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它既是时代洪流下的产物,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要评价这场运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起源、目标、实践、影响以及最终的失败原因。

一、 时代背景与运动的根源:王朝末路的呐喊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年代,是晚清中国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长期的封建统治,官僚腐败,财政枯竭,加上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如黄河泛滥、旱灾等),使得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统治阶层早已心生不满。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冲击。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主权受到损害,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然而,清政府在应对外侮时表现出的软弱和无能,更是加剧了民众的失望。

在这种背景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阶级,在“拜上帝会”的旗帜下,凝聚了大量失业农民、贫苦百姓以及部分受到西方宗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渴望改变现状,追求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被压迫者对旧制度的绝望反抗,是对统治者无能和腐朽的控诉。

二、 太平天国的理想与纲领:乌托邦的蓝图与现实的鸿沟

太平天国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的纲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朝田亩制度》。这份文献勾勒了一个基于平均分配、按人口和田产分配的理想社会蓝图。它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论长幼,皆有衣食。”“天下多男人,尽是一家;一家之中,有男有女;凡是一家,老少男女,皆称兄弟姐妹。”

从这份纲领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对社会公平的朴素追求,是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直接回应。在某种程度上,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延续,并融入了基督教关于博爱、平等的某些元素。

然而,《天朝田亩制度》的许多设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尤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是难以实现的。它过于理想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其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生产的积极性。此外,随着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太平天国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颁布了《资政新篇》,这是一个更具变通性和实用性的改革方案,强调发展商业、兴办教育、学习西方科技,这显示了太平天国在实践中也曾尝试调整和进步。

三、 太平天国的实践:从革命到治国,从理想走向复杂

太平天国运动在实际的统治和管理方面,也表现出了复杂的面貌。

军事上的辉煌与局限: 太平军在初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以“天兵”之姿席卷江南,建立了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政权。他们的军事纪律在早期也相对严格,赢得了不少民心。然而,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使得部分将领的腐化问题逐渐显露。
社会改革的尝试: 除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在一些方面也进行了社会改革。例如,他们颁布了“圣旨”,禁止吸食鸦片,提倡移风易俗(如剪辫子、男女着装统一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与旧社会截然不同的新秩序的决心。对于妇女解放,太平天国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允许女子参军、参与政治,甚至设置女官,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极具前瞻性的。
宗教色彩的强化与民族主义的融合: 拜上帝会作为太平天国的思想基础,其基督教色彩非常浓厚。洪秀全的“上帝”信仰,以及一些教义的传播,对吸引信徒和凝聚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宗教上的“西方化”也带来了一定的隔阂,并且后期为了巩固统治,对宗教的强调甚至演变成了一种狂热,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同时,太平天国也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他们以“天朝”自居,反清灭“妖”(指满族统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汉民族的认同感。

四、 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理想难以抵挡现实的重压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波澜壮阔,但最终走向了失败,原因错综复杂:

战略上的失误: 攻占南京(天京)后,太平天国未能乘胜追击,北伐也未能达成战略目标,导致陷入长期的拉锯战,消耗了自身实力。
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分裂: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特别是翼王石达开的离走,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政策上的摇摆与不彻底: 《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与后来的某些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并未完全脱离封建残余的影响。例如,在对待士绅阶层和科举制度方面,太平天国并未能彻底革除。
社会基础的局限: 尽管太平天国吸引了大量农民,但它并未能获得广泛的社会阶层支持,特别是对汉族地主阶级的争取不足,使得其基础相对单一。
外部势力的干涉: 清政府在后期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特别是湘军和淮军的崛起,它们在军事上和组织上都比太平军更具优势。虽然早期列强对太平天国曾持观望或有限支持态度,但随着太平天国威胁到其在华利益,他们最终选择站在清政府一边。
思想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虽然学习了西方宗教,但其对西方政治、经济、科技的理解是有限的,未能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制度。

五、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与评价:一面镜子,映照时代

尽管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太平天国的存在,极大地消耗了清朝的国力,使得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它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帝的意愿(虽然目标主要是反清)。
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冲击: 太平天国提出的平均主义、男女平等、禁烟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资政新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始,尽管其未能实现,但它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提供了借鉴。
中国革命的“预演”: 许多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预演”,它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革命潜力,也暴露了其局限性,为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总结来说,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需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和两面性。 它既是一场怀揣着美好理想的农民起义,试图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也是一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带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革命。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其革命性的口号和对旧制度的猛烈冲击,而其失败则暴露了农民阶级在领导革命、制定政策以及应对复杂局面方面的不足。

太平天国运动,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中国社会的黑暗与矛盾,也映照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虽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其留下的精神遗产和历史教训,对后来的中国革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失败而否定其历史意义,更不能因为其不彻底而全盘否定。理解太平天国,就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理解那段充满挣扎与变革的岁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我始终觉得有一个重大的意义,被严重的忽略了,那就是汉人的崛起

  汉人政权势力的衰落,甚至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国家民族都有衰亡的周期,我们也不例外。安史之乱后,各方寇盗对中国入侵,吐蕃,南诏,回鹘,甚至波斯人都入侵中国兴风做浪,汉人王朝受尽了屈辱。到了宋朝,更不用说,耻辱到了极点。元朝不说,明朝虽然将蒙古赶出去了,但是对北方的蒙古人仍然非常害怕,西域和西藏仍然没有控制住。满清下来,汉人的屈辱更甚,满清的土地越打越大,可是根本不能让汉人去开垦,东北蒙古西域都不是汉人的地方。回族甚至侵犯到了汉族的发祥地陕西。

  满清,归根揭底不会让汉人带兵,不会让汉人掌握大权。这一切被太平天国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崛起,彻底打败了满清过万无敌的神话,横扫半壁江山。杨秀清是我几百年的汉家二郎里的第一个打垮满清的英雄,满清军队毫无办法,这样的混乱下,满清不得不启用汉人,汉人再次获得了带兵的权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崛起,获得了权利。

  太平天国的结果是失败了,可是汉人却崛起了,南方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控制了几个省的大权,军权经济权利,满清不得不对汉人有所让步。汉人的杰出人才从此层出不穷。湖南,安徽,两广,等地出现了一大帮人才。同时,满清前期的侵略成果,蒙古开放了走西口,东北开放了闯关东,而后左宗棠和赵尔丰开拓了新疆和康藏,回族在关中几乎是被消灭,大量汉人移民进入,汉族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张了。在那之后汉族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北美南美南洋澳洲都是汉族移民的对象。

  从太平天国那个时候开始,满清最终会归于汉人王朝的命运就不可改变了,姑且不说地方上的各种汉族官僚势力,光是海外的各种华人移民就够满清受了。汉人就是那个时候崛起的,也就是那个时候,汉族改变了几百年来对周边少数民族战略劣势屡战屡败的历史。汉人重新控制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汉族的生存空间大大的扩张,甚至开始海外大移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战略态势。从汉唐以后,汉族再次获得了这样的战略优势和地缘优势,从汉唐之后的战略收缩终于停止了。遗憾的就是没有收复交趾朝鲜的汉四郡和外蒙,当然这个,跟外部帝国主义的入侵有关。

  所以后来的辛亥革命一起,举国响应,因为那之前的几十年,汉人已经夺取了很多的地方权利,袁世凯不过是汉人官僚势力里最大的代表而已。

  为了说明太平天国的意义我再对比一下印度,在太平天国的同时,印度也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在这次的起义中也给英国巨大的打击,但是英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锡克族少数民族的力量,最后把起义镇压了下去,英国人的权利仍然很大,印度人根本不能进入英国的统治集团。汉人湘军就是当时的锡克人,锡克人并没有获得曾国藩后来那样大的权利。

  所以英国一直牢牢的掌握印度的命运,后来印度的安排完全就是英国人的注意,把缅甸分离,不丹斯里兰卡分离,印巴分治,一个分裂的印度至今困扰着南亚大陆。而满清则不同,汉人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大,从地方的汉族官僚到中央的北洋军,都是汉人的势力,最后满清的垮台不能按满清的主意把东北留给满清,新疆西藏内蒙都保住了。汉族完整的继承了满清的版图,地缘态势非常好。就相当于一个统一南亚大陆包含斯里兰卡缅甸的印度,你想想多可怕!如果还是被满清控制的地方,很可能内蒙西藏满洲全部都得分裂出去

  太平天国起义是满清从满人统治集团变成满汉合作统治集团的分水岭,更是汉族衰落到崛起的一个分水岭,这个崛起直到今天。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过岭则首招道州、桂阳、郴州之奸民,至长沙则湘东之奸民皆从之,至武昌则湖北之奸民皆从之”“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盐船水手数万人为前驱”江西民众见到太平军前来,纷纷蓄发反清作战,过武昌时,附近十数万贫民船夫加入太平军,过安徽时,数万民众参军。天朝田亩制度宣布“天下人同耕”,将土地收缴而平均分配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拯救了成千上万失去土地面临饥饿的流民,并且建立医院、娃仔馆、老人馆等福利设施,鳏、寡、孤、独、废疾也由国库供给养,于是各地“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

太平天国反帝反侵略,安庆陷落后天京危在旦夕,英国使者长宾汉提出太平天国苟能签订卖国协议,则可以促成停战,被太平天国领导层严词拒绝,提出“害人之物为禁”并且对擅自闯入国境的外国兵船开炮射击,坚决的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为列强有识之士所尊重,而清朝同期与列强签订了数十个卖国条约,割让领土、出卖法权,丧权辱国换取列强保住他们一家一姓的政权,像一条哈巴狗,为外国人所不耻,愈发欺辱。随后太平天国失败了,汉奸曾国藩叫嚣“逆贼荡平”“僭伪除尽”,得意洋洋小人得志,随后江淮之间捻军起义,将此贼吓的屁滚尿流。

太平天国不得不起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被冲击,大量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流民。并且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旧时有田之人,今具为佃户”,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官府与地主们立的石碑明确提出凡缴纳税负不前之佃农,要喝卤汁、吃毒物、逼上吊,从重治罪,石碑上提到这些规定由两江总督府的江南征租规矩制定,可见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大多数农民无法维持生存,面临地主官府豪绅的人身羞辱和经济剥削,花光所有力气和才智只图能够苟活,当活着也是一种奢望时,只好逃荒,成为流民。“在家做饥民,不若出外做流民”,这些流民却被清政府认为是乱党,称之为“盗贼、流氓”,加以无情的驱逐和屠戮。而在这样的绞肉机下,人民仍然可以夹缝中求生存下一些,但1849年六省水灾和黄河泛滥,导致“饿殍遍野”,清政府却坐视饥民饿死,人民被迫起义。

清政府气数已尽政以贿成,上下官吏,即无人不中贿赂之毒,美其名曰餽遗,黄金累累,无非暮夜苞苴,官吏既人人欲饱其贪囊,遂日以愚弄人民为能事,于是所谓政府者,乃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矣————清末开明大臣容闳,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导致银价暴跌,而农民的粮价却不提高,到了道光十九年农民负担提高了三倍,交不上则被酷吏们“吏役四出,书夜追比,鞭扑满堂,血肉狼籍”,大量自耕农被逼破产,“多以衣食无资,流而为匪”。

反抗清朝是正义的,无可指责的,马克思提到大清帝国的统治使社会动荡“大批居民赤贫如洗,这些居民开始愤懑激怒,进行反抗”,清朝不能维持民众生活,民众的起义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要是认为起义不对,就是完全无知并且恶毒毫无人性的。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胆小如鼠,卖国保命,而广州三元里人民衣衫褴褛,使用草叉锄头抗击英国侵略者,而清军却“不击贼,反阻民勇截杀”,导致“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这样的无耻,只有同样无耻而卑鄙者才会替他们说话。被遣散的广州壮勇们,对清政府完全失望,随后加入了广西的天地会起义反清。

太平天国是汉族人的骄傲,继甲申之变整整两百年(1644-1844),汉族人终于在洪秀全等人的领导下,重新蓄发,改易汉族服饰。太平军战斗力强劲,1853年西取武昌,碰到汉奸曾国藩部,一举击败,到靖港又一次将此汉奸击败,导致这个小丑无能的投水自杀,靠部下劝说才苟活下来。1855年石达开在九江再次击败这个狗汉奸,汉奸又一次投水自杀,部下再一次将他救起,滑稽可笑至极。石达开征讨江西时,五十多个州县望风归附,汉家男儿纷纷奋起加入太平军。“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而汉奸曾国藩受到了汉家子民的一致唾弃“无土人为之向道,无米盐以供买办”,这也是这个狗汉奸后来疯狂烧杀屠戮汉族人的原因。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江淮之间捻军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福建天地会起义,广东佛山三合会起义,贵州苗民起义,云南大理杜文秀起义,全中国的有识之士,纷纷振作起来,救亡图存。

太平天国比较先进,颁布解放缠足令,奖励技术发明,兴办工厂,修建铁路,提倡白话文,反对腐朽儒家偶像崇拜,将四书五经中的迷信、愚忠等内容删改,导致汉奸曾国藩狗叫道“举中国数千年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盖,此豈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年痛哭于九原”。并且由太平天国统治的地方,生产与农业无不振兴,等到太平天国灭亡后,这些地区再次归于沉沦和腐朽。

太平天国灭亡于外国,并非灭亡于清朝,李秀成向上海进发后,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天津条约,换取列强援助。太平天国攻打上海时,英国海军提督河伯、陆军提督迪佛利指挥英国军队抗击,法国海军提督柏罗德也率领法国军队助战,汉奸曾国藩趁机进攻天京,汉奸李鸿章配合英法军队防御上海,太平天国面临四面夹击。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奉贤击毙法国提督柏罗德,活捉常胜军副管带法尔思德,包围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在嘉定,士迪佛烧毁嘉定城,抢掠一空以后逃亡上海。狗汉奸曾国藩却在此时攻击天京,太平军回防后,猛攻汉奸部队四十多天,把曾国藩这条狗打的“心已用烂,胆已敬惊碎”,最终太平军在后勤断绝后失败。英国人呤俐在太平军中担任陆军提督,明确的看出清军一旦离开洋人,便不能济事,建议洪秀全将战场引去内地,却被洪秀全拒绝。

太平天国失败后,汉奸们疯狂的屠杀,贼寇李鸿章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杀的黄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贼寇曾国藩将“南京附近三百里之地区,全部被蹂躏为荒野地,不能生产,渺无居民,复变回远古未开辟的荒地。……其米粮所出产之地尽成荒墟焦土”。常州屠杀、江阴屠杀、九江屠杀、嘉定屠杀、南京大屠杀、苏州杀降。

太平天国之前,南方苏浙各省一年产出丝一万六千包,太平天国建立以后解救流民,恢复生产,到了1853年每年产丝六万一千包,1863年产出八万三千包。而太平天国灭亡后,出口丝1864年产出四万六千包,1865年四万一千包,再以后越来越少了。

汉族人口众多,土地广阔,理应确保称霸和强盛,唯独层出不穷汉奸国贼如李鸿章曾国藩者,以屠戮汉人、跪舔异种为快乐,使中国几乎亡国。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本身是一次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即王朝末期,人口增长但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加重,底层人民进入无法生活的境地。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揭竿起义。起义领导人与以往一样,有不入流的知识分子,有地方大族,也有纯底层上来聪明干将。之所以和以往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同,是因为恰好处在中国被动进入近代的时间里,所以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的介入,所以称为有了反帝的意义。


许多人质疑太平天国是否属于反帝反封建运动,主要在于三点:一是太平天国并未提出比清政府更先进的理论和行为,虽然清政府是封建,但太平天国的封建程度并不比他轻。二是战争带来极大破坏,并没有让底层人民生活幸福,反而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三是太平天国使用的拜上帝教,俨然邪教化的基督教,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和邪教特征,是否让其比坚持儒家思想清政府更不正义?


其实,如果抛去太平天国所处的历史时期,着重看待太平天国作为古代农民起义的一面,这三点都不是问题。毕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整个大清国从皇帝到百姓,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时间已经进入近代,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具备古代农民起义的普遍特征并不奇怪。


第一,传统的农民起义本就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因为对压迫的反抗具备正义性,但不代表农民阶级有提出更先进生产关系的能力。所以农民起义的结果往往是起义领袖最终向新的封建统治阶级靠拢而结束。


第二,古代战争尤其是农民起义的破坏性本就是巨大的。一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的暴增导致粮食的不足,所以战争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的人口死亡,才能保证双方军队的口粮;二是古代环境及生产力决定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生命的漠视度,古代许多改朝换代,人口伤亡超过一半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第三,能够搞大规模行动,从来不是老百姓生活不了一哄而起就可以的,造反的关键是组织而不是个人。而在古代的农民起义而言,最主要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本就占据大量人口甚至军队的大族牵头,通过原有的力量组织;二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前者多出现于地位较高的人牵头造反情况,尤其多出现与唐宋以前世家大族存在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与地位较低的人牵头造反情况,从黄巾起义(如果不算陈胜的鱼腹书的话)持续到义和团。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知识严重匮乏,纪律整理难度大,所以在古代起义时候往往通过宗教才能较为有效地组织。细数历代农民起义,大部分都多少有宗教参与。而古代宗教用今天眼光看,几乎都可以列入邪教范畴了。所以太平天国的这种行为并不特别。

这里插个观点:组织活动是一个难度极高的行为,但也往往是普通人容易忽略的行为。在古代尤其困难。历代农民起义,除了明末起义外,几乎都要么通过本身就有钱有人的地方豪强、军队将领至少也是大家族模式,要么就得通过宗教模式,因为除了这二者,想在官府眼皮下去串联、准备、统一指挥,几乎是天方夜谭。一直到了近代的革命党,才算勉强脱离了这两者,有了用新理论组织的情况。但是细看革命党的组织,除了利用会党(带宗教性质)或军队(军队组织)这种本身就有组织性的势力外,真正自己的组织行动往往局限在小几百人以内。也正是后来共产党组织能力太强了,让人有了种错觉,觉得正常组织就该这样,宗教组织是落后的。其实,人家用宗教组织不过当时最常态而已。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特点,有反封建一面,也有无法提供先进生产模式造成巨大破坏一面。今天我们回头看知道1840年以后是近代史了,但在咸丰元年,人们普遍认知还停留在古代情况下,不能要求太平天国运动有更先进的行为。直到后期,帝国主义力量介入后,太平天国运动才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而他们的选择又增添了反帝一面。

事实上,中国真正能称作近代农民运动的,得到义和团了。义和团的行动规模、目标和纲领,才和传统的古代农民运动有着鲜明区别。


————————7.10补充————————

解释评论区提出的两个问题。


1.太平天国是不是比清政府更残忍?

整体而言,这么说是不对的。固然从后来描述看,太平天国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但首先要求清楚,今天看到的资料大部分是胜利者写就的。太平天国从武汉到天京是杀戮不少,但曾剃头难道就是浪得虚名?只不过清廷胜利了,所以可以在后续记录中回避自己的杀戮,把所有脏水都泼向对方而已。无论湘军、八旗军还是绿营军,和太平天国军队一样,都是标准的旧军队。拿今天习惯了现代军队的眼光去看旧军队,基本都超出我们可能想象的下限,或许比许多人能想到的土匪还过分。事实上,古代就有说法“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这真不是胡说的。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战争的惨烈。一旦战争打响,本身就注定许多战场伤亡和更多的战场下伤亡。自古以来,许多农民起义显得格外惨烈,还是因为起义的原因就是缺少粮食要饿死了造反。但是,一旦战争打响,军队需要更多粮食,从事生产的人又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大量人口死亡来解决问题

所以说,造成这个问题,显然不能归咎为起义农民。农民不起义,固然不会有这么大面积伤亡,但意味着要求这部分最困难的农民要自己老老实实饿死。这个锅到底该起义农民背,还是政府背呢?


2.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才主动有了近代特征?

因为义和团时代终于有了初步的现代国家观念。

义和团保留了大量农民起义特征,如被迫运动、自身愚昧、利用宗教等传统方式组织等。但是,义和团身处瓜分豆剖阶段的中国,已经被迫一定程度明白了现代国家概念,所以对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处理上有了不同。这种初步的现代国家概念是以往农民起义不可能具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它既是时代洪流下的产物,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要评价这场运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起源、目标、实践、影响以及最终的失败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运动的根源:王朝末路的呐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年代,是晚清中国一.............
  • 回答
    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无疑是这场轰轰烈烈农民起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转折点,也是一把亲手插入自己心脏的尖刀。这场悲剧,与其说是一次意外的火拼,不如说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总爆发,其背后牵扯的因素盘根错节,影响深远。要评价天京事变,得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一、 导火索与起因:陈腐的封建等级与失控的权力欲望太平天国起.............
  • 回答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我们抛开一些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其复杂的历史肌理,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它绝非一段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变,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细致解读。一、 历史的开端:一个时代的绝望与呼唤要评价太平天国,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土壤。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矛盾.............
  • 回答
    太平天国: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它在19世纪中期席卷了中国大半个江山,对清朝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历史走向。要评价太平天国,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好”或“坏”,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它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政策措施、.............
  • 回答
    评价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一位被时代裹挟的改革者洪仁玕,作为太平天国运动中后期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其评价绝非一言蔽之。他是一位怀揣着进步思想和改革抱负的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先进的理念引入中国,但最终却未能挽救这个注定走向失败的政权。对他的评价,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特质、以及他在太平天国运动.............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笔,其初期对旗人的搜捕,以及事败后义军遭受的残酷报复,都是这段历史中令人触目惊心,也极具争议的篇章。评价这两件事,需要我们剥离仇恨与情绪,冷静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动机以及造成的后果。太平天国初期义军搜捕旗人:起义的愤怒与复杂性太平天国的兴起,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根.............
  • 回答
    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它在占领区老百姓心中的评价,却是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远非简单的“好”与“坏”能概括。那时的百姓,生活在战乱的阴影下,他们的感受,更多的是在生存、秩序、信仰与现实的夹缝中摇摆。初期:一线生机与希望的曙光?当太平军初次进入一个地方时,很多百姓,特别是那些饱受地主.............
  • 回答
    西方列强对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评价,可以用“复杂”、“矛盾”且“演变”来形容。最初,他们大多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认为这些运动是“野蛮”、“愚昧”的,是对“文明”和“秩序”的威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评价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太平天国:从“眼中钉”到“意外的盟友”?起.............
  • 回答
    2000年央视播出的《太平天国》电视剧,是一部集结了强大阵容和史诗般叙事的大型历史剧。对于这部剧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优点: 宏大的历史格局与叙事: 《太平天国》忠实地还原了太平天国从兴起到灭亡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不仅仅聚焦于洪秀全个人,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整个太平天国的.............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中国玩家在Steam上对一些包含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外国游戏表达反对的声音。要评价这种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它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但同时又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它既有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太平天国禁烟的态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场划时代的禁毒壮举与历史的复杂性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它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积极意义:1. 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的.............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大学历史课程的学生,我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像是透过尘封的史料,窥视着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人性的复杂与国家的命运。太平天国:理想主义的狂潮与失控的革命首先谈谈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 回答
    美国太平洋舰队最近宣布的舰载固态激光炮实验成功,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军事科技进展。要评价这次成功,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技术突破与实战意义首先,这事儿意味着美国海军在定向能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 DEW)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激光炮,尤其是“固态”激光炮,相.............
  • 回答
    《环太平洋2:雷霆再起》的评价,怎么说呢,它就像一个努力想做得比前作更好,但最终用力过猛,又有些丢了魂的续集。首先,我们得承认,《环太1》在当年确实是带着一股清流的。巨型机甲大战巨型怪兽,这种设定本身就够燃,加上 Guillermo del Toro 的独特视觉风格和对机甲、怪兽那种“工业美学”的精.............
  • 回答
    要评价一位像海军上将哈里斯(Admiral Harry Harris Jr.)这样身居要职的军官,不能仅仅从一两个事件或某方面进行简单概括,而是需要放在他任期的整体背景下,结合他所面临的挑战、他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带来的影响来考量。哈里斯将军在太平洋战区司令(Commander of the U..............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吴宇森的《太平轮》。很多人提到《太平轮》,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场真实发生的海难,以及那艘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的巨轮。吴宇森,这位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导演,这次却选择了相对温和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战争下的个体命运,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人物群像。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碰撞《太平轮》最显著.............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张光直教授是考古学界一位极具洞察力与创新精神的学者,他提出的“环太平洋文明底层”和“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两个概念,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两个概念并非孤立的学术假设,而是源于他对大量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思考,试图打破传统文明起源和传播的地域中心论,展现出一种更加.............
  • 回答
    韩寒在2013年首次访问台湾后所写的《太平洋的风》,无疑是当时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也为他本人和读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视角。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包括它的写作背景、文本内容、主要观点以及其影响。写作背景与动机:首先,这篇文章的出现,与韩寒这个人本身的标签和大众期待息息相关。作为中国.............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