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也有调皮的孩子,但大人们脸一板,眼一瞪,都知道该收敛收敛。你看现在知乎忆童年,调皮捣蛋的内容都是“偷偷地”做某事,然后被告状,最后一顿打。
为啥?因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圣母嚷嚷“他只是个孩子”,“你怎么能打孩子”,“谁给你的权利”。大人们面对熊孩子的冒犯,可以很自然地骂,很自然地凶,很自然地举手吓唬,实在管不住,还能理所当然地啪啪两巴掌抓住,扭送邻居那里告状。那时候的家长也讲理——不然街坊邻居一起议论你——所以告状总有效果。于是孩子们都知道,不能太熊。实在调皮,也要要偷偷地。
在这种氛围下,就不会有那么多“暴打熊孩子”之类的事情。人们有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逐级回应熊孩子的举动。
但现在,没有了。不能打,不能骂,哪怕脸色不对,都有人鄙夷地说“你跟小孩子计较什么”。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熊孩子的行为引发的怒火都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泄渠道,甚至都无法阻止熊孩子的持续行为。而熊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出于孩童朴素的恶与好奇,他们会不断试探底线,直到遇到自己的终结者。
那时候就晚了。
很多人厌恶暴力,反对暴力,甚至出于朴素的同情心,试图消灭暴力。但正是暴力的存在,才保证了文明社会的体面。因为畏惧暴力,人们才会在文明的框架下,通过协商、谈判与妥协来解决问题,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当暴力彻底消失,或被大部分人遗忘时,一团和气的默契也是逐渐崩塌,就像如今熊孩子横行一般。
直到新的暴力再次让所有人印象深刻。
所以此事是必然。
对于孩子还小这句话,小是吧?让自己的孩子去反击就行了
我女儿六岁,长得挺可爱的,在班上成绩比较好,但地位比较低,经常被一些男的欺负
前些天我突然被叫到学校,原因是我女儿把两个男孩打晕了
我怒气冲冲的跑到学校,问女儿为什么这样干
你猜她说什么?
没错,那两个男的把她架到男厕所脱衣服,然后她手够到旁边扫厕所用的扫把,一边尖叫一边用扫把乱挥,甩开他们两个后,踢倒他们就用棍子一直砸
然后对方家长来到,男的直接给了我一巴掌
问:你tm怎么教你女儿的?
我这暴脾气,我练过两年散打,又有一些肌肉,
我抓起那个男的衣领,直接撞到办公室上的墙,给了他一拳
我怎么教女儿的?你又是怎么教的?不懂事?不懂事就会强奸女孩子了?
另外一个女的听到这话,赶紧去抱住自己的孩子。
老子女儿要没把你们那两个败类打晕,你们就等着给你们那两个杂种收尸吧
听到这话,那两个家长明显是火大了
冲过来就和我扭打在一起
把他们打成什么样我不记得了,反正两个人都倒地了
所以说,要教自己的孩子反击,特别是女孩子,不然会留下一辈子都不会磨灭的阴影
没人谈”踢猫效应”么?
https://www.zhihu.com/video/974265697577127936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
小孩在车上紧抓扶手但脚在乱晃,此时斜坐一旁的男子只要如其他乘客一样愿意稍微收腿,就不存在直接冲突的可能性。
但男子选择凑近对小孩进行关注
小孩回头发现陌生男子看着自己,联系后来的新闻,男子当时的表情肯定不是一个和善的微笑。在确认过眼神后小孩用脚踢男子的手。虽然男孩的动作全在男子双眼的直视下发生,但不知道为什么没躲开。
紧接着事情就发生了
很多流传图片都是从男孩主动伸腿开始的,截掉了男孩伸腿前两人之间的交流。
这起事件中成年男子对于小孩无理行为的暴怒与过度反应很难理解为正常思维逻辑下出于对儿童行为的理性纠正、教育的需要,而更可能是情绪压抑下的爆发。男子亟待引爆的情绪或许是长时间因素的积累,如事业、爱情、家庭,也可能是偶然的因素比如上司的无端指责。对于处于火药桶状态的男子,小孩的无礼就是火星……
即便没有调皮的小孩,同事、客户、父母、爱人或者是身边的猫、路旁的垃圾桶,只要那种愤懑压抑的状态没有被其他积极因素(比如中奖、升职、自我调节)等等缓解,那么迟早会找到一个出气口。根据踢猫效应,即使对于小孩与其家长,也很难排除未来形成记忆阴影的小孩反被暴力感染然后将这种暴力发泄行为施加到其他更弱的对象上面的可能。对于家长而言,这种突发的事情除了引起家庭内部龃龉外,也同样在其情绪火药桶之上添材加料。
以踢猫效应的连锁反应看待身边的所有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火药桶,既有不断积累的火药,也时时刻刻面临着各种偶然激起的火星。
有人积累慢烈度低
有人积累快烈度低
有人积累慢烈度高
有人积累快烈度高
(欢迎对号入座)
有些人处于平和、安宁的环境中而有些人则身边火花四溅,有些人习惯寻找人作为发泄对象有些则将情绪发泄在死物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经过特意训练能自主控制爆发烈度,这些人一般被评价为有修养。
说到底,人在本质上很大一部分还是应激性的。
老有人说跑题那就点个题:这件事的必然性在于该男子的情绪必然有一个爆发点,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猫,偶然性就在于刚好他坐车的时候有个乱动的小孩。
补一个报道:
工作不顺、心情不好,典型的踢猫效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