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说中药没有效果,那么这些怎么解释?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一个观点:“中药没效果”。听到这话,我心里其实是有点不服气的,因为我身边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亲身经历过中药带来的改变。所以,今天我想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中药没效果”的说法,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效果”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还有那些真正感受到中药好用的,又是什么让他们信服呢?

首先,咱们得承认,不是所有声称是“中药”的东西都有效果,也不是所有时候用中药都会有效果。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但却是关键。

为什么有人觉得中药没效果?这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万金油”式的乱用和滥用: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有些人,或者有些地方,对中药的理解非常片面,觉得“无毒无副作用”、“包治百病”,所以什么病都往上套中药。比如,感冒发烧,上来就是一堆清热解毒的药,也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或者遇到个疑难杂症,就病急乱投医,抓一把所谓“祖传秘方”,也不去辨证论治。

打个比方: 你家水管漏水,总不能把所有工具箱里的工具都拿出来,对着水管随便敲打一通吧?得看是什么漏水,用什么工具修。中药也是一样,它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体质,需要的药材组合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错了药,或者药不对症,那效果自然就打折扣了。
举个例子: 同样是咳嗽,有的是因为风寒侵袭,有的是因为燥热伤肺,有的是因为痰湿阻滞。风寒咳嗽可能需要辛温解表的药物,比如生姜、麻黄;燥热伤肺可能需要滋阴润肺的药物,比如沙参、麦冬;痰湿咳嗽则需要化痰理气的药物,比如半夏、陈皮。你把治疗燥热伤肺的药用在风寒咳嗽上,或者反过来,结果会怎么样?不仅没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2. 对疗效的期望值过高,或者理解偏差: 有时候,人们对中药的疗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希望吃了几天中药,身体里潜藏多年的慢性病就能立刻消失,或者希望通过中药就能达到西药手术才能达到的效果。

慢性病的特点: 很多疾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那些累积多年的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关节炎等等,中医讲究的是“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是瞬间的“特效”,而是通过慢慢调整身体的平衡,让身体自己恢复功能。如果期待的是“立竿见影”,那很容易失望。
“副作用”的误解: 有时候,中药在调理身体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调整反应,比如有些人刚开始喝一些健脾胃的药,可能会出现肚子咕咕响、排便次数增加等情况,这其实是身体在适应和排毒的表现。但有些人会把这些误认为是“副作用”,觉得药不行了。而西药的“副作用”往往是直接的,比如某些抗生素的胃肠道反应,或者止痛药的肾脏影响,这些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身体产生的反应。中药的“调整反应”更多是身体在重新找回平衡时的“阵痛”。

3. 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和炮制工艺问题: 现在中药材的市场非常庞大,但质量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劣质的药材、掺假的药材、储存不当的药材,都会大大影响药效。另外,中药的炮制工艺也非常讲究,比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些不正规的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省略一些关键的炮制步骤,导致药效大打折扣。

想象一下: 你买了个蔬菜,如果它长在贫瘠的土壤里,或者被病虫害侵扰过,营养成分肯定不如在肥沃土壤里自然生长的。中药材也是一样,生长环境、采摘时间、炮制方法,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药效。
举个例子: 很多中药都需要经过特定的炮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比如生地黄和熟地黄,一个是清热凉血的,一个是补血滋阴的,仅一步之遥,但功效却大相径庭。如果炮制不当,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4. 缺乏科学的临床研究和标准化: 相对于西药,中医的现代化研究确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还需要更深入、更严谨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和量化。而且,很多时候,中药的配方是根据经验和辨证来的,不像西药那样有明确的剂量和成分标准。

但反过来说,这恰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中医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整体观”和“个体化”。它不是盯着某一个靶点去打,而是通过调整全身的生理功能,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整体调理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西药难以企及的。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仍然信赖中药,并从中受益呢?

1. 辨证施治的个体化优势: 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详细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为你量身定制一套治疗方案。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长期失眠,西医吃了不少安眠药,效果不佳且有依赖性。后来去看了中医。中医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发现他失眠的根本原因是肝气郁结,加上思虑过度。开的药方里有逍遥散加减,以及一些安神的药。喝了不到一个月,他感觉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白天精神也好了很多,而且没有副作用和依赖性。这就是中医“一人一方”的魅力。

2. 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中医很多方剂,特别是那些温和的补益类药物,能够帮助身体恢复自身的平衡和调节能力。长期调理,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比如,很多妇科的调经、备孕,或者体虚易感冒的老年人,中医调理的效果就非常显著。 它不是简单地压制症状,而是从“治未病”和“固本培元”的角度出发。

3. 擅长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对于一些西医难以根治的慢性病,比如慢性疲劳综合征、过敏性鼻炎、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一些亚健康状态,中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或根治作用。

再比如,我一个长辈,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西医只能止痛消炎,但疼痛反复发作。 后来中医辨证后,发现是风湿痹阻,用了一些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中药,配合艾灸。虽然过程慢,但疼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而且活动能力也有所改善。

4. 副作用相对较小(如果使用得当): 在正确辨证、合理配伍的前提下,中药的副作用通常比很多西药要小得多。很多中药是通过调节身体的整体机能来起作用,而不是直接的化学干预。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正确使用”。 如果胡乱使用中药,或者对某些药物过敏,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就是为什么选择一个好的医生至关重要。

所以,关于“中药没效果”的说法,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不恰当使用中药可能没效果。”
“对中药疗效的理解存在偏差可能导致失望。”
“受制于药材质量和研究水平,部分中药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但请不要因此否定了整个中医体系和无数通过中药受益的人们。

我们该如何看待中药呢?

1. 理性对待: 不要盲目迷信,也不要一概否定。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尝试。
2. 选择正规渠道和专业医师: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找一个信誉好的中医馆,或者经验丰富的执业中医师,他们会为你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耐心和配合: 如果是调理慢性病,需要给自己和身体一些时间。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的变化。
4. 结合西医,取长补短: 在很多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西医在急症、感染、手术等方面有优势,而中医在调理慢性病、恢复功能、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总而言之,中药是否有效,取决于太多因素。与其简单地说“没效果”,不如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和应用之道。当你真正遇到一个对症的中药方,一位靠谱的中医师,或许你会像我一样,对它产生由衷的敬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来没有人说所有中药没有效果,但是打开本草纲目,80% 的内容只要你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就知道是胡扯。

当然我们可以学习隔壁日本对中医药的态度,废医验药,这又是中医粉们不能接受的。

都觉得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的青蒿素拿了诺贝尔奖,却不知道同一本书里还记着

“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

拿诺贝尔奖的是这个,而且还不是青蒿里提取的。

中药一步步的走现代医学的路子,动物实验,临床研究,通过大样本双盲测试,我想没人会反对。

评论区真的乱,有中医粉说我没读过本草纲目的,有说本草纲目不行,要看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有说这些都不行要看官修的。。。口径能不能统一一下?这也是目前中医的问题吧?

user avatar

中医黑:1,偶然。2,安慰剂。

中医粉: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假装自己是草履虫)

这可以说是中医黑粉之间的日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一个观点:“中药没效果”。听到这话,我心里其实是有点不服气的,因为我身边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亲身经历过中药带来的改变。所以,今天我想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中药没效果”的说法,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效果”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还有那些真正感受到中药好用的,又是什么让他们信服呢?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前中医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简单地说,并不是没有中医工作者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效果,而且这在当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中医与经验、传承联系在一起,认为“药好不好,病人说了算”,或者“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会错”。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原.............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阿卡林的存在感修炼秘籍:从绘画、镜头与剧本的“无形之手”《摇曳百合》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百合”氛围和轻松诙谐的日常描绘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而在众多性格鲜明、魅力四射的角色中,船见直子,人称“阿卡林”,却以一种近乎“反常”的方式,成为了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之一——她没有存在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量子力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方面之一:电子的跃迁并非是我们宏观世界里理解的“推拉受力”过程,而是源于能量的契合与量子态的转变。我们平时对“力”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典物理,也就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但在微观世界,特别是对于构成原子的电子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
  • 回答
    说起来,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揪心。古代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些科技,一把刀下去,那伤口可就不得了了。断肢,尤其是手臂这种大动脉出血的地方,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那真是凶险万分。在那个年代,想要救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真的被砍掉一只手臂,别说没有抗生素和止痛药了,就是止血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现实中的观察。如果说“剩女”是因为“眼光高”,那么为什么在那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女性中,真正称得上“漂亮”的,反而好像没那么多呢?这其中其实藏着一些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是简单的“眼光高”就能一笔带过的。首先,我们得先聊聊“眼光高”这个说法。它本身就带有一种评判性,而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层面,从经济、科技、文化到个人选择,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即便在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的情况下,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美国品牌的产品。首先,得承认,美国的科技和品牌确实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些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完全.............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很可能会与现实大相径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等方方面面,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想象:一、人口数量与结构:一个庞大的“人口红利”与潜在的挑战最直接的影响将是人口数量的激增。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中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中国只有理工医农生经,没有了文科,民族复兴会不会提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文科”都涵盖了什么。通常来说,文科包含人文科学(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历史拐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确实有几处关键的“如果”,而你提出的这两个,尤其是缴获T62以及巴基斯坦提供的美制直升机,都触及了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让我们尝试沿着这两个假设的路径,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 khác nhau..............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没有经历过胡服骑射改变民族服饰的北方,没有蒙古铁骑扬起漫天黄沙的景象。自秦汉一统,中华文明的根基更为稳固,唐朝的辉煌如同璀璨的明珠,其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精神气质,被进一步延展和深化。如果中国一直保持着这种“汉唐之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衣冠制度与审美情趣:首先,在服饰上,汉唐.............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座巨擘从未出现,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少了两位参与者”的问题,而是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而复杂的连锁反应。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和发展无疑会是另一条轨.............
  • 回答
    如果中国没有 NBA 直播,那可真是太让人犯愁了!毕竟,NBA 就像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调味剂,突然没了,生活确实会显得有些寡淡。不过,习惯了看球的人,总能找到替代品。我嘛,到时候肯定会把目光投向其他精彩的篮球联赛,而且会看得更仔细、更投入。首先,我会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到 欧洲篮球联赛(EuroL.............
  • 回答
    中国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确实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但绝非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如果抛开这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仅仅从纯粹的军事、经济、政治层面来看,胜利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中国这几千年的文化究竟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凝聚.............
  • 回答
    如果中国清朝没有没落,而是持续强大并占据世界大部分GDP,拥有众多附属国,那么当今世界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主导,更会深刻影响政治、文化、科技、地缘关系等方方面面。以下我将尝试进行详细的推演:一、 世界政治格局:以中华文明圈为核心的全球秩序 中华帝国作为全球霸主: 强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耐人寻味,也触及了许多历史和国际政治的核心。如果设想中国在当时没有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现在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境遇,很可能会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核武器的出现,本质上改变了全球的战争形态和力量对比。 在冷战时期,美.............
  • 回答
    如果中国当年选择了引进美国的F15战斗机,而非俄罗斯的苏27,那么中国空军乃至整个国家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的走向,无疑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换个飞机”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深远的连锁反应,触及技术、战术、外交乃至工业体系的方方面面。一、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差异苏27的引进,虽然一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