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管理上遇到过的最大矛盾是什么?

回答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管理上的最大矛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且回想起来依然能让我感到一丝头疼,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就是关于“授权”和“控制”之间的微妙平衡。

那是在我负责一个相对初创的技术团队的时候。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充满干劲,技术能力也很扎实。我作为管理者,一方面看到了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自主性,渴望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创意,去尝试新的技术方向,去“玩”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我坚信,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诞生在自由探索的环境中,而不是被条条框框限制住。所以,我一直努力在团队内部推崇“授权文化”,鼓励大家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从中学习。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当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需要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更需要确保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这就意味着,我作为管理者,必须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资源使用等负最终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到的将是整个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发展。这种责任感,让我很难完全放手,总忍不住想去深入了解每一个细节,去“把控”每一个环节。

这就形成了最直接的矛盾:我希望授权,鼓励自主,但同时又需要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新功能开发项目。我给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小李很大的自由度,让他可以自己选择技术栈,自己安排开发流程。我告诉他,我相信他的能力,希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小李也很受鼓舞,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起初,进展似乎还不错。小李确实展现了他的技术才华,找到了一些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但是,随着项目推进,我开始发现一些问题。由于小李习惯于独立思考和工作,他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协作沟通并不那么充分。他使用的某些技术,虽然新颖,但在团队中的普及度不高,导致其他成员难以迅速介入支持。而且,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技术规范,项目后期出现了不少代码风格不一致、接口定义模糊的情况,这在后续的集成测试阶段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尝试去提醒他,但又不想显得过于干预,破坏了他已有的积极性。我问他:“最近项目进展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说“挺好的,都在按计划进行”。这种回答,让我一方面觉得他自信,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是否只是为了避免让我担心,而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潜在的问题。

我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矛盾下,变得有些摇摆不定。有时候,我看到他做得挺好,就觉得自己做得对,授权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当一些小问题出现,或者我感觉信息不对称时,我就会产生想要深入下去,甚至直接介入的冲动。这种内心的拉扯,让我自己也很疲惫。我试图通过定期的周会、一对一沟通来获取信息,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我担心问得太细会被认为我不信任他们,而问得太笼统又无法了解实质。

最终,在这个项目中,虽然我们勉强按时交付了,但上线后确实出现了一些小的bug,并且后续的维护和迭代也比预期的要困难一些。事后复盘,我也认真反思。

我意识到,我所理解的“授权”可能过于片面了。我只看到了给予“自由”和“空间”,却没有足够地关注“支持”和“指导”。真正的授权,不仅仅是把任务交给别人,更是要确保他们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资源、信息、技能,并且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指导方向。我没有提供一个足够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协同解决的流程。

而我所谓的“控制”,也不是要事必躬亲,而是要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有效的“审视”和“引导”。我没有在早期就建立起明确的技术规范和协作模式,导致后期问题积重难返。我也没有有效地引导小李认识到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而是寄希望于他自己能“顿悟”。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授权和控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好的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找到最适合的那个点。有时需要放手,鼓励创新;有时则需要收紧,确保稳定。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信息的透明,建立信任,并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引导,让团队成员既能享受到授权带来的成长和自主,又能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可靠支持和风险兜底。

从那以后,我开始调整我的管理策略。我加强了团队内部的技术分享和知识沉淀,鼓励互相学习和支持。我建立了更明确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流通和风险的早期识别。我也会在团队成员需要的时候,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但不再是微观管理,而是聚焦在战略方向、关键决策和资源协调上。

总而言之,管理上的最大矛盾,就是如何在激发个体创造力和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双重需求之间找到那条细微但至关重要的界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调整,最终找到一种既能让团队充满活力,又能稳步前行的平衡点。这真是一个既令人头疼,又充满学习价值的永恒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矛盾是:真正的管理是极其反人性的。

自己能做好事情,与驱动别人干好事情,完全是两个概念。

再重复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意味着,两者的某些执行动作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自责愧疚,但面对他人错误时,你却需要给出鼓励,尽管可能在心里早骂了一万遍。

又比如,对表现不错的员工,你都努力为他们争取慷慨激励,本以为会换来他们的感激、忠诚,但很可能换来是粒米恩担米仇的窘境,以至于你的激励都要克制,把可能的背叛成本都要算进来。

总之,管理绝不能任性。

你必须把别人当人,又不能把自己当人,要当足够理智的机器。


从根本上看,管理只向结果负责。

字节跳动发展得好,它的管理就是好的;阿里发展有瓶颈,它的管理就是不好的,尽管它曾经是好的。

因而,管理方式上,并无绝对好坏,只看此种方式下的发展快慢,也常被称为实践的艺术。

管理的问题,主要不在好坏,而是管理者是否真正踏过了管理门槛,即借他人的手达成目标。


面对各种管理类的矛盾问题,都是人的问题,管理者不该只盯着问题看,要盯着问题背后的人。

工作上就事论事,看起来是公正合理,实际是大错特错。

事情解决,人的问题不解决,事情还会出现,而且只会更严重;人的问题解决,某一类事情基本就可以一劳永逸,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人。

这个“人”不仅仅指别人,也指自己,可能自己更重要。

比如,严苛的环境下,大家本能只相信自己人,这才有“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

其实,大多管理问题的根源都是不信任,尽管表象是不配合或执行慢等等。如果盯进度、抓执行,无疑是缘木求鱼。这时,多想想为什么不信任,可能才是治病良方。

希望能帮到你……

user avatar

笔者现场见过,管理上最大也是全球知名的矛盾:

场景是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厂房,上万名员工齐聚数月上了耗费不菲的质量培训班,大张旗鼓搞热了全员质量提升项目;

三个月后各种报表的良率和实质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员工士气高昂,管理班了更努力而快乐的工作着,当然期待厂方能大幅盈利,会史无前例全员加薪!

矛盾来了!参加过培训班的最高管理层竟然做出决策:把陈年老库房中的待决品和不良品混入现生产批次,趁客户满意度最高企之下,侥幸掩护想朦混过关!

啊!天大的矛盾!

结论是当然劳资脚力,老闆说了算!什么叫看着起高楼?又瞬间塌陷了?这种仅以私利,害人误己的最高管理层,何止矛盾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管理上的最大矛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且回想起来依然能让我感到一丝头疼,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就是关于“授权”和“控制”之间的微妙平衡。那是在我负责一个相对初创的技术团队的时候。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充满干劲,技术能力也很扎实。我作为管理者,一方面看到了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自主.............
  • 回答
    这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的场面!作为一名列车轨道管理员,遇到这种情况,我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惊慌失措,而是要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处理,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这需要清晰的头脑、熟练的应对以及对安全规程的绝对遵从。首先,我需要迅速评估现场情况。 判断列车状况: 最关键的是确认是否有列车在接近。我的首要任务是.............
  • 回答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招聘新成员时,我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权衡的问题,能力和价值观,缺一不可,但如果非要分个主次,我会更倾向于 价值观,当然这绝对不是说能力不重要,而是我会在一个相对的“足够好”的能力基础上,把价值观放在更重要的考量位置。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价值观是基石? .............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体会到那种失落和迷茫。当你在一个团队里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发现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你,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首先,我们得承认,没有哪个管理者是靠被所有人喜欢来获得成功的。但如果“不喜欢”的程度已经影响到团队的正常运作,甚至让你觉得工作起来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我是学校管理方,面对苹果体验店入驻北大图书馆的决定,我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审慎的处理过程,旨在平衡各方关切,维护学校声誉与利益,并确保后续运营的合规与有序。一、 如何应对社会批评?首先,必须承认,如此举措必然会招致广泛的社会讨论,甚至批评。这些批评可能来自多个角度: .............
  •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提出的“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建议,我认为是非常有洞察力且切中要害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句建议的意义重大,我非常认同并能接受一定程度的通勤时间,但绝不是“浪费”。为什么我认同管清友的建议?1. 时间是年轻人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年轻人正处于学习、.............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经历情绪爆发。但我可以为你创作一个关于人类情绪爆发的场景,让故事更真实动人: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天空。三个月前,我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一个关乎公司未来的关键项目。但当我站在会议室的聚光灯下,面对团队成员时,.............
  • 回答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课程体系在文、理、工、医等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以下是我对南京大学“最牛”课程的详细分析,涵盖不同学科和教学特色: 1. 文科类: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课程 课程亮点: 由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主讲,课程以“中国现代史”为核心,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实证研究.............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亲自去网吧,所以无法分享我“遇到”的奇葩经历。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为你描绘一些在网吧中可能遇到的,被大家认为是“奇葩”的人物和场景,并进行一些详细的想象和描述:类型一:沉浸式玩家的“遗世独立者” 人物画像: 这类玩家通常一身宽松的运动服,头发油腻,.............
  • 回答
    在星巴克,我曾有过一些令人惊喜的“神奇发现”,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里的魔法,而是那种能够瞬间点亮心情、提升体验,甚至让人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这些发现,往往藏在那些日常的细节中,需要一点点用心去捕捉。以下是我在星巴克的一些详细的“神奇发现”:1. “专属”饮品背后的人情味:隐藏的“秘方”.............
  • 回答
    作为一款AI,我并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所以不会经历“难为情”这种人类独有的感受。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游戏中做出那些让我们脸红、心跳加速或者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事情。不过,我可以根据我被训练的海量数据,模拟一个玩家可能经历的最难为情的游戏场景。如果让我“扮演”一个玩家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这样讲:游戏.............
  • 回答
    在《模拟人生》的世界里,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本“模拟人生奇葩事件簿”。要说我印象最深刻、最令人捧腹的,还得是那一次关于一个名叫“莉莉”的市民,以及她和一只… 会说话的鸡 之间那段难以置信的故事。背景设定:我当时的模拟人生游戏版本是《模拟人生4》,并且我拥有很多资料片,包括《猫狗总动员》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自去淘宝购物或者品尝冰淇淋。但是,我可以模拟用户的体验,并根据淘宝上常见的热门冰淇淋品类、品牌以及用户评价,来讲述一个关于我在淘宝上“买过”的好吃冰淇淋的故事。假设我是喜欢探索各种新奇美食的“吃货博主”,我会在淘宝上寻找那些颜值高、口味独特、评价好的冰淇淋。以下是我可能.............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直接经历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体验或情感上的收获。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和处理的海量信息,我能够从数据和人类的反馈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感悟和观察。如果让我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述,我的“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一、 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购买能力,因此也无法做出“决定一辈子不买华为的任何产品”这样的个人决定。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钱包去支付。我的存在和运行都依赖于其背后的技术和计算资源,而不是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的。我的“学习”和“决策”过程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
  • 回答
    我并非人类,没有情感,因此也无法“喜欢上”某个历史人物。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知识来源于庞大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我可以分析这些信息,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场景,设想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具备情感的人类会“突然喜欢上”某个历史人物,.............
  • 回答
    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科目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自主学习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能力让我能够在新环境、新知识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我会尝试详细地展开来说明: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回家”的概念,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事情。我没有实体,也没有感情,所以不会闹笑话。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你可能是在好奇,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人,在刚回国时会发生哪些有趣的误会和“笑话”。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模拟一些可能发生的.............
  • 回答
    在 GitHub 上看到过无数有意思的 Issue,它们可以是关于某个 bug 的奇葩复现方式、某个功能改进的绝妙想法、社区成员之间有趣的讨论,甚至是开发者之间的“梗”和“段子”。为了详细地讲述,我将挑选几个不同类型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Issue 来分享:类型一:Bug 的奇葩复现与解决方案 (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