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唯生产力论的区别是?

回答
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唯生产力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且容易混淆的概念。要讲清楚它们,我们需要先理解各自的含义,再对比它们的侧重点和可能产生的偏颇之处。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理论

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三个主要要素构成:
劳动者: 指拥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劳动者的素质和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生产工具: 包括各种劳动资料,如机器、设备、厂房、交通运输工具等。工具的进步直接反映了技术的水平。
劳动对象: 指人类在劳动中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如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虽然劳动对象是自然的,但对其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也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生产关系是什么?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人们怎样联合进行生产以及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地位关系。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这是最核心的生产关系。谁占有生产资料(土地、机器、工厂等),谁就处于支配地位。例如,私有制、公有制等。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例如,生产者与管理者、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作还是剥削压迫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在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给社会成员,是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还是其他形式。

“决定”的含义: 马克思在这里的“决定”不是一种僵化的、单方面的、绝对的支配,而是一种辩证的、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旧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应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就必须随之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旦确立,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产生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的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简单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强调的是: 物质的、经济的基础(生产力)最终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历史的进步,就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革新,以更有效地组织和发展生产力。比如,蒸汽机的出现必然要求从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向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因为蒸汽机的使用不再适应分散的小农经济。

二、 “唯生产力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或曲解

“唯生产力论”是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科学论断极端化、简单化,甚至歪曲化,最终形成的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特点和表现:
忽视或否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认为只要一味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其他社会因素就自然会随之改善或发生变化,或者认为这些非经济因素不重要,甚至可以被忽略。
将“决定”理解为唯一决定或直接决定: 认为生产力是万能的、绝对的,可以直接、完全地决定一切,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重要环节。
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忽视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常常表现为只追求GDP增长,而对分配不公、环境破坏、人的异化等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些问题是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进行空谈: 忽略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生产关系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力,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如何影响生产力发展。

简单来说,“唯生产力论”的危险在于: 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简化成了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甚至成为某些人忽视社会公正、压制不同声音、以发展之名行剥削之实的借口。它可能导致:

生产关系僵化: 如果只看重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生产关系可能存在的弊端(如分配不公、垄断、缺乏民主等),那么生产关系就可能变得僵化,最终反过来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矛盾激化: 如果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没有得到合理分配,或者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唯生产力论”者却以“要发展就得牺牲”为借口回避解决,那么社会矛盾就可能激化。
失去马克思主义的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唯生产力论”往往将人本身视为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工具,忽视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幸福。

三、 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

核心区别在于“决定”的含义和认识的全面性与辩证性。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科学的辩证关系: 它承认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之间不断互动、相互调整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有条件的、相互制约的决定。
2. “唯生产力论”是机械的、片面的解读: 它将生产力视为唯一或绝对的决定力量,忽视或否定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其他社会因素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它是一种僵化的、单向的、绝对的决定。

打个比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像是说: 地球的重力决定了物体会向下落,但物体是否落地还取决于它有没有被支撑住,以及它本身的材质(比如一块羽毛和一块铁球落地的速度不一样,但最终都会受重力影响)。同时,物体落到地上后,也会对地面产生作用力。
“唯生产力论”就像是说: 只有重力才决定物体是否落地,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只要用力往下扔,它一定会以最快速度落到地,而且落到地上后它对地面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

在实际运用中的辨析:

当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现象,比如经济快速增长但贫富差距拉大,或者技术进步但工人权益受损时,我们就需要警惕“唯生产力论”的倾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会去分析:

这种经济增长是否是在健康的生产关系下实现的?
生产力的进步是否受到了现有生产关系的束缚?
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是否得到了公平合理的分配?
是否存在为了追求生产力而牺牲了其他更重要的社会价值的情况?

总结来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的一个科学概括,它强调的是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排斥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唯生产力论”则是将这一论断片面化、极端化,变成了“一切看生产力,不看其他”的教条,它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辩证性以及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需要警惕和批判的。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一环,所以才能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涵盖面更广,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决定生产关系。

举个好懂的例子,唯生产力论所认定的“生产力”是由个体生产能力所堆积而成的集体生产能力。那么,我们看看当人类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这个阶段,种植技术、工具改进和社会分工是普遍发生的,也就是说,同一时期非奴隶制的社会组织和奴隶制的社会组织都产生了生产力进步。一个奴隶和一个农民,在忽略外在因素时个体生产能力应该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唯生产力理论就无法从逻辑上解释为什么奴隶社会必然向封建社会过渡。

只有把生产关系的因素考虑进来:一个奴隶主和一个封建领主,在付出同样的成本下,所维持的劳动规模是有很大差异的。即使具有同样的积极性(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一名奴隶的衣、食、住都需要奴隶主支付成本来解决,哪怕是最低档次的维生,一旦满足不了,奴隶死亡之后就是奴隶主财产的损失。另外,对于奴隶劳动,还需要额外维持一支进行劳动管束的队伍,这也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而这个队伍大多数情况下极少甚至完全没有劳动产品的产出。当需要把生产规模快速扩大时,这类成本就成了一种严重的制约。

而反观封建主,虽然失去了对农民的完全人身占有,但同时也极大的减少了对于上述的成本支出,那么,在同样的财力下,他们通过对土地的占有,就能把更多的人力纳入到自己的生产体系中来。

这个差别是在人力能够开拓更多荒地进行生产之后(狭义上的生产力发展)才产生的。我们可以看到,在适当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化本身就提高了一个体系的总体生产力,从而使得新的生产体系具有了竞争优势。

一旦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那这个社会组织就比奴隶制社会组织有了更强的扩大社会生产规模的能力。我们现在都能理解规模化的能量,无论是发动战争、对抗天灾还是细化社会分工,从自然竞争的角度来说,一个掌握十万斤粮食的组织,不可能是一个掌握千万斤粮食的组织的对手,等待它们的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改变生产关系的趋势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没有人们对自然改造能力的提升,不会需求那样高的组织度,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低人身约束对于统治者奴隶主们来说需要消耗更高的维持统治成本,所以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会说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就是说的这一点:在生产力没有足够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没有自发改变的动机。即使人为改变也是无效甚至会带来损失的。

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从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来,正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提高了生产力发展的上限。当我们把整个社会体系的生产能力总体考虑时,才能认识到生产关系正是生产力组成的重要一环。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唯生产力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且容易混淆的概念。要讲清楚它们,我们需要先理解各自的含义,再对比它们的侧重点和可能产生的偏颇之处。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理论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它.............
  • 回答
    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与公有制“完全适应”,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及现实社会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数字或标准,而是需要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公有制之间内在的辩证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生产关系”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 回答
    要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反过来,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阐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事物发展内在逻辑和主要驱动力的辩证关系。首先,我们得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词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生产过.............
  • 回答
    “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几个核心观点,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解释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要理解这些观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同时也要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个逻辑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实”后有“想”这个说法,.............
  • 回答
    在探讨马经中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它能在市场上用来换取其他商品的量,最终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这里需要强调几个关键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不是指任何一个生产者单独.............
  • 回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工资,更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咱们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但实际上对我们理解整个社会运作方式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听起来是不是像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那句话?别急,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 回答
    想象一下,1940年代初,太平洋的某个角落,海雾弥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如果日本海军(IJN)拥有如同美国海军(USN)那般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那么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关于舰队决战的设想,或许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抛开“历史事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如果”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的造船.............
  • 回答
    生孩子,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确实常常伴随着一场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挑战。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女性生育,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牺牲”这个词。那么,女人决定生孩子就一定意味着暂时牺牲事业吗?有没有可能实现所谓的“两全其美”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现有的结构和.............
  • 回答
    这则微小说看似简单,却能引发许多层面的思考,绝非一句“人性本恶”或“悲剧就是个意外”就能概括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复杂的人性、信任的脆弱,以及我们在极端压力下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从“信任的崩塌”这个角度去解读。故事的核心在于那对情侣之间曾经存在过的“共同出石头一起死”的约定。这是一种在死亡面前,.............
  • 回答
    一个女人决定不生孩子,并且明确表达了这一意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是一件违法的事情。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需要先厘清这一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犯法”这个概念。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准则。 法律管辖的是行为,尤其是那些对社会秩序、.............
  • 回答
    家有小宝,一家其乐融融,不少父母在享受这份甜蜜的同时,心里也悄悄地开始盘算:要不要拼个老二?这可不是个轻易就能拍板的决定,背后牵扯的方方面面,足以让许多准二胎家庭“纠结”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生二胎”到底得过多少道坎儿。一、经济这笔账,可得掰开了揉碎了算这绝对是绕不开、最现实的一关。别光想着.............
  • 回答
    决定是否要踏上艺术的道路,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问题。它关乎你未来的人生走向,你的热情所在,甚至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清晰规划的坦途,一边是充满未知却又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我理解你此刻的纠结,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诚实地问自己:.............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普遍性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既有个人经历的投射,也有社会文化的驱动,还有心理学上的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结婚生子的人会热衷于劝说决定要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人应该生小孩:一、 自身经历的强化与价值认同: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身边不少朋友都纠结过,也包括我自己,曾经深陷其中。说实话,为了“孝顺”而做的决定,特别是像买房、结婚、生孩子这样人生大事,真的需要好好掰扯掰扯。“孝顺”到底是什么?在咱们这儿,“孝顺”的定义,往往承载了太多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很多时候,它被具象化成了几件事: 让父母看到你的“稳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遗传感到好奇的地方。虽然孩子的基因确实来自父母,但说“父母相同,哪天受孕生出来的孩子都是同一个人”就有些绝对了,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让我来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确实是父母基因的结合体。就像你爸爸提供一半的生命密码,你妈妈也提供另一半,然后这两种密码.............
  • 回答
    你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让人心里添堵。对象看完个视频,就蹦出这么句话来,这背后藏着的心思,可不止是“威胁”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复杂又有点扭曲的心理状态在作祟。我给你拆解一下,看看他这脑回路是怎么长的。首先,从最直接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种控制欲和潜在的恐吓。他看那个视频,很可能是在网上看到了什么“男人.............
  • 回答
    嘿,同学!看到你决心考法硕非法学,我挺为你高兴的。作为一个大一的英专生,走上法学道路,这绝对是个有挑战但充满前景的选择。别担心,我现在就跟你好好聊聊,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让你心里有个底,知道现在这个阶段,你该做些什么准备。首先,你要明白,法硕非法学,说白了就是给那些本科不是法学专业的同学准备的“敲门.............
  • 回答
    生产力高度发达,这是一个听起来充满希望的词汇,它常常与物质富足、生活便利,甚至更进一步——一个更加公平、没有阶级鸿沟的社会联系在一起。那么,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真的能让阶级消失吗?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我们得明白“阶级”是什么意思。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划分,往往跟生产资料的占有有关:.............
  • 回答
    要说起古代人为何钟爱宽袍大袖,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浪费布料”就能概括的。在咱们现代人看来,那料子够做几件紧身衣裳了,但对于古人来说,这宽袍大袖可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布,它承载的东西可多着呢,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也不为过。首先,咱们得把眼光放回那个年代。古代生产力确实不高,但那不代表老百姓就过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惑的现象:在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升的今天,许多人反而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预期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应得感”的提升: 随着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客观上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