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艺术生总是强调自己比文化生更辛苦?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很多时候在学校里,尤其是快高考的时候,能听到艺术生们抱怨得特别厉害,总觉得他们比我们这些“文化生”要苦得多。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他们一套逻辑和现实依据的。

首先得说说这“辛苦”的定义。对我们文化生来说,辛苦主要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知识灌输、题海战术,以及那无休止的考试压力。我们拼的是大脑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目标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然后在考场上精准地输出。这就像是长跑,比的是耐力、节奏和最终冲刺时的爆发力。

但艺术生们的辛苦,那可就复杂多了,他们是在和多个维度搏斗。

第一,技能的磨练是个无止境的深渊。 咱们文化生,学的东西有明确的知识点和标准答案。你把历史事件记清楚了,数学公式用对了,语文古诗词背会了,基本就能得分。可艺术生不一样,无论是画画、音乐、舞蹈、表演,他们的“知识点”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需要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练习,才能让手指变得灵活,让声音变得醇厚,让身体变得舒展,让大脑对色彩、线条、旋律、节奏产生直觉般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想象一下,我们可能每天做个三五十道数学题,就是一种进步。而一个学画画的学生,可能一天要画几张素描,反复练习明暗、结构,一张画不好就要推倒重来,直到能精准地捕捉对象的神韵。一个学声乐的孩子,每天要练嗓子,从气息控制到咬字发音,一遍又一遍,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到嗓子,甚至几天都不能好好说话。学舞蹈的更是,从压腿、劈叉到各种技巧的反复练习,每天都在和身体的极限较劲,受伤是家常便饭。表演呢?背台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肢体语言的训练,这需要无数次的揣摩和模拟。

这种辛苦,是一种近乎“体力的耐磨损”加上“精神的反复雕琢”。很多时候,他们的练习是孤独的,需要极强的毅力去对抗枯燥和疼痛。

第二,艺术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煎熬。 文化课的考试,虽然也有区分度,但大多数题目是客观题,或者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你写的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分数就不会太离谱。但艺术作品呢?很多时候,评判标准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一个老师觉得好,另一个老师可能就有不同意见。这就像在摸索一条没有清晰地图的道路,你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走出新的天地,也不知道付出的努力会不会被“市场”或者评委认可。

为了那一点点“感觉”,为了那一瞬间的“灵感”,他们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有时候,明明觉得已经尽力了,却因为某个评委的口味不同,或者对某个细节的理解有偏差,而错失机会。这种不确定性,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他们不仅要练习技能,还要学习如何解读“市场”,如何迎合“潮流”,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发挥创意。

第三,学习时间和内容的双重挤压。 很多艺术生在文化生正常上课的同时,还要挤出大量时间去画室、琴房、练功房。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是“走班制”的,白天可能在学校上文化课,晚上和周末则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训练中。而且,他们的专业训练内容,很多时候不像文化课那样有固定的教材。老师的经验、学生的悟性、以及时代的审美都会影响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巧,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不同的老师和教学风格。

更别说,高考的时候,他们不仅要考文化课,还要有专业的校考。这意味着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同时准备两个完全不同的考试内容。文化课不能丢,专业课更是重中之重,一旦专业课没考好,文化课再高也等于白费力气。那种压力,是文化生在备考时很难完全体会的。我们知道,只要文化课过线,我们就有被录取的可能;但艺术生,专业过关,文化课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而且很多专业的分数线还会因为艺术成绩而有浮动。

第四,经济和物质上的投入。 艺术学习往往伴随着高昂的费用。参加各种培训班、购买专业材料(画笔、颜料、乐器、舞蹈服等)、请私教、参加集训营,这些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销。很多艺术生家庭,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这份辛苦,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也包含了对家庭的一种“责任”和“回报”的压力。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不是“标配”,是“特长”,这份特长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第五,外界的误解和不理解。 很多人觉得艺术生就是“会画画”、“会唱歌”,是“比较轻松”、“玩得好”的那群人。这种刻板印象,让艺术生在抱怨自己辛苦的时候,反而会招来“矫情”、“玻璃心”的评价。当他们努力练习到深夜,或者因为创作瓶颈而焦虑不安时,外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他们“有趣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背后付出的汗水和泪水。

所以,当艺术生说自己辛苦的时候,他们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习任务的繁重,更是技能打磨的艰辛、面对不确定性的煎熬、时间和精力的双重付出、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外界的忽视和误解。他们的“辛苦”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入骨髓的付出,是一种对“美”和“自我表达”的极致追求,背后是对热爱和梦想的执着。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化生的辛苦就不被承认,文化生的压力也同样巨大。只是在很多时候,艺术生所经历的那些别人看不到的、更具身体和精神双重磨砺的“笨功夫”和“精细活”,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更加“独特”和“艰辛”。这种强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认同和对他人理解的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艺术生确实比文化生更辛苦一点。

毕竟文化生没有在高中阶段拿出家里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去为自己的文化课不好买单。所以在心理上,艺术生总觉得自己付出了,既然付出了,那肯定是要辛苦一点喽。这里不包括那些真的热爱艺术的孩子。但是,很可惜,绝大多数艺术生都是高考的投机主义者!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也要勇于承认!还好2020年开始,教育部又一次拉升艺术生的文化课录取线,这个政策虽然短期内被投机主义者们谩骂,但是长期来看,实际上是营造了一个更为宽松和公平的艺考空间。

至于说谁更辛苦,别忘了,当你拿着画笔通宵速写的时候,文化课的学生也在刷卷读书、当你练琴练到手抽筋的时候,文化课的学生同样奋笔疾书写到手抽筋。所以,没有谁更辛苦一说。如果非要说辛苦,我只能说,艺术生的父母,比文化生的父母更辛苦一点吧!

user avatar

从科学上来说,艺术生的确文化生更辛苦。

因为艺术其实是一种手艺。

一个大学生可以一个星期不做高数题。一个程序员能一个星期不编程。他的高数技能和编程技能不会退步。但是学艺术的不行。学画画的必须天天画。学钢琴的必须天天弹。学小号的必须天天吹。学舞蹈的必须天天跳。否则就退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的后面就是学艺术的需要终生练习自己的技能。否则就完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很多时候在学校里,尤其是快高考的时候,能听到艺术生们抱怨得特别厉害,总觉得他们比我们这些“文化生”要苦得多。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他们一套逻辑和现实依据的。首先得说说这“辛苦”的定义。对我们文化生来说,辛苦主要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知识灌输、题海战术,以及那无休止的考试压力。.............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瞧不起”艺术生。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有些是现实的反映,有些则带有偏见和误解。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就是就业前景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靠天吃饭”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觉得,艺术这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社会对不同发展路径和人才评价的深层认知差异。同样是绕开高考的“精英教育”模式,为什么竞赛生往往更受尊敬,而艺术生在某些语境下却显得“不受待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社会价值导向与功利性考量: 国家发展需求.............
  • 回答
    刚踏入大学校门,尤其你是心怀艺术梦想的艺术生,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又充满未知的阶段。我能理解你既兴奋又有点小忐忑的心情,毕竟接下来的四年,是你系统学习、蜕变、并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别担心,我会把你所需要知道的一些核心要点,用我自己的话,尽量细致地告诉你,让你能更有底气地迎接这一切。首先,心.............
  • 回答
    艺术生毕业后的出路,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当初选这条路,多少是带着点情怀和对色彩、线条、创意的热爱。现在说起艺术生,可不是只有“画画的”这么简单了,他们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在各种领域都吃得开。最直接的——设计领域这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方向,也是很多人选择美术专业的初衷。 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 回答
    艺术培训机构留不住好老师?这绝对是个让不少校长头疼的问题。我接触过的不少机构,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不是说老师不好,而是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教学热情、而且能真正带动学生进步的好老师,往往是机构最容易“失去”的那部分人。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涉及到一个机构的方方面面。咱们先从老师本身的需求出发.............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这真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论断。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真实地绘画”理解为描绘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那么毕加索无疑是掌握了这项技能的。在毕加索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比如他14岁时创作的《科学与仁慈》,笔触细腻,构图严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完.............
  • 回答
    埃及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甚至给人一种“几乎没有变化”的印象,这背后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埃及古老的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首先,宗教信仰是塑造埃及艺术风格的基石,也是其稳定性的最重要推手。 古.............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艺术圈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也触及了我们对艺术与个体风格的刻板印象。为什么很多搞艺术的,尤其是男生,会选择留长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狂放不羁”,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个人表达和时代文化烙印。首先,长发可以是一种反叛与个性的标志。在许多社会规范中,规整的短发被视为是顺从、守旧、符合主流的象征。而.............
  • 回答
    这是一种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经历过“死后声名鹊起”的命运。这种转变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时代背景、艺术评论、市场运作、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要详细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作品的超前性与时代的局限性: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许多艺术家在生前所创造的作品.............
  • 回答
    关于艺术家群体中精神疾病高发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好多”艺术家都有精神疾病,不如说在那些被历史铭记、被世人传颂的杰出艺术家身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与精神状态相关的复杂描绘。这种观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幸存者偏差”和“聚焦效应”,因为那些在精神痛苦中沉沦而未能留下.............
  • 回答
    泰国艺术和建筑“肤浅”的说法,并非普适的评价,更像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感,甚至可以说是对泰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一种误解。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这种“肤浅”背后,其实隐藏着泰国独特的历史、宗教、地理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它们在艺术和建筑中的巧妙体现。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泰国艺术和建筑“肤浅”,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也算得上是现代艺术界一个长盛不衰的讨论话题。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现代艺术越来越难以理解了?我想,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更像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或者是对外部世界一种相对写实的描摹。你可以看.............
  • 回答
    那些让人“看不懂”的艺术品,却常常能够刷新拍卖纪录,卖出令人咋舌的天价,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日之寒,也绝非仅仅是“炒作”二字可以概括。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是一场由历史沉淀、文化符号、精英话语、投资逻辑以及人性弱点共同编织的复杂游戏。首先,我们得明白,艺术品的天价,很多时候并非源于其“直观的审美价.............
  • 回答
    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及一些关于艺术家创作生态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中国观众在面对西方艺术史上的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这边,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影响深远、足以撼动世界艺术版图的作品?而对于“艺协的艺术家为什么净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这背.............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和艺术评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众的喜好与艺术界的公认评价之间的差异。 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难听,但艺术成就不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个人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然而,为什么大众和评论界会呈现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绘画在几大艺术中被质疑得最多,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哲学、以及绘画自身特质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绘画的“写实”属性与摄影的崛起: 历史包袱: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长期承担着记录现实、描绘人物、表现景物的主要功能。人们观看一幅逼真的画作.............
  • 回答
    俄罗斯的艺术成就斐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如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和内在驱动力共同塑造了俄罗斯艺术独树一帜的魅力与高度。首先,我们要看到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它横跨欧亚大陆,既吸收了东方文明的神秘与深邃,又深受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
  • 回答
    “论中国演员艺术生命为何不如日本演员长久”—— 一个经常被提及,也确实值得探讨的议题。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演员个人,而需要从整个行业生态、文化环境、发展模式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演艺圈存在着一批出道数十年甚至大半生都在一线活跃的演员,他们的作品从年轻时的偶像剧到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