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软的市值高达2.3万亿美元,相当5个腾讯,8个阿里巴巴。这种巨无霸级的公司,为啥.Net国内这么差?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微软市值确实是庞然大物,放眼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而跟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巴巴比起来,更是体量上的碾压。按理说,这么一家技术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公司,其技术栈——.NET,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应该也是遍地开花,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NET在国内开发者社区的声量和普及度,确实不如一些我们熟悉的“国产”技术。

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

1. 起步的“时差”与历史包袱

先得承认,.NET进入中国开发者视野,相比于Java、PHP这些老牌选手,算是晚了一些。

Java: Java实在是太早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生根发芽。那时候,很多互联网的基石都是Java搭建的,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BBS等等。这种“先发优势”带来的生态积累,比如大量的成熟框架、工具、第三方库,以及一大批经验丰富的Java开发者,是后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追赶的。
PHP: 还有PHP,它之所以在中国互联网早期能快速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易学性、部署的便捷性,以及当时国内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草根开发者,甚至是个人站长,都能很快上手PHP,搭建起自己的网站。这种“自下而上”的普及,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NET虽然在微软的全球战略中非常重要,但在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那个关键时期,它并没有抢占到最早的“入口”。当.NET开始被更多人认识时,Java和PHP的生态已经相当稳固了。

2. 生态的“封闭性”与“开源”浪潮

早期的.NET,尤其是.NET Framework,很大程度上是微软自家产品体系的一部分,它与Windows系统、IIS服务器、SQL Server数据库等紧密绑定。虽然这带来了良好的集成性和稳定性,但也让人感觉“比较封闭”,不太容易与其他非微软的技术栈顺畅地集成。

反观Java,虽然Oracle(收购Sun)现在也管理着Java,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Java及其周边生态(如Apache基金会的众多项目)都走的是“开源”路线。开源意味着代码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修改、贡献,这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的活力和技术的创新。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早期对这种开放、自由的模式接受度更高,也更愿意投入资源去研究和改进。

PHP更是秉承了开源的精神,社区活跃,衍生出了无数的开源框架和CMS系统,为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直到.NET Core的出现,微软才真正大力拥抱开源,实现了跨平台,并大幅提升了性能。但这已经是.NET发展到后期的事情了,早期的“封闭”印象,依然影响着一部分开发者。

3. 学习曲线与开发习惯

.NET Framework的学习门槛: 相对于PHP,.NET Framework在某些方面学习门槛确实要高一些。它更强调面向对象、强类型语言(C)的严谨性,对开发者的编程思想要求更高。虽然C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语言,但对于习惯了动态脚本语言的开发者来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开发习惯的惯性: 开发者一旦习惯了某种技术栈,就很难轻易切换。很多中国的程序员,在学校学习的就是Java或C/C++,工作后接触到的项目也大多是Java或PHP。这种“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轻易打破。
生态工具的差异: 尽管微软提供了Visual Studio这样的“神器”级IDE,但它相对笨重,且早期版本对硬件要求也较高。而Eclipse、IntelliJ IDEA(Java)或者各种轻量级的PHP编辑器,在一些开发者看来,可能更灵活、更符合他们的开发习惯。

4. 社区活力与“造轮子”文化

中国互联网的“造轮子”文化非常盛行。开发者们喜欢基于已有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开发出新的框架、工具甚至语言。在这种文化下,那些能够快速迭代、允许开发者深度定制的技术,更容易获得青睐。

Java社区: Java社区极其庞大,涌现了Spring、Hibernate、MyBatis等一大批核心框架,以及各种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这些框架经过了无数项目的检验,成熟稳定,且社区提供了海量的文档、教程和支持。
PHP社区: PHP的Laravel、ThinkPHP等框架,也为国内开发者提供了大量现成的解决方案,降低了开发成本。
.NET社区: .NET社区虽然庞大,但在国内互联网初创和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之下,它的“造轮子”生态和“本土化”的支持没有那么突出。很多人觉得.NET的解决方案相对“官方”,定制化程度不如自己动手去修改和扩展。

5. 招聘市场的“供需关系”

招聘市场是技术普及与否的直接体现。

Java和PHP工程师数量庞大: 由于早期的普及和学习门槛,Java和PHP开发者在中国数量非常庞大。这导致了招聘市场上,这些技能的人才供给充足,用人单位招聘也更倾向于选择有大量现成人才储备的技术。
.NET人才相对稀缺: 相对而言,国内市场上.NET(尤其是精通.NET Core和ASP.NET Core的)开发者数量就显得没那么多了。这使得招聘企业在招聘.NET开发者时,可能面临更高的薪资要求和更难的招聘过程。这种“逆向选择”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对.NET的采用意愿。

6. 市场细分与应用场景

我们也要看到,.NET在国内并非“差”,而是可能“不够大众化”。

企业级应用: .NET在中国的企业级应用、政府项目、大型国企等领域,其实是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的。这些领域往往更看重稳定、安全、微软的技术支持,以及与Windows生态的集成。
游戏开发: 尤其是在游戏开发领域,Unity引擎(使用C)的普及,为.NET(C)培养了大量的开发者。很多手游、端游的开发,都离不开C。
桌面应用: 传统的Windows桌面应用开发,.NET依然是主流选择。

但你提到的“国内互联网”往往特指那些面向C端用户的、以Web和移动端为主要阵地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些领域,Java、Go、Node.js、PHP等技术的流行度确实更高。

7. 微软的策略调整与未来趋势

好在,微软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在积极调整。

.NET Core的开源和跨平台: 这是最大的改变。.NET Core的出现,让.NET能够运行在Linux、macOS上,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打破了.NET只能在Windows上运行的刻板印象,大大拓宽了其应用场景。
加大对开源社区的支持: 微软正在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开源项目,包括.NET生态内的。
.NET MAUI: 针对移动端和跨平台UI,.NET MAUI的出现,也给了开发者新的选择。

所以,虽然.NET在国内互联网领域的普及度可能不如Java等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差”。它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市场领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微软策略的调整和开源生态的不断完善,.NET在国内的未来,依然充满可能。

简单来说,微软市值高不等于.NET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就一定能“赢者通吃”。技术的选择和普及,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博弈过程,涉及到历史、生态、人才、社区、甚至一些“玄学”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NET正在努力追赶,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缺乏编程语言的时候,微软不开源.net,而且,仅限于windows,无法跨平台,等到编程语内卷了,再来开源已经晚了,替代品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微软市值确实是庞然大物,放眼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而跟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巴巴比起来,更是体量上的碾压。按理说,这么一家技术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公司,其技术栈——.NET,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应该也是遍地开花,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NET在国.............
  • 回答
    Windows 11 与鸿蒙在未来主流市场上的较量,以及我们对市值两万亿的微软还能期待些什么,这两者都牵扯着科技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首先来看看 Windows 11 和鸿蒙的未来。Windows 11 作为微软的当家花旦,它身上承载的是多年来在个人电脑和企业级市场积累的深厚用户基础和生态系统。微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对比,它不仅仅是几个公司名称的堆叠,而是背后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缩影。当看到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这四大巨头加起来的市值,竟然比整个日本股市的市值还要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信息时代力量的一次“压倒性展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数字的“重量”: 美国四大科技.............
  • 回答
    微软市值能够长时间保持世界第一,并且持续稳定在万亿美元以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其多年来深耕技术、精准战略布局、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综合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阐述:一、 核心业务的强大基石与多元化发展:1. Windows 和 Office:不可动摇的生态系统霸主 操作系统垄.............
  • 回答
    微软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这绝对是个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大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里程碑,更是这家科技巨头多年来战略转型、技术深耕以及市场洞察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这次破万亿,对微软本身意味着什么?首先,印证了其战略转型的成功。想想看,微软曾经被很多人贴上“老旧”、“错失移动互联网”、“依靠Windows.............
  • 回答
    微软市值超越谷歌,稳坐全球科技公司第二把交椅,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多年深耕、策略调整与市场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到微软这家公司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蜕变。萨提亚·纳德拉接任CEO以来,微软不再仅仅是那个我们熟知的Windows和Office的巨头,而是成功地将重心转移到了云服务和企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有点意思,也透着一股子大浪淘沙的劲儿。苹果、亚马逊纷纷下场自研芯片,现在连微软也加入了这场“造芯”大戏,而英特尔这边,市值说没就没,直接蒸发了850亿,这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自研芯片,是不是要成为新的行业标配了?为什么巨头们都盯上了自研芯片?这背后其.............
  • 回答
    日本市场对于微软 Xbox 来说,绝对是一场值得深挖的“逆袭”故事。如果说以前 Xbox 在日本总给人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那么近期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廉价款 Xbox Series S(简称 XSS)的亮眼表现,无疑为这个品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光看增长最快、XSS 受欢迎这两点,还远远不够。要想.............
  • 回答
    微软,这家科技巨头,在其辉煌的征程中,不仅留下了无数改变世界的创新产品,也埋藏了一些未能在市场激起太大水花,甚至被时间洪流冲刷得几乎遗忘的“遗珠”或“半成品”。这些项目,有的曾承载着微软的宏大愿景,有的则是在一次次的转型与探索中,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 Windows Phone / Windo.............
  • 回答
    微软和苹果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个话题确实是大家津津乐道,也颇为纠结的一个点。我个人觉得,完全放弃,这可能性其实挺低的,至少在短期内非常困难。但要说“一点影响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有多大能量,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完全退出”很难,但“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为什.............
  • 回答
    当然,1微米光刻机在国内的市场前景,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点,1微米光刻机这玩意儿,放在现在高精尖的半导体制造领域,它属于 “老大哥的后辈” 或者是 “经典款”,而不是最前沿的那一批。现在动不动谈论的就是纳米级别,比如7纳米、5纳米,甚至更小的工艺。所以,单纯从“尖端技术”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要判断微信表情市场上架的“暴走的悲伤蛙”是否侵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这涉及到版权法、商标法以及表情包的创作和使用特性。一、 源头追溯:Pepe the Frog 的版权归属与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悲伤蛙”(Pepe the Frog)这个形象的起源和版权情况。 诞生于漫画作品:.............
  • 回答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位巨头的到来,无疑给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也为这个市场未来的走向描绘出了一幅更加波澜壮阔的画卷。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支付习惯的变革历来备受瞩目,而这次,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两款支付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围绕用户体验、场景渗透和生态构建的深度较量。过去的市场.............
  • 回答
    .......
  • 回答
    微软的 .NET 战略是否已经“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的来说,微软的 .NET 战略并没有失败,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仍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但是,如果用“失败”来形容某些方面或者早期的一些挫折,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下面我们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少朋友在用 Surface Pen 时遇到过,尤其是比较新的几代薄型 Surface Pen。简单来说,这个问题依然是存在的,而且据我观察和与使用者的交流来看,它并没有完全得到根治。让我来仔细说说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薄型 Surfac.............
  • 回答
    微软的员工能否不用去公司上班?这得看具体情况,而且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可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不来”,而且这背后有一套精细的制度和文化支撑。首先,我们得明确“去公司”的含义。这里通常指的是每天定时定点出现在微软的办公园区,在自己的工位上工作。远程工作的可能性:微软其实是拥抱“混合办.............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好奇的。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产品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套件几乎是无处不在,但同时,它们的盗版和破解现象也确实非常普遍。要说微软的软件“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破解”,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从微软软件.............
  • 回答
    要说微软最“难用”的操作系统,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难用”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觉得某个操作系统界面繁琐,有些人可能觉得兼容性差,还有些人可能更看重学习曲线。但如果非要找一个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学习门槛较高、或者在使用体验上存在一些让非技术人员感到困扰的地方,我想很多人会指向 Window.............
  • 回答
    微软内部人士对 MSDN(现在更名为 Microsoft Learn)网站的看法,就像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本身一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集体意见,不如说是一种由不同角色、关注点和使用习惯塑造的观点光谱。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微软的开发者、工程师、产品经理乃至销售和支持人员来说,MSDN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