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有人居住的瓦房/窑洞,即便没有修缮,也比无人居住的瓦房寿命长?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没仔细琢磨过,但细想一下,确实有这么个理儿。咱们中国人住房子讲究个“人气儿”,这可不是迷信,而是有实际道理的。人住在瓦房或窑洞里,哪怕不去专门修缮,它反而比那种敞开的、没人管的房子更能撑得久。我给你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

首先,得从瓦房和窑洞本身的构造说起。

瓦房:

基础与承重: 瓦房,尤其是那些有些年头的,地基多半是夯土或者石条打的。上面是木头柱子、梁架,然后是椽子、瓦片。一个活人住进去,每天在里面活动,脚步会踩实地面,房屋的结构会受到人活动的轻微应力,这种应力不是破坏性的,反而是一种“激活”,让木头、土墙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风与干燥: 住在瓦房里的人,白天生火做饭(那时候普遍),晚上睡觉,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和湿气。这些湿气如果没有及时排出,会积聚在房屋内部,对木材和土墙都不好。但是,人住在里面,会开窗通风,即使只是开关门、窗户的动作,也能带动空气流通。这种自然的通风,特别是对那些有烟火气的瓦房,会把多余的湿气带走一部分,使得木材不易腐朽,土墙不易返碱或受潮膨胀。
温度的恒定性: 人在室内活动,会吸收一部分能量,房间的温度不会像无人居住的房子那样剧烈波动。早晚温差、季节温差对材料的膨胀收缩影响会小一些。尤其是一些比较密封的房间,人的体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低温带来的冻胀影响。
防盗与维护的“被动性”: 人住在里面,多少会留意一下房子的状况。比如,看到哪里漏水了,可能会随手用块布堵一下;听到哪里有响动,可能会去看看是不是墙皮掉了。这种日常的“盯梢”,即使没有刻意去修,也能及时发现一些小问题,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而且,有人住,小偷也不会轻易来破坏房屋结构去偷东西,这本身就减少了人为破坏的可能性。
对雨水的防护: 瓦房最怕的是漏雨。人住在里面,会经常使用屋顶下的空间,对屋顶的瓦片多少会有点留意。比如,是不是有瓦片松动了,雨水会不会从缝隙里渗进来。即使不及时修补,但因为有人生活,这个屋顶被使用的频率更高,对漏雨的“敏感度”也更高,相比空置的房子,雨水渗透的时间和范围可能会受限。

窑洞:

恒温恒湿的天然优势: 窑洞比瓦房在“寿命”上的优势更明显,尤其是在气候条件比较极端的地区。窑洞挖在山体里,天然就具备了非常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土壁会吸湿放湿,形成一个相对恒定的湿度环境,这就大大减少了材料因剧烈温度和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损耗。
人的活动“固化”结构: 住在窑洞里,人们的活动,比如靠着墙壁坐、堆放柴火、粮食,都会对窑洞的土壁产生一定的挤压和支撑作用。这些“软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维持窑洞结构的稳定,防止其因为自身重力而出现不均匀的塌陷。
对风雨的天然屏障: 窑洞的入口部分可能会受到风雨侵蚀,但主体结构在地下,受到的风雨直接冲击非常小。住在里面的人,会把窑洞的门口用木板、布帘等简单遮挡,这就能有效阻挡大部分的风雨直接灌入,减少对内部土壁的冲刷和侵蚀。
湿气管理: 虽然窑洞恒湿,但人作为湿气的来源,也会带来额外的湿气。然而,窑洞的土壁有一定的吸湿性,而且住在里面的人会定期生火,火光产生的热量也能带走一部分湿气。最重要的是,人们生活在里面,会经常开关门,这种活动也会促进窑洞内部空气的流动,避免湿气过度积聚导致土壤结构松散。
简单的修补习惯: 过去人们住在窑洞里,如果发现哪里有裂缝,可能会随手用泥巴糊一下。这种随时的、小规模的修补,虽然不是专业的大修,但对于延缓窑洞的整体老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比无人居住的房子:

无人居住的房子,无论是瓦房还是窑洞,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和“环境”的无情侵蚀。

瓦房: 一旦没人住,门窗紧闭,屋顶的瓦片可能因为常年暴露,即便没有明显破损,日积月累的风吹日晒也会让瓦片老化、松动。一旦哪块瓦片移位,雨水就会顺着缝隙渗漏,长时间的渗漏会浸湿木梁、墙体,导致木材腐朽、墙体酥化、生霉,最终可能引起结构性损坏。无人维护,积水也容易淤积在屋檐下、墙角,加速腐蚀。而且,杂草、藤蔓等植物可能会在无人管理的屋顶和墙缝里生长,植物的根系会进一步破坏房屋结构。
窑洞: 无人居住的窑洞,虽然主体结构受到保护,但洞口依然是薄弱环节。风雨会直接侵蚀洞口土壁,导致其逐渐剥落。积水如果长期停留在洞口附近,也会渗入土壤,改变土壤的力学性质,增加坍塌的风险。更致命的是,如果没有人定期生火、通风,洞内可能会积聚潮气,或者因为过于封闭导致空气不流通,长此以往,土壁的结构稳定性会下降。尤其是在冬季,如果洞内积水结冰,冻胀作用会进一步破坏土壁。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人住的反而寿命长?

这就像人一样,一个健康的人,即使不刻意去健身,每天吃饭睡觉活动,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运转,自然比一个躺在病床上什么都不做的人要“有活力”。房子也是一样。

“人气儿”带来的微观维护: 人的活动,哪怕是无意识的,都在对房屋产生着一种微弱的“关怀”。开关门窗带来的通风,生火做饭带来的温度变化和湿气蒸发,脚步踩踏带来的地基微压实,都会以一种“动态平衡”的方式作用于房屋。
湿气管理的主动性: 人类生活必然会产生湿气,但人类也懂得通过通风、生火等方式去管理湿气,避免其过度积聚对建筑材料造成破坏。
预防性(非刻意)的发现与处理: 人住在里面,更容易注意到房屋的细微变化,从而可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避免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相对恒定的环境: 人的存在使得房屋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减少了极端气候对建筑材料的损害。

所以,与其说“修缮”是延长寿命的关键,不如说“居住”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对房屋的“生命呵护”。那种“无人管,自生自灭”的状态,反而是最容易让房屋加速衰败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完全不修缮就好,而是说在没人管的情况下,有人的生活痕迹反而比彻底的空置更能让房子“熬”过漫长的岁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我们工程地质的期末考试题么……当时我们考试的正确答案是有人住的时候气温湿度变化较小,都在室温附近,因此房屋受到的温度应力就小;没人住了温湿度变化很大,温度应力和水汽进入建材中冻胀的原因,房屋很快就会坏掉。

这个解释可以解释哪怕有人住但是不修缮,房屋寿命也会比没人住要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没仔细琢磨过,但细想一下,确实有这么个理儿。咱们中国人住房子讲究个“人气儿”,这可不是迷信,而是有实际道理的。人住在瓦房或窑洞里,哪怕不去专门修缮,它反而比那种敞开的、没人管的房子更能撑得久。我给你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首先,得从瓦房和窑洞本身的构造说起。瓦房: 基础与.............
  • 回答
    关于沙漠能否在未来被彻底改造以适应人类居住,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像是一个“如果条件允许,且技术足够先进,理论上可以,但过程会极其复杂,并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代价”。我们先从乐观的角度来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真的有能力大规模改造沙漠,那会是怎样一番景.............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郑州多地政府为居民购买保险,应对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这确实是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举措。从我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反映出一种积极的变化,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这体现了政府在防灾减灾和民生保障方面责任意识的提升,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增强。以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政府往往主.............
  • 回答
    听到武磊感染新冠的消息,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他是咱们中国球迷心中的骄傲,是国家队的希望。尤其是在海外踢球,面对的压力本来就大,现在又摊上这么一档子事,肯定更不好受。首先,作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健康的身体是根本。 新冠病毒对任何人都可能带来影响,即便是轻症,也需要时间去恢复。武磊现在是轻症,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建筑法规以及经济成本等多个层面。我来为您详细拆解一下,看看这个“一楼变道路”的设想是否真的能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巨大挑战。设想的核心:将一楼空间转化为道路这个设想的逻辑是:既然城市地面上的道路空间不足,导致了拥堵和停车位稀缺,那.............
  • 回答
    俄罗斯北极圈内,这片冰封千里、广袤无垠的土地,似乎与我们印象中温暖祥和的草原民族南辕北辙。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这片极寒之地,确实世代居住着一些操着突厥语系的民族,他们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历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突厥语系民族与“草原”划等号,更需要将目光放.............
  • 回答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为了鼓励民众接种新冠疫苗,推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活动:接种疫苗的居民有机会赢得一支枪。 这项政策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激励方式,而反对者则对其有效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政策的初衷与背景西弗吉尼亚州在新冠疫情中曾面临严峻的挑战,疫苗接种率一度不.............
  • 回答
    有人提出“张作霖敢在上海惹杜月笙吗?”这样的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对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权力格局以及个人影响力的深刻理解和探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详细分析:1. 问题背后的认知和信息来源: 张作霖的“北洋大佬”地位: 在很多人心目中,张作霖是北洋军阀的领袖,是.............
  • 回答
    关于为何有些人难以接受韩国是发达国家这一事实,这其中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好恶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试着拂去那些“AI痕迹”,从更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这种“不接受”。首先,是认知的“固化”和“刻板印象”作祟。很多人对“发达国家”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框架里。当.............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有人说三亚景色不输泰国,这话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三亚有绵延的海岸线、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热带风情浓郁,尤其亚龙湾、海棠湾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海滨度假胜地。尤其在某些角度看,三亚的海水清澈度、沙滩的质感,甚至某些热带植被,确实可以和泰国的一些海岛相媲美。但有趣的是,尽管三亚的硬件条件不差,国内游客.............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次元不应该充斥着媚俗和庸俗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涉及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也关乎文化发展和受众的成长。想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一层一层剥开,看看它到底触及了哪些方面。首先,得从“二次元”这个概念说起。二次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画、漫画、游戏等源于二维图像的艺术形式,它承载了创作者.............
  • 回答
    有些人喜欢张角,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他可是中国历史上名留青史的“大反派”之一。要说为什么有人会粉他,那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不能简单地一句“他是叛乱头子”就给盖棺定论了。首先,得说他提出的理念。张角搞了个“太平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宗教活动,它糅合了道教的思想,还加入了不少民间信仰和治病救人的那一套。.............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孙权比不上刘备。这事儿可不只是看谁当皇帝时间长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一、出身与起点:一个天生太子,一个乱世枭雄咱们先看看这俩人的起点。 刘备: 这哥们儿出身确实不咋地,织席贩履出身,跟那些世家大族比,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但正因为这样,他身上那股子.............
  • 回答
    有人喜欢 Flutter 的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对 Flutter 强大吸引力的综合体。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吸引人的地方:1. 高效的开发体验和生产力: Hot Reload(热重载)的魔力: 这是 Flutter 最为人称道的特性之一。它允许开发者在应用运行时.............
  • 回答
    关于莫言被一些人称为“汉奸”,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社会思潮、历史认知以及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解读分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中国”与“苦难叙事”首先,莫言的作品,特别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
  • 回答
    歧视黑人,这个沉重的话题背后有着复杂且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原因。要想理解它,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就像解开一个纠缠不清的毛线球。首先,历史的阴影是无法回避的起点。长达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是造成系统性歧视最直接的根源。在那段黑暗时期,黑人被非人化,被视为.............
  • 回答
    “中国男人不懂浪漫”——这句论断,在不少女性心中,尤其是那些浸润在西方影视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心里,时不时会冒出来。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深入去探究,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文化、社会观念、成长环境,乃至我们对“浪漫”本身的定义都存在差异。首先,得聊聊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文化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