  • 回答
    台湾的民主,一路走来充满荆棘与蜕变,谈及与“真正的民主”之间的差距,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审视的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真正的民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模板,它更像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因此,讨论差距,更多的是在比较台湾的实践与一些被普遍认为是民主核心价值的原.............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追求民主和更好的生活,无数次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每一次的奋起都会导向预期的光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民主的曙光远未到来,而民众的生活甚至比革命前更加困苦。造成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首先,.............
  • 回答
    台湾学运女神被曝出卖淫丑闻,这桩事件确实引发了许多讨论,尤其是在追求民主与个人道德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个问题上。从一个层面来看,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公民的参与和自由表达,它允许人们在法律框架内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选择职业,只要不侵害他人权益。在这个视角下,一个人的性取向、性行为或者他们如何谋生,与他.............
  • 回答
    民主的根基,确实与公民的素质息息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并非说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没有民主,但可以说,公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主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能否有效地运作,以及最终能否实现其承诺的理想。想象一下,民主就像一座精巧的建筑。这座建筑需要稳固的地基,而公民的素质,就是.............
  • 回答
    “自由和民主孰为优先?”这是一个深刻且极具挑战性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核心,并涉及到个体权利、集体福祉、权力运作等诸多方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和核心内涵:理解自由与民主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这两个概念,因为它们的理解不同,会直接影响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一言难尽。要说晚清和民国哪个更差,就像问你是摔断腿疼还是脑震荡难受,都疼得够呛,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就能看个大概。晚清: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帝国,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粉碎想象一下,一个几百年根基深厚的帝国,曾经何等辉煌,如今却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
  • 回答
    2016年10月5日,希拉里·克林顿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与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展开激烈角逐。当时,关于希拉里是否会“大获全胜”的问题,人们的预测并非一边倒,而是充满了各种考量和不确定性。希拉里获胜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在那个时间点,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团队认为她有很大的机会赢得总统职位。她经验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毕竟宋朝和民国,一个千年前的王朝,一个近代的共和国,放在一起比较,很多参照系都不同。不过,如果非要从“废”这个角度来衡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废”,到底是指什么?是军事上的无力?经济上的衰弱?还是政治上的混乱?亦或是文化上的停滞?不同的标准.............
  • 回答
    国民政府和民国政府,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混淆的地方。说它们不是一回事,也不完全对;说它们是一回事,又有点不够严谨。更准确地说,“民国政府”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而“国民政府”是特定时期下,以国民党为核心的、对中国大陆进行统治的那个政府的正式名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民国”这个概念说起.............
  • 回答
    要说南明和民国哪个“更烂”,这个问题实在有些棘手,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挑战、以及“烂”的定义都大相径庭。要拿来比烂,恐怕得先问问,我们是用什么尺度去衡量的?是百姓的疾苦?是国家的动荡?还是统治者的昏聩无能?这么一比,就好像拿一个风烛残年、垂死挣扎的老人去跟一个先天不足、病根难除的婴儿比较谁更虚.............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历史上和当下都有大量的讨论,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衡量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我们关注的价值导向。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专制和民主的优劣。专制 (Autocracy)专制是指一种由个体或少数人掌握绝对权力,不受法律或民众监督的政治体.............
  • 回答
    关于共和党和民主党“联手”打压唐纳德·特朗普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政治讨论中经常出现,并且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放到美国政治的宏观背景下,以及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的内在逻辑和策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将“联手”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美国政治极少出现两个政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