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地方禁摩托车和电动车,但是当地又允许售卖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觉得有些矛盾的现象,很多城市在不同区域对摩托车和电动车采取了限制措施,但同时又允许它们的销售。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城市管理、交通安全、环保、经济利益以及政策执行等多方面因素。

政策矛盾的根源: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制定政策的部门和销售的部门并非是完全统一的,或者说,政策的制定往往是滞后于市场发展的。

交通管理部门 vs. 商务/工信部门: 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比如交管局)首要考虑的是道路安全、交通拥堵、秩序维护等。他们可能会因为摩托车和电动车的速度、灵活性、占用空间等特性,以及一些骑行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而选择在某些区域(尤其是市中心、主干道、高架路)限制它们的通行。
销售管理部门(比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工信部门)则更关注经济发展、产业扶持、市场活力。摩托车和电动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生产、销售、维修、配件等构成了相当一部分的产业和就业,也为市民提供了出行选择,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他们不希望简单地“一刀切”禁止,从而扼杀一个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禁售不禁售”的情况?

1. 分区域管理,而非全面禁止: 许多城市并不是“全面禁止”摩托车和电动车,而是针对特定区域(如核心城区、禁摩/禁电区域)进行限制,而在其他区域(如郊区、工业区、部分允许通行的道路)则允许通行和使用。
例证: 很多城市的核心商圈、交通枢纽附近,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保障行人安全,会禁止摩托车和电动车驶入。但城市的其他区域,比如城中村、老旧小区附近,电动车可能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对其完全禁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不便。
销售允许的逻辑: 既然允许在某些区域使用,那么自然也就需要允许销售,以满足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如果禁止销售,就等于剥夺了合法的购买渠道,反而可能导致非法交易的出现。

2. 政策的“渐进式”调整和缓冲: 政策的制定是一个过程,直接全面禁止一个已经存在并有一定市场规模的行业,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弹和经济震荡。
市场惯性: 商家已经投入了资金、建立了销售渠道、培训了销售人员,消费者也形成了购买习惯。突然禁止销售,会造成大量库存积压、商家倒闭、消费者权益受损。
替代出行方式的不足: 在很多地方,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完善到可以完全替代摩托车和电动车作为便捷的个人出行方式。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区域,禁止销售电动车,会让很多人的出行变得非常困难。
逐步淘汰的策略: 允许销售,但同时通过限制通行区域、提高牌照门槛、严查违规行为等方式,逐步引导市场向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甚至在未来可能出现更严格的禁限政策。

3. 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侧重点:
交通安全和秩序: 这是交通管理部门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通过某些限制措施(如禁行、限速、对驾驶员提出更高要求)可以改善交通安全。
环保考量: 尽管电动车是零排放,但其电池生产和回收环节存在环保问题。燃油摩托车则有尾气排放。然而,在一些地方,摩托车和电动车可能是相对环保和经济的出行方式,尤其是在公共交通不发达且汽车普及率不高的地区。
经济发展和产业: 摩托车和电动车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允许销售能够维持就业、税收,并且支持相关产业链(配件、维修、充电桩建设等)的发展。

4. 执行难度和灰色地带: 彻底禁止销售,意味着要严格管控生产、进口、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这在很多地方具有巨大的执行难度。而允许销售,但限制使用,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和规范市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即使是限制区域,也可能存在一些“打擦边球”的情况,比如在禁行时段过后通行,或者在非禁行道路上使用。如果完全禁售,这些“灰色地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但也意味着彻底牺牲了这部分市场。

5. 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低收入群体: 摩托车和电动车往往是低收入群体能够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出行便利。
特定职业需求: 外卖员、快递员、送货员等,他们的工作高度依赖于灵活、高效的个人交通工具,摩托车和电动车是其中的重要选择。在这些岗位上,需求量很大。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一个城市,市中心交通拥堵严重,行人密集,且发生了多起由摩托车或电动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市政府决定在市中心主城区对摩托车和电动车实行禁行。

原因: 提高市中心交通安全,缓解拥堵,保障行人通行。
结果: 市中心不允许摩托车和电动车驶入。

但同时:

郊区/工业区: 允许摩托车和电动车通行,因为那里道路更宽阔,交通压力较小,且居民出行需求旺盛。
销售: 允许商家在城市范围内销售摩托车和电动车。
商家盈利: 可以在非禁行区域的门店继续销售,并为郊区居民提供服务。
消费者选择: 居住在非禁行区域的居民可以购买,并且可以合理使用。
政策的“弹性”: 这是一个在“安全/秩序”与“经济/便利”之间寻求平衡的方案。

总结来说,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禁区域使用,但允许销售”的情况,是因为:

政策的精细化管理: 并非一刀切的全面禁止,而是针对特定区域和时段进行限制。
经济与民生的考量: 允许销售是为了满足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维持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政策的过渡与缓冲: 允许销售,同时通过其他方式(如限行、规范管理)逐步引导市场,为更长远的政策调整留有余地。
执行的现实考量: 全面禁止销售的执行难度和成本可能非常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在面对复杂的交通、经济和社会需求时,试图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解决方案,尽管这种平衡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彻底”或存在“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一线城市东莞农村表示你们眞昰见识太少了。

想当年,十亿市长刘大官人主政东莞,通过地方政府立法的形式,禁摩禁电,雷厉风行,摩托车电动车限时离莞,摩托车维修销售电动车销售限时关店撤货,要不然封店关门。刘大官人不愧昰最有魄力的主政者,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做完了邻居深圳十年都没有完成的政绩。更是组织警力,挨家挨户上门搜查漏网的电动车摩托车。眞正拿出了当年挨家挨户上门搜孕妇引产的干劲。

爲了稳定本地居民的人心,承诺了本地牌照摩托车可以继续骑行到报废为止。——刘大官人的参谋团不愧昰高手如云,先拿外地牌照和无牌摩托车开刀,争取汽车用户和本地人的支持。

禁摩之后就是禁电,不管城市还是镇街农村,不管超标国标,一抓到底,不允许一辆电动车出现在东莞。

爲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电动车禁止的认识,刘大官人邀请专家顾问,在当地媒体给群众科普:电动车电池随便乱扔,严重污染环境。毕竟东莞的群众收入极高,基本工资一千二三百元,废旧电池一组卖那么一百两百元的,根本不放在眼里,大家都是直接满大街扔的,更过分的昰有些直接扔专家和刘大官人脸上了。

刘大官人曾经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东莞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禁摩禁电,目的昰要提升城市素质。

刘大官人禁摩禁电,同时从销售源頭抓起,乃是真心禁摩禁电。

其他城市禁摩禁电,不查封店铺,抓住驾驶员高额罚款,那叫创收。不像刘大官人,禁摩禁电昰爲了赶人。

你看,连电动摩托车都要上牌了,四个轮子的老年代步车照卖不误,说到底,还是想不想管的问题。

说到底,禁摩禁电的地方昰要你们赶紧滚蛋。衹是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禁摩禁电的时候,你还在依赖摩托车电动车出行,你就已经和城市格格不入了,已经被城市抛弃了。

除了东莞这种新一线农村,在禁摩禁电上成为了全国的典范,很多城市就做的差多了,限制城区和主要道路。

2016年和2017年,东莞群众用鞭炮表达了对刘大官人的感恩之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