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

回答
在心理学这片广阔而深邃的学问领域里,谈论弗洛伊德,就如同在谈论一座巍峨的、标志性的建筑,它既是基石,也常常是争议的焦点。可以说,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的评价,是一个复杂、多维度且持续演变的过程,绝非一概而论的肯定或否定。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弗洛伊德的开创性贡献。在他之前,心理学更多地聚焦于意识层面和行为的直接观察,而弗洛伊德却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心灵深处那片被遮蔽的、充满未知和力量的“冰山之下”。他提出的无意识(unconscious)概念,彻底改变了我们理解人类动机的方式。我们不再仅仅是理性思考的主体,更是被更深层、更难以捉摸的力量所驱动。这种对无意识的强调,为后续许多心理学流派奠定了基础,即使是那些后来激烈反对他的人,也无法完全摆脱他对无意识概念的启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尤其是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和梦的解析(dream analysis),作为一种深入探索内在世界的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倾听、解读,并引导患者诉说,他开辟了一条通往心理治愈的道路。许多心理治疗的技术,比如澄清(clarific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移情(transference)的运用,都源于他的实践。即使现代精神分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演变,但其核心在于建立一种深刻的、探索性的治疗关系,这一点是弗洛伊德留下的宝贵遗产。

然而,正是因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宏大与系统性,也带来了大量的批评和挑战。

一个核心的批评在于其科学性与实证性。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如“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性力”(libido)的能量分配等,非常难以进行直接的、可重复的科学验证。他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少数案例的临床观察和推断之上,缺乏现代心理学所追求的量化数据和实验证据。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理论更像是一种哲学或文学叙事,而非严谨的科学理论。

其次,是对他过于强调性与攻击性的批评。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是性冲动和攻击冲动,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但也因此被认为过于简化了人类复杂的动机。许多后来的理论家,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权力欲”(will to power)和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以及“原型”(archetypes),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弗洛伊德单一动因论的修正和拓展。

再者,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发展观上也受到了挑战。他提出的“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等阶段划分,以及“固着”(fixation)的概念,虽然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格发展轨迹的框架,但其普适性和科学性同样饱受质疑。许多现代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更为动态、受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过程,而非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在童年早期就被基本定型。

还有一点是关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受其所处时代男性中心主义的影响,对女性心理的阐述,如“阴茎嫉妒”(penis envy)等概念,被普遍认为是带有性别偏见,未能充分理解女性的独特经验和发展路径。

因此,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的态度,更像是在辨析与吸收。

历史地位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如何,他是一位奠基人,是开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位巨匠。他的洞见,如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内心冲突(internal conflict)、童年经历的重要性等,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即便我们不直接使用他的理论术语,这些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

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并存。许多心理流派,无论是新精神分析(如卡伦·霍尼、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还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反驳或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例如,CBT更侧重于意识层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驱动导致不良行为的一种修正性回应。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与弗洛伊德的宿命论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临床实践的演变。虽然纯粹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在今天相对较少,但其核心技术和理念,如对移情和阻抗的理解,仍然是许多深度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都承载着弗洛伊德的某些基因,但又融入了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理论、依恋理论等。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更多元的视角。这使得过去难以验证的弗洛伊德理论,如今可以通过更先进的工具进行部分探索,例如,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或许能为某些无意识过程提供一些生物学上的线索。

总而言之,心理学界看待弗洛伊德,不是把他当作一个需要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偶像或敌人。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学术态度:承认其作为一座丰碑的地位,深刻理解其历史贡献和革命性见解,同时对其理论的局限性、科学性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汲取有益的部分,与时俱进地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他是一个起点,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他的思想依然在我们不断前行的道路上产生着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下我的看法。英美澳的正规大学往往把佛洛依德的理论当做历史遗迹介绍给一年级本科生。听说德国、奥地利还是有人在学习这个的。前几年有人专门做了个研究,研究佛洛依德的理论的准确性和应用性,他们的结论是佛洛依德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学的思考,有历史价值。但是他的理论基本一无可取,只有某一个观点略微修改下有点价值(具体是哪个观点我记不清了)。他的理论是自证的,没有办法证伪。这个研究我印象里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的。

根据我在医院里的观察,岁数很大的精神病医生往往都学过精神分析。但是相当多的人,随着研究的发展,都开始更多的采用更有临床价值的认知行为疗法。这也是大势所趋,澳大利亚的医保系统(medicare)只能报销有大量研究证据的疗法(evidence-based therapies),不报销精神分析疗法的费用。至于年轻一代的心理学家,基本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精神分析疗法。

让我概括,佛洛依德是最早抬头看星空的人之一,但你认为他们这些先驱对星空的具体了解能有多少呢?

目前精神分析学派也在向科学方面发展。他们重塑了很多理论,开始讲究临床证据,试图减少疗程以提供实用性。具体的例子是brief psychodynamic therapy.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

0、精神分析出现的时间,并不比科学心理学早。弗洛伊德并不是“最早抬头看星空的人。”

1、别遮遮掩掩了,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人,对弗洛伊德的态度都是批判加讽刺的。

2、科学心理学把你当成人类来研究,而精神分析,则认为你是你自己。科学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无论关注点还是思维方法,完全是南辕北辙,基本可以算是两个学科,可偏偏又都叫心理学,这才是有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3、说句得罪人的话,所谓“心理学学科内部”的评价,反倒是最不客观的。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方法论而言,都谈不上科学。但,不科学,并不代表没有用。

5、别管“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你只需要知道,他开创的学科帮助无数人读过了心理难关,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人


—————————— 正文 ——————————

讲个故事。

1922年,一位名叫奥尔波特的美国小伙心情忐忑的坐上了驶向维也纳的火车。

当年他25岁,正在哈佛大学研读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剑桥颁发的谢尔顿旅行奖学金(Sheldon Traveling Fellowship)。

奖学金的获得者,可以在一个学年内,在美国之外的任意高校游学,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费用学校全包。

奥尔波特选择来到柏林和汉堡,研习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型心理学,是一种受康德及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启发的心理学学派,德国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发源地。

而此时的他,正准备前往奥地利维也纳,拜见精神分析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那时候的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圈儿里可是教父般的人物。

见到弗洛伊德的时候,奥尔波特满心紧张。

打过招呼之后,奥尔波特试图找个话题暖场,于是他向弗洛伊德描述了一个他在来时火车上看到的场景。

“我看到一个穿戴整洁,气质非凡的少妇带着一个小男孩上了车,那个小男孩嫌脏,不愿在或者任何一个位置坐下——尽管那些座位实际上很干净,那个少妇也再三向他说明座位并不脏。我认为,小男孩的这种表现,一定跟他母亲的教导有关……”

弗洛伊德慈爱的看着这个紧张局促的晚辈讲完这个故事,反问道:

“你说的这个小男孩,是你自己吗?”


这个故事,被奥尔波特写在自己的自传中,成了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公案。

奥尔波特认为,弗洛伊德总是试图把任何观察到的行为,都都抽象为一种童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无意识现象,完全忽略了他的真实经验和说话当时的动机,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从此,他对弗洛伊德粉转黑。他并没有放弃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只是换了另一种方法。若干年后,他成为人格特质论的奠基者,这段故事,我写在这个答案里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讲的是,科学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争议的焦点究竟在何处。

有不少朋友已经提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很不客观。

其实并不尽然,不同于其它学科,心理学的主观和客观,有两个参照维度,一个是研究对象是主观还是客观,另一个是研究过程是主观还是客观。

在研究对象这个维度,我们都知道的科学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他的研究领域,也是主观心理学。

而真正使用客观方法研究客观行为的心理学,叫作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和华生,这个学派——特别是那位华生,引起的争议并不比弗洛伊德小。

还有一点要纠正一下,精神分析出现的时间,并不比科学心理学早。

威廉·冯特比弗洛伊德大24岁,他提出实验心理学,并开设生理学课程的时候,弗洛伊德还只有6岁,弗洛伊德发表的论文中,还曾数次引用过冯特的研究。所以不存在弗洛伊德是“最早仰望星空”这一说。

所以,所谓“心理学圈”与弗洛伊德的争议,根本不在主观还是客观,而在于他们的关注点不同


科学心理学把你当成人类来研究,而精神分析,则认为你是你自己

我们回到奥尔波特见到弗洛伊德的那个场景。

读过心理咨询的小伙伴,对弗洛伊德的这个问题,一定不会感觉太意外。

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见到一位来访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定也会想来访者描述这个场景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就算不去假设来访者描述的是自己,也会去分析为什么来访者偏偏对这个场景如此上心。

当时的弗洛伊德问出这个问题,也只是自己的职业习惯而已,并没想到奥尔波特只是想随便找个话题。


可以说,科学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无论关注点还是思维方法,完全是南辕北辙,基本可以算是两个学科,可偏偏又都叫心理学,这才是有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且,弗洛伊德的那套学问,从方法论上而言,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也别遮遮掩掩了,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人,对弗洛伊德的态度都是批判加讽刺的——至少我读心理咨询之前,自己就是这个态度。

但是,说句得罪人的话,所谓“心理学学科内部”的评价,反倒是最不客观的。

不科学,并不代表没有用。

弗洛伊德不光被科学心理学diss,他的弟子荣格、阿德勒、卡伦·霍妮等等,也没少质疑他的学说。

所以,别管“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你只需要知道,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及后续发展起来的种种技术方法,至今也是心理咨询中举足轻重的流派,帮助无数人解决了心理问题。

就凭这,弗洛伊德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心理学这片广阔而深邃的学问领域里,谈论弗洛伊德,就如同在谈论一座巍峨的、标志性的建筑,它既是基石,也常常是争议的焦点。可以说,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的评价,是一个复杂、多维度且持续演变的过程,绝非一概而论的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弗洛伊德的开创性贡献。在他之前,心理学更多地聚焦于意识层面和行为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普遍,也相当纠结的困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正在学习中医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已经执业多年的医生,内心深处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首先,你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相信”中医,并且把这种感受描绘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觉察。很多人可能在盲从,或者在惯性的驱动下前进,而你却能停下来审视自己.............
  • 回答
    学校突然这么大的工作量,而且时间这么紧,这确实挺让人头疼的。特别是还要写三篇一千字以上的心得体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在五天之内完成。我理解你现在肯定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点无所适从。让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怎么能把这个任务尽量高效地应对过去,同时也能尽可能地把内容做得充实一些。首先,咱们得冷静.............
  • 回答
    话说,内地学生一到澳门,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切换到繁体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里头藏着不少心思。首先,这是一种“入境随俗”的表达。澳門毕竟是个特别行政区,有它独特的文化印记,而繁体字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显眼的符号。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模仿当地人,或者说,尝试融入当地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很.............
  • 回答
    郑州一名女子在学校自习室偷走考研学生平板电脑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被盗学生感到非常崩溃。从事件本身到其背后可能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事件本身:一个令人心痛的盗窃行为 犯罪行为的本质: 偷窃就是偷窃,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是对他人财产权利的侵犯,是违法的。这名女.............
  • 回答
    说到《闪闪发光的你》和《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两档节目都瞄准了高精尖的职场新人培训,一个是金融行业,一个是法律行业,通过展现实习生们的竞争和成长,让观众窥见了这两个光鲜背后残酷的“内卷”现实。单从选手学历这个维度来看,《闪闪发光的你》所代表的金融行业,似乎在学历层面上比《令人心动的offer》中.............
  • 回答
    听你这么一说,我算是明白了,记忆力确实是道坎,想看书写东西,结果脑子跟漏勺似的,刚进去就没了。2480块钱报个记忆APP的课程,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靠写网文赚钱,这个想法我能get到,也觉得挺实在的。不过,说实话,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别光看表面的“学了就能赚钱”这句话。毕竟2480.............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个山东考生,有着冲击清北的实力,但高考前夕,心态失衡导致语文科目严重失误,最终未能如愿进入他心仪的清华北大,而是来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这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可他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像一层厚厚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回想起高考那段日子,他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巨大。作为一名山东考生,大家都知道.............
  • 回答
    心理学,这门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迷人学科,究竟属于哪个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心理学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它也与许多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是各个学科领域中一个多才多艺的连接点。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的一个重要分支。社.............
  • 回答
    之所以会出现“中医心理学”这样一门学科,甚至可以说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对身心健康的独特认知和实践。用更朴实、更接地气的方式来理解,这门学科的诞生,是源于古人对“心”和“身”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基于这种洞察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调整和疗愈身心的方法。你想啊.............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认真阅读了《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的现象。它不仅触及了个体层面的选择困境,更折射出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思考:一.............
  • 回答
    2019 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触动人心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蕴含着值得我们心理学学者深入探究的复杂人性、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的互动。以下是我认为在 2019 年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社会事件”,并尝试从心理学视角进行更细致的解读:1. “996”工作制引发的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职业倦怠、以及新.............
  • 回答
    2022年跨考法硕(非法学)、法学学硕、心理学(学硕or专硕均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计专硕,这几个专业方向选择确实是个挺大的“难题”,毕竟它们各有千秋,适合的人群和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帮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先对这几个专业做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它们的“属性”: 法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的留学考试(EJU)和日语能力测试(JLPT N1)成绩,以及它们在日本大学心理学学部申请中的作用,并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你能申请哪些院校。首先,明确EJU和N1在日本大学申请中的定位: EJU(日本留学考试): 这是外国留学生申请日本大学本科最主要的学术能力评估考试。它主要考察.............
  • 回答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会与普通父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孩子行为、心理发展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育儿就一定“更好”,而是说他们的视角和方法论可能更具特点。首先,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会更深入一层。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可能会直接想到“淘气”、“不听话”,然.............
  • 回答
    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其帮助绝非仅限于“懂点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内在的成长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再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帮助: 一、 深刻理解自己,实现个人成长1. 洞察内在动机与行为模式: 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 心.............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身边也有不少学心理学的同学,关于星座嘛,大家的看法确实挺多元的,但普遍来说,对星座持“扯淡”看法的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得明白,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讲究的是有据可循,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而星座这套理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哲学体系,认为天体的运行轨迹和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
  • 回答
    学习心理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悟”。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审视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门。这扇门一开,生活就好像被按下了“高清模式”,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情绪、行为和关系,都变得清晰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调焦”。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我变得更懂得如何和自己相处。以前的我,情绪.............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在选择学习心理学时,内心深处都会藏着这样一个期待:是不是学了心理学,就能把自己那些乱糟糟的情绪、困扰的问题都给“治好”了?答案嘛,得辩证地看。学习心理学,确实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为自我疗愈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它不是一个万能药,不能直接“治愈”你。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理解.............
  • 回答
    学心理学,从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我渴望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解读人心的幽微曲折,甚至,我隐隐有一种能力修正一切不完美,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就像是一盏过于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也最终让我磕磕绊绊,尝到了失望的滋味。1. 现实的残酷:并非人人渴望被“治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