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是台积电工艺超过英特尔。
ARM授权加台积电制造,大幅度降低了芯片制造的门槛。
中国这么薄弱的基础,全志这种企业能干的活。
微软没有理由干不了,美国本土芯片工业发展很多年了,人才比中国好找多了。
英特尔失败,在于没有搞定智能手机芯片。
自己的规模没有上去,X86手机没有成功,X86安卓没有成功,平板补贴半途而废。
到了台积电28nm追近的时候,没有去努力做代工,抢台积电的饭碗。
到了7nm,5nm,已经无力回天了。
在PC和服务器领域,X86的生态还能坚持很长时间。
但是云计算,高性能计算这些生态负担小的地方就不一定了。
微软的叛变很致命。
微软如果解决高效率翻译的问题。
PC上X86的生态优势很快就会被抹掉。
PC市场也会被蚕食一大块。
云计算厂商自研芯片,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
1、商用芯片的采购成本、渠道、产能、软件栈、商业维保服务的束缚。 这里不仅包含服务器CPU的需求,还有:SSD存储器/控制器、RAID HBA控制器、网卡、路由交换和网络安全设备、电源管理、温湿控制器、制冷媒介和制冷控制、带宽负载均衡器、尖脉冲和浪涌抑制器、机架、甚至是预置模块IDC集群等…;诸如AWS、Azure、华为等厂商在以上所有领域的针对性自研和联创项目比比皆是。
2、满足IDC内部的较高保有量的算力/机型/VM底层的自主化;同时达到单机毛利率和虚拟化率的最佳平衡。例如AWS Graviton II就是为解决一部分成本敏感客群的需求(推出机型覆盖了通用型M6g、计算密集型C6g、内存密集型R6g等三类高保有量机型/实例),同时搭配Nitro网卡实现自主化的EBS存储池弹性调度。从拥有成本、虚拟化实现和弹性扩展的三个方面摆脱了Intel/AMD机型和传统集群方案的束缚。
3、满足专精算力的壁垒优势(如TPU)和软件栈生态的布局。 这里软件栈生态包括专用math_lib、专用编译器、专用算子库和IDE等等。以及,云厂商的自研芯片和板卡部署也会用于支撑IDC内外部的“第二/第三计算平面”的结构搭建的定制化要求(比如Azure FPGA集群),避免受限于传统的主机主板以及特定机架上的算力位置。
此外,关于自研芯片的成本是否只有头部的高营收的公有云厂商才能承担的问题;其实公有云厂商的营收不是最重要,其 IDC规模、机架规模、现金流规模才重要;云/互联网厂商自研芯片,这是前瞻的投入,可以通过融资渠道,也可以分担一部分研发费用资本化,很少是全部占用企业利润。
BTW:IDC主/协处理器都不容易做,要么软件栈有霸权,要么硬件栈有强援……,大厂大云的自研项目就有先天特长了。
众所周知,任何计算机领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加抽象层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就再加一层。
软爸爸的希望应该是厂商都转向PaaS和SaaS,这样就可以完全隐去CPU架构的问题。我一个Azure应用程序,不管是运行在基于x86的硬件上,还是ARM的硬件上,都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直是软爸爸追求的目标。基于这个目标,走到自研这一步对微软来说就是自然而然地。
Intel大概还是在还对fab产能敝帚自珍的债。在移动端加持下,代工fab对工艺演进的成本摊薄已经到了Intel完全无法企及的程度,逐渐被超越也是没有办法地事情。这个趋势就像绝大多数厨师不会自己种菜一样。
这消息仅仅说明公司做大了就反应迟钝,比如微软,现在才想起来搞自己的芯片,那么多年都去干嘛了?
我说这话不是马后炮,就国内我们这个小众电子行业,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自主产业链了,芯片都是自己设计的。
有的大企业,确实反应太慢了,就想着靠垄断过日子,活在梦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