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根治黄河悬河的问题?

回答
“根治”黄河悬河,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从历史到今天,无数的治理智慧和工程措施都围绕着它展开。要回答能否“根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悬河”的成因,以及现有的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什么是黄河悬河?

“悬河”是黄河下游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并且在下游流速减缓,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河床。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河床不断抬高,高于两侧的地面,形成“地上河”。一旦发生溃决,河水将冲破堤防,向两侧低洼的地区泛滥,造成巨大的灾害。

悬河形成的根本原因:

1. 巨量的泥沙输入: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源头流经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加上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的泥沙输入量高达十几亿吨。
2. 下游流速减缓与泥沙淤积: 黄河上游和中游穿越崇山峻岭,水流湍急,挟沙能力强。但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河道变宽,比降减小,水流速度急剧下降,携带泥沙的能力大大减弱。于是,大量的泥沙在河床上沉积下来,导致河床不断抬高。
3. 缺乏稳定的入海通道与冲刷动力: 黄河下游河道弯曲,人工束缚明显。同时,黄河的入海口常年面临泥沙淤积、河道变迁的问题,缺乏强大的水流冲刷动力来疏通河道和带走淤沙。
4. 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上,为了抵御洪水,人们不断加高加固堤防。这种“围堵”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河道,但也间接促使泥沙在河道内淤积,加剧了悬河的形成。

“根治”的挑战与现有治理思路:

要实现对黄河悬河的“根治”,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使河床不再抬高,甚至能够降低。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泥沙是黄河的“血脉”,没有泥沙,黄河就不是今天的黄河。

目前,对黄河悬河的治理思路是“蓄、疏、堵、导”结合,以“减沙”和“蓄洪”为核心目标,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根治”,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管理悬河的风险。

主要的治理措施及分析:

1. 上游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减沙):
措施: 这是最根本的“治沙”源头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淤地坝、建设森林植被屏障等。
效果: 过去几十年的大力投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入黄泥沙量有所减少(但总量仍然巨大)。
挑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周期长,且受气候变化影响。要大幅度减少泥沙输入,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并达到一个“治标”以上,但离“治本”仍有距离。

2. 修建水库进行泥沙淤积和调控(蓄、导):
措施: 在黄河上中游修建大型水库,如三门峡、小浪底、龙羊峡等。这些水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拦蓄泥沙,减轻下游的淤积。小浪底水库通过“排沙洞”在汛期(水少沙多时)进行放空,将淤沙排向下游,试图冲刷河床。
效果: 水库在拦沙和控制径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小浪底水库的排沙削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抬高速度,并通过“以沙养水”等方式发挥效益。
挑战:
水库淤积: 大型水库本身也会淤积泥沙,虽然设计有“供水供电”和“排沙”功能,但长期来看,水库库容的消耗是必然的。
泥沙淤积的转移: 将泥沙排往下游,只是将淤积点从库区转移到了下游河道,并不能完全消除淤积。
水沙关系的不协调: 黄河的“水少沙多”是自然规律,人类的调控往往难以完美匹配。下游需要一定的泥沙才能维持河道形态,过度排沙反而可能导致河床下切,影响堤防安全。
水库的综合效益: 除了泥沙,水库还需要兼顾发电、供水、防洪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3. 加固和提高堤防(堵):
措施: 长期以来,黄河的防洪措施主要是不断加高加固堤防,确保洪水不溢出。
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控制了洪水。
挑战: 堤防的不断加高,使得河床与堤顶的距离越来越小,悬河效应更加明显,一旦溃决,灾害也更加严重。这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方式,并没有解决悬河的根本问题。

4. 疏浚河道和人工排沙(疏、导):
措施: 除了水库的排沙功能,也曾尝试过航道疏浚等方法,但受限于黄河巨大的泥沙量,效果有限且成本极高。
效果: 对于大规模的悬河治理来说,传统的疏浚手段难以奏效。
挑战: 黄河下游河道狭长,淤积速度快,传统的机械疏浚无法应对如此巨大的泥沙量。

5. 生态调水与水沙联合调控:
措施: 近年来,更加注重水沙的协同管理,在必要的时候实施调水调沙工程,在“清水下泄”时控制出库水量,在“浊水下泄”时加大下泄流量,以期冲刷淤沙,削减滩顶高程。同时,也注重黄河下游的生态保护。
效果: 通过多年的调水调沙实践,在某些河段起到了削减滩顶高程、改善河道形态的作用。
挑战: 调水调沙的实施条件非常苛刻,需要精确的水沙监测和预报,并且对水量和水质都有影响。而且,调水调沙也存在“冲沙不彻底”、“泥沙二次淤积”等问题。

能否“根治”悬河?—— 答案是“难以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真正意义上的“根治”,即消除悬河现象,使河床恢复到常年低于两侧地面的状态,目前来看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
泥沙来源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虽然可以通过水土保持减少泥沙输入,但要做到零泥沙是不现实的。
黄河下游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得泥沙容易淤积。
彻底消除悬河可能需要巨大的工程量和高昂的成本,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然而,通过长期的、科学的、系统性的治理,是可以实现对黄河悬河的“有效控制”和“风险管理”。 这意味着:
减缓河床的抬高速度。
保持河道的相对稳定,防止溃决。
保障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度降低河床高程。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1. 更精细化的水沙管理和智能调度: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实现对黄河水沙过程更精准的预测和控制,优化水库调度和调水调沙的时机和水量。
2. 加强区域协同治理: 黄河的治理不仅是下游的问题,更需要上游的水土保持、中游的水库群调度以及沿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3. 探索新的工程技术: 也许未来会有新的疏浚技术或泥沙处理技术出现,但目前看来,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较小。
4. 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 在控制悬河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调整认知和接受“人河共存”的现实: 很多时候,治理黄河悬河并非要“消灭”它,而是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与它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带来的风险。

总结来说,黄河悬河是一个历史遗留的、由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现象。我们无法轻易“根治”它,但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治理智慧,我们可以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守护好母亲河的安全。这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与自然规律相博弈的长期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治不了。

很多人谈治黄河,都是站在水利工程的角度说问题。

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在说水流问题。

但是没有人谈利。

沿黄省市,除了上源实在不适合发展工业,可以说几乎没有不利用黄河水发展工业的。

以前在郑州景观湖问题的时候,查阅过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性价比问题。今天又查了一遍。

近期水利部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总体稳定,全国用水总量比2018年略有增加,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9041.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4.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99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191.5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47.7亿立方米。
2019年,全国用水总量6021.2亿立方米,较2018年增加5.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871.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5%;工业用水121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0.2%;农业用水3682.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2%;人工生态环境补水249.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4.1%。地表水源供水量4982.5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82.8%;地下水源供水量934.2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5.5%;其他水源供水量104.5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7%。
2019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31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60.8立方米。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6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9,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8.4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225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9L/d。按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8年下降5.7%和8.7%。
来源 |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2019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8.4立方米。

有意思的是这个报告没有讲“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而只是说了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网上有消息说:“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0467亿元。”农业用水3682.3亿立方米,那么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就是522.6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据其实是缩水了的。因为第一产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实际数字要更大一些。

当然,即便如此,这也让我们看到,农业用水的性价比是比较低的。

为了核实一下,我又查了一下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得到这样一个数字:

全国201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8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52.8立方米。

这个数字的来源,网上说是来自于《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和《201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基本上可以确定,农业用水的性价比是很低的。

那么,在追求政绩的官员那里,有限的用水显然更应该紧着工业。

黄河悬河问题无法得到治理的原因之一,就是沿黄城市拼命争夺有限的域外来水,无论如何都不会允许黄河改道离开自己的辖区。

在这样尖锐的利益之争背景下,网络上极度外行的网友在那喊什么“黄河改道会造成黄泛区”、“你忘了宋朝三易回河的惨剧了吗”,诸如此类莫名其妙的言论,根本就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

因为黄河改道不等于都是蒋介石炸开花园口掩盖自己军事失败的罪行、杜充挖开花园口阻挡金军南下的罪行。

正常人谁会像北宋、南宋、民国一样挖黄河呢。这种言论根本就不能服众。

至于说黄河改道的水利工程风险问题。这属于工程技术问题,该论证论证,不能说有风险就认定不能干。你不论证就说风险大到不能干,这其实也属于“拍脑瓜决策”。南边的长江,裁弯取直都干了好多年了;过去的黄河,大禹治水也是上古时期治水的工作。你现在不加论证,就跑来说现代人干不了,也不知道是看不起谁。

这都是很荒谬的看法。

地上河可以治理。

问题不是说能不能治理,而是说治理需要投入的力量非常巨大,在技术上存在很多障碍。

比如说在组织运作上的障碍。各地发展工业时对工业用水极度饥渴,但是黄河水却不能满足需求。我曾经听一些做河务工作的朋友谈过,由于黄河水量不大,很多地方都只能按照下限用水。

守着黄河还缺水。

在工程技术方面的障碍其实反而不多。南水北调、大运河都搞定了,这个问题反而不大。

然而在拆迁用地等方面又是一个大问题。因为现在没有现成的河道可以用,必然要开凿新河道。

接下来就是旧河道的开发利用问题了。因为旧河道一旦失去上游来水,两岸水文环境剧变,原有产业可能会崩。

所以很可能最后有了新河,旧河还要保留部分径流,以维持沿岸生态。

这样一来,可用水量几乎肯定会大幅度减少。

两条黄河并行,生态肯定会明显改善。但是大量的水都补充到自然水体里了,工业必然受影响。

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你直接把金山银山换成青山绿水,还真不一定能得到支持。

虽然我觉得这样淘换之后,经过一二十年的滋养,北方地区水利条件得到重新梳理,有可能会焕发出更大生机,但是你让地方政府为了这么虚无缥缈的事情舍弃眼前的政绩,他们肯定不干。

工程技术上我认为没有阻碍。

生态保护上我觉得有利有弊,可以采取措施弥补。

但是工业用水上,我觉得短期内弥补不了。长期来说水资源调配合理之后北方自然环境逐步优化,工业用水压力应该会降低,但是很难说服别人等待这个过渡期。除非搞点学术研究,但是很难有学者做这方面工作。做了说服力也不强。

所以真要想动黄河,我觉得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必要的社会需求,以及好的社会形势。

目前郑州暴雨其实是个机会。如果借此机会能够梳理北方水系,美化优化北方水系环境,那么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借此机会来一次大调整,倒也是有可能的。

北方在近几千年透支得太多,梳理得太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