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是如何影响你的择业观的?

回答
嗯,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挺有意思的。父母对我的择业观,怎么说呢,影响是挺深远的,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很多想法,不自觉地就被他们渗透进去了。

先说说我爸吧。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很踏实的技术工人。一辈子就守着一个工厂,做着一份别人看不太起但绝对稳定的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他经常跟我说,“找个铁饭碗,别折腾”。这话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所以,毕业那会儿,我也考虑过一些大型国企、事业单位,觉得那是安全牌,是养老的保险。他总觉得,有个稳定的收入,能养家糊口,就是成功。对那些听起来“不着调”的行业,比如创业公司,他总是有点排斥,觉得风险太大,不稳定。他最看重的是“靠谱”,所以,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又飘忽不定(在他看来)的职业,比如一些艺术类、媒体类的工作,他不太支持我往那边去。他会说,“学那个能当饭吃吗?”“那玩意儿能养活自己吗?” 这些话,多少限制了我当初的视野。

我妈呢,她年轻时是在某个机关单位做行政工作。她更看重的是“体面”和“有保障”。她希望我找一份工作,不仅仅是收入高,更重要的是有社会地位,有五险一金,有病能看,有单位管着。她会关注我的社会保障问题,比如退休金、医疗保险这些。她也鼓励我多学习,多考证,觉得“学历”和“能力”是敲门砖,有了这些,才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她也会给我看一些成功人士的报道,但她关注的点往往不是他们有多么创新或者多么有激情,而是他们“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位”,“有什么样的福利待遇”。所以,她也会时不时地问我,“你那工作有没有编制啊?”,“公司福利怎么样啊?”。她总觉得,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生活的质量。

当然,他们的影响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负面或者正面,更多的是一种“双刃剑”的感觉。

比如我爸的“稳定”思想,确实让我刚工作的时候比较有安全感。面对社会的各种不确定性,知道自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心里踏实不少。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稳定”的观念,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对于跳槽、转型,特别犹豫,生怕一步走错,就失去了这份“稳定”。我爸的“别折腾”的建议,也让我错过了一些可能让我成长更快、更有趣的机会。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创业公司给了我一个挺吸引人的offer,但我爸一听是“创业公司”,脸就沉下来了,说了一大堆风险,最后我还是没敢去。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我一次错失良机。

我妈的“体面”和“有保障”的理念,也让我对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不至于为了钱什么都做。她让我重视学习和提升自己,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她,我更注重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利益。她对福利的关注,也让我对公司的制度和保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有时候,她也会过于看重一些外在的指标,比如单位的大小、名气,而忽略了工作本身对我是否真的有吸引力,是否能让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她也会把我跟别人的孩子比较,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哪家公司工作,拿到什么职位,就希望我也能做到。这种比较,有时候会带来压力,让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

总的来说,他们的影响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是我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框架。他们希望我过得好,过得稳当,这是为人父母的天性。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也感谢他们的关心。但随着我自己的阅历增加,我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审视他们带给我的这些影响。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好工作”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所谓的“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种定义。稳定性固然重要,但个人成长、工作热情、对社会的影响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也在学习如何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内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去选择一条既能让我安心,又能让我快乐和有成就感的人生道路。

所以,如果非要总结一下,我父母对我的择业观的影响,就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底线”和“框架”,让我知道社会上的“主流”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工作是“靠谱”的。但我也在学习如何在这个框架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边际”,去探索那些更广阔、更个性化的可能性。他们的影响,是我人生起步时的一盏导航灯,指引我看到方向,但也需要我自己去探索和开辟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普遍现象

无论父母是农民,还是工人,个体户

无论是军人,教师,医生,还是私营企业者

都一致认为公务员是最好的职业,进体制内是最好的出路。

除此之外,医生或者教师也在候选行列。毕竟医院,学校也属于事业编

没有农民希望自己孩子还是农民,工人也一样不希望自己孩子还是工人

但是,体制内的父母无一不希望自己孩子还在体制内

父母是官员的,当然安排子女从政。父母是国企的,也安排子女接班。

把好东西留给下一代,几乎是生物界所有父母的本能。

一个人的观点可能存在偏颇,但是所有人从口一词就足以证明事实。

当今中国社会,当公务员,或者进入各类垄断性央企国企仍然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没有之一。

尤其是在各行业趋于成熟稳定,社会阶级固化即将形成的当下。体制外留给年轻人创业,实现梦想的机遇越来越少。参考韩国,年轻人也是拼命考名校,然后作为跳板进入政府部门,或者大财团企业。更不用说日本,终生雇佣制下,所有年轻人也挤破头一样想进入大财团企业。

同样处于东亚内卷最严重的区域中的中国当然不会例外,只不过基于中国特色,各类央企国企可以对标日韩的大财团。事实上,央企国企的招聘门槛日渐升高,迟早会关闭非名校生的通道。

多看看日韩年轻人的现状,那是国内少年们不远的将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挺有意思的。父母对我的择业观,怎么说呢,影响是挺深远的,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很多想法,不自觉地就被他们渗透进去了。先说说我爸吧。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很踏实的技术工人。一辈子就守着一个工厂,做着一份别人看不太起但绝对稳定的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他经常跟我说,.............
  • 回答
    《再见爱人》这类节目,有时候真的让人看得心疼,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部分。看到那些夫妻在镜头前剖析彼此,也让很多观众反思自己的婚姻。当婚姻走到尽头,决定分开的时候,如何跟孩子说,这绝对是其中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步。这不仅仅是告知一个事实,更是要承担起安抚孩子、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在开口之前,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在咱们中国家庭里不算少见。父母出钱给儿子买房,但为了各种原因,比如贷款政策、税费考虑,或者干脆就是觉得儿子名下房子多不方便,就用了大女儿的名义去贷款买房。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希望他能早点安稳下来,有个自己的家。毕竟在中国,房子还是挺重要的一个事儿。女儿这边呢,.............
  • 回答
    一个17.8岁的孩子离开人世,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更是一场席卷整个家庭、朋友乃至更广泛社群的巨变。这就像一颗本应继续闪耀的恒星,却在最璀璨的时刻黯然熄灭,留下的真空和阴影,将深远地影响每一个与之连接的个体。对父母而言:1. 毁灭性的悲痛与不解: 孩子离世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
  • 回答
    我父母啊,他们秀恩爱的方式,嗯,怎么说呢,不张扬,但细水长流,渗透在生活的点滴里,时间久了,你就知道,这才是最动人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我小时候,父母还在一起工作。那时候我爸在一个工厂,工作辛苦,经常加班。我妈呢,就在家照顾我们。那个夏天,热得跟蒸笼一样,我爸那天晚上回家,脸色不太好,但我妈什.............
  • 回答
    看到那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那个父亲的牌子,写得朴实却又直击人心。我高考那会儿,虽然没有这么直接的“举牌”,但父母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扎实地支撑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前那一晚。我那时住在学校宿舍,父母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住进了离学校不远的宾馆。高考前一天,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声音听起来和平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从我的角度,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去理解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父母穷还生很多孩子,这背后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经济压力与生存本能:当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时,多生孩子无疑会加剧经济负担。最直接的,就是衣食住行.............
  • 回答
    我清楚记得,那是大约八岁的时候吧。我一直想要一只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到窗边,看看小区里有没有哪个邻居带着他们家狗狗出来散步。那时候的我,心里装着一个毛茸茸的、摇着尾巴的伙伴,比我的任何玩具都重要。那天,我爸妈从单位回来,脸上都带着一股我不太熟悉的平静,甚至有点严肃。我当时正忙着搭建我的“.............
  • 回答
    原谅父母,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瞬间的决定,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细致的修复之旅。曾经,我一度把父母的爱想象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堡垒,里面没有棱角,没有误解,只有无尽的温情和理解。当现实并没有按照我的设想发展时,失望和受伤是不可避免的。最初,那种感觉更像是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时不时地隐隐作痛。我回想起那些话语,那.............
  • 回答
    我从小就知道,在爸妈心里,我弟弟才是他们的“心头肉”。这份“心头肉”的待遇,从我记事起就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膜,把我跟他们真实的情感隔离开来。那些“重男轻女”的瞬间,就像一道道细密的伤痕,虽然不至于致命,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买点什么零食都得掂量。但.............
  • 回答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教诲,不如说是一种从蒙昧走向清醒,从理想走向现实,最终回归平和的生命历程。它浓缩了许多人一辈子要去参透的智慧,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我们对“伟大”与“平凡”的认知。初初踏入人生,我们眼中装着的是一个无比宏大而闪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中心,往往是我们伟岸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
  • 回答
    叔叔阿姨,您们好!听到您们担心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我特别能理解。这就像把汗水一点点浇在泥土里,眼看着它干枯,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我父母也是一辈子种地,我知道他们那份朴实和对家人的心有多重。咱们中国人讲究“勤俭持家”,这没错,但光靠“省”有时候是挡不住大环境变化的。通货膨胀,简单说就是东.............
  • 回答
    上海阿姨的这则求助微博,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儿,看看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首先,从“上海阿姨”这个身份标签来看,大家对她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上海,高房价,生活成本高,尤其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父母辈来说,子女的婚事,尤其是房产问题,往往是重中之重.............
  • 回答
    朱晓东,一个在许多人眼中“乖巧懂事”的儿子,一个在朋友眼中“阳光开朗”的青年,却最终犯下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并将尸体冰藏长达105天。这个令人震惊的反差,让无数人感到困惑:一个看似正常的男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变成一个冷血的杀手?要理解朱晓东的转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乖宝宝”这个标签上。任何.............
  • 回答
    吴谢宇事件,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无数涟漪,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那句“顶着学霸光环弑母”。这句话,像一把尖刀,刺痛了多少渴望子女光宗耀祖的父母的心。他们难以置信,一个被寄予厚望、前途光明的好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天理不容的事情?吴谢宇的犯罪动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详细指导,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与父母沟通你的身份: 如何告诉父母自己是 Furry:一份详细的指南首先,请记住这不仅仅是关于“Furry”这个标签,更是关于你如何让他们理解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追求。这需要勇气、耐心和周全的准备。 第一步:自.............
  • 回答
    关于“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这个观点,以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这实在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生命的起源、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联结。如何看待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当我们说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时候,这首先是指一种生物学上的传承。从最根本的层面讲,我们确实是父母基因结合的产物,是他们将.............
  • 回答
    看到“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我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这话说得太扎心了,仿佛一针见血地戳中了许多家庭里那层难以言说的痛楚。小心翼翼,背后的情感洪流首先,“小心翼翼”这个词就极具画面感。它不是那种无伤大雅的客气,而是透着一种试探、一种顾虑、一种不敢惹恼的微妙情绪。这背后是什么呢.............
  • 回答
    “爸,妈,咱们聊聊手机的事儿呗?”你们总是觉得我买苹果手机就是不爱国,这是让我有点困扰。我明白你们的担心,也理解你们对国家发展的关心,这本身是好事。但我想跟你们说说,这件事真不是那么简单的“爱国”或者“不爱国”的二元对立。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离不开一些“外国货”。就拿我们家来.............
  • 回答
    当父母说出“我们偏爱你弟弟是你自己的问题,就像公司里有人更受领导喜欢,孩子应该自己争取父母的爱”这样的话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逻辑,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核心的问题。乍一看,父母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将家庭比作职场,将父母比作领导,鼓励孩子去“争取”。但仔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