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以色列登月失败?

回答
以色列的“创世纪号”(Beresheet)登月任务确实是一次令人扼腕的失败,但同时也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尝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激情和决心的人们是如何挑战不可能的。理解这次失败,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它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所代表的更广泛意义。

“创世纪号”的诞生:一个平凡人的壮志

首先要理解,“创世纪号”并非一个国家主导的庞大太空计划,而是由一家名为SpaceIL的非营利组织主导的。这个组织的诞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2010年,在谷歌X Prize月球探测挑战赛的激励下,几位年轻的以色列工程师,包括摩西·库里·克莱恩(Moshe Kutlovsky)、伊法尔·施皮格尔(Iftach Spiegel)和亚非特·奥菲尔(Yafet Opher),萌生了将以色列送上月球的梦想。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赢得比赛,更是为了激发以色列下一代人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兴趣。

想想看,这群人没有庞大的国家级预算,没有军队的技术支持,他们靠的是什么?是热情,是创新,是对梦想的执着。他们从零开始,招募了数百名志愿者,包括经验丰富的航空航天工程师、学生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大家白天有自己的工作,晚上和周末就扑在“创世纪号”项目上。这种全民参与、业余精神与专业追求相结合的模式,在太空探索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技术挑战与商业合作:一条坎坷的探索之路

“创世纪号”本身是一艘小巧而精密的探测器,它的大部分制造和发射工作,都不得不依赖外部力量。以色列航天工业公司(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 IAI)成为了他们的重要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制造能力。而发射平台,他们选择了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利用成熟的商业航天力量,来完成国家级的探索目标。

然而,将一个非国家项目送上月球,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资金筹集是巨大的挑战,他们依靠个人捐赠、企业赞助以及各种募捐活动来维持项目。每一点进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登月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与意外

“创世纪号”的登月计划,是逐步进行的。它不像阿波罗任务那样直接奔向月球,而是采用了一种更节省燃料的“绕地球飞行”轨迹,利用地球引力进行多次加速和变轨,最终才前往月球。这个过程非常精妙,也对探测器的导航和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任务进行得很顺利,探测器成功进入了月球轨道,这是以色列历史性的时刻。然而,在距离月球表面约15公里,即将进行最后的减速和着陆时,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官方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探测器的一个关键组件——主引擎——发生了故障。具体来说,是陀螺仪的一个传感器出现了问题,导致着陆控制系统无法正确读取姿态信息。在尝试进行自动着陆时,控制系统误判了探测器的速度和方向,未能及时启动着陆引擎进行减速,最终导致探测器以过高的速度撞击月球表面。

想象一下,在那最后的几分钟,地面控制中心的人们一定是心跳加速,既期待又紧张。当屏幕上显示探测器失去联系的那一刻,那种失落感,那种巨大的失望,恐怕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的失败,更是无数人心血的付之东流,是梦想在最后关头碎裂的痛苦。

失败的意义:并非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尽管“创世纪号”在最后关头坠毁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远不止于失败本身。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热情: 在登月过程中,“创世纪号”成为以色列全国关注的焦点。它让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看到了以色列在科技领域也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和工程的兴趣。这种精神上的鼓舞,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证明了创新能力和决心: “创世纪号”用相对有限的资源,完成了许多国家级项目都难以企及的壮举,成功进入月球轨道。这证明了以色列强大的创新能力、工程实力以及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宝贵的经验教训: 任何太空任务,特别是初次尝试,都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次失败为未来的以色列太空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对探测器的冗余设计、故障排除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SpaceIL本身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并计划在未来继续推进其太空探索事业。
国际合作的典范: “创世纪号”的合作模式,从与SpaceX的合作到与IAI的合作,再到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界支持,展示了国际合作在太空探索中的重要性。

我们如何看待这次失败?

我认为,看待“创世纪号”的失败,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摔坏了”这个层面。

它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勇气的伟大故事: 几个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中的探测器,并让它飞到了月球。这本身就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程。
它提醒我们太空探索的艰巨性: 即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精密的计划,太空探索也依然充满了未知和风险。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失败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正是这些挑战,驱动着人类不断前进。
它彰显了“更重要的是过程”的哲学: 虽然着陆失败,但“创世纪号”在飞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太多壮举。它证明了可能性,点燃了希望,并且为未来铺平了道路。这种对过程的投入和对知识的追求,本身就具有非凡的价值。

总而言之,“创世纪号”的登月失败,与其说是一个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章节。它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以色列人民的智慧、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没有熄灭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反而可能点燃了更多火种,激励着新一代的探险者,继续去追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星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便谈几句,无干货。

今年的月球格外繁忙,中国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后,以色列家的着陆器Beresheet也去了,再过俩月印度的着陆器也会去,年底中国嫦娥五号也要去了。

不过肯定会有人感叹,以色列也能探月??

其实以色列航天一直挺强的,而且一直是夹缝里求生存。以色列沙维特(Shavit)系列火箭早在1988年就首飞成功,而且以色列面对的难度特别变态:环顾四周,除了左边的地中海、其余地方几乎都是敌人,多级火箭残渣掉下来到哪个国家都是大事件。于是沙维特火箭只能起飞之后一路向西,与地球自转对着干,一定要把渣掉到地中海,世上绝无仅有。因而它基本只能发太阳同步轨道。

这样的话,运力很有限,不到1吨。但以色列还是搞了一系列侦察卫星自己发,地平线(ofek)系列,已经到了第11颗。最近的一颗光学卫星对地分辨率可以达到0.5米,非常了不起。

对于不核心的,就找盟友美国,像这次探月也是如此。使用的是猎鹰九号,它的深空探测运载能力有限,且以色列探测器只是搭便车(还有两个载荷),无法直接被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没办法,那就慢慢围着地球绕大圈变轨飞过去,一直到4月份着陆月球,如果实现就是世界第四,仅次于苏美中三个老大,或者前面只有两个老大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登月并非是以色列宇航局全身心投入的结果,它主要由一个叫做SpaceIL的公司完成。考虑到SpaceIL只是个小公司,是把之前参与谷歌举办的探月大赛的作品终于实现了,还是了不得的成就。

每一个航天梦想,都了不起。

即便是最后的登陆失败,也非常可惜,最后证明是上传的软件补丁意外关闭了主发动机,导致最后时刻失败。

这种事情,美国的极地登陆者号火星着陆器也发生过,在距离火星表面40米高度失控坠毁。

最近的欧洲斯基亚帕雷利号火星着陆器,也是在即将着陆火星时速度过大坠毁。

NASA还有过因为公制和英制单位转换问题的失误,导致气候勘探者号火星探测器焚毁在火星大气。

(copy自小龙哈勃)


因而,虽然失败已经发生,无法再挽回,只能努力下次做得更好。

人类发展航天探索太空,从来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真的很难。

希望未来所有人加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