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开端》的结局烂尾了吗?

回答
《开端》这部剧,说实话,挺让人又爱又恨的。开局那一波操作,绝对是抓人眼球的。肖鹤云和李诗情这对小冤家,在一次公交车爆炸中死而复生,然后一遍遍地循环回到爆炸发生前,这设定简直了!既有悬疑刺激,又有角色成长,加上一点点温情,看得人欲罢不能。

但是,说到结局烂尾……这个评价,我觉得也不能说是完全没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

为什么有人觉得烂尾?

反派动机不够“惊天动地”: 最开始大家都在猜,这公交车爆炸背后肯定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是黑恶势力,是境外势力,还是什么惊天秘密。结果最后揭晓,是那个叫“老高”的司机,因为女儿在一次事故中被公交车撞死,出于报复社会的心理才做的。这个动机,虽然能够理解,但跟前面铺垫的那种“感觉大有来头”的氛围比起来,确实显得有点……个人化,不够宏大。很多观众期待的是一个更复杂、更具社会意义的导火索,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恩怨。
“循环”的边界模糊: 随着剧情推进,大家会发现,好像他们能做的也有限。虽然每一次努力都能改变一些细节,但最终的目标——阻止爆炸,都得靠他们两人去完成。这种循环的“游戏规则”在后期显得有些僵化,好像无论怎么努力,最终结果都只能是他们两人去面对。而且,一些小角色的故事线,比如那个拿刀的学生,他的动机和行为,在整个大循环中感觉有些是“添头”,削弱了主线叙事的紧凑感。
结局的处理过于“干净利落”: 最终,爆炸被阻止了,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好人也平安了。这种结局对于喜欢“圆满”的观众来说是好事,但对于追求更深刻探讨的观众来说,就显得太平淡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那么多次生死考验之后,那种劫后余生的冲击力,在结局中似乎被稀释了。大家会觉得,前面那些惊心动魄的铺垫,最后就落到这么一个相对普通的结局上,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一些细节上的“巧合”: 为了让主角团能获得关键信息,或者找到突破口,有时候剧情会安排一些比较巧合的相遇或发现。虽然这是很多悬疑剧的常用手法,但在《开端》中,这种巧合感在后期偶尔会让人觉得有点牵强,仿佛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强行安排的。

为什么也有人觉得不算烂尾?

主题的升华: 抛开复杂的阴谋论,这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普通人”的关注。那个司机,他的绝望和愤怒,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他的忽视和无力感。而肖鹤云和李诗情,他们也是两个普通的大学生,却因为一次意外被卷入巨大的危机,并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勇气和责任感。剧集通过他们的循环,探讨了“生命的可贵”、“个体的力量”以及“社会责任”等主题。从这个角度看,结局的“平淡”反而更凸显了这种温情和人性关怀,让观众回归到“珍惜当下”的朴素情感上来。
对“小人物”的关注: 剧里很多配角,像那个一直想当导演的张成才,那个为了儿子拼命赚钱的阿姨,以及那个在公交车上默默贡献的女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挣扎。结局让他们各自的生活有了新的开始,这比一个宏大的阴谋论更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这种对“众生相”的刻画,是这部剧的亮点,也让结局不至于显得空洞。
叙事的高质量保持: 尽管有人觉得结局不够“爆”,但不得不承认,从头到尾的叙事节奏、演员的表演、以及营造的紧张氛围都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前期的悬念设置和中期的反转,都做得相当出色。就算结局不够“惊世骇俗”,它依然是一个合格、且完成度很高的故事。

总的来说,我觉得《开端》的结局,用“烂尾”来形容可能有点太重了。 更多的是一种“预期差”。观众在前面被吊足了胃口,对结局有了很高的心理预期,希望能看到一个能够解释一切的、震撼人心的答案。但最终的答案,更倾向于一种对个体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它不是那种让你拍案叫绝的“神结局”,但也绝对不是那种让人生气的“狗血结局”。它更像是一杯温水,虽然没有咖啡的浓烈,没有茶的清香,但喝下去也能感受到一股暖意。

如果你是抱着期待一个惊天大阴谋去看,那确实可能会有点小失望。但如果你是喜欢看角色成长、人性探讨,以及那种生死关头迸发出的普通人的勇气,那《开端》的结局,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甚至还能品出一丝温暖和回味的。

所以,它有没有烂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它只是一个“不那么出人意料”的结局,但整体故事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烂尾不至于,但的确和之前13集不在一个水准上。

之前13集,任何一个伏笔都收回,任何一个逻辑都经得起推敲;而除了当中主角逃离追捕的那一集外,整体叙事节奏也很紧凑。

但是14-15集,机械降神、逻辑问题和剧情推进的缓慢,让结尾没有达到很多人的预期。


按照时间线看:

1、王萌萌下车前,为什么在监控视频里回头看,是13集里刘涛问过的重要伏笔。但是在最后,这一点没有做任何解释。

2、刘瑶的室友居然记得5年前某一天晚上还有谁在上网。别说5年前了,大家有谁还记得2年前武汉封城当天自己几点睡觉的吗?

3、王萌萌被骚扰时一声不吭,但却愿意去抢司机方向盘。这是之前“王萌萌循环论”的重要依据,也没有任何解释。

4、最后一次循环,王萌萌被骚扰照片这个王炸一直没有打出,李诗情从头到尾就一直在喊“司机叔叔快停车”,没有任何解释的尝试。如果提早给出照片,早就停车了。

5、最后一次循环,明明还是只说服了卢迪和焦叔,但之前循环里冷眼旁观的其他旁人、包括耳机男都上前帮助了。之前24次循环都没有出现的事情,最后一次居然出现了,机械降神太过明显。

6、哪怕没有伤到任何人,这仍然是一起恐怖袭击未遂,而警方居然没有像之前24次循环那样对主角二人进行严密的审讯和“反钓鱼”,而是直接放人回家。这个和之前各种如临大敌严丝合缝的警察形象差距甚远。


做大团圆结局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建立在目前的叙事节奏和逻辑基础上,最后两集的确让人感到失望。

user avatar

单看结尾,勉强合格,但和前面神铺垫一对比,说是烂尾也不太过分。

感情线倒是收尾得出乎意料的好,正午阳光这点值得表扬,完全没有言情剧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没有刻意的矫揉造作,实实在在算是一个小惊喜。

从剧情讲,这个结尾还不如原著,如果原著结尾能打个7、80分,剧中结尾最多60、65。

靠最后关头感化司机放弃犯罪,给我一种春晚小品似的教育性结尾,过于生硬,也不合情理,说教性质太强以至于感到烦。前期办案精明的警察和想尽各种手段的男女主最后关头仿佛集体降智了,勇敢形象到是突出来了。

但如果完全按原著拍,锅姨和司机俩人在逮进去之后,警察才查明真相,而且最后色狼也没抓着,那即便这是个网剧,它也铁定过不了审。

而且不论哪个结局,都没有解释循环的原因,反倒是小说的结局里给了一些猜测,稍微圆了一下剧情,给了一个想象力更充分,漏洞更少的结局。

“这一路上,我经常晃神,并胡思乱想,特别是对于那个女孩,我总希望她能提前下车……”
“路过路口时,我看到闯红灯的摩托车,就想着我要不要剐蹭一下,制造点小摩擦,靠边停车,让车上的人下车…”
“我还想着,车上要是有人出点什么事儿,比如突然生病或者起争执什么的,我就能靠边让人下车,但是车上大部分乘客都在睡觉,就没什么争执的可能……”
随着司机阐述着自己脑子里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又一个想法,李诗情和小哥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甚至结结实实打了个哆嗦。
“你说,我们经历过的,会不会只是司机的一个想象?”

其实如果两个结局能中和一下,或许会更好一点。前半部分按照小说,靠着乘客帮忙和警察的努力抢下炸弹,后半部分可以按照剧中的模式,警察找辅导员联系相关同学查明真相,逮住公交车上的色狼,给王萌萌的父母一个交代。

既便是如此的中和性结尾,也显得有些消极,没有这俩人搞爆炸案,就没有人主动查明真相,会给人一种不出大事情警察就不努力办案的错觉,有些大案看影响的影子,同样有可能过不了审。

在当前的舆论氛围和审批制度之下,可能这个结尾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了。只是有些显得平淡,有些对不起前面的精彩铺垫,也很难引起观众的反思(如果不是最近时事这么巧合的话)。

我喜欢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不喜欢这么刻意的圆满的结局。编剧在剧中其实已经埋了一些引子,比如那个色狼也有女儿,但还是有一些力差一筹的感觉。这点还不如原著更能给人反思,王蒙蒙的悲剧是由于网络舆论造成的,但是王蒙蒙的真相也是网络舆论查清的,正好与最近时事相对比,颇具讽刺意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