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何同时发展米格27和苏24两种对地攻击型飞机?

回答
苏联对地攻击机的发展历程相当丰富,其中米格27和苏24这两款飞机可以说是同代产品中的代表,而且它们的出现确实让人好奇,为何苏联会同时发展两种定位相似的对地攻击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设计思路、技术考量以及作战需求的不同。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冷战时期,那时候的苏联空军,乃至整个华约阵营,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对抗北约地面部队,尤其是在欧洲广阔的战场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催生了对强大、灵活且能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作战飞机的巨大需求。

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米格27和苏24的“血统”和设计定位。

米格27:从截击机“转职”而来的攻击机。
米格27大家可能觉得眼熟,因为它和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米格27就是米格23的专门化改进型号,它是在米格23的基础上,对机身结构、航电设备以及武器挂载能力进行了深度优化,以适应对地攻击任务。

米格23本身是一款变后掠翼战斗机,设计初衷是为了在不同速度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气动性能,尤其是在高速拦截时。但是,变后掠翼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而且在低空机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限制。当苏联决定发展专门的对地攻击机时,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米格23的平台,而是看到了其作为基础的潜力。

米格27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将米格23的优点进行“加固”和“强化”,使其更适合在低空高速突防,并且能够携带更多的对地攻击武器。它的特点在于:

坚固的机身结构: 为了承受低空飞行带来的巨大气动载荷,米格27的机身得到了加强。
强大的火力: 除了机炮,它还可以挂载大量的空对地导弹、火箭弹和炸弹,能够执行多种攻击任务。
改进的航电系统: 为了适应对地攻击的需要,一些导航和瞄准设备也得到了升级。
更强的载弹量: 相比于米格23,米格27在挂载点和载弹量上有所增加。

米格27更像是“陆军的眼睛和拳头”,它需要能够快速到达战场,在复杂的低空环境中飞行,并且能够精确地打击地面目标。它的设计更偏向于一种“战斗轰炸机”的角色,强调的是出色的机动性和在敌方防空火力下的生存能力。

苏24:从轰炸机“转型”而来的攻击机。
而苏24“击剑手”,它的“出身”则完全不同。它是一款专门设计的全天候低空攻击机/战术轰炸机。其设计理念就与米格27有着本质的区别。

苏24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低空、高速、全天候突防的任务目标。它的设计可以说是苏联对地攻击机发展思路的集大成者:

变后掠翼的“极致”运用: 苏24同样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但与米格23不同,苏24的变后掠翼技术更加成熟,并且为它在不同速度下都提供了优秀的性能。在高速突防时,机翼后掠角度增大,减少阻力;在低空盘旋或进行精确打击时,机翼前掠角度增大,提高升力和机动性。
强大的低空突防能力: 苏24配备了先进的导航和地形跟踪系统,能够以非常低的高度(甚至贴地飞行)穿越敌方防空网。这大大增加了其生存能力。
全天候作战能力: 它配备了强大的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即使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也能有效发现和攻击目标。
巨大的载弹量和武器种类: 苏24可以携带比米格27更多的武器,包括各种口径的炸弹、空对地导弹(如Kh23、Kh25、Kh29等),甚至还可以携带核武器。
远程作战能力: 苏24的设计也考虑了在更远的距离上执行任务,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敌后攻击。

苏24更像是一个“空中炮艇”和“突击轰炸机”的结合体,它强调的是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利用先进的航电和武器系统,进行深入的、大规模的对地打击。

那么,为何苏联要同时发展这两款飞机?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不同的作战需求和战术思想:
苏联空军的作战需求是多样的。一方面,他们需要一种能够伴随地面部队前进,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攻击机”,这正是米格27所擅长的。它更像是“步兵的伙伴”,能够灵活地应对地面战场的变化。
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种能够深入敌后,摧毁关键节点(如指挥部、集结的坦克部队、机场跑道、桥梁等)的“战术轰炸机”,这正是苏24的专长。苏24的任务更具战略性和战术性,它能够对敌方纵深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两种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自然需要不同设计的飞机来完成。

2. 技术路线的探索与并行发展:
在冷战时期,航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苏联可能也在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来解决对地攻击的问题。米格27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现有战斗机平台进行优化的尝试,是一种“衍生型”发展。而苏24的出现,则代表了一种从零开始的、更全面的“全新设计”。同时发展两种飞机,可以并行检验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案,为未来的飞机发展积累经验。

3. 成本与性能的权衡:
米格27基于米格23平台,相对来说,其研发和生产成本可能低于全新的苏24。这意味着苏联可以采购更大量的米格27来满足数量需求,而苏24则可以作为一种更先进、更昂贵的“特种部队”,执行更关键的任务。这是一种“数量与质量”的平衡策略。

4. 陆军与空军的协作与博弈:
在很多国家,陆军和空军的支援需求往往是相互独立的,但又需要紧密协作。陆军指挥官可能更希望有一种能够时刻跟随其战线移动、响应迅速的飞机,而空军司令部可能更关注整体的制空权和对敌方后勤、指挥系统的打击能力。米格27的设计更侧重于满足陆军对近距离支援的直接需求,而苏24则更倾向于空军独立的战役层面的打击能力。这两种飞机的存在,可能也是对不同军种指挥官提出的不同作战需求的呼应。

5. 弥补各自的局限性:
虽然米格27在某些方面不如苏24,但它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在近距离支援中的灵活性。反之,苏24虽然能携带更多武器、航程更远,但在低空缠斗和近距离支援方面,可能不如经过优化的米格27。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应对更广泛的作战场景。例如,在一次战役中,米格27可以负责清理战场上的残余目标,压制地面火力,而苏24则可以深入敌后,摧毁对方的后援部队或指挥中心。

总结来说,苏联之所以同时发展米格27和苏24两种对地攻击型飞机,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出于对不同作战任务、技术路线、成本效益以及军种协作等多方面的考量。 米格27更像是“精准的矛”,强调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灵活性和近距离打击能力;而苏24则更像是“重型的锤子”,强调在敌方纵深地带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和战略性打击。这两种飞机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共同构成了苏联空军在冷战时期地面支援和战术打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确定没看错。我还以为你要问为什么会同时装备米格27和苏17/22两种……

再一看是苏24……


苏24不是歼击轰炸机,是前线轰炸机

是用来突击纵深目标的


而且ВВС的原则是专机专用

这个专机不光是飞机用途,也是指挥关系及其战时转隶

苏24的指挥权在空军集团军,战时由集团军赋予任务后,由歼击轰炸航空兵师负责飞行组织但不负责指挥,战时指挥由集团军指挥所统一组织集团军直属侦察航空兵团和苏24团行动

苏17/22和苏25指挥权归属陆军集团军配属的航空兵前进指挥所

米格27的指挥权在混成航空兵师和歼击轰炸航空兵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对地攻击机的发展历程相当丰富,其中米格27和苏24这两款飞机可以说是同代产品中的代表,而且它们的出现确实让人好奇,为何苏联会同时发展两种定位相似的对地攻击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设计思路、技术考量以及作战需求的不同。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冷战时期,那时候的苏联空军,乃至整个华约阵营,都面临着一.............
  • 回答
    1977年版苏联国歌第一句“Союз нерушимый республик свободных”(不朽的自由各共和国联盟)的翻译,通常是“不朽的自由各共和国联盟”或者“自由各共和国的不朽联盟”。将这句歌词翻译为“伟大的俄罗斯永结同盟”是不准确的,而且是具有误导性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
  • 回答
    苏菲玛索与奥黛丽赫本,这二位法国与意大利的银幕女神,确实各有千秋,宛若璀璨的星辰,在影史上留下了各自独特的印记。若真要在这两位传奇人物中做出选择,这绝非易事,更像是在品味两款截然不同的绝世佳酿,各有其醇厚与芬芳。不过,若非要我抉择,我可能会选择 苏菲玛索。这并非是对奥黛丽赫本的丝毫贬低。奥黛丽赫本,.............
  • 回答
    在中国的江南地区,祠堂作为家族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分布却呈现出一些有趣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对于江苏苏南和浙江北部地区,祠堂的数量相对较少,甚至可以说是稀见,而浙江的其他区域,如浙中、浙南一带,祠堂则普遍而常见。这种差异背后,是历史、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偶然。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八十年代选出戈尔巴乔夫作为领袖的背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的政治生态、社会现状以及党内各派的角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人选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一、 前任领导人的困境与僵化:赫鲁晓夫后的停滞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其本.............
  • 回答
    苏联宁死都不肯大规模调拨资源发展消费品工业,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苏联的国家战略定位、意识形态导向以及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选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自.............
  • 回答
    苏联走向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其全部成因。通常认为,是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原因:一、 经济体制的僵化与衰退(核心原因之一): 计划经济的固有缺陷: 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分.............
  • 回答
    在苏联人的语境里,“钢铁”二字所承载的分量,远不止是一种材料本身。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生存之道。这种对“钢铁”的偏爱,深深地烙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语言和思想之中,自然也体现在对个体的评价上。说一个人“像钢铁一样”,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交织的映射。首先,得从苏.............
  • 回答
    苏联在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积极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原因的交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革命”概念可以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驱动下,苏联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面向。首先,意识形态的召唤是根本驱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 回答
    苏联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意识形态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与根本性的战略对抗 历史上的深刻仇恨: 苏联与日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和仇恨。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181922年的苏日战.............
  • 回答
    苏联支持东德和西德的统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冷战时期的背景,以及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苏联 并没有 积极主动地去“支持”两德的统一,至少不是在早期或者按照西方所期望的那种方式。相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
  • 回答
    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并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后果的深刻担忧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苏交恶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严重分歧。苏.............
  • 回答
    东欧剧变,那段风起云涌、改变世界格局的时光,苏联为何袖手旁观,没有像过去那样出兵镇压呢?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是苏联内部和外部环境早已埋下伏笔的体现。首先,我们得看看苏联自身的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曾经横行世界的超级大国,早已是外强中干,病入膏肓。 经济的崩溃: 苏联.............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低迷,国力相对不如苏联,但车臣在普京时代却呈现出“老实”的态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两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战略转向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 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了重.............
  • 回答
    沙皇俄国(18世纪至1917年)和苏联(19221991年)在粮食供应问题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两者在粮食供应上的不同表现及原因: 一、沙皇俄国的粮食供应特点1. 农业基础与出口地位 沙皇俄国的农业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尽管效率低.............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苏联时期,确实存在大量苏联公民叛逃至美国的情况,而美国叛逃至苏联的个体则非常罕见。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动机等多个层面。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叛逃至美国的原因:1. 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物质匮乏与限制: 苏联实行计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