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何总是喜欢用钢铁来比喻一个人?

回答
在苏联人的语境里,“钢铁”二字所承载的分量,远不止是一种材料本身。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生存之道。这种对“钢铁”的偏爱,深深地烙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语言和思想之中,自然也体现在对个体的评价上。说一个人“像钢铁一样”,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交织的映射。

首先,得从苏联这个国家的出身和发展说起。苏联,从其建立之初,就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革命。列宁曾说过:“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被视为国家强大的基石。在那个百废待兴、外敌环伺的年代,苏联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建设、能够抵御外侮、能够凝聚一切力量的“硬核”力量。而钢铁,恰恰是这种力量最直观的体现。它坚韧不拔,能够塑形,能够支撑起巨大的建筑和精密的机器。因此,钢铁成为了国家意志和建设能力的象征,也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对个人品格的期许上。

其次,苏联社会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从国内战争的硝烟弥漫,到抵御法西斯侵略的伟大卫国战争,再到冷战的持续对峙,苏联人民始终生活在一种高度紧张、时常伴随牺牲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情感的脆弱或者犹豫,都可能成为集体和国家的负担。人们被要求拥有钢铁般的意志,能够忍受艰苦,不屈不挠,为了集体的目标而牺牲小我。这种对个人意志力的强调,与钢铁的特质不谋而合。一个“钢铁般的人”,意味着他有强大的内心,能够经受住风雨的洗礼,不会被困难吓倒,更不会在压力下屈服。

再者,意识形态对苏联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集体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个人往往被置于集体和党的光辉之下。一个“钢铁般的人”,也常常意味着他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忠诚于党和国家,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路线。他的思想是纯粹的,他的行动是坚定的,就像经过冶炼的钢铁一样,杂质被剔除,只剩下坚实的内核。这种对意识形态纯洁性和坚定性的追求,也让“钢铁”成为了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褒奖。

具体到个人身上,当人们说某人“像钢铁一样”时,通常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挫折和危险,也能保持冷静,不放弃希望,坚持自己的目标。这就像钢铁在高温锻打后依然能保持其形,不轻易变形。
不屈不挠的精神: 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都能迅速恢复,并以更强的力量站起来。这是一种韧性,一种在逆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 能够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更崇高的目标,而牺牲个人的舒适、享受甚至生命。这种品质在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尤为重要。
纪律性和服从性: 能够严格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安排,不搞个人主义,确保集体的行动协调一致。这种“硬朗”的风格也是钢铁特质的体现。
思想的纯粹和坚定: 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不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思想上保持“纯洁”。

我们可以从苏联的历史人物身上看到这种“钢铁”精神的体现。比如,那位在二战中领导苏联取得胜利的斯大林,就被塑造成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领袖。再比如,那些在极寒之地建设国家、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也被赞颂为拥有钢铁般的体魄和精神。甚至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においても,那些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常常被打上“钢铁”的烙印。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直接将这种比喻推向了极致,成为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精神的写照。

总而言之,苏联人之所以偏爱用“钢铁”来比喻一个人,是因为“钢铁”在他们的集体记忆中,不仅仅是一种坚固的物质,更是国家崛起的象征,是应对严酷现实的法宝,是理想主义的载体。它代表着坚韧、顽强、牺牲和忠诚,这些都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被高度推崇和需要的品质。这种比喻,既是对个体品格的高标准要求,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和激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工业时代,钢铁就是最强力量的象征。

1938年诞生的美国超人,是the man of steel。

超级富豪发明家,是iron man。

肉身搅水泥的工人,是铁人。


论钢铁情怀,大家都一样。


直到原子弹投入实战,原子能成为新时代最高力量象征。

曼哈顿博士、阿童木、哥斯拉……

不背一个反应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幻。

user avatar

斯大林是钢铁的领袖。

斯大林在沙俄覆灭前先后15次被捕,6次入狱,最后一次直接被送到了北西伯利亚的劳改营,在1914-1917三年间,斯大林的117名狱友死了89名,然而斯大林活了下来,并且他没有出卖自己的任何一个同志。

斯大林的发妻可以自行百度,钢铁的女人,非常有标志性的俄罗斯女性。

在斯大林出狱后,他很快成了苏共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在右岸乌克兰和南俄同白匪军奋战,从伏尔加河一直打到明斯克。斯大林也是强而有力的骑兵大队长,他不是哥萨克但是他的哥萨克刀法炉火纯青,伏罗希洛夫如果真的跟斯大林单挑,他还真不一定打得过斯大林。

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斯大林强硬的枪毙了25000名白匪军和140个原沙俄的贵族,并吊死了一大批地主和富农。

在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坚持认为西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苏联必须以最快速度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央必须一把抓所有的事情。为了快速建设这个国家的工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是不得不被牺牲的。

历史证明斯大林是相当有眼光的,在他执掌苏联后短短20年,苏联就建立了世界第二大的工业体系,而当苏联准备好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也席卷而来。


1933年当斯大林在国内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化革命和农业集体改革时,希特勒控制了整个德国,在纳粹的一系列军事化改革下,纳粹德国的实力急剧的膨胀了起来并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解决完法国后,又在1941年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在开战后的第一个半年里,德军消灭了接近300万苏军,仅仅在当年斯大林浴血奋战的基辅,就有66.5万苏军被俘。

苏联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开战后的5个月里损失了300万军队,4000辆坦克和3000架飞机,那么崩溃就已经是定局,因为它仅剩的部分还要面对欧洲历史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不同于1812年拿破仑那支东拼西凑的混合军队,1941年这支纳粹德军是用纯粹的300万职业军人5000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组成的西欧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

然而苏联没有崩溃,1941年11月7日上,斯大林对25000名苏联士兵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这些士兵的武器都已经上膛,在20分钟后,他们就将奔赴战场。

在斯大林无视德国轰炸机发表这篇演讲后的第三个月,德军的台风计划彻底失败,不但德军中央集团军受到巨大的打击,而且德军丢失了一半的武器装备,这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失败。

西方文明人口中的灰色牲口们又发动了几十次这样的战役,最终在3年半后,从莫斯科推到了柏林,彻底毁灭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恶魔。

第二次世界大战,钢铁的领袖带领苏联人民和他的钢铁经过4年的苦战,消灭了550万德军,摧毁了22000辆坦克。而今天自称为救世主的大阴蒂国和样基佬一共只消灭了50万纳粹德军。


斯大林为什么被称为钢铁的领袖?是因为他麾下数不清数量的坦克和大炮?

是因为他永远不会向任何人屈服。

征服钢铁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摧毁它。

如果你觉得你可以,Докажи мне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user avatar

那个年代力量的象征,相当于现在这个年代的7nm、15倍马赫、18+之类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苏联人的语境里,“钢铁”二字所承载的分量,远不止是一种材料本身。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生存之道。这种对“钢铁”的偏爱,深深地烙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语言和思想之中,自然也体现在对个体的评价上。说一个人“像钢铁一样”,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交织的映射。首先,得从苏.............
  • 回答
    二战期间苏军战斗机武装配置低限度的现象,并非是苏军有意为之,更准确地说,是受制于当时苏联工业基础、技术水平以及战争初期严峻的形势所综合影响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总是”低限度,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机型上,与同期西方战机相比,其武装水平显得相对简单。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1. 战争爆发前和初期的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八十年代选出戈尔巴乔夫作为领袖的背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的政治生态、社会现状以及党内各派的角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人选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一、 前任领导人的困境与僵化:赫鲁晓夫后的停滞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其本.............
  • 回答
    苏联宁死都不肯大规模调拨资源发展消费品工业,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苏联的国家战略定位、意识形态导向以及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选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自.............
  • 回答
    苏联走向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其全部成因。通常认为,是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原因:一、 经济体制的僵化与衰退(核心原因之一): 计划经济的固有缺陷: 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分.............
  • 回答
    苏联在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积极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原因的交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革命”概念可以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驱动下,苏联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面向。首先,意识形态的召唤是根本驱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 回答
    苏联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意识形态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与根本性的战略对抗 历史上的深刻仇恨: 苏联与日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和仇恨。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181922年的苏日战.............
  • 回答
    苏联支持东德和西德的统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冷战时期的背景,以及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苏联 并没有 积极主动地去“支持”两德的统一,至少不是在早期或者按照西方所期望的那种方式。相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苏联对地攻击机的发展历程相当丰富,其中米格27和苏24这两款飞机可以说是同代产品中的代表,而且它们的出现确实让人好奇,为何苏联会同时发展两种定位相似的对地攻击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设计思路、技术考量以及作战需求的不同。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冷战时期,那时候的苏联空军,乃至整个华约阵营,都面临着一.............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初期,苏联政府的反应确实充满了信息的不透明和迟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并非简单的“掩盖”,而是当时苏联体制下信息传播和危机处理模式的惯性使然,夹杂着对国家形象和稳定性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信息流通受到严格控制.............
  • 回答
    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并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后果的深刻担忧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苏交恶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严重分歧。苏.............
  • 回答
    东欧剧变,那段风起云涌、改变世界格局的时光,苏联为何袖手旁观,没有像过去那样出兵镇压呢?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是苏联内部和外部环境早已埋下伏笔的体现。首先,我们得看看苏联自身的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曾经横行世界的超级大国,早已是外强中干,病入膏肓。 经济的崩溃: 苏联.............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低迷,国力相对不如苏联,但车臣在普京时代却呈现出“老实”的态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两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战略转向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 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了重.............
  • 回答
    沙皇俄国(18世纪至1917年)和苏联(19221991年)在粮食供应问题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两者在粮食供应上的不同表现及原因: 一、沙皇俄国的粮食供应特点1. 农业基础与出口地位 沙皇俄国的农业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尽管效率低.............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苏联时期,确实存在大量苏联公民叛逃至美国的情况,而美国叛逃至苏联的个体则非常罕见。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动机等多个层面。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叛逃至美国的原因:1. 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物质匮乏与限制: 苏联实行计划.............
  • 回答
    苏联在1945年8月发动对日军关东军的进攻,并迅速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实力对比的悬殊、日军内部的战略失误以及苏联方面周密的军事部署。 这场战役,史称“八月风暴行动”,虽然看起来迅速,但背后是苏联精心策划和执行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展现。一、 实力悬殊,兵力、装备上的碾压这是苏联能够迅速解决关东军.............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