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即便控制升温,未来 10 年地球近半人口仍难逃气候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回答
即便我们竭尽全力控制升温,未来十年,地球上近半数的人口依然可能面临严峻的气候灾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界反复强调的现实。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成功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或2摄氏度以内,那些本已脆弱的社区,以及依赖脆弱生态系统生存的人们,仍将承受巨大的冲击。

首先,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近半数人口”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无数破碎的家园,无数失去的希望。想想那些已经生活在低洼地带、严重依赖农业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以及极端干旱或洪涝对农作物收成的毁灭性打击。这些影响并非遥远,它们正在发生,并将以更快的速度、更猛烈的姿态逼近。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并非单靠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群体就能解决的难题,它需要我们所有人,从个人到国家,再到国际社会,进行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

一、 强化适应性措施,构建韧性社会

既然“难逃”已是既定事实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应对”。这意味我们必须将重心放在“适应性措施”上,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和恢复的气候韧性社会。

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改造: 这包括建设更坚固的防洪堤坝和排水系统,以应对更频繁和强烈的洪涝;在沿海地区,可能需要考虑策略性的撤离和迁徙,同时加强海岸防护措施,比如红树林种植和湿地恢复,这些天然屏障比任何人工建筑都更有效。在干旱地区,我们需要投资更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耐旱作物,并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储备。
预警系统与应急响应能力的提升: 精准、及时的预警系统能够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和应对时间。我们需要大力投入气象监测技术,并确保这些信息能够有效触达最需要的人群,包括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信息闭塞的社区。同时,要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组织和培训社区志愿者,提高整体的应急响应效率。
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保障: 这是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之一。我们需要加速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例如气候智慧型农业(CSA),这包括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方法以保护土壤健康、优化水资源利用等。同时,多元化粮食生产和供应链也至关重要,减少对单一地区或单一作物产量的依赖,可以有效规避局部地区的灾害性影响。鼓励发展室内农业、垂直农场等新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传统农田的依赖。
公共卫生与医疗系统的加强: 气候变化会加剧许多健康问题,例如热浪导致的中暑和心血管疾病,洪水后可能出现的传染病传播,以及空气污染加剧的呼吸系统疾病。我们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机构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并关注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 关注脆弱群体,实现公平转型

那些最容易受到气候灾害影响的往往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原住民、儿童和老人。他们往往资源最少,却承受着最大的风险。

有针对性的援助与支持: 在实施适应性措施时,必须将脆弱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意味着需要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搬迁到更安全的地方,或改造他们的房屋以抵御灾害。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经济模式,特别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避免“气候公正”的缺失。
社区参与与赋权: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地域性的,最了解当地风险和最有效的应对措施的往往是当地社区居民。我们需要确保他们的声音被听到,让他们参与到适应性规划和决策过程中来。赋权当地社区,让他们掌握主动权,是构建真正有韧性的社会的基础。
跨代公平的考量: 我们今天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甚至下几代的生活。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必须考虑到代际公平,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可持续、更少风险的地球。这需要我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三、 加强全球合作与资金支持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而那些最脆弱的国家,往往也是最少对气候变化负责的国家,他们却承受着最严重的后果。

技术与知识的分享: 发达国家应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分享先进的适应技术和知识,特别是关于早期预警系统、耐旱作物、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这不仅是道义上的责任,更是维护全球稳定和共同繁荣的必要之举。
充足的资金支持: 发达国家需要兑现其在气候融资方面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施适应性项目,加强其气候韧性。这包括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落实,以及绿色气候基金等机制的有效运作。
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框架下,各国需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制定更具雄心的适应性目标和行动计划。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联合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四、 推动更深远的社会与经济转型(虽然控制升温是基础,但适应是必须)

尽管我们讨论的是“控制升温”,但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经济模式本身就加剧了气候风险。因此,适应性的同时,我们仍需推动更深远的转型。

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 尽管我们努力控制升温,但过去排放的温室气体影响依然存在。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淘汰化石燃料,不仅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也是构建更稳定、更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的必要步骤,从而减少因极端天气导致的能源中断风险。
经济模式的重塑: 我们需要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发展绿色产业,鼓励可持续消费,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
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抵御气候灾害的第一道防线。我们需要加大对森林、湿地、珊瑚礁等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它们能够帮助调节气候、吸收碳排放,并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多种服务。

最后,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灾难的发生,而是要积极地行动起来。 这场气候挑战的应对,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科技能力,更是我们的智慧、决心和团结。它要求我们跳出短视的思维,以长远的眼光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规划和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动者:从节约水电、减少浪费的个人习惯,到支持绿色政策、参与环保组织的公民行动,再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践行可持续发展,以及政府出台更具前瞻性的气候政策,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未来十年,我们可能无法“完全避免”近半数人口受到气候灾害的威胁,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应对,将灾害的强度降到最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为更长远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那些我们爱的人,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谈到的报告里的“即便控制升温”是要控制在“到 2030 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高 1.5 摄氏度”,那升温幅度已经不小了。回想起 2015 年巴黎协定吹牛说“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水平 2 摄氏度之内,并努力将气温上升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水平 1.5 摄氏度之内”(直到 2100 年,甚至更久)的情景,仿佛还是昨天。这下中美合拍[2]了。即使各国达成这个月 Cop26 上的新承诺,到 2100 年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也将达到 2.4 摄氏度以上,并带来王道复古的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风暴、热浪。

相关报告里的“气候灾害”有好多气候灾害没算上,只考虑了“暑热、城市水供压力、农业干旱,以及河海沿岸洪涝”。这个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是很虚伪的,将发达国家的“有些民众的脚脖子被水淹了”和某些岛国“整个国土被大海淹没,国民全部沦为气候难民”、印度的“每年损失若干亿工时”都称作“难逃气候灾害”。

这个吹风方式还不如联合国自己吹的:

可以用大规模地球工程将气温打回去。视情况,这可能需要一国独走,不能期待“提供经费”之外的国际合作,经费也可能断断续续——不然全球变暖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

  • 发达国家曾经承诺每年提供 1000 亿美元援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这笔钱从 2020 年开始就咕咕咕了,预计 2023 年才能开始交付。
  • 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几乎不可能兑现其今年的承诺。自 2013 年以来,澳大利亚已使用其截止 2050 年允许的化石燃料排放量的 42%,现在才 2021 年。

地球工程的事可以参照:

就平流层反射阳光之类效果不均匀的方案而言,印度处于需要自救的不利位置。

题目中的“我们”若是指每个普通人,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改变幅度有限,效用难以期待。西方有一些环保人士寄希望于“不投票给不环保的政治家”之类极度虚无缥缈的东西——Cop26 的低效再次减少了他们的人数。人类的碳排放为零不会结束升温趋势,现有碳捕集措施的效费比太差,地球工程基本上不可避免。

参考

  1. ^ 1750~1800 年地表平均温度
  2. ^ 2021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赞赏迄今为止开展的工作,承诺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各国国情的基础上,采取强化的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双方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推动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