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时候的吴越两国说什么语言?

回答
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他们的语言属于同一个大语系——汉藏语系,更具体地说,是汉语的早期分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和后来的标准汉语,比如秦汉时期的中古汉语,甚至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完全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同今日的吴语和官话之间一样。

要详细描述吴越两国的语言,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语言的归属与演变:源自古汉语

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文字和语言也逐渐稳定。吴越两国所在的江浙一带,属于华夏文明的早期扩散区域。他们的语言,毫无疑问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

“诸夏”之语: 所谓“诸夏”,是指以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早期华夏民族。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张,不同的方言开始形成,并且在地域上产生分化。
语言的分歧: 随着吴越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增多,以及自身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当地的古汉语逐渐演变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类比现在,中原地区的语言可能更接近我们今天说的“官话”的祖先,而吴越地区的语言则更接近“吴语”的祖先。

2. 吴语和越语的共性与差异

虽然历史上“吴”和“越”有时会合并讨论,但从地理和文化上看,二者是有区别的,他们的语言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地域相近,影响相似: 吴国主要在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越国则在浙江一带,地理上非常接近。这种邻近性使得它们的语言在很多方面会趋同,共享一些早期的方言特征。
可能的差异: 越国最初的疆域可能更广,包括了长江下游更南的区域,其语言可能受到当地更早期住民(非华夏族)语言的影响,或者发展出与吴语不同的特色。比如,越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与中原不同,这种文化的差异有时也会体现在语言上。

3. 语言的特点推测(基于后世方言和文献线索)

由于春秋时期留下的直接的、成体系的语言资料极其稀少,我们对吴越语的了解主要依靠间接的证据:

声调系统: 大多数学者认为,古汉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声调。吴越语很可能也拥有丰富的声调,这与后来的吴语方言普遍声调较多(如上海话有7个声调)的特点是一致的。这与后来形成声调系统较晚的北方方言有所不同。
语音特征:
复辅音或喉音的保留? 有研究认为,南方方言(包括吴语)在早期可能保留了更多的中古汉语晚期甚至上古汉语的语音特征,比如某些辅音韵母的组合,或者喉音(古汉语中的一些读音,现代汉语中消失了)。例如,一些学者根据《诗经》等文献中的语音证据推测,古汉语可能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声母或韵母。
鼻音韵尾? 鼻音韵尾(如m, n, ng)在许多南方方言中仍然存在,这可能也是春秋时期吴越语的一个特点。
词汇:
独特的词汇: 吴越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词汇,有些可能与动植物、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相关,这些词汇在中原地区可能不常用。例如,一些描述水乡生活的词语,或者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名。
与中原的词汇交流: 当然,随着交流,吴越语也会吸收中原的词汇,而中原地区也可能受到吴越语的影响。
语法: 春秋时期的汉语,在语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吴越语的语法结构可能与中原方言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语气词的使用、词序的倾向性等。

4. 文献记载的侧面反映

虽然没有专门的语言学文献,但我们可以在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

《春秋》和《左传》: 这些文献记载了吴越两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其中可能会提到一些地名、人名或他们使用的特定词语。例如,《左传》中记录了一些“蛮夷”的语言特色,虽然“蛮夷”的范围很广,但有时也可能间接反映了与中原不同的语言习惯。
《吴越春秋》等传说: 虽然这些是后人根据传说写成的,但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对当时语言状况的模糊记忆或夸张的描绘。
文字的书写: 当时的文字主要以金文、石鼓文等形式存在。虽然字体有地域差异,但作为书写系统,它们传递的是一种相对统一的汉字信息。语言的语音和词汇差异,在书写上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出来,除非是音译或带有地域特色的词语。

5. 与后世吴语的渊源

现代的吴语,如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等,被认为是汉语的一个重要方言分支。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吴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包括春秋时期的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现代吴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可以为我们推测春秋时期吴越语提供重要的参考。可以说,春秋时期的吴越语,是现代吴语的直接祖先。

总结来说:

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说的语言是古汉语的一个南方方言分支,与当时的“雅言”(即中原地区的通用语)在语音、词汇、甚至某些语法特点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完全无法沟通,但如同今天的方言一样,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交流的障碍或理解上的偏差。他们的语言是现代吴语的源头,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早期特征,比如可能更丰富的声调和一些独特的语音结构。我们对他们的语言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对后世方言的研究、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解读以及考古发现的旁证来拼凑出来的,并非有详尽的语言学著作流传至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国的起源

史记上关于吴国来历的记载,我一个字也不信。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吴国如果真是周太王之后,为了让位给季历而逃走的泰伯和仲雍创立的国家,那么他们就是周文王的伯辈,如何能在后来分封的时候,仅仅封了一个子爵? 子爵在春秋时期往往就是给蛮夷的,楚子,巴子……这些都是周天子所不能臣的偏离荒芜之地。并且作为周天子的近亲稍有势力就不可能毫不客气的称王,这么野的路子春秋时期也只有「我蛮夷也」的楚国做过。

史记的记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同为泰伯和仲雍的后裔,哥哥周章封为吴子,五等爵位里面最低级的爵位;而弟弟虞仲封为虞公,尊贵无比。哪有这么厚此薄彼的道理?这么封,周公恐怕就先违了自己的礼数。

吴国早期君主寿梦有个幼子叫季札,据说颇有贤明寿梦想传位给他,他推荐自己的哥哥诸樊,自己避位;而诸樊死后,季札还是不当,寿梦的次子余祭于是即位;余祭死后又让了一次,他还是不当,于是第三子馀眛继承了王位,馀眛死后,大臣们又来迎接他,他逃走了。最后王位就由寿梦的庶长子吴王僚来继承——后来就是白虹贯日,专诸鱼肠刺吴王,吴王阖闾即位的故事了。

这也是传说中的『季札三让位』。而无独有偶,泰伯也是『三让位』。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很可能泰伯让位和季札让位的故事,在民间的传说中慢慢的合二为一,被司马迁记录下来了。泰伯真正跑的地方应该就是虞国,后来周朝得了天下,也给自己的伯伯封了公爵。这么解释就完全合理了。西周时期的虞国在什么地方有争议,有人说就在现在陕西的陇县。那么100来公里的距离,泰伯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族人和武装一起搬迁定居;而史记记载的那种,兄弟两个人孤零零的从陕西一路经过各种方国,穿过殷商的控制区,跑到无锡、常州,还能够教当地野蛮人文化,这在商朝的时候恐怕已经超过了个人能力的极限了。

就上面这个图,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商周时期的具体情况,是相信常识,还是相信浪漫。如果相信常识,那么周原往北100公里的样子,那条短线,就是泰伯「逃」的轨迹;要是相信司马迁式的浪漫,泰伯兄弟俩步行长途跋涉1500公里以上,一路夺关斩将,视大商如无物(吴国很长时间连战车都没有,所有泰伯兄弟倆应该是步行的)还能够开化一堆野蛮人,成为吴越文明的祖先。

所以,吴国和越国应该就是原生的江浙土著民族,后来附会出了泰伯的故事。

但是这么说也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鲁国是当真的了:

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

吴王寿梦死的时候,鲁国还在周庙祭奠。

后来吴国和晋国争霸的时候,还能有争论: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这里就引出第二个问题,这两个国家是如何和中原交流的。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吴越争霸,本质上是两个大国晋楚争霸的代理人战争,而吴国能攀上泰伯这门亲戚,背后可能就是晋国在发挥作用。

一人倾三国

这事首先要从一个美女——夏姬说起。

妲己、褒姒的美貌都是在传说里,但是夏姬这是真的一人倾国,以我贫乏的想象力,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多么美貌,而这样的美貌又直接或者间接了造成了三个国家的兴衰。

夏姬是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女儿,嫁给了陈国的大夫御叔,生了一个儿子叫夏徵舒。御叔死的早,夏徵舒就继承了大夫的领地。然而夏姬貌美,被陈国国君陈灵公看上了,陈灵公不但自己看上了,还带着自己的宠臣孔宁和仪行父一起,公然在夏姬家宣淫,甚至于还会公开的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堂上互相嬉闹。

有天在夏姬家的时候,陈灵公看到夏徵舒,指着仪行父说:我看他长得像你;而另外两个人也嬉闹说夏徵舒像灵公。

夏徵舒怒了,于是直接在家里发动叛乱,杀了陈灵公。本来楚国就对陈国虎视眈眈,现在有了借口,楚庄王马上吊民伐罪,出兵杀了夏徵舒,俘虏了夏姬,陈国几乎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后来好说歹说,加上当时尚有不灭人国的春秋遗风,才勉强复国。

夏姬到了楚国之后,庄王和庄王的弟弟子反都想纳夏姬,而巫臣说夏姬不吉利,大王吊民伐罪是正义了,娶了夏姬反而落人口实。于是庄王就把夏姬赐给了连尹襄老。

然而夏姬命中克夫,邲之战中,连尹襄老被射死,尸体被带回晋国。巫臣又出来蹦跶了,他借口取回连尹襄老的尸体,送夏姬到了郑国,然后自己娶了夏姬,还生下一个女儿!然后又跑到了晋国,被晋景公任命为邢大夫。

此时庄王已经死了,但是子反还在,子反愤怒巫臣欺骗了他,自己娶了夏姬,于是杀了巫臣全家。

这下巫臣和楚国不共戴天了。于是巫臣献计给晋景公,说可以用吴国来制衡楚国。于是晋景公就派巫臣深入吴国,找到了吴王寿梦,教授吴国人射箭之术、驾驶战车和排兵布阵,使得吴国在军事上崛起,而吴国在巫臣的指导下,战略核心就是『连晋制楚』。

后来的又是著名的春秋故事了,吴国在吴王阖闾的励精图治下,加上伍子胥、孙武的辅助,兵圣以教科书般的指挥长驱灭楚,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大仇得报。接下来申包胥哭秦庭,借着秦国的军队,楚国又复国了,但是从此之后元气大伤,很长时间内无法和晋国争锋。

因夏姬一个人美貌的缘故,先灭陈、后衰楚、再兴吴。可谓是一人倾三国了。

黄雀在后

楚国吃了这么大一个亏,自然要找补。后来发现吴国的背后确实还有一个对头,那就是越国。越国和楚国一贯亲善,甚至还有越王姓芈,和楚王同宗的说法。

吴国长驱灭楚之后,楚国能很快复国,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越国趁着吴国空虚在袭击吴国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耳熟能详的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了。越王在卧薪尝胆时期的左膀右臂,文种和范蠡是什么背景呢?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于是要大夫种入吴

俩人都是楚人。越国灭吴的背后,是两个楚国人在运筹帷幄,其中文种本人还是楚国的大夫,这和晋国的大夫巫臣来吴如出一辙。

『越绝书』的细节或许不可信,但是两个楚国人,其中一个还是大夫,来越国,指导越王打仗,最终灭了吴国,这背后的意味不可谓不深远。

现在再看看文种的死,范蠡的逃,是不是别有一番深意?

小国在大国的指导下打赢了战役,用自己国家人民的血肉完成了大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雄心壮志的小国国君,必然会利用自己威望在巅峰的时候,清洗大国的势力,寻求独立性。吴国灭亡之后,角斗场上就剩下越国和楚国了。

后来越国和楚国开始了漫长的战斗。越国一度临时的占据了优势,但是在关键的战斗中输给了楚威王,越王无疆被杀。楚国尽取江东。

但是之后越国依然存在,时不时还能够给楚国添乱,一直到怀王时代,都有楚越战斗的记载,楚国攻破了琅琊,越国王室继续退缩到会稽。再往后直到秦始皇鞭笞天下,王翦六十万大军灭楚之后继续向东平定了会稽,越国才彻底灭亡。

尾声

吴越在春秋时期过于偏僻,在巫臣之前,和中原国家的交流非常有限。但是晋、楚两个大国的扳手腕而造成的代理人战争,却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华夏文明,开发吴越的作用,也算是罪在当世,功在千秋的事情吧。

至于吴国的文字,和楚国差不多,都是鱼虫鸟篆的天书:

有趣的是,出土的铭文里面的吴国,很少单字出现,都是以工吴,勾吴联合出现的方式,比如上图,是『工吴王』和『攻吴王』。这个也说明『吴』很可能是中原诸侯对这个国家名字的音译简称罢了,这也提供了第一节的一个侧面的证据——吴国不是泰伯之后,就是春秋时期江浙一带的土著民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